空气动力火箭实验报告
空气火箭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作文450字

空气火箭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作文450字篇一:我今天要去上科学探索课,我很高兴。
今天上的是制作空气火箭。
老师先发给我们制作材料:一个火箭身,两个雪白的PVC管,绿色的KT板2块,直角弯管一个,一个空矿泉水瓶,五颜六色的卡纸一张,上面还有神州七号火箭发射架9个字,还有双面胶、透明胶和纸。
首先,拿双面胶把直角弯管的接口包上,再把双面胶外面的纸撕了,再拿PvC管插在直角弯管的接口上,这样,火箭支架就完成了。
然后,把底座卡纸做成长方体,用双面胶粘住,插入PVC管,把两块KT板粘到底座卡纸上,再拿透明胶粘在PVC管上,然后插入准备好的空瓶子。
最后,在PVC管的另一边插入火箭。
空气火箭就做好了。
老师叫我们到一楼去比一比谁的`火箭飞得高。
我用力跺空瓶子,火箭就飞起来了。
一开始我的空气火箭飞得只有茶几那么高,后来,我发现了窍门,就是把火箭越往直角弯管下就飞得越高。
果然,我的火箭飞得有一层楼那么高。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原来,这是空气压力的作用,当我用力跺瓶子时,瓶子里的空气被冲到火箭底部,把火箭冲了出去。
这个叫作玻意尔定律。
这个是不是很神奇呀。
篇二:我一直梦想自己有一支火箭,可是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不过空气火箭还是可以自己制作的。
空气火箭的材料有软塑料瓶、粗吸管和细吸管各一支,橡皮泥,硬纸板,剪刀,双面胶等。
我想有了这些材料我今天一定能够把空气火箭制作出来。
我用一把剪刀,在塑料瓶盖上钻出一个小孔,插入一支较细的吸管在接口处,一定要用双面胶密封,然后我取一-支比较粗的吸管,截取10cm长,准备材料就绪,这时我就可以拼出一个火箭零件了。
接着,我用硬纸板剪出4个三角形,用作火箭的尾翼,显得更加酷了然后粘在吸管的一-端,另一端按上用橡皮泥捏成的火箭头,这样就可以制作成一支火箭,将瓶子装三分之一的水,然后,把火箭安装上去,接下来火箭就可以发射了。
其使用原理是:把火箭装在塑料瓶的吸管上,用力挤压塑料瓶,瓶中的水就能推动火箭,瞬间发射出去。
空气动力学实验报告

NACA0012翼型气动特性分析报告报告人:一、引言现在,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把航天事业的发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因此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的火热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更应该加大发展力度,要保持在世界上的先进,将就必须从航天领域的大学生抓起。
因此老师知道我们进行了这次NACA0012翼型气动特性的实验,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从小处说也是为了我们莘莘学子,因此这次的实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份报告主要研究的是NACA0012翼型的气动特性,包括理论分析求出一份气动特性,实验又得出一份气动特性,并将这两者比较观察实验值和理论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差别有多大,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结论。
在具体进行之前首先要引入翼型的定义,翼型就是平行于机翼根部的剖面线剖切机翼得到的剖面。
而翼型的气动特性主要包括翼型表面压强分布,升力系数,力矩系数。
这份报告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翼型求流函数和验证翼型本身是一条流线。
2、通过理论分析求出翼型的气动特性。
3、通过实验数据求翼型的气动特性。
4、分析这其中的差距及其原因。
5、通过这次报告的写作,体验数据处理的具体过程。
二、实验过程:该实验是在风洞中,用20m/s的速度吹NACA0012翼型,在翼型上布置27个点,用管子将这27个点连接到排管上,通过排管中水柱的高度可得出各点处的压强分布。
变换不同的迎角(0 2 4 6 8 10 20),分别进行实验,记录排管中水柱的高度。
实验过程中的图片如下:本来这儿有四张实验过程的图片,但加入图片后是文件过大无法发送,所以将图片删除。
实验数据:hb=[3.8 4 3.8 3.78 3.8 4.05 3.82 3.88 3.85 3.9 3.85 3.8 3.95 3.8 3.82 3.95 3.85 3.9 3.8 3.85 3.85 3.8 3.8 3.87 3.89 3.81 3.9 3.85];静止时各点水柱高度。
h0=[4.2 4.58 7.32 7.68 7.7 7.78 7.6 7.3 7.4 7.3 7.1 6.95 6.726.7 6.52 6.6 6.8 6.81 6.85 6.927.22 7.42 7.5 7.61 7.657.52 7.5 6.48];有速度迎角为0时水柱高度(以下相同)。
空气动力试验报告

空气动力实验实验一MAF风洞结构、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1.实验内容:掌握MAF风洞的结构、所用实验仪器、模型的类型和用途、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
风洞形成超音速气流的条件等。
2.实验目的; 通过上课听讲和实验室见习,对MAF风洞有一个全面了解,了解MAF风洞所能进行的实验内容和方法。
3.实验仪器:MAF风洞、测压力模型、测温度模型、测流量模型、各种马赫数的喷管、空气压缩机、冷却设备、压力和温度传感器、六分量天平、数据采集和调理仪、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
4.实验原理:MAF小型风洞装置主要是形成短时间超音速或者高超音速气流,这些气流用于各种不同的气体动力研究。
实验气体存储器由总容积0.32m3的8个标准气罐组成,用中心连接管连接,从存储器出来的气体经过中心连接管和手动阀进入到主控制阀。
在装置开动的时候接通主控制阀,气体经过电加热器进入到预制室,再经过可以替换的喷管进入工作室,在那里气体围绕被研究的模型流动。
通过与模型连接的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和温度等的电压型号,经过数据采集仪进行采集、放大和条例后导入计算机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即可得到相应的真实压力和温度等。
5.实验步骤:工作室是被密封的直角仪器舱,在那里安装试验模型和传感器,在实验前向气罐充满实验气体,压力达到15MPa,电加热器加热到指定温度。
装置按控制台指令启动,接通主控制阀,实验气体从气罐经过电加热器进入预制室,在这里通过喷管形成实验气流,围绕模型流过。
实验过程中利用各种测量方法测量实验数据,借助光学仪器分析气流。
经过指定时间(1—2S)后定时器断开阀门,工作状态结束。
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完成实验报告6.实验结果:MAF小型风洞装置主要是形成短时间超音速或者高超音速气流,这些气流用于各种不同的气体动力研究。
该装置设计简单,压缩气体和电能消耗低,形成的气流具有很好计量特性,它要求按马赫数和雷诺数设计模型,。
可用于空气动力实际研究。
在小型的空气动力实验方面,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火箭模型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和发射火箭模型,验证火箭飞行的原理,即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二、实验原理火箭飞行的原理基于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当火箭燃烧燃料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向后喷出,火箭因此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从而克服地球引力升空。
三、实验材料1. 塑料饮料瓶(1个)2. 气门芯(自行车轮胎上的)3. 打气筒4. 水和洗涤剂5. 小石子或沙子6. 支架7.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饮料瓶清洗干净,去除瓶盖,准备气门芯、打气筒、水和洗涤剂。
2. 制作火箭: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插入气门芯,用橡皮筋固定。
在瓶内装入2/3的水和少量洗涤剂,加入小石子或沙子作为火箭的重量。
3. 打气: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直到瓶内气压足够高,使得瓶体略微变形。
4. 发射准备:将火箭瓶倒放在支架上,确保火箭稳定。
5. 发射:打开气门芯,观察火箭的运动情况。
6. 记录数据:记录火箭上升的高度、飞行时间、落地时间等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打开气门芯后,火箭迅速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开始下降,最终落地。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现象,火箭在打开气门芯后,由于内部气压大于外部大气压,使得水被迅速压出,形成高速喷射,产生向上的推力,使火箭升空。
当火箭内部燃料燃烧完毕,推力逐渐减小,最终火箭在重力作用下下降。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火箭飞行的原理。
火箭在燃烧燃料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制作并发射了火箭模型,达到了预期目的。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瓶内气压的调节对火箭的飞行高度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在后续实验中,可进一步优化气压调节方法,提高火箭性能。
2. 实验过程中,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在后续实验中,可尝试增加火箭的升力,减小空气阻力,提高火箭的飞行性能。
空气动力学原理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与优化

空气动力学原理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与优化火箭发射是一项技术复杂、风险极高的任务,而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应用和优化在火箭发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空气动力学原理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优化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火箭发射是将火箭送入太空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了多个阶段和环节。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应用十分重要,它可以影响火箭的飞行轨迹、推力以及燃料的消耗等。
同时,通过对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优化,可以提高火箭发射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空气动力学原理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1. 空气动力学力学分析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空气动力学力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气对火箭的作用力和运动过程。
通过计算空气动力学力学分析,可以确定火箭的稳定性和受力情况,在设计和改进火箭结构时提供依据。
2. 空气动力学热力分析火箭发射过程中会受到大气的摩擦力和压力,这会使得火箭表面温度升高。
通过空气动力学热力分析,可以计算出火箭在高温环境下的热量传递情况,并进行相应的热防护设计,以保证火箭的安全运行。
3. 空气动力学气动特性分析火箭发射过程中需要克服空气的阻力和风险的影响,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空气动力学气动特性分析来解决。
通过对火箭的外形、横截面以及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优化火箭的气动设计,减小阻力和风险,提高火箭的飞行效率。
三、空气动力学原理在火箭发射中的优化1. 火箭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对火箭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优化结构的设计可以减小空气动力学的阻力,提高火箭的飞行速度和效率。
2. 推力的优化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应用还可以优化火箭的推力。
通过调整火箭喷口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从而提高火箭的推力,并减少燃料的消耗。
3. 燃料的优化利用在火箭发射中,燃料的消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应用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燃料浪费,从而提高火箭发射的效率和经济性。
四、总结空气动力学原理在火箭发射中的应用和优化对于提高火箭发射的效率和安全性十分重要。
火箭发射力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和力学知识;2. 掌握火箭发射过程中涉及的力学现象;3. 通过实验验证火箭发射的力学原理。
二、实验器材1. 火箭模型(自制或购买)2. 发射台3. 火箭燃料(如酒精、火药等)4. 火箭点火器5. 计时器6. 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7. 记录表格三、实验原理火箭发射的原理主要基于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火箭发射时,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射,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从而使火箭克服地球引力,实现升空。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火箭模型、发射台、燃料、点火器等设备完好;2. 将火箭模型放置在发射台上,确保其稳定;3. 将燃料倒入火箭模型中,根据火箭型号和实验要求确定燃料量;4. 使用点火器点燃燃料,启动火箭发射;5. 观察火箭发射过程中的现象,记录数据;6.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场地,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火箭发射时间、燃料类型、火箭质量、燃料质量、发射角度等数据;2. 分析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推力、速度、高度等力学现象;3.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火箭发射的力学原理。
六、实验结果1. 火箭发射过程中,推力随着燃料燃烧逐渐减小,直至燃料耗尽;2. 火箭发射速度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最大速度;3. 火箭发射高度逐渐上升,直至达到最大高度;4. 实验结果验证了火箭发射的力学原理,即牛顿第三定律。
七、实验结论1. 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射,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实现火箭升空;2. 火箭发射过程中,推力、速度、高度等力学现象符合牛顿第三定律;3.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火箭发射的力学原理,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安全,避免火灾等事故发生;2. 实验操作要规范,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数据;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场地,整理实验器材。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火箭发射力学原理的验证,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火箭发射过程中的力学现象。
打火机制作空气动力火箭原理简单解释

打火机制作空气动力火箭原理简单解释关于它们的工作原理,现在我们来逐一了解一下吧。
首先是煤油打火机。
这种打火机历史最为悠久,由机壳,燃油部分、和打火部分组成,工作时,燃料部分的棉芯利用虹吸原理将煤油带到末端,再由打火部分的打火轮摩擦火石产生火星,从而引燃棉芯,产生火苗,完成打火。
其次是气体打火机,由于制作成本较低,所以这类打火机是最常见也最便宜的打火机。
它也由机壳、燃料部分和打火部分组成。
当其工作时,燃料部分被打开,内部甲烷气体被释放,再由打火部分的压电陶瓷高压发生器放电打出火花,引燃甲烷,完成打火。
最后是电打火机,它没有燃料部分,或者说没有直接的燃料部分,它的这一部分被电池代替。
电打火机由机壳、电池部分和打火部分组成,使用时打火部分中与压电材料块相连的细导线被撞击块撞击,令压电材料内部分子震动,并对打火处缺口空气分子造成影响,产生相应震动,形成运动轨迹,产生电火星,完成打火。
另外,电打火机中还有一种直接加热导线令导线发热变红的点烟专用打火机。
综上所述,就是电子打火机,煤油打火机,气体打火机的原理。
而火箭则是由发动机的喷气获得反作用力,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理解这个定律并不难,射击时会有后坐力,这正是子弹给枪的反作用力;滑冰场上你推自己的同伴,发现自己也会往后退,这是同伴给自己的反作用力。
而火箭之所以能飞,是因为火箭燃料燃烧所生成的炽热气体,通过火箭尾部的尾喷管向后快速喷出,这样向后喷的燃气就会对火箭产生反作用力,它推动着火箭向前飞,这就是火箭推力的来源。
当这个推力大于火箭自身重力时,火箭就起飞了。
准备材料:饮料瓶、剪刀、吸管、彩笔、白纸、胶枪制作步骤:1、在白纸上画出两只火箭,涂好颜色,剪下备用。
2、用胶枪把吸管的一端封上口,再把两只火箭和吸管粘在一起。
(没有胶枪可以用胶带粘住)3、瓶盖中心钻孔,把吸管从孔中穿过,在吸管底端粘上纸条。
超燃发动机(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报告)

“IGLA”/GLL-VK(14马赫)
GLL-AP-02(6马赫)
2. 超燃发动机的发展历史—美国
项目计 划 起止年 份 19621978 19861995 主办机 构 NAVY JHU/AP L DARPA 主要研究内容 论证使用可贮存燃料的小型舰载导弹 采用模块化 Busemann进气道 研制X-30实验型单级入轨空天飞机 研制工作范围Ma=4~15 的氢燃料超燃 冲压发动机 设计思想基于1942年 德国空气动力学家 Busemann提出的内 锥形流概念 1.低马赫数来流条件 下不能自起动 2.长度较长 是一种未来的飞机,像 普通飞机一样起飞,在 30~100公里高空的飞 行速度为12~25倍音速, 而且可以直接加速进入 地球轨道,成为航天飞 行器,返回大气层后, 像飞机一样在机场着陆。
NASP HyTech /Hyset HyFly
19961995-
3. X-43A 与 X-51A 的简介
2004年3月27日,X-43A实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成功点火,并推动飞行器加速 的技术,发动机工作时间11 s,最高速度达到6.83马赫。
B-52挂载飞马座固体火箭飞行到28500米
飞马座火箭开始助推加速
涡轮喷气发动机
1. 研究背景与简介—原理
冲压发动机的原理无 非就是空气以超音速 进入发动机燃烧室与 燃料混合点燃,再从 喷嘴中喷出从而获得 推力。
因为留给空气压缩,与燃料在燃烧室混合,点火, 燃烧的时间只有毫秒量级,这样也就使得发动机 的控制极其困难。
注:1.亚音速与超声速燃 烧的区分是根据燃烧室中 的气流速度。 2.后面提到的双模即是可 以在一次飞行中实现二者 的转换。
2. 超燃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前期历史
1946年,Roy就提出了借助于驻波直接 将热量加入超声速流中的可能性。 1957年4月,Shchetinkov申请了超声 速燃烧冲压发动机专利。 1958年9月,在马德里举行了第一届 国际航空科学会议,Ferri 简略地概 述了并证明在Ma =3.0的超声速气流 中实现了稳定燃烧,没有强激波。 ①氢-空气系统的化学过程和现象 20世纪60年代通用应用物理实验室 (1)超燃冲压发动机增量飞行试验飞 行器(IFTV)1965年开始; (2)1964—1968年,低速固定几何尺寸 超燃冲压发动机,无可变几何尺寸,但 是具有随飞行速度而变化的空气动力 压缩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动力火箭研究报告
一、引言
这份研究报告是空气动力火箭活动的一部分,记录了我们小组成员在制作火箭时的各种设想和最终验证结果。
二、研究报告
*本实验所有发射均采用夹击发射。
(一)、发射角度与火箭飞行距离的关系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火箭发射角度选择45度时,发射距离是最远的,和我们的预测基本符合。
(二)、火箭助推器接入深度与火箭飞行距离的关系
实验器材:500ml矿泉水空瓶一个,火箭发射装置,刻度尺一把
我们将火箭套在硬管上,量取了火箭助推器接入深度。
采用的发射角度为上
我们预计当助推装置(塑料硬管)接入到火箭腹部20厘米时,火箭会飞得最远,但实验结果显示15厘米为最佳深度,因此我们在火箭腹部15厘米处安装了一个挡板,以便准确定位。
(三)、气瓶大小与火箭飞行距离的关系
实验器材:500ml、1.25L、2.5L矿泉水空瓶各一个,火箭发射装置
这里我们沿用了前两次实验的最佳结果,发射角度为45度,助推装置深入
实验证明,越大的塑料瓶在瞬间挤压后产生的动力越大,但由于规则限制,我们最终采用了1.25升的矿泉水瓶。
三、结论
在多次试验中,我们逐步明确了火箭发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小组在本次比赛中取得的50米的好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本次空气动力火箭的制作到最终的成功发射,我们小组成员都感到收获良多,学会了细心观察、耐心实验、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从中我们体会到了学习和制作的快乐。
我想,这才是这次活动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八(5)班 Victini小组全体成员
吴正阳、李霄、江牧豪、吴君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