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_邓爱东
我国省级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对策

回族 民俗 民风
浙 江省 图 书 馆
宁 夏 省 图 书馆
吉林省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吉林民间美术数据库 ; 民间舞蹈数据库 ; 吉林 吉林曲艺数据库 ; 吉林传统手工技 艺数据库 ; 吉林 民间音乐数据库 ; 吉林传统戏剧数据库 ; 吉林杂技与竞技数据库 ; 吉林民俗数据库 ; 吉林民间文学数据库; 吉林二人转数据库
云南省图书馆
广西 省 图书 馆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数据库
民族 艺苑 ; 西 民族 民俗 广
山西 省 图 书馆
数据库 ; 西 民 间 音 乐 数 据 库 ; 西 人 生 山 山 礼 俗 数 据 库 越 剧
甘肃 省 图书 馆
地 方戏 曲; 阳皮影 制作工艺 ; 庆 天水雕漆 工 艺 ; 楼 民歌 ; 和 乞巧节 ; 当号子 ; 铁 西 两 小 麦 杆 玉米皮 编 织 技 术
表 1 省 级 图 书馆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数 据 库 建 设 情况
省级图书馆名称 天津市 图书馆
安徽 省 图 书 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津门曲艺库 ; 天津 民俗 ; 京剧音配像 ; 天滓 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和利用的探讨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和利用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已的特点,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怎样利用自身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利用,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标签: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利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做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收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傍贷。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特点。
1.城区非遗主体的民主杂居性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因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聚集到一个场所,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各民族人民杂居生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传承着城市非物质文化的民间艺人来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是多民族性的。
2.城市非遗内容的丰富和大众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不径相同,城市中聚集的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他们所呈现出的多民族性特点和多元化趋势,丰富了城市非物质文化的内容。
这有别于民族聚集区城内文化形态的单一民族性。
3.城区非遗分布的零散性相对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集中,城区的非物质遗产分布比较零散。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口流动的日益加剧,城市地域范围越来越广大。
在城市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零散分布,或掩盖在高楼林立的小巷中,或呈现在百姓娱乐的广场活动中,或在繁华商业的街角艰难维生。
4.城区非遗存在的脆弱性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相似。
生活方式的同质化必然导致文化的趋同现象,彰显着城市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那些传统文化特征逐渐消失,使城市失去了独有的魅力和竞争力。
二、公共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图书馆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料保存服务机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凭证。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能与优势分析

势两个方 面阐述 了 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公
关键词 : 公共 图书馆 ;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职能 ; 优势
中图分类号: 2 8 G 5. 2 文献标识码 : A
世界各民族在长期 的生活与发展 中,形成 了众 多体 现各 民
可以在保护“ 非遗 ” 的工作 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
TI AN Ruipi - ng
ABS TRACT: i p p rb e y d srb ste b s u cin fu iest irr n h ra iain o c ivn nl a e r f e cie h a i f n t so nv ri l ay a d t eo g z t sfra he ig s il c o y b n o
科技 慵报开发 与经济
文章编号 : 0 — 0 3 2 1 )3 0 4 — 4 1 563(013—090 0
S I E HIF R A IND V L P E T&E O O Y C— C O M TO E E O M N T N CN M
21 年 0 1
第2卷 1
第 3 期 3
类 留下一份特有的创造意识 , 民族保 留 自身 的特 色 , 为 应成为保
化遗产公 约》此后 , 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名称在 国际性标准 法 , 非 律文件 中正式确定并沿用至今 。至于人们对“ 非遗 ” 概念 的认识 可上溯至 2 世 纪 5 年代 ,当时 日 0 O 本政府颁布的 《 文化财保 护 [] 刘俊凤 . 5 高校图书馆服务功 能的拓 展[] J. 咨询 : 管 科技 科技
收稿 日 2 1— 9 2 期:0 10 — 0
‘ 址、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

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分析 (1)1.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与整理现状 (3)2. 活化利用方式与途径 (4)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三、文化传承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基础71. 文化传承理论 (8)2. 公共图书馆学理论 (1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11)四、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策略研究 (12)1. 增强公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14)2. 拓展活化利用的途径与方式 (15)3. 加强图书馆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素养 (16)五、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17)六、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展望与建设路径规划18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的作用与策略。
文章将首先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在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进而阐述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优势。
文章将分析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中的具体措施,包括资源建设、服务创新、读者参与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社会影响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与传承。
文章将提出当前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文章将总结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中的实践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参考。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分析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从政策层面来看,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

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在加快。
每天都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球上消失,这意味着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种文明形态就此消失。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
”当前,公共图书馆如何参与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业界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角色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与现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目前较权威的阐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根据该词义可以推断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也基本采用了这一定义。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得以延续并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全国性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开始对民间文化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普查、整理和抢救。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由民间自发的、个别的、非正规的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的行为。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逐渐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阶段。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研究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研究——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徐子冰(丹东市图书馆,辽宁丹东118002)[摘要]通过梳理丹东市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对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性服务进行研究。
公共图书馆应运用科学方法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深度整合非遗资源,创新非遗传承保护活动,提升非遗传承能力。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服务[分类号]G 258.2*本文系2022年丹东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助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D D S K 049)的研究成果之一。
1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最鲜活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民族历史、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1]。
我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多年来,通过行政、立法、宣传等全方位举措,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建立完整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4个层级的非遗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372项、省级非遗项目15777项。
从2013年至今,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的非遗保护费用超过100亿元,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19—202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各省市也分别出台了相应的非遗保护政策,并衍生出与当地非遗项目、文化传承人、非遗保护区、传统文化振兴相关的特别文件。
非遗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非遗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文化空间、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图书馆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在发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职能的同时,也是拓展自身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意义与措施

揦楚嗲水
管理文化
级传承人12人 ( 全 省 5 7 人 ),省 级 传 承 人 9 3 人 ,市 级 传 承 人 3 9 9 人 。非遗文化传承名录数量居全国地市州 前列 。宜昌的非遗具有表现形态多样、遗产价值高、原 生态性强等特点,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全国六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试点单位之一。然而, 许多依附于个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 间 而 存 在 的 “ 活 态 ”文化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生存土壤日渐贫瘠、民间 传人队伍青黄不接的危机。如 ,兴山民歌中的薅草谬鼓 在生产劳动中几乎失传,在世的薅草锣鼓民间艺人九成 都 是 7 0 岁以上的老人,爱好和立志于民间艺术传承的 年轻人却寥寥无几,其传承现状令人担忧。由于三峡工 程蓄水,峡江激流险滩消失,古老的峡江号子失去了生 存的“ 土壤〃,传承千年的端午节习俗、五峰唐祭仪式 等也处在逐步失传甚至颜临灭绝的境地,宜昌丝竹、宜 昌堂调、枝江民间吹打乐、南曲等也亟待重视、抢救和 保护。 知识的收集者与传播者,图书馆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 开发义不容辞,并能在保护非遗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二 )参与非遗保护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负有保存知 识 、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的职能,这既是其本质属性决 定的,也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改变了知识的载体形式,瓜 分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市场,使得图书馆的功能被分化, 图书馆如果抱守残缺, 必定面临被边沿化的危险。 而且, 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所保存的人类文明大多为纸 质文献保存*保存活态文化原有的广泛、丰富、鲜活、 生动形象的资源及载体偏少。面对身边亟待抢救保护的 非遗资源,公共图书馆如果利用自身在发掘、积累 、保 存知识方面的优势条件,对散落在民间的大量资料、传 统知识、技艺、艺术等体现进而在公众中进行传播,不但能够突破传统、陈旧的馆 藏资源建设理念,将 “ 以书为本”的 单 项 展 示 转 为 “ 以 人为本”的多元传播模式,成为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 充 ,还能拓展服务领域,为社会机构提供研宄资料,同 时提升图书馆公众形象。图书馆通过积极参与非遗的发 现 、研宄和保护,到民间去汲取营养,到社会上去实现 自我,其功能可得到发展,其服务可得到丰富,其本身 可实现吐故纳新、 自我调整、与时俱进。 ( 三 )参与非遗保护图书馆具备多重优势 图书馆因其知识密集、 人才汇聚、 学术活跃等特点,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图书馆参与非 遗保护可以发挥多重优势。一是方法优势,图书馆对纸 质文献图书的保存、研宄及传播上已形成了一套科学、 完备的方法,具备一套完整的体系,如目录学、文献校 雠学、索引学、版本学等,能够解决民俗文化管理中普 遍存在的对非遗的认定、记录、建档、数字化等困境。 二是人才优势,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 的文保方面的人才队伍,在资料抢救、文献考证、保存 整理、信息化处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为非遗保护 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三是学科优势,图书馆学作为知 识信息管理学科,对于隐形的、零散状态的非遗具有发 现 、挖掘、寻找、串联知识的功能。非遗的一些重点类 别如口传记忆、表演艺术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 上已有缺失,图书馆的文献却能对此做出贡献,即通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本文拟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入手,就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职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形成图书馆特色馆藏,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所具有的意义作出分析,并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的具体措施作一些探讨。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特色馆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逐渐消亡和濒危的困境,保护不同种族、群体、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图书馆有责任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将其纳入到图书馆职能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性的文献资料也将以其多元价值不断丰富和充实图书馆馆藏,形成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料体系,并进而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革新,拓宽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个新词频频出现在我国的各类媒体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关注。
2003年第三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此作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图书馆特色馆藏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藏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
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文献资源,使之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起到该领域信息资源体系的保障作用。
优化馆藏结构,加快特色文献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图书馆要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同时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和实现特色地方资源管理,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邓爱东【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够重视、数字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数据库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trend,the culture ecology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heritage is impacted more and more.Many traditional crafts are on the edge of disappearance.At present,many public librar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more or less,thereexisted some problems,including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it,low level of digitalization and lack ofspecialists.Key words:public librar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1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对公共图书馆有明确的表述: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是,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对艺术科技成就与创新的鉴赏力;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支持口述传统文化。
而且2009年7月文化部社会司在关于开展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把公共图书馆是否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式建设(包括:主办、协办、参与举办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活动)已作为其中之一的评估标准。
所以,作为具备公共服务知识机构、制度性质的公共图书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共享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必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存,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展示和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笔者于2009年8月通过互联网,以国家图书馆主页上“专题导航”栏目“公共图书馆”链接中的46个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或自建馆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为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各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统计表类型数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链接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省图书馆20 11 20 20直辖市馆4 2 4 4单列市馆22 13 22 20合计46 26 46 44所占比例57%100%96%*本文为广东省文化厅基金研究项目“图书馆服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号GDTK0933)成果之一。
结果表明,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或自建馆藏中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只占6%,而96%的公共图书馆网页上链接有该地区的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该网站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分站,主要收集该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
这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建设工作还处在初期,更多的公共图书馆目前还只是开展静态的以史料为主或类似内容的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方面还只是依赖于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忽略了作为文化信息传承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务功能,这与国际图联保护文化遗产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主要问题如下:1.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还没有得到公共图书馆足够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
由于历史的局限公共图书馆虽有着重视地方文献收集的优良传统,然而,长期以来目光所注大都在“记载于书上”的知识,即把客观意义上的知识限制于用文字记录于书面上的知识,忽视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的用“说出”的、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民间知识;忽视联系着大脑“过程”的知识,对于非文字的文化传统、田野中的活态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没有引起重视。
作为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社会机构,图书馆应有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关注、参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并将其明确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
这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数量与种类不足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标准,其标准分别是:一、民间文学;二、民间音乐;三、民间舞蹈;四、传统戏剧;五、曲艺;六、杂技与竞技;七、民间美术;八、传统手工艺;九、传统医药;十、民俗。
统计结果显示,公共图书馆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专题数据库中最多的是属于传统戏剧的占到67%,而数量最少的是传统医药的数据库(见表2)。
表2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专题数据库分类统计表类型数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省图书馆10 9 10 10 10 10 2 0 3 0 1直辖市馆2 1 1 2 2 2 2 2 2 1 2单列市馆15 5 4 4 6 3 3 4 5 2 5合计27 15 15 16 18 15 7 6 10 3 8所占比例56%56%59%67%56%30%22%37%11%30% 这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与国际图联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中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个别图书馆只是选取本地区的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了数据库,忽略了其他文化遗产的建库。
1.3 缺乏专业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支持,如:信息获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显示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等来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平面与立体信息。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涵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等门类,极具专业性和综合性。
而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也缺乏相应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员,这往往成为制约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瓶颈,导致有一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建立的相关数据库只能通过报纸、网络等途经去搜集有关的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资料、图片等,无法设立专门的部门去开展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建立数据库,工作无法创新和突破。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展示形式单一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如:较为完善的成都图书馆建成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天津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山东省图书馆的“山东民间彩印花布数据库”。
据统计,建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的公共图书馆约占37%,还有相当部分的图书馆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即使有个别图书馆建有这类专题数据库,也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介绍,缺乏内容的丰富实用以及数字手段的充分应用,数字化程度不高,展示形式单一。
见表3。
表3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形式类型数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省图书馆11 11 11 3 3直辖市馆2 2 2 2 2单列市馆13 13 9 4 4合计26 26 22 9 9所占比例100%85%35%35%2 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思考2.1 知识产权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中有些是可以共享的,是世代相传的和为全民族专有的,不存在版权、知识产权之争,如:各民族的饮食、生活,方式、语言、风俗、节气等,这些是受自然生态的影响自然形成的,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有着个人或家庭习俗及商业利益在里面,含有知识产权、版权的纠纷,制作过程是不能共享的,也不能随意下载、拷贝。
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技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的利用和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对数字资源进行浏览、下载、打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保护传承人、传承群体等的法律问题。
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在满足用户需求、数据共享的同时,切实保护某些项目的传承人、传承群体的利益。
考虑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法律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共同从法律、技术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协调解决。
可制定特别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传统的知识产权类型之外,创设新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对公共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适当的权利,使图书馆在这项工作中更完善更完美。
2.2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保护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期,更多的图书馆自建数据库还只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多媒体展示明显不足,虚拟技术应用有待开发,还远未实现内容的丰富实用以及数字化手段的充分应用。
因此,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1)调查摸清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等情况,并按照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加工、整理、分类、编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2)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科学、实用、完备的资料性的素材数据库。
(3)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加快传统记录媒介向数字媒介的转化,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增强数据库的实用性和丰富性。
例如:对于传统戏曲,图书馆可对其中的文字、图片、声音、音像等多种载体的已有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包括对戏曲服饰、道具、面具、脸谱等的数字拍摄或扫描,对舞台剧场的图像、视频记录或对演出习俗、戏曲表演的视频记录收集和整理,以及戏曲唱腔数字音频库的建立、剧本的文字收录、研究成果的汇集等,使之成为能够通过网络保存、传播、共享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