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本知识大纲
化学高中的教学大纲(最新)

化学高中的教学大纲(最新)化学高中的教学大纲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应由教育部颁布,以下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相应的课程目标。
1.化学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计__理解化学知识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__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及其化学仪器的使用。
__具备物质性质、组成、变化、分类、组成结构、反应条件和机理等宏观辨识能力。
__理解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热量变化、电子转移变化等微观探计能力。
课程目标:__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思想方法。
__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__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能力和方法。
__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化学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__理解物质变化及其能量变化、反应速率、反应限度等观念。
__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__具备物质性质、组成、变化、分类、组成结构、反应条件和机理等宏观辨识能力。
__理解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热量变化、电子转移变化等微观探计能力。
课程目标:__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思想方法。
__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__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能力和方法。
__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3.化学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__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__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及其化学仪器的使用。
__具备物质性质、组成、变化、分类、组成结构、反应条件和机理等宏观辨识能力。
__理解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热量变化、电子转移变化等微观探计能力。
课程目标:__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思想方法。
__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__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能力和方法。
__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达州市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很抱歉,我无法找到关于达州市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为您提供全国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
根据教育部2023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融合化学、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与生活以及化学与社会等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大纲

高中化学课程大纲【高中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背景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为将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逻辑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原子与分子:a.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b. 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c. 分子与化学式;d. 配位化学。
2. 化学反应:a.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b.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c. 酸碱与中和反应;d. 氧化还原反应。
3.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a. 固体与液体的结构与性质;b. 溶液与溶解度;c. 酸碱度与pH值;d. 晶体和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4. 化学能与能量转化:a. 热力学与热化学;b. 化学反应热与化学热力学;c. 化学动力学与速率。
5. 化学元素与化合物:a.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化学特性;b. 碳化合物与功能化合物;c. 有机物与生物化学;d. 发明材料与高分子材料。
四、教学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讲述基本知识和理论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化学基础;2. 实验操作: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3. 讨论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4.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和相关企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应用实践能力。
五、评价与考核1. 日常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室安全操作;2. 能力测试:通过书面测试和实际操作测试,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3.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课程要求选用优质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2. 实验设备:配备基本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3.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投影仪和电子化学实验室等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新版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新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2. 掌握常见元素的性质、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3. 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4. 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平衡常数等。
5.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将包括以下内容:1. 元素和周期表1.1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1.2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特点1.3 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2. 化学键2.1 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2.2 共价键的形成和性质2.3 金属键的形成和性质3. 化学反应3.1 反应方程式的表示和解读3.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计算3.3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计算4. 化学实验4.1 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4.2 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和储存4.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操作、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具体方法如下: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述,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相关的实例和应用。
2. 实验操作:设置适当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为了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教学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学习积极性、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巧。
2.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的形式,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实验报告的格式,写出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数据分析。
4. 综合考试:在学期末进行一次综合考试,以综合评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高中化学大纲

有机化学基础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和方法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一节 脂肪烃 第二节 芳香烃 第三节 卤代烃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 醇酚 第二节 醛 第三节 羧酸 酯 第四节 有机合成 归纳与整理 复习题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 油脂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
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 甲
烷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
工原料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 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
源 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
保护 归纳与整理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化学反应原理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
硅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 --- 氯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归纳与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大纲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案大纲单元一:溶液的离子理论•课时一:溶液的离子理论概述•学习目标:了解溶液的离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和组成•离子的溶解和离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课时二:溶液的电导性•学习目标:掌握溶液的电导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导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教学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单元二:化学反应速率•课时三: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和计算•教学活动: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课时四: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学习目标: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机理。
•教学内容:•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单元三:化学平衡•课时五:化学平衡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和判定•平衡条件和Le Chatelier原理•教学活动: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课时六: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学习目标: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平衡常数的计算和表达式•平衡常数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平衡常数的应用•教学活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纲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纲一、原子与分子1. 原子结构- 原子的定义与组成- 电子排布规律- 原子核与电子云2. 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的结构与分类- 主族与副族元素- 周期律与族律3. 化学键- 离子键与共价键-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氢键的作用4. 分子几何与VSEPR理论- 分子形状的判定- 电子对排斥理论- 键角的计算二、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表示3. 化学反应速率- 速率方程与速率常数- 影响速率的因素- 催化剂的作用4. 化学平衡- 反应的可逆性- 平衡常数的计算- Le Chatelier原理三、溶液与化学计量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与溶剂- 溶液的浓度表示-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2. 酸碱理论- 酸碱的定义- pH与pOH- 酸碱指示剂与滴定3. 化学计量- 摩尔的概念-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转换- 气体定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四、热化学与电化学1. 热化学- 反应热与热力学第一定律 - 热化学方程式- 能量的储存与释放2. 电化学- 电解质溶液- 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化学系列与电势五、无机化学1. 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的特性- 氧化物、酸、碱的分类2. 金属元素- 金属的通性-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合金的性质与应用3. 配位化学- 配位键的形成-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 -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六、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 - 碳的杂化轨道理论2. 烃类化合物- 烷烃、烯烃、炔烃- 同分异构体与原子经济性3. 官能团化学- 醇、酚、醚- 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4. 聚合反应与高分子化合物- 加聚与缩聚反应-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七、化学实验技能1. 实验基本操作- 常见仪器的使用- 实验室安全与事故处理2.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蒸馏、萃取、结晶- 色谱法的基础3. 定量分析- 滴定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4. 定性分析与鉴定- 火焰试验- 试剂反应以上是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大纲,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高中化学 大纲

高中化学大纲
一、化学基础知识
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原子的构成
* 元素周期表及其规律
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化学键的类型与性质
* 分子的形状与极性
3.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能量变化
二、无机化学
1.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 过渡金属元素
2.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 卤素及其化合物
* 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 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3. 离子反应与盐类水解
* 离子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 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
三、有机化学
1. 烃类化合物
* 烷烃、烯烃、炔烃
* 芳香烃
2. 官能团与有机反应
* 醇、酚、醚
* 醛、酮、羧酸
* 酯与酰胺
3. 有机合成与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
*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四、化学实验
1. 基本实验操作与技能
* 化学实验的基本规范
*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2.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五、化学与生活、社会
1. 化学与环境保护
* 环境污染与防治
*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 化学与材料科学
* 常见材料的化学性质
* 新型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此大纲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简洁的学习框架。
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深度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一、绪论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是指导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文件,旨在规范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教学内容1. 基础知识a. 元素与化合物: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b. 反应与平衡: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与特征,学习平衡反应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c. 化学键:认识化学键的种类与性质,学习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与性质。
d. 化学反应速率: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公式和实验方法。
e. 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碱的理论和性质,学习酸碱滴定与中和反应的原理。
2. 实验技能a. 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数据处理。
b. 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各类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方案、变量控制和数据分析。
c. 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学习化学品的正确储存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解与讨论教师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和解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实验操作与观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总结规律。
鼓励学生合作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教师运用真实案例,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标准1. 知识掌握通过定期考试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化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相关实验现象和化学原理。
2. 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技巧。
3. 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开放性问题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
五、总结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是化学教学的指导文件,通过规范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离子
基团
定义
(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
4
(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
(4)典型实例:
物理变化:⑴升华 ⑵萃取 ⑶分液 ⑷蒸馏(分馏) ⑸吸附 ⑹渗析 ⑺盐析⑻胶体聚沉 ⑼
电泳 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 (12)电离等
化学变化:⑴风化 ⑵裂化 ⑶硫化 ⑷老化 ⑸炭化 ⑹干馏 ⑺脱水 ⑻蛋白质变性 ⑼水解 ⑽同素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
区别
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
联系
实例
OH-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
NO2- Cl- CH3+
-OH -NO2 -Cl -CH3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原子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
区别
是一种原子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分类
3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
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考点三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T1=T2;P1=P2 ;V1=V2 n1 = n2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PV == n RT 用此公式去推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就可以了。
另: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
n(混)
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M(混)=M1×n1%+M2×n2%+……=M1×V1%+M2×V2%+……
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M(混)=22.4ρ(混) 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 A 的相对密度: M (混) = (混)
M ( A) (A) 考点五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 1L 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 mol ﹒L-1 2.表达式:cB= n (n 为溶质 B 的物质的量,单位为 mol;V 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 L)
3.关系式:n = N ;n = m
NA
M
特别提醒:
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
宏观物质。如 1mol 麦粒、1mol 电荷、1mol 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 1mol 水(不正确)和 1molH2O(正确);1mol 食盐(不正确)和 1molNaCl(正确) 3.语言过于绝对。如 6.02×1023mol-1 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
m1/m2=M1/M2=ρ1/ρ2
(注:以上用到的符号:ρ为密度,p 为压强,n 为物质的量,M 为摩尔质量,m 为质量,V 为体积,T 为温 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考点四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 m(混)和总物质的量 n(混):M(混)= m(混)
是一种单质
联系 实例 [知识规律]
同位素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可构成同素异形体
16O 和 18O ;12C 和 14C
O2 和 O3 ;金刚石和石墨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 Si 都属原
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 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 S、P4 属分子晶体,它们 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L。因此,22.4 L 是 1 mol 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例如,“1 mol H2O(g)在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 L”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 ③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 22.4 L,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 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 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由此可知,1 mol 任何气体在 0℃ 、101 kPa 条件下的体积与 273℃ 、202kPa 条件下 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 22.4L。
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等。
考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表示符号:Vm 3.单位:L/mol(或 L·mol-1)
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22.4L/mol
5.数学表达式:气体的摩尔体积= 气体所占的体积 气体的物质的量
,
1 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 g/mol 。1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而 12 g 12C 所
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 1 mol 12C 的质量为 12g。同理可推出 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 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考点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 ,单位为:
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基准(NA):以 0.012kg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 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NA,其近似值为 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 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 HX、H2O、NH3、H2S 等 ③酸酐:如 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 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 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 NO、N2O4、Al2Cl6 等
V 特别提醒: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 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 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
2
积,单位是 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 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 NH3 溶于水得 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 氨水的溶质为 NH3;SO3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 H2SO4;Na、Na2O、Na2O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 NaOH; CuSO4·5H2O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 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 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 c=ρg·mL-1×1000mL·L-1×ω/Mg·mol-1。 考点六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 2-3 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 1-2cm 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 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 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 c=n/V =m/MV 来判断,看 m、V 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 c 的变化。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 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 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 c(浓)×V(浓)=c(稀)×V(稀)来求 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 c=[ρg·mL-1×V’(mL)×ω/Mg·mol-1]/V(mL)来求 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 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 480mL1moL·L-1 的 NaOH 溶液,需取固体 NaOH 的质量应为 20.0g, 而不是 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 是 500 mL 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 500 mL 溶液,然后再取出 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 NaOH 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 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 2~3 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 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 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