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厥的中医急救措施

合集下载

中医急救方法

中医急救方法

中医急救方法中医急救方法是指在紧急情况下,采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进行急救的方法。

中医急救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以平衡和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失衡,以达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挽救生命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急救方法。

1. 中医急救常用穴位按摩法:中医急救中,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中风的急救过程中,可以通过按摩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位来缓解症状。

具体方法是用拇指按压尺泽穴位,每次按压约10秒钟,每天多次重复按摩。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2. 中医急救常用草药煎剂:中医草药煎剂在中医急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心脏病急性发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麦冬、丹参等草药制成煎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缓解心绞痛、心悸等症状。

3. 中医急救常用推拿按摩法:中医推拿按摩法在急救过程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急性腰扭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推拿按摩来缓解症状。

具体方法是用手掌按摩腰部,轻柔地揉捏患处,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4. 中医急救常用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急救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中风急救过程中,可以通过刺激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位来缓解症状。

具体方法是用针刺激合谷穴位,每次刺激约10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5. 中医急救常用草药外敷法:中医急救中,草药外敷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烧伤的急救过程中,可以使用黄连、黄柏等草药制成外敷药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中医急救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急救方式,它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能够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失衡,对于缓解症状、稳定病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医急救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尝试。

如果遇到急救情况,请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常用的中医急救措施

常用的中医急救措施

常用的中医急救措施中医急救措施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处理急性疾病和创伤。

以下是常用的中医急救措施,供参考: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中风急救中,可以选择刺激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通过按摩、推拿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调理气血、舒缓肌肉和神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急性扭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按摩局部穴位,如曲池、阳陵泉等,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3.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通过口服、外敷或煎煮等方式进行治疗。

例如,在急性感冒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葛根、连翘等中药,以清热解毒、缓解症状。

4.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罐子,利用罐子内的负压效应,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肺炎急救中,可以选择在背部的肺部穴位上进行拔罐,以促进痰液的排出和肺部的恢复。

5.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点燃艾绒,将热量和药性传递到特定的穴位上,以调理气血、温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急性腰扭伤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腰部的腰俞、委中等穴位上进行艾灸,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总之,中医急救措施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疗法,可以在急性疾病和创伤发生时提供紧急的治疗和缓解。

然而,对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急救措施,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厥者,逆也。

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经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谓卒然厥逆而不知人也。

又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根本离绝则暴死。

若气极而返,则阴必渐回而可复苏,故此症最为急候。

后人但以手足冷为厥,其说本于仲景。

《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然岂可谓厥症止如此耶?虽《内经》厥论亦以手足为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其论寒厥之因,则谓其人自恃质壮,于秋冬阴盛之时,纵欲以夺肾中之精气,阳气衰不能渗荣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

又云∶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其论热厥之因,则谓其人醉饱入房,脾肾之阴俱伤,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景岳谓此《内经》辨厥之将发,以手足寒者,是为寒厥,以手足热者,是为热厥,注解甚明。

寒热二厥,皆由酒色致伤真元。

故寒厥当益火之源,热厥当壮水之主,与伤寒厥症治法不同。

他如怒气伤肝,则为气厥,恶血冲心,则为血厥;热痰逆闷,则为痰厥;饮食过伤,则为食厥∶卒中恶邪,则为尸厥;此皆暴眩仆绝之厥,当有之病,学人详其症以施治,则寒热攻补,不致有误。

厥症之名甚多,不能悉数。

《内经》厥逆诸篇,有志深造者,所当究心焉。

独参汤治暴眩仆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阴虚阳暴脱之症。

人参〔一两至三两。

〕一加熟地〔责之阴虚,孤阳无附而欲脱。

〕一加竹沥〔责之虚而有痰。

〕一加童便〔责之虚而有火。

〕一加附子〔责之虚而无火。

〕此治诸虚气弱危急之神方。

景岳言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

丹溪言厥症多属气血虚,气虚脉细,血虚脉大如葱管,并宜补剂。

虞天民云∶其人必本体原虚,或老年人,或大病后得之则可,若实人得此,当急治其标可也。

虚实寒热之间,最当明辨。

五磨饮〔见胃脘痛。

〕治暴怒伤肝,牙关紧急,手足厥冷,面青身冷,〔气为人身之阳,一有郁则阳气不能四布,故肢冷身寒。

中医急救方法

中医急救方法

中医急救方法中医急救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于处理急性病症或突发状况。

它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急救方法:1.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急救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中医师会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例如,在处理急性感冒时,可以使用银翘散、藿香正气水等中药来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中药疗法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促进康复。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以刺激和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例如,在处理急性腰扭伤时,可以通过针灸疗法来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人体的疗法。

在中医急救中,推拿按摩可以用于缓解疼痛、舒缓肌肉紧张等症状。

例如,在处理急性扭伤时,可以通过推拿按摩来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4. 中医草药熏蒸:中医草药熏蒸是一种通过蒸煮中草药,使其挥发出药性,通过吸入草药的蒸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中医急救中,中医草药熏蒸可以用于缓解呼吸道感染、咳嗽等症状。

例如,在处理急性支气管炎时,可以通过中医草药熏蒸来缓解咳嗽和促进康复。

5.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急救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医师会根据病情和症状,推荐合适的饮食方案。

例如,在处理急性胃炎时,可以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减轻胃部不适和促进康复。

中医急救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疗法,它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中医诊断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虽然中医急救方法在一些急性病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

在应用中医急救方法时,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治疗气厥病的方剂

中医治疗气厥病的方剂

中医治疗气厥病的方剂
气厥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意
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气厥病多与
气血失调有关,需要通过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剂治疗气厥病的方法。

1.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是治疗气厥病的常用方剂之一。

方剂成分包括附子、干姜、人参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恢复气血运行的作用。

附子理
中汤能够温暖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体内阳气,从而缓解气厥
病症状。

2. 保和丸。

保和丸是另一种常用于治疗气厥病的中药方剂。

方剂成分包括
茴香、甘草、生姜等药材,具有调和脾胃、温中散寒的作用。

保和
丸能够促进气血畅通,改善气厥病患者的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

3.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温中理气的中药方剂,常用于治疗气厥病。

方剂
成分包括半夏、干姜、人参等药材,具有调和脾胃、温中散寒的作用。

逍遥散能够增强体内阳气,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气厥病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气厥病的方剂主要以温中散寒、调和脾胃、增强阳气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恢复正常的
气血运行。

当然,使用中药方剂治疗气厥病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病情和体质来选用合适的方剂,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急救方法

中医急救方法

中医急救方法中医急救方法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旨在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来缓解急性病症或者伤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急救方法,供参考。

一、按摩穴位1. 人中穴:位于上唇中央凹陷处,用力按压此穴位可缓解突发心悸、胸闷等症状。

2. 劳宫穴:位于手掌中央,用拇指按压此穴位可缓解突发头痛、晕厥等症状。

3. 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二趾关节之间,用拇指按压此穴位可缓解突发呼吸难点、心悸等症状。

二、使用中药1. 人参:具有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急性疲劳、虚弱等症状。

2. 三七:具有止血、消肿的作用,可用于外伤出血、扭伤等症状。

3. 石斛: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用于急性咽喉炎、口腔溃疡等症状。

三、运用中医技术1. 刮痧:用刮痧板或者硬币等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拭,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风寒感冒等症状。

2. 拔罐:用火烧罐或者机械吸引罐等工具在患者的背部或者其他部位产生负压,可促进经络通畅,缓解寒湿痛、肺炎等症状。

3.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缓解急性疼痛、中风等症状。

四、中医药熏蒸中医药熏蒸是一种通过吸入中草药熏蒸气体来调理身体的方法,可用于缓解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症状。

常用的中草药有白芷、薄荷等,将其研磨成粉末,加入热水中,患者挨近水蒸气进行吸入。

五、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调理经络、舒缓肌肉的方法,可用于缓解急性肌肉拉伤、腰痛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捏、推、揉、拿等。

六、饮食调理中医急救方法还包括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适宜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例如,对于急性腹泻,可食用蒸熟的香蕉、稀饭等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急性发热,可食用降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黄瓜等。

总之,中医急救方法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可用于缓解急性病症或者伤害。

以上介绍的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中医急救方法。

在实施中医急救方法时,应确保操作正确、安全,如情况严重或者不明确,应及时就医求助。

常用的中医急救措施

常用的中医急救措施

常用的中医急救措施中医急救措施是指在突发疾病或者意外伤害发生时,采取的中医药方法进行紧急救治的措施。

中医急救措施注重以整体观念分析疾病,强调辨证施治,旨在迅速缓解病情,提供暂时救助,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待医疗救援。

一、中医急救常用方法1. 温灸疗法:温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灸热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在急救中,可采用温灸疗法来缓解疼痛、舒缓肌肉紧张等症状。

2. 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中医急救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煎煮后口服或者外用。

例如,对于急性胃炎患者,可选用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剂。

3. 穴位按摩:中医急救中,穴位按摩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改善身体的状况。

例如,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患者,可以按摩腰部的委中穴和腰阳关穴来缓解疼痛。

4. 刮痧疗法:刮痧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的皮肤,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舒缓病情的效果。

刮痧疗法适合于急性扭伤、疼痛等情况。

5.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急救中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艾绒的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温通经络,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艾灸疗法适合于急性胃痛、腹痛等症状。

二、中医急救常见病症及处理方法1. 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常见于运动或者不慎扭伤腰部。

处理方法包括:歇息卧床,局部冷敷或者冷包敷,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同时,可以通过按摩腰部的委中穴和腰阳关穴,缓解疼痛。

2. 急性胃炎: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等。

处理方法包括:禁食或者少食,多饮水,可选用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剂口服。

3. 急性扭伤:急性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伤害,常见于关节部位。

处理方法包括:歇息卧床,局部冷敷或者冷包敷,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同时,可以采用刮痧疗法,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情。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厥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颜面苍白、汗出、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轻者发病后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和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范围】多种疾病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西医学的休克、低血糖昏迷、高血压脑病、排尿性晕厥以及精神性疾病等病症出现本病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六淫或秽浊邪气,邪毒内犯,郁闭气机,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

六淫致厥,以中寒、中暑多见,常与气候环境有关。

疔毒疮疡之疾,邪毒过盛,若失治误治,邪毒内陷,亦可致厥。

2.七情内伤忧愁思虑,悲恐恼怒,大惊大喜,或所愿不得,而致气机逆乱或阻遏,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病。

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痞隔,气机升降受阻,则可骤发为厥。

元气素虚者,如遇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或房劳太过,亦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4.亡血失津如因邪毒炽盛,伤津耗液,或因失治误治而致大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血崩或吐衄便血等,以致气随血脱,均可致厥。

5.剧烈疼痛跌打创伤,或烫伤烧伤,或中寒冷冻,皆可因剧痛伤气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此外,痰饮瘀血既是各种病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厥病的致病原因。

因平素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受遏,若痰浊复因气逆一时上壅,阻遏清阳,则发生昏厥。

瘀血内停,往往闭阻经络,瘀塞心窍,复因气逆下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则发为厥病。

二、病机1.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起病急骤,以一过性昏厥为发病特点,往往伴有颜面苍白、汗出肢冷等症,多在短时间内苏醒,亦有病重者,一厥不复而亡,临证当注意。

2.病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厥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3.病性厥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来说,厥病虽因病因不同而有气厥、血厥、痰厥、暑厥、寒厥、秽厥、食厥、酒厥、色厥等的不同,但其病性概而言之,不外乎虚、实、寒、热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厥的中医急救措施
厥证亦即晕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抽搐为主症的一种疾患,轻者短时间便可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喎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因此厥证的诊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急救措施主要针对气厥,即西医的“瘫病”。

气厥,恼怒惊骇,情志过极,致使气血突然逆乱,上壅心胸,闭阻窍隧;或由元气素虚,偶遇悲恐或疾劳过度,以致阳气消乏,气虚下膈,不能上承,而致突然昏厥。

一、急救措施
1、急救小验方:菖蒲末吹鼻中。

2、针灸
实证可选用人中、涌泉、内关,刺十宣出血。

虚证可选用人中、百会、膻中、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

3、中成药应用
①5% GS 250ml+生脉注射液60ml+丹参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

儿童酌减。

②5% GS 250ml+醒脑静40ml静脉滴注。

儿童酌减。

4、预防
调节情志。

二、疗效分析
我科对2008-2009两年来收治的气厥患者,除西医供氧外,均采用上述急救措施,75%患者在1小时内神志完全清醒,最长一例2小时20分苏醒,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清醒后均无后遗症。

三、综述
由此可见,中医在抢救气厥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要加以发扬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