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评课为我们服务的人2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评课为我们服务的人2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评课为我们服务的人2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评课-为我们服务的人2北师大版

我觉得王老师在执的《为我们生活而服务的人》这节课,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源于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具体做法是分组了解了清洁工、教师、交警、医生,这些行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这样教材选用上增强了与学生的亲近感,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阅资料等体验、感悟到自己的学习、生活离不开这些人的服务,知道了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从而懂得去尊敬他们和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真正做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使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本节课王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以开放式的汇报活动来展示成果,王老师能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适时引导,如清洁工调查小组汇报时,她能及时抓住学生通过上网调查得的信息,每个清洁工每天要打扫的卫生面积是3300平方米这个数字,加以引导、抽象到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但半个足球场到底有多大呢?学生还是不很清楚,进而抽象出一间教室大约有50平方米,那么3300平方米就有66间的教室那么大,让学生在具体数字中感受到清洁工工作的艰辛;又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军人的出现,王老师能与学生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参与学生之中,一起采访了军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的活动,这样及时调控了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第三,体现了综合性。我认为王老师遵循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她精心设计了各活动,都能体现了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交警调查小组,学生小品模拟的表演,形象地再现了交警工作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行业,他们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让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到交警叔叔的艰辛。四个小组汇报、交流都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这样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内化生成了道德品质,同时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一组的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听,

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品质的形成更加有深度、有意义。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

品德与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评课稿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一文。 评课内容: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虽然今天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的!但是能够与各位大朋友一起交流,我觉得是我们开化这个团队的荣幸,所以心里还是暖暖的。综观刚才的课堂教学,给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老师创设的这五个活动,以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活动体验、活动感受、活动感悟。其实,不仅这节课如此,我们在一次次的磨课中都有这种感受。不过这次,常山实验小学学生们的活动体验更精彩,活动感受更深刻。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其理念就来自:以儿童的主体参与为主,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从而完成道德的自我建构。 下面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看看我们的执教者在刚才的课堂上是如何通过促进学生的活动体验,来落实我们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的。 1.真情对对碰 设计“真情对对碰”这个活动,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朋友之间是要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的,这样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谊。从现场学生回

答的五个问题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彼此是比较了解的。而通过老师采访默契星多的小朋友,学生的回答更是告诉我们,他们已经通过这个活动感受到了朋友之间是要多沟通,多交流的。有的学生说:“我和我的朋友家住得很近,经常一起玩。”有的学生说:“我和朋友之间接触的时间很长。”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经常在一起做作业,我不会的他教我,他不会的我教他。” 2.吃枣见友情 “吃枣见友情”这个游戏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积极性很高。能够在课堂上吃枣学生是很兴奋的,但是要按照游戏规则去吃也是很不简单,我们看前面到讲台前的那个学生,无论如何也吃不到枣。然而有了朋友的帮忙,却轻而易举地吃到了枣。如果教学仅到此为止,那就是为吃枣而吃枣,其活动效果是浅层次的。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安排了一次让学生表露真实心声的采访活动,当我们老师问到:“你是怎么吃到的?你觉得味道怎么样?仅仅是枣本身的甜吗?还有什么甜?”时,学生的回答让我们震撼,有的说:“朋友喂我吃,我很快乐!”有的说:“朋友给我吃枣,我有一种暖暖的味道!”还有的说:“朋友之间的友情真甜蜜!”在这样的活动体验中,学生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真实的告诉我们,他们已感受到了友情的甜蜜和友谊的可贵,进而体会到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 2 拉拉手,交朋友 3 我认识您了 4 上学路上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5 我们的校园 6 校园里的号令 7 课间十分钟 8 上课了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9 玩得真开心 10 吃饭有讲究 11 别伤着自己 12 早睡早起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3 美丽的冬天 14 健康过冬天 15 快乐过新年 16 新年的礼物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评课稿 这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比较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感受到角色转换带来的快乐;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初步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2、知道爱护书本的重要性:了解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懂得学校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的不同。体验上学的快乐,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愉悦和自豪。- - 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对小学生活既充满好奇、渴望,同时又存在很多担心和疑虑。学校生活到底怎么样?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同?.上学有意思吗? 老师、同学会喜欢我吗?带着这些好奇、疑问、孩子们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消除疑虑,引导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上学的快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开始新的生活。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真实感受。“爱新书,爱书包”是学生入学后经历的- -件大事,让学生看图,回想领新书的情景,说出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表达出高兴、激动的情感。再让学生讨论:书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你是怎么和新书交.上朋友的?怎样保护好书?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爱护书本的重要性,知道爱护新书的方法,懂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旋律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 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的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1)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我将整节课的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 特点一:简洁 “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的了解,接着紧扣地球的自然美景配以深情的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的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的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特点二:巧妙 “图片妙用,了解烦恼。”《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的烦恼,

思品课的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朝阳中学林燕 2011年10月25日上午,朝阳中学到新江中学就行支教活动。我听了一节九年级思想 品德课《中华文化》(田锦蓉老师),听了之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评教学目标: 田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 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活动“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设计都体现这 一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 田老师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 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 田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 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图例、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田老师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多元的文化地球村》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兼顾了复习与新课的关系。 2.田老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她 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 3,田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热点相融相通,坚持理论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时事请进课堂。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激发学生 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轻松的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例如用热点“玉树地震”揭示中华传统美德课题,引发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田老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以上是我认为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更是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 的地方。下面就不足之处提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1.个人认为导入新课部分如果能紧凑些就更好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10课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在本次活动中,根据统编教材的精神与理念,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大家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秋天到了,家长都会带孩子出去秋游,这样让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也知道爱护环境,王老师以王勇和他同学的行为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在秋游活动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还特意设计了一项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尹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对比感受,突出“整洁环境”的优势 低年级的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具体可感是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图片观察,发现宁波市的美景离不开环境的整洁保护。通过可可小爱带领大家去的地方的照片对比,让学生体会干净的地方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谈自己的体会,真实的展现普通孩子

对整洁的内心需求。 故事深化,凸显“如何做到不乱扔”的方法 通过讲“王勇”的故事,老师力在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做,才是“我们不乱扔”的正确方式。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对这一块的把握又加入了垃圾分类的视频,但是从方法上引导稍微弱势了一些。如果能通过师生互动,提炼一些方法作为板书,可能会学得更有增量。如:主动扔进垃圾箱,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把垃圾扔对垃圾箱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可行的方法。对之后“我们不乱扔”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更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生活能力的提升才能品德与生活的最终目的。 因为这是一节习惯养成为目的的课,因此,更需要在课后有所习惯养成的延伸。教师若能设计一下课后指导行为,评价策略的话,会更有效。

《我长大了》评课稿

有序有神有生有色 ——《我长大了》评课稿 老师上《我长大了》这一课,从上课前几周的准备,到接到通知后的磨课,再到正式赛课,我参与了整个过程。经历过优质课比赛的老师肯定都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 结合磨课经历,我就这堂课谈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老师这一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童趣,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我想用几个词来评价这一堂课,那就是:有序、有神、有生、有色。 一、层次设计,匠心独具——有序 有序是指,采用板块方式进行教学,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建构合理。 1.板块设计有层次 老师这一课,设计了了四个非常清晰的板块:第一个板块,体验成长的神奇,第二个板块,体验成长的快乐;第三个板块,学会感恩的快乐,第四个板块,放飞心中的愿望。从体会自己在生理上的不断长大,到体会长大真正的含义,每一板块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最后的把心愿卡贴在风筝上,放飞心中的愿望更是匠心独具。 2.情感提升有层次 在课堂上钱老师数次让孩子们大声说“我长大了”,细心的老师已经听出,其实每一次孩子情感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在感受生理上的长大后,是“让我们大声的说——我长大了!” 在感受小伙伴的快乐后,是“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说:我长大了,长大真好!” 在展示学会了许多本领后,是“让我们起立,一起竖起大拇指自豪地说:我长大了,长大了真好!” 在交流如何为父母做些什么后,是“让我们深情地对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长大真好!”

每一次情感的表达都是紧密结合每一环节的体验,精心设计。 二、精心活动,绽放活力---有神 有神,就是课堂特别有“精、气、神”,不沉闷。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钱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活动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品德与社会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在本课中,钱教师将活动巧妙引入课堂。) 1、形式多样,活动有效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生活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如,在课一开始教师像魔术师一样揭开蒙着红布,那些五花八门的婴儿用品极大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簇拥着,摸摸这个,玩玩那个,爱不释手,以及后面的“读读出生证”“穿穿儿时的小衣服”这些活动都勾起孩子们的回忆,让孩子们非常专注地、努力地回忆自己成长的点滴。那是个快乐的情景,在课堂能这样回忆成长真正令课堂生动起来。不仅前半节课这样,后面“展示自己本领”也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记得课堂上,一个小女孩擅长舞蹈,教师随即让她当场表演,精彩的画面另人难忘。 由学生喜爱的活动作引领,课堂成了师生交往的舞台。 2、教师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 活动过程中,钱老师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教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凝聚力,如课堂上,孩子们兴奋地触摸婴儿用品时,钱老师并没有站在一旁,而是融入孩子们中间,“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啊?”“你小时候玩过这个么?”“如果你特别喜欢就把它带回位置上去吧”。再如,在比赛这衣服的环节,钱老师成了裁判,兴奋地与孩子们一起加油,孩子们完全融入在了比赛的快乐之中。这样的品德课,才是师生共同上演的生动的“人生”戏,更应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个快乐鸟优秀课例及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个快乐鸟》优秀课例及评课稿 将现实生活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观《做个快乐鸟》课例后感 四川省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卫 大家都知道,“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践这一理念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情景进行提炼,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体验,认识和感悟出生活中正确的道德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们更进一步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了起来,不再只限于对生活资源的模拟利用,而是把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活动融为了一体,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的邢智慧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学期《做个快乐鸟》(见人教网视频资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05676618.html,/pdysh/jszx ... XX0602_256019.htm)一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

试,虽然它的深度还可挖掘得更深,但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值得我们探讨的范例。 在这节课中,教师不但通过课前“烦恼袋”收集,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大家帮助同学消除烦恼。而且在揭示为别人解除烦恼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的道理后,还通过读表扬信的形式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别人的影响特别是给别人带去的快乐和幸福。这是本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的闪光点。 第一封信是一同学写给齐可昕的:“齐可昕,你还记得吗?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手指流血了,你主动给我一张卫生纸和一块手帕,我到今天都非常高兴,我要向你学习,也把快乐送给别人。”我想,这是一件多么小的事呀!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齐可昕同学可能早就忘了。当他得知别人至今还记着自己曾给予的微不足道的帮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多大的震动啊。可惜,火花是点着了,教师没能让它升华为耀眼的光焰,如果邢老师再让齐同学谈谈听到这封表扬信后的内心感受,让孩子们体会到也许你对别人只是举手之劳的帮助,却可能换来别人一辈子的感激,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呀!同样,

品德评课稿--我的一家

《我的一家》评课稿 今天秦老师执教的第五册《品德与社会》是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我爱我家》。《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我的一家》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同学最熟悉的家为切入点,引导同学在了解家庭构成的基础上,体会家庭如同大树的根基,是“我”健康、快乐生长的源泉。这节课中,秦老师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发明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让同学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教学的设计、教材的二次开发、符合学生的特点。秦老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节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整堂课采用生活探究方式,使学生兴趣高涨。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 3、课堂给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方面秦老师都做得比较好。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4、本节课所设计的五个问题,恰到好处,精妙之至。例如你和家人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设计这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在爸妈的关爱下成长。有如你和家人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3、你觉得爸妈的工作辛苦吗?让他们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父母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金无赤金,本节课不足之处是教师对学情的关注度不够,评价的力度不够。这是本节课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这节课应该算是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品德与生活评课稿

品德与生活评课稿《相信我能行》 (2013-09-26 23:37:24) 转载▼ 标签: 教育 李娜老师执教的《相信我能行》一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本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教学中李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逐步铸就学生相信自我、展示自我、敢于大胆尝试的良好品质。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课程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相信我能行》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懂得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时刻给自己加油,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的道理。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等,再现生活情景,谈议结合,分析原因,追溯危害,让学生达到学文明理的目的,如:开课时,教师用两种方式问好,情境创设新颖独特;课尾舟舟指挥图片的启发、引诱,以及教师个人的亲行、亲历,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使学生入情入景,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新课程理念。从时间观念来看,李老师能合理支配时间,开头简洁直奔主题,谈话精练,环节紧凑,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思维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我们看到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有意识地给自己加油,充满自信的话语和行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李老师善于“煽情”,能挖掘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趣,鼓励学生体验情感,使学生情绪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不同状态之中。情境创设比较到位,“煽情”恰到好处,学生有了情感体验,自然就有话说,这是教师空洞说教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学生在朗诵诗歌《我能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行”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层层深入,由个体到集体,上升到社会,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得到了不断的升华。 二、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李老师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能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相信我能行》一课是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课前教师用独特的问好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自信与自卑两种心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接下来以教材中人物甜甜和丁丁的具体表现展开讨论,从讨论中使学生明白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不难看出,本课设计的思路很清晰,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要旨,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既新颖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显得课堂的实效性很强。在情感与认知的基础上,

数学评课稿

品生社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们知道 《品德与生活》是一们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 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纵观本堂课,视频中的授课 老师通过等教学活动,围绕着《》这一主题,激发孩子在课堂活动中将 情感转化为行动力,促进学生。教学思路层次清晰,一 气呵成。整节课中,我们能够被授课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能够被孩子们的活 跃的参与度所吸引。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几点:一、生活认识的源泉品生 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截取学生生 活中片段,如:二、学生课堂的音符 我们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 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以学生 的需要和问题出发,设计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此外教师的评价语: 三、活动(实践)感悟的列车 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这位老师创设了四、开放空间的妙用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师拓展到到家庭、社会。如: 从而让儿童 五、引导神奇的魔法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差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中教师注意聆听儿童发言,并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引导。如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他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烂,儿童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中飞扬,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总而言之,视频中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质,学生情绪饱满,是一节扎根于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一节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课堂。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一点思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篇二: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品德与社会课《地球地烦恼》 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 尊敬地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地球地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地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地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地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地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地话题:“作为人类地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地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地能力,掌握必备地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地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地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地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我将整节课地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点一:简洁 “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地了解,接着紧扣地球地自然美景配以深情地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地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地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地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地欲望.这样地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地心弦,为后面地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地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地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地情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点二:巧妙 “图片妙用,了解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地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地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地烦恼,但是周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搜集地图片,合理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在学生对教材已有认知地基础上,进行感官地拓展,化静为动,此可谓第一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地烦恼后,周老师适时出示了一封“地球爷爷地信”,当学生们聆听了地球地心声后,巧妙地引入下一个“巧嘴你来辩”地情境,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意,变枯燥地接受学习为学生自发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兴趣,此为第二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音乐渲染,妙托情感.”整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在教学时多次使用了音乐渲染,导课时舒缓柔美,感知烦恼时悲伤凄凉,小组合作时轻松自然,升华情感时却是那么地悲壮震撼!细细想来,周老师地这一设计颇为用心,让原本沉重地话题——“地球地烦恼”变得不再那么地枯燥,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变换着心情,随着教学地深入,情感也随着音乐地更换而层层深入,真可谓妙不可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点三:灵动 传统地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地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地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地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地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学中,周老师遵循了这样地教学理念:“倡导开展丰富多彩地自主学习活动,也没有绝对

思品评课稿

《撑起自我的保护伞》评课稿 听了康超老师的《撑起自我的保护伞》一课,我收获了很多,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评价康超老师的这节课。 一、评导入部分 康老师通过播放视频以及背景音乐的烘托,创设了一种触目惊心,哀伤的情境,让学生在悲伤的氛围中感受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的惨痛后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他让学生列举其他的意外伤害,使学生意识到伤害无处不在,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情境导入,更加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二、评教学过程 1、在自护知识知多少的环节中,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其进行取舍,联系学生实际,准备了一些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意在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防灾自护的知识和方法,学会用知识守护生命。这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他精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中,达到集思广益,了解相关自护知识的目的,教师及时归纳和相关知识的展示便于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自护知识。最后在欣赏保护歌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并实现了知识的扩展和迁移。 2、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把知识与学生的情感、社会现实、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课堂氛围的创设,重点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几种方法和技巧:正确处理意外事故的方法和技能;正确对待网络的不良诱惑;正确面对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总之,要有自我防范意识,为自己的生命撑起保护伞。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冷静判断,理性分析,切忌麻痹大意和盲动,用智慧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侵害。 3、康老师的这节课主要目的,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活动过程、引导思考、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切身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情感,特别是通过生活中遇到的几种事例,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献一片爱心,向舍己为人的先进人物学习,保护他人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共同促进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自己和他人撑起一个保护伞 当然,人无完人,上课也是一样的,除了以上一些值得我学习的闪光点,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1、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简,给学生重复的话语多。 2、小组讨论给予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学生没有更好的讨论出完整的答案。

品德与社会优秀评课稿四篇

品德与社会优秀评课稿四篇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

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 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 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手、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绿树成荫、你追我赶的火红季节,酉阳县第三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紧张精彩的角(jue)

我就是我评课稿

课前实践课堂活动悦纳自我 ——《我就是我》评课 《我就是我》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群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与集体关系指导,由“我就是我”、“你真棒”、“如果我是他”、“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四课组成。本课试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形成开朗、进取的性格。 下面我就庞老师这堂课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虽然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其实学生对于“我”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本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形成开朗、进取的性格。庞老师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从外貌、爱好、思维等方面了解一个独特的自我,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从内到外的差异。 2.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从而喜欢自己,欣赏自己,悦纳自己。 在确定目标之前,庞老师原本想把“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放进去,后来考虑到,班级中如果有某个学生在长相上有残疾,本来大家不觉得什么,如果这一讲,反而让大家更注意到他的残疾,这样就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基于班中就有残疾的学生,还是把这一

目标舍去。 二、活动紧扣教学目标 这堂课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庞老师以有趣的活动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触动孩子们的内心。“猜猜他是谁”、“说说我最喜欢自己的什么部位”,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的长相不同;在“学做木头人的小游戏”中了解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在“超级变变变的活动”中感受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这些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板块清晰,由外到内,层层深入,让每个孩子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可见,庞老师是动了很大的脑筋,花了很大的心思,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达成度高。 三、适当开展课前实践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进行良好的课前实践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的有利保障。《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它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本课的话题是《我就是我》,在课前,学生回家对着镜子照一照,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或是最有特点的部位,学生把调查表反馈给老师,使老师清楚地了解到本班学生平时最欣赏自己的什么部位……然而,以往我们听这堂课时,教师会让学生拿出小镜子照一照,学生的兴趣很浓,但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觉得这样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课

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评课请到我的家乡来_苏教版-最新教学文档

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评课-请到我的家乡来苏教版 《品德课标》中倡导"以儿童的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在主体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因此品德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使其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最近,在奔牛实验小学听的《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节课,执教的老师就努力做到这点。 一、创建积极的活动体验激发学生情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或的"能源"和"发动机"。如果老师设计的活动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就能让学生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知理、通情,实现品德的内化。尽管听课的那个班级绝大多数都是奔牛本地生,但对于奔牛不够彻底了解,因此这位老师在执教《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节课之前,就根据学生情况分组,让他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去了解奔牛,有的组同学就住在奔牛老街上,他们去了解奔牛的历史古迹,有的组同学家长在镇上的生态园工作,就去了解奔牛的特色产业,还有的组找到饭店大厨,当场拍摄大厨烹饪奔牛特色菜"韭菜炒摊饼"等等。有了这些体验,课堂上,学生们自豪地介绍起自己的家乡奔牛,简直像奔牛镇代言人,都为自己是奔牛人而感到骄傲。 二、创建主动的活动体验激起学生智慧 开展活动体验,还能引起学生思考,主动探究,不断创新,实现在活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完成学习目标。《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节课,学生在欣赏完奔牛镇相关图片后,老师就出示了奔牛镇旅游线路图,让学生当小导游,为在场听课的老师设计"奔牛一日游"。有了前一活动(我的家乡我介绍)的铺垫,学生对各景点了如指掌,设计时真像位小导游,能针对游客对象恰当选择景点,尽量线路设计不重复,还能充分为游客着想,不赶行程,时间安排合理。这一活动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生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第 1 页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评课为我们服务的人2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评课-为我们服务的人2北师大版 我觉得王老师在执的《为我们生活而服务的人》这节课,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源于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具体做法是分组了解了清洁工、教师、交警、医生,这些行业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这样教材选用上增强了与学生的亲近感,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阅资料等体验、感悟到自己的学习、生活离不开这些人的服务,知道了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从而懂得去尊敬他们和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真正做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使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本节课王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以开放式的汇报活动来展示成果,王老师能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适时引导,如清洁工调查小组汇报时,她能及时抓住学生通过上网调查得的信息,每个清洁工每天要打扫的卫生面积是3300平方米这个数字,加以引导、抽象到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但半个足球场到底有多大呢?学生还是不很清楚,进而抽象出一间教室大约有50平方米,那么3300平方米就有66间的教室那么大,让学生在具体数字中感受到清洁工工作的艰辛;又如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军人的出现,王老师能与学生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参与学生之中,一起采访了军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的活动,这样及时调控了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第三,体现了综合性。我认为王老师遵循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她精心设计了各活动,都能体现了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交警调查小组,学生小品模拟的表演,形象地再现了交警工作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行业,他们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让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到交警叔叔的艰辛。四个小组汇报、交流都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这样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内化生成了道德品质,同时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一组的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听,

品德与社会第一次评课

听课感受 魏晓华评课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从这节课上,能够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课堂活动、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教师对社会的认知。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课堂中的亮点: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如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为画面请进课堂教学的环节,就很好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转化。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新课标中更加突出了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有时候孩子在课堂上反应很沉闷,教师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教学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脱节了。 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如教材中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的部分就可以放在本课中学习。教师就做得很好。取舍的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说不出理由的取舍是不合格的。 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学生的认知会出现冲突。教师要善于引导,多利用同学之间的事例来做榜样。 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教师不要盲目地夸大其词的去评价。如“聪明”、“漂亮”这样的词不能轻易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这些是需要天赋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可能拥有的。无形中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参与评价,家长参与评价。老师的任务不是推尖子,而是育人。 存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