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__课堂实录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体会选词炼句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选词炼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学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选词炼句。
教学难点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情境说锤炼1.因为某种原因,老师请假了,学校安排一名新来的老师上课。
新老师一走上讲台,大家的目光就会齐刷刷地向了他。
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如:投、转、望、瞄、射、刺等,并体会使用不同的动词能使句子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去掉“齐刷刷”一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修饰语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3.解释“炼字”中的“炼”的含义,体会“锤炼”一词的内涵。
“炼”,火字旁,它形象地告诉我们,炼字炼句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就像铁砂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纯钢一样,我们的语言只有经过反复的锤炼琢磨,才能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正如杜甫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今天这节课,就是希望大家通过交流讨论,思考分析,深度认知选词和炼句。
二、古人好锤炼1.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古人非常重视对词句的锤炼,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坛才有了数不胜数的不朽佳作。
诗词中的“炼字”已成为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大家快速在脑海中搜索,试着举出一些例子。
2.实例分析。
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唐•王维《过香积寺》“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苦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
)大家说得都没错。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确定字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三、炼字对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关注动词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关注特殊词(颜色词)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古诗鉴赏 炼字(课堂实录)

《古诗鉴赏·炼字》教学实录执教:刘俊波课前准备工作1、收集古人锤炼语言的故事,如韩愈与贾岛、郑谷与齐己、苏东坡与苏小妹等。
2、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师: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powerpoint1)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生1: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生2:“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师:两位同学结合诗句,很好地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powerpoint3)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生推胡思涵,胡思涵配乐朗诵)好,同学们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

鉴赏过程:
★第一步:释字(点字义) ★第二步:入句(点手法) ★第三步:达情(点情感)
写一写:从鉴赏到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暗香梅 宋·王十朋
雪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 玉艳冰姿,妆点园林景。凭栏咏,月明溪静,忆昔林和靖。
【注】王十朋,南宋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浙江乐清人,为人刚直不阿。一 生爱梅,仰慕杭州诗人林和靖先生,写了这首诗向前人致敬。
2、“透”字,意思是穿透。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 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 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
3、两个词,描绘了广袤的边塞,大雪纷扬,积雪 铺地,杳无人迹,只有天寒衣单的主人公的身影屹立于 天地之间的画面。凸显了主人公饱经天寒地冻之苦, 却终不改其廉洁奉公之志的高尚品格。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 简要赏析。
参考示例:
1、“藏”字,意思是隐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 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 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 炼字即炼意 课堂总结
• 炼字原则: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 鉴赏思路: 释字 (点字义) 入句 (点手法) 达情 (点情感)
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jī]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③ “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表感情)
“炼字”题型呈现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字——《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探究

质 和语 文 修 养打 下 基 础
名作 家福 楼 拜 告 诫 其 优 秀 弟 子 莫 泊 桑 :无 论 你 “
《 言 文 字 应 用 》 本 发 下 来 之 后 , 课 组 的 所 要 的 是 什 么 .真 正 能 够 表 现 它 的句 子 只 有 一 语 书 备 老 师看 了都 觉得 比较 简 单 。教材 内 容是 一个 合 格 句 , 正 适 用 的 动 词 和 形 容 词 也 只有 一 个 , 是 真 就 的 高 中生 必须 具 备 的语 言 文 字 能力 . 远远 适 应 那 最 准 确 的一 句 , 准 确 的一 个 动 词 和 形 容 词 。 但 最 不 了高 中 生升 学 考试 的实 际 需要 教 材 内容联 系 其 他 类 似 的都 很 多 , 你 必 须 把 这 唯 一 的句 子 、 而 实 际 生 活 . 择 了许 多 生 动 的 例 子 . 够 引 起 学 唯 一 的动 词 、 一 的形 容 词 找 出 来 。” 导 学 生 选 能 唯 引
手 收 集 材 料 准 备 写 教 案 时 , 发 现 选 词 、 句 两 表 达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引 导 学生 深入 课 堂 活 动 . 我 炼
个 部 分 需要 讲 的 内容 非 常多 课 本 上 的 内容 还 过 掌 握 课 文 重 点 内容 。让 学 生 明 白写 作 中 词 句 的 于简 单 。 能 作 为 一 个 引 子 。我 想 把 两 个 部分 跟 选 用 , 不 需 要 词 藻 多 么 华 丽 , 式 多 么 繁 杂 , 只 并 句
我在 教 学过 程 中运 用 曾 国藩 的 “ 战屡 败 ” 屡 、
屡 导人 新 课 . 明 选词 炼 句 的重 要 性 及 说 的科 学方 法 。 活 地 解 决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中所 遇 到 “ 败 屡 战 ” 灵 的一 些 问题 。 而 为 真 正 具 备 较 高 水 平 的文 化 素 其妙处。接下来引导学生 回眸鉴赏经典 。法国著 从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博苑06-22 0936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重点】1 理解炼字、炼句的目的、作用。
2 实现语言简明、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语言的细致的品味【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语出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字句的准确、生动的要求,即本课所要了解的炼字、炼句。
二体会炼字的妙处1 学生给出古人炼字的佳话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2 依据课本,开展品读活动( 1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中摘录的朱自清《绿》一文中的几个句子,试着更换其中的加点字,看看不同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虽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朴素自然,所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这几个句子中的加点词当然可以用其他很多动词来代替,但在表达效果上自然会有不同。
( 2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中《生命·生命》选段,然后也写一段话,意思一样,看一看自己在选词用句上与林杏子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这段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
没有使用生僻字词,也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句式。
不能否认,浓妆艳抹是一种美,但这种素面朝天的清新美更值得追求。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而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尝试。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
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
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原因是“未早也”;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3 教师补充课堂练习( 1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地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语言鉴赏炼字题能力探究

诗歌语言鉴赏炼字题能力探究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1、学会炼字题的提问方式。 2、学会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二、过程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体会古人炼字的用心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创作的严 谨精神。
说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体会出古人炼字的用心之处。 • 教学难点:能够以书面的形式规范的答题。
3、传递运用拟人的手法( 表现手法· · · · · · 1分)
4、营造出早梅一枝独秀,凌寒傲然开放的清冷意 境(点意境· · · · · · · 1分) 5、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赞赏。寄寓着诗人品性高 洁、不为困苦的志向。(明情感· · · · · · · 1分)复习巩Fra bibliotek--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 全国卷第3题)
谢谢指导!
这首画线部分哪个字最为不俗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hú)皱波纹迎客棹。
宋祁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什么样的字词最容易被诗人选中 去炼字呢?
1、动词 (具有多重含义) 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我们做到分分必得、面面俱到了吗
明确: 1、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找出该字)(1分) 2、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 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 得阴冷。 (释含义,描景象)(1分) 3、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 了 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 点情境)(1分) 4、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 活。 (明情感)(1分)
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

链接高考
直接鉴赏
1、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找出鉴赏 2、诗中(某一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 简要分析。 比较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3
一、从修辞入手,体会该字的独特表现力
比喻、通感: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联想:丰富内容、丰满形象。
拟人: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7
二、从词性入手,体会该字的独特表现力
(3)手法或特殊效果
★打开思路的方法:
(1)还原法
(2)比较法
例2【2008年全国卷】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 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巧用动词,化静为动。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巧用形容词,突出特征。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还能描绘出事物渐变的状态。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巧用副词,能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明日又逢 春” ●巧用数词,突出强调。
如“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10
链接高考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hú皱:即皱纱,比喻水的波纹。②棹: 船桨,此代船。③肯:岂肯。④爱:吝惜。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着一‘闹’字,境界 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鉴赏之“炼字”
【课堂实录简案】
开场白:【1分钟内完成】诗圣杜甫有句名言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知道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吗?——炼字。
对。
出色的诗人,都讲究炼字。
唐人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既然,锤词炼字这么艰辛,那么诗人为何还要苦苦推敲呢?
对了,有时关键处一个字的好坏,决定着诗歌成就的高低。
寻常一字,尽显风流啊。
一、规范答题步骤【连开场白,控制在8分钟以内】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还原古人的风流,体会古人的得意。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前预习”中的四句名句,在句中找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字词。
……(此处请3位同学来说,每位两句,第三位补充)
同学们,观察下这些字词在词性上都有怎样的特点呀?
对了,它们都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
古人,常在这些字词上下足功夫,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都是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用得好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特征;副词呢,是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却能突出所表现对象的在程度、范围上的特点。
大家一下子就找到用得最好的字,说明同学们都很有审美的眼光。
那么,下面,我们从刚才四句诗句中挑几个你最有感觉的字,来欣赏下,看看你是否是诗人的知音?
……(此处请2位同学)
不错,同学们,语感挺好。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答题的两位同学都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述了他对这个字的表现力的赏析。
请大家归纳一下。
得出:内容、情感、手法、特殊效果
二、提示体会表现力的方法:还原、比较【20分钟】
嗯,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我们找到了分析炼字题的一般答题角度。
那么,下面我们
活学活用,来鉴赏下面两首诗歌。
(一)《木兰花》
首先,请大家缓慢自读《木兰花》三遍,进入诗歌的情境,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看看在这首诗人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心中有哪些感触?城东春日,泛舟湖面,微波清漾,远望绿杨如烟,近观红杏似火。
知己对酒,美人轻笑,诗人纵情欢娱,从早春微寒的清晨到夕阳斜照的向晚。
爱春、惜春、游春之情渐次体现,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请2位同学来说说“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感情?”第二位补充:爱春-惜春-纵情欢娱时光)
好,在我们还原当时场景,立足文本把握诗人情感之后,现在再来鉴赏下“红杏枝头春
意闹”中,“闹”字的表现力。
注意答题规范,角度全面。
(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
肯定其闪光点。
拟人、化静为动、杏花怒放、生机盎
然、爱春。
)——抛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答案很规范,那么是否刚才的两位同学就已经把
闹字的丰富的表现力赏析尽了呢?
(1)“闹”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还有哪些表现力呢?
好,大家可能一时打不开思路?没关系,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两个打开思路的方法:
还原法、比较法。
首先,我们先还原诗人宋祁当时所见的真实场景,远处绿杨如烟,近旁“红杏艳丽”,
这是怎样的红杏呢?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吗?(不是),是“花团锦簇”。
接下来,我们引进相近字进行比较:“艳”?(能同样写出色泽,却写不出繁华簇拥之
感)“斗”?(能同样写出绽放之烈“如百花斗艳”,却少了一层声觉联想,少了喧闹的蜂蝶,
也就少了整个春天的盎然生气。
)——【此环节较难:可先分组讨论,A组比较“艳”;B
组比较“斗”——控制在3分钟】
总结:闹字:色泽之艳、花簇之多、绽放之烈、蜂蝶之闹、春意之勃。
效果:拟人、联想、通感……形象生动【到此,控制在10分钟之内】
(二)《春日即事》
好,刚才我们了解了诗歌鉴赏答案的组织角度,以及打开鉴赏思路的两种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鉴赏下面这首诗中的“网”字,看看能不能在规范答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挖掘出“网”字丰富的表现力?
两位同学上黑板,板示。
【到此,3分钟内】
点拨:(1)还原: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天,细雨如丝,斜风时来,落花满地的暮春雨天。
不同于“随风潜入夜之雨”不同于“帘外雨潺潺之雨”更不是暴风骤雨。
【请你换一个字来比较】
(2)比较:“留”(留字有挽留之意,但没有天幕垂下的丝雨在时来的斜风中好似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之感,网不住春光,却笼罩着落寞的诗人)【到此,10分钟内】三、填字,品字
同学们,通过刚才两首诗的研习,相信大家对什么叫炼字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那么,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走进古代,也来锤炼一下语言。
细细品读,秦少游的小诗《春日》,给这首精致的小诗,填上两个最传神的动词,当然,你也可以填多个,进行比较,选出最佳之字。
……估计会填:洒、倚;落、垂(上黑板三位同学)
让大家讨论——比较优劣。
【此环节6分钟】
结束语:
最后,很高兴和同学们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一起探讨了打开鉴赏炼字题思路的新方法。
沈老师,把这个思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还原当时场景
比较相近字词
咀嚼惊人之处
请同学们一起诵读一遍,并记录下来【2分钟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