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电介质材料 (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电介质理论(一)资料课件

电介质理论(一)资料课件

01
02
03
分子极性
分子极性是影响介电常数 的重要因素,极性分子容 易在电场中发生取向极化 ,导致介电常数增大。
温度
温度对介电常数有一定影 响,温度升高,分子热运 动增强,减弱了取向极化 ,导致介电常数减小。
频率
对于一些电介质,介电常 数会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现象称为频率依赖 性。
介电常数的测量方法
电介质理论(一)资料课件
目 录
• 电介质的基本性质 • 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 • 电介质在电场中的行为 • 电介质在电磁场中的性能 • 电介质材料的应用
01
电介质的基本性质
电介质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电介质是能够被电场极化的物质,通常分为绝缘体、半导体 和电解质。
详细描述
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内部电荷会发生重新排列,形成与 外电场相反的极化电场,从而降低原电场强度。电介质根据 其导电性质不同可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电解质等。
电介质的击穿与耐压特性
总结词
电介质的击穿是指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 失去绝缘性能的现象,而耐压特性则是 指电介质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
VS
详细描述
当电场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电介质会 发生击穿,导致电流的突然增加和绝缘性 能的丧失。电介质的耐压特性与其组成、 结构和工艺等因素有关,是评估其电气性 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和掌握电介质的 击穿与耐压特性对于电力电子、电机控制 、高压输电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电容法
通过测量电容器电容值的变化来计算介电常数。首先将待测电介质填充在平行 板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然后施加电压并测量电容值,根据公式计算介电常数 。
共振法
利用共振原理测量介电常数。当电介质置于交变电场中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与共振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此时测量共振频率即可计 算出介电常数。

《电介质材料》课件

《电介质材料》课件
总结词
热稳定性与热导率是衡量电介质材料在高温下稳定性和导热性能的物理量。
详细描述
热稳定性是指电介质材料在高温下保持其结构和性能稳定的能力。热导率则反映了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的 能力。热稳定性越高、热导率越小,说明电介质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越稳定。
机械性能与硬度
要点一
总结词
机械性能与硬度是衡量电介质材料在机械力作用下强度和 硬度的物理量。
通过刻蚀、光刻等技术制 备电介质材料的表面微纳 结构,提高其介电性能和 机械性能。
CHAPTER
05
电介质材料的应用案例
电力系统的电介质材料
总结词
在电力系统中,电介质材料发挥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绝缘和支撑 。
详细描述
电介质材料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用于绝 缘和支撑,如变压器、电缆、绝缘子 等。它们能够承受高电压和电流,保 证电力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VS
详细描述
电介质材料是指在电场作用下不导电或导 电能力非常微弱的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 绝缘电阻和介电常数。根据其性质和应用 ,电介质材料可以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 电解质等类型。
电介质材料的性质与特点
总结词
电介质材料具有高绝缘性、低导热性、高介电常数等特点,这些性质决定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详细描述Βιβλιοθήκη 要点二详细描述机械性能包括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它们决 定了材料在受力时的表现。硬度则反映了材料表面抵抗被 划伤或刻入的能力,通常用莫氏硬度或维氏硬度来衡量。 机械性能和硬度对于电介质材料的加工和应用具有重要意 义。
CHAPTER
03
电介质材料的电学性能
绝缘电阻与介电强度
绝缘电阻
电介质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电阻,反 映了电介质对电流的阻碍能力。绝缘 电阻越大,电介质材料的介电性能越 好,能够承受更高的电压。

第四章 电介质

第四章 电介质

第四章 电磁介质第一节 电介质一、电介质—绝缘介质1.电介质内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电荷只能在 分子范围内移动。

2.分子电矩·分子—电偶极子(模型)分子的正负电中心相对错开。

·分子电矩二、电介质的极化1.极性电介质的极化p 分+- 电介质分子(1) 极性分子·正常情况下,内部电荷分布不对称, 正负电中心已错开,有固有电矩p 分, ·极性分子:如HCl 、H 2O 、CO 等。

(2)无外电场时·每个分子p 分 ≠ 0·由于热运动,各p 分取向混乱·小体积∆V (宏观小、微观大,内有大量 分子)内 ∑ p 分= 0(3)有外电场时·各 p 分向电场方向取向(由于热运动,取向 并非完全一致)外有外电场 无外电场分 ·且外电场越强 ⇒ | ∑ p 分| 越大·这种极化称取向极化2.非极性电介质的极化(1)非极性分子·正常情况下电荷分布对称,正负电中心重 合,无固有电矩。

·非极性分子:如He 、 H 2、 N 2、 O 2、 CO 2等。

(2)无外电场时·每个分子 p 分 = 0·∆V 内∑ p 分 = 0 (3)有外电场时·正负电中心产生相对位移,p 分(称感应电矩) ≠ 0E 外分 ·且外电场越强 ⇒ | ∑ p 分| 越大·这种极化称位移极化三、电极化强度1.电极化强度·为描写电介质极化的强弱,引入电极化强度矢量。

·定义:单位体积内分子电矩的矢量和或·P 是位置的函数·单位: C/m 2·对非极性电介质,因各p 分相同,有 P = n p 分n ---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综上,对极性、非极性电介质都有 无外电场时, P = 0 有外电场时,P ≠ 0且电场越强 ⇒ | P | 越大2.电极化强度和场强的关系·由实验,对各向同性电介质,当电介质中 电场E 不太强时,有·χe :电极化率(χe ≥ 0),决定于电介质性质。

电介质材料

电介质材料

(4)空间电荷极化 在实际的电介质材料中,由于制造工艺和材料的纯
度影响,不可避免地有局部的介质不均匀,如存在夹层或 大量的晶体缺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中的少量载流 子会发生漂移,它们可能被势阱捕获,也可能在介质不均 匀的夹层处界面上堆积起来而形成空间电荷的积累。这种 介质中由于空间电荷的移动形成的电荷分布即是空间电荷 极化。它的频率响应最慢 102 s 。
电介质是在电场中没有稳定传导电流通过而以 感应的方式对外场做出相应的扰动物质的统称。
电介质的特征是以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电极 化方式传递、存储或记录电的作用和影响,但其中起 主要作用的是束缚电荷。
1、静电场中电介质的极化
在电介质材料的分子中,正、负电荷彼此强烈地束缚 着。在弱电场的作用下,虽正电荷沿电场方向移动,负电 荷逆电场方向移动,但它们并不能挣脱彼此的束缚而形成 电流,只能产生微观尺度的相对位移。在电介质内部形成 电偶极矩,而在与外电场垂直的电介质表面上出现了感应 电荷。
3.2 薄膜组分的表征方法
• 分析内容包括测定表面的元素组成,表 面元素的化学态及元素沿表面横向分布 和纵向深度分布等。
•其中的多数方法都是基于原子在受到激 发以后内层电子排布会发生变化并发生 相应的能量转换过程的原理
1、原子内电子激发及相应的能量过程
(a)-基态电子的内 层电子排布 (b)-K层电子空能 级的形成 (c)-特征X射线的 产生 (d)-俄歇电子的产 生
I jw rC0 w rC0tg V
jw r j rtg C0V ,
I jwC0 r V
其中r 定义为复数相对介电常数,简称复介电常数:
r r jrtg r' jr"
r的实部
' r

大学物理复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复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复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大学物理复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一.静电场:1.真空中的静电场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线→电通量→真空中的高斯定理qq⑴库仑定律公式:Fk122err适用范围: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F⑵电场强度定义式:Eqo⑶电场线:是引入描述电场强度分布的曲线。

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曲线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

静电场电场线性质: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或无穷远,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不闭合,在没有电荷的地方不中断,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⑷电通量:通过任一闭合曲面S的电通量为eSdS方向为外法线方向1EdS⑸真空中的高斯定理:eSoEdSqi1int只能适用于高度对称性的问题:球对称、轴对称、面对称应用举例:球对称:0均匀带电的球面EQ4r20(rR)(rR)均匀带电的球体Qr40R3EQ240r(rR)(rR)轴对称:无限长均匀带电线E2or0(rR)无限长均匀带电圆柱面E(rR)20r面对称: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EE⑹安培环路定理:dl0l2o★重点:电场强度、电势的计算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①点电荷场强公式+场强叠加原理②高斯定理电势的计算方法:①电势的定义式②点电荷电势公式+电势叠加原理电势的定义式:UAAPEdl(UP0)B电势差的定义式:UABUAUBA电势能:WpqoPP0EdlEdl(WP00)2.有导体存在时的静电场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空腔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⑴导体静电平衡条件:Ⅰ.导体内部处处场强为零,即为等势体。

Ⅱ.导体表面紧邻处的电场强度垂直于导体表面,即导体表面是等势面⑵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在导体的表面⑶空腔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Ⅰ.空腔无电荷时的分布:只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

Ⅱ.空腔有电荷时的分布(空腔本身不带电,内部放一个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静电平衡时,空腔内表面带-q电荷,空腔外表面带+q。

3.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静电场⑴电场中放入相对介电常量为r电介质,电介质中的场强为:E⑵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SDdSq0,intE0r各项同性的均匀介质D0rE⑶电容器内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r的电介质后,电容为CrC0★重点:静电场的能量计算①电容:②孤立导体的电容C4R电容器的电容公式C0QQUUU举例:平行板电容器C圆柱形电容器C4oR1R2os球形电容器CR2R1d2oLR2ln()R1Q211QUC(U)2③电容器储能公式We2C22④静电场的能量公式WewedVE2dVVV12二.静磁场:1.真空中的静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应线→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⑴磁感应强度:大小BF方向:小磁针的N极指向的方向qvsin⑵磁感应线:是引入描述磁感应强度分布的曲线。

第四章 电磁介质

第四章 电磁介质

Q内
S
P dS dV
S内
P '
n1 P 1 n2 P 2
n2 n1
体极化电 荷密度
极化强度力线
两种介质界面的极化电荷
n P1 P2


n是介质1表面的法线方向
P
E '
沿外场方向正电球体的球心移动微小量0.5l
逆外场方向负电球体的球心移动微小量0.5l ••
+ + +
显然球体所在空间的每点处
P l
l lnE0
l
极化电荷在球中产生的电场等效于两带 电球体的叠加
任一带点球在空间电场
由叠加法
E r 3 0
l P 3 0 3 0
1 1 E (r ) E (r l ) E (r l ) 2 2
1 1 [(r l ) (r l )] 3 0 2 2
P E(r ) 3 0
均匀极化球内退极化场也是均匀的
电位移矢量 (electric displacement)
def D 0E P
( 0 E P) dS q0
S S

S
D dS f dV
V
介质中的 高斯定理
通过任一闭合曲面的电位移通量,等于该曲面 内所包围的自由电荷的代数和 电位移线起始于正自由电荷终止于负自由电荷, 与束缚电荷无关
1.1 电介质的极化 中间插入电介质的平板电容器 问题:实际电容器两板 间总充满某种介电质, 其对电容的电场有何影 响?
实验表明:引入介电质 后的极板电压 U,与初 始极板电压 U0 的关系:

《电介质材料》课件

《电介质材料》课件
《电介质材料》PPT课件
电介质材料是电子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 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课件将介绍电介质的基础知识,分类和性能,应用场 景,加工工艺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介质的基础知识
了解电介质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电介质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1 电介质是什么?
电介质是材料中不带自由电荷的绝缘体。
研发可回收和环保的电介质材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结语
电介质材料是现代电子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本课件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对加工后的电介质材料进行性能测试,确 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电介质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电介质材料将继续发展和创新,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子设备需求。
高性能纳米材料
纳米电介质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推动电子设备性能的飞跃的电介质材料将开启新一代电子元件的时代。
可回收与环保
医疗设备
电介质应用于医疗成像、激光治疗 和心脏起搏器等高精度设备中。
电介质材料的加工工艺
了解电介质材料的加工过程和技术,以及相关的工艺要点和注意事项。
1
材料选择和预处理
选择适合的电介质材料,并进行清洁和表
成型和加工
2
面处理。
采用模塑、注塑、烧结等技术对电介质材
料进行成型和加工。
3
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性能指标
介电常数、损耗因子、介电强度 等是评估电介质性能的关键参数。
电介质的应用场景
电介质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电子设备中,提升了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智能手机
电介质用于电池、屏幕、电容器等 部件,实现了更高的能效和更好的 用户体验。
电力系统

【精选】电子材料物理第四章.幻灯片

【精选】电子材料物理第四章.幻灯片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表示极化强弱的宏 观物理量。 ➢介质损耗(dielectric loss) ➢介电强度(dielectric strength)
电介质材料的特点:
➢ 不存在载流子,是绝缘体,绝缘电阻率>109Ω.cm ➢ 具有介电常数 ➢ 部分介质具有特殊功能(压电性、铁电性、热释电性)
❖ ε是反映电介质极化行为的宏观物理量;极化能力越强,介电 常数越大。
❖ 用介质电容器可以作为储能元件,储能密度大小可以表示为
ω=1/2ε0εrE2
5
(2)电偶极矩
➢偶极子的产生:
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电荷重心的分离
➢电偶极矩的定义
ql
l
-q
+q
E
方向为从负电荷指向正电荷
介质中的极性分子可看作偶极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极性 分子发生转向)
设想一个质量为m,带电为-e的粒子,为一带正电 +e的中心所束缚,弹性恢复力为-kx。这里k是弹性回 复系数,x表示粒子的位移。我们考虑它在交变电场下运
动,电场用复数表示: Eloc E0eit
电荷的运动方程
2x m
t2
kxeE0eit
e
m
e2
02 2
静态极化率
e
e2
m
2 0
(ω0趋于0)
6
(3)极化率():
单位电场强度下,质点的电偶极矩的大小。
E loc
其中:Eloc为作用在微观质点上的局部电场。 (它与宏观外电场并不一定相同)
极化率表征材料极化能力的微观物理量,只与材
料的性质有关,其单位为F·m2(法拉·米2)
7
(4)极化强度(矢量):单位体积内电偶极矩的矢量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自发式极化
某些晶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其晶胞自身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即晶胞具有极性。
由于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当某一晶胞在某一方向出现偶极矩时,将逐
级影响到相邻的晶胞,使它们的固有偶极矩朝向相同的方向。由于这种局部极
化状态是在外电场为零时自发建立的,称为自发极化。
电畴
具有相同极化方向的自发极化区域,称为电畴。没有外电场时,电畴空间取向平
U

S d
Q'
r - 1 0 E
P n 0Ee
εr
Q0 Q ' Q' 1 Q0 Q0
Q0 U
n 0Ee r 1 0E
提高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提高单位体积内的极化粒子数n0; 选取极化率 大的粒子组成电介质; 增强作用于极化粒子上的有效电场Ee。
电子位移极化率与温度无关:温度的高低不足以改变原子或离子的半径。
电子位移极化建立的时间很短,约在10-14 ~ 10-16 s范围;如果所加电场为交变
电场,即使电场频率高达光频,电子位移极化也来得及响应。
电子位移极化存在于一切介质中。
实验测量得到的 α e 值并不严格等于
3 40 r 3 ,不同原子和离子 αe / 40 r



D D0 cost
介质的位移电流密度:
j
dD -D0 sin t D0 cos( t ) dt 2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消耗的能量:
W 2
2

0

j Edt D0 E0 2
2
2
sint cos tdt
0

0
交变电场频率很低时,介质中没有极化损耗。
极性介质 — 组成介质的分子具有极性或正负离子的中心不重合,其本身就具有
固有偶极矩;在没有外电场时,热运动使固有偶极矩混乱取向,偶极矩的矢量和 为零;有外电场时,偶极子沿电场方向取向几率增加,偶极矩的矢量和不再为零, 电介质对外表现出感应宏观偶极矩:取向极化
3. 表面感应电荷和退极化场
由于介质的极化,在介质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感应电荷,在介质内形成
2. 极化的微观机制
电偶极子:
+q
L
-q
电偶极矩 u qL
将分子等效为电偶极子,根据其电偶极矩 u分子 的不同,分为两类: (1)无极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 u分子 0 + + + + + + + + + + + + + + + +


E0
+
-
感应偶极矩
位移极化
例如, He、H2、N2、 CO2 、CH4等。
+
0 2
3kT
(偶极子转向极化率的数量级为10-38 F.m2)
偶极子转向极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升高,热运动的抗取向作用加剧; 偶极子转向极化对外电场的响应时间较长,约为10-8 ~ 10-2 s。
4)离子松弛极化
玻璃态物质、机构松散的离子晶体及晶体的杂质缺陷区域,离子本身能量较高, 容易受热激活,越过势垒,在不同的平衡位置之间跃迁,称为弱束缚离子。
U 跃迁几率相同 沿电场方向迁移几率增加
U
ΔU A
+
B
E0 0
X
x
A
+
E0
B
x
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产生过剩跃迁的离子,使电介质电荷分布不均,
形成电偶极矩。
q2 X 2 离子松弛极化率: ,与温度成反比; t 12kT
离子松弛极化建立的时间较慢,约为10-2 s; 离子松弛极化是非可逆的过程,且离子跃迁的距离可与晶格常数相比拟。
P lim
若介质中的电场是均匀的,则有:

i
V

V 0
单位为:C/m2
V μ 若单位体积中有n0个极化粒子,各极化粒子偶极矩的平均值为 ,则有:
对于线性极化, μ 与电场强度成正比,有:
P
i


P n0 μ
Ee :作用在极化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上的局域电场,称为有效电场;
5)空间电荷极化
e
+ +
+ +
E0
当介质中存在少量自由电荷载流子(正负离子和电子)时,在外电场作用下, 载流子将移动,使介质有微小的漏导电流。 移动的载流子可能被阻止在晶界、相界等晶格缺陷处,形成空间电荷的局部 积累,使介质中电荷分布不均,从而产生电偶极矩,发生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与介质的电导密切相关; 空间电荷极化建立的时间很长,在几分之一秒到几个小时范围内。
比值大小不一样,α / 4 r 3 值大的原子或离子越容易发生极化。 e 0
Pe n0 e Ee
αe
Pe
r
n0
补充讲义P10,表2-2列出了一些原子和离子的 αe
/ 40 r 3 比值,O2-具有
较大的电子位移极化率。
2)离子位移极化
+
μ

+ +
偶极矩矢量和为零;
E0
+q 原子核
电子云 -q
E0 0
电子位移极化模型图
E0
电子位移极化产生的感应偶极矩: μe αe Ee
αe 为电子极化率: αe
40 r 3
(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数量级为10-40 F.m2)
电子极化率与原子半径的立方成正比,电子轨道半径 r 越大,电子离原子核 越远,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力越弱,越容易发生极化。
4-1-1 电介质及其极化
1. 电介质及极化的定义
导体、半导体:
自由电荷
长程迁移
绝缘体:
束缚电荷
4-1-1 电介质及其极化
1. 电介质及极化的定义
导体、半导体:
自由电荷
长程迁移
绝缘体:
束缚电荷
极化
极化:在电场作用下,在电介质表面出现束缚电荷(极化电荷)的现象。 电介质:以极化方式传递、储存或记录外电场作用和影响的物质。
μ E e

:极化粒子的极化率,是表征微观粒子极化性质的微观参数。
P n 0Ee
6. 电介质极化的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的关系
平板型电容器的极片面积为S,极片间距为d,均匀
极化时,整个电介质总的感应偶极矩: μ Q' d 极化强度: Q' d Q' P Sd S S 1 U r 0 r - 1Q 0 r - 1UC 0 d S S S
存在电子位移极化和离子位移极化;有的还存在离子松弛极化和
自发极化(如BaTiO3)
4-1-2 电介质的介质损耗
在静电场下测得的介电常数称为静态介电常数(εs)。
电子位移极化和离子位移极化建立的时间极短,可以与可见光的周期相比拟,
在远低于光频的无线电频率范围,这两种极化可以看成是即时的,称为瞬时极化。 瞬时极化与交变电场完全同步, 其极化强度与电场间没有相位差。
第四章
电介质材料
4-1 电介质物理基础知识 4-2 电容器介质材料 4-3 压电材料和热释电材料
4-1 电介质物理基础知识
4-1-1 电介质及其极化
4-1-2 电介质的介质损耗 4-1-3 电介质的电导和击穿
4-1-4 电介质材料的非电性能
电介质材料的四个基本参数:
ζ 介电常数(ε)、损耗角正切(tanδ)、电导率( )、抗电强度( Eb )
称为克 — 莫极化方程,是在采用洛伦兹有效电场的情况下,联系电介质极化 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的关系式。
7. 电介质极化的类型
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
偶极子转向极化、离子松弛极化、空间电荷极化、自发极化
1)电子位移极化 电介质中的原子、分子和离子等任何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粒子中的 电子云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而感生一个沿电场方向的感应偶极矩。
Q0 Q Q0 Q'
E0
U
U E0 d
U
E' E
Q'
Q C0 0 U
C
Q Q0 Q' Q' C0 U U U
定义电容器充以电介质时的电容量C与真空时的电容量C0的比值为该电介质
的相对介电常数:
r
C C0 0
D D E r E 0
3)偶极子转向极化 极性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 μ0 ,可以把它们看成偶极子。 在无外电场时,分子的热运动使偶极子混乱排布,

分子固有偶极矩在空间各方向的取向几率相同,宏
观偶极矩
为零。 μ 0
E0 0
+ +
E0
在电场作用下,极性分子沿电场方向取向几率大于 其它方向,形成宏观偶极矩。 可以证明,偶极子转向极化率为: u
C0
C0
ε0 S d
对于气体、非极性电介质及结构高度对称或完全无序的介质, 有效电场与外电场的关系为:
r 1
n 0Ee 0E
Ee
r 2
3
E
这样的有效电场称为洛伦兹(Lorentz)有效电场,将其代入εr公式:
r - 1 n 0 r 2 3 0
介电常数反映了介质极化能力的大小,介电常数值越大,极化能力越强。
常用电介质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真空 1.00000 空气 1.00059 石蜡 2.0~2.5 玻璃 3.80 石英 4.27~4.34 乙醇 26.4 水 8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