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高中语文《第2课 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1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

2 诗两首·雨巷戴望舒【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
2.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分析诗歌的内容并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诗的思想内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资料助读1.现代诗派简介: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与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派的影响。
诗集有、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的雅号。
3.写作背景:(参照《配套练习》)二、课前预习1.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不懂的生字词。
2. 查资料了解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3. 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4.基础知识训: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5.学常识: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三、课堂探究1.再读诗歌,小组内合作探究:①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一共有几个意象?怎样理解其中两个主要意象?②《雨巷》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③本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④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14年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语设计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ǒo 笙箫shēng(二)信息筛选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
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
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
(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1)第二节诗意象:金柳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明确:比喻。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第2课 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朗读,鉴赏,背诵课文。
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2、把握意象,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2、《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选取了许多自然景物,请找出本文的意象,并简要说出他们的作用。
3、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
怎么写的?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高中语文学案1: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探究学习导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课前导学】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导读】一、整体感知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徐章垿,字槱森。
“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
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小结:意象是:理解意象要: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
《诗二首》(《雨巷》《我愿意是急流》)(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2.1课《诗二首》(《雨巷》《我愿意是急流》)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1)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
后曾用笔名_________、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_________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_________"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____________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_____________”的雅号。
(2)裴多菲,19世纪__________的爱国民族诗人,曾领导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并最终为民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___________”。
他的诗作多是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号召人们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著名的作品有《自由与爱情》、《贵族》等。
《我愿意是急流》与其他诗作的战斗风格不同,而是一首充满了温情的____________。
2.背景资料(1)《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 诗两首学案1 文本研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彷徨..( ) ②撑.着( ) ③彳亍..( ) ④惆怅..( ) ⑤颓圮.. ( ) ⑥寂寥.( ) ⑦荡漾.( ) ⑧漫溯.( ) ⑨笙箫..( ) ⑩浮藻.( ) ⑪揉碎.( ) ⑫满载.( ) ⑬长篙.( ) ⑭青荇.( ) ⑮斑斓..( ) ⑯沉淀.( ) (2)多音字①巷⎩⎪⎨⎪⎧ 巷.道 雨巷.②色⎩⎪⎨⎪⎧颜色.掷色.子③散⎩⎪⎨⎪⎧ 散.兵游勇 消散.④悄⎩⎪⎨⎪⎧ 悄.悄 悄.然 ⑤泥⎩⎪⎨⎪⎧泥.泞 泥.古⑥载⎩⎪⎨⎪⎧记载. 载.客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yōu 长生死yōu 关 (2)⎩⎪⎨⎪⎧河pàn挑xìn(3)⎩⎪⎨⎪⎧长ɡāo枯ɡǎoɡǎo 纸艾hāo(4)⎩⎪⎨⎪⎧凄wǎnwǎn 惜wǎn 如wān 蜒3.词语释义(1)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彷徨:(3)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颓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艳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青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漫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招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沉淀·积淀沉淀:①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②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③比喻凝聚、积聚。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荿《诗两首》学案艿(第一课时)肇雨巷莄【学习目标】1.2. 蒈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3.4. 蒆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5.6. 蒅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7.8. 肃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薈【课前自学】袇预习指要膇1. 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袂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羂3. 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芈4. 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蚅5. 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袅知识链接羂文学常识:戴望舒( 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 3 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虿表现手法简介:1.2. 莇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3.4. 蚄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5.6. 肂反复:用相同的字` 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肀预习检测袄1.看拼音写汉字蒃Huáng w ǎn ch ?u li áo膂彷( ) 凄( ) ( ) 怅寂( )膆Hu áng w ǎn t ì liáo薆惊( ) ( ) 惜( ) 傥( ) 廓膁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节.彳亍:薇颓圮.:羄【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莂【课堂探究】1.2. 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仔细读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螆雨巷:悠长寂寥羃姑娘: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哀婉蒂我:孤独、彷徨荿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导学案(2)

诗两首一、考纲要求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2.深刻领悟作品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知识链接】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诗歌创作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讲究诗行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新格律诗派:亦称“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发端于胡适、徐志摩等人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形成于闻一多、徐志摩1926年4月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的《诗刊》。
该流派的总目标就是提倡和实验新格律化。
其代表人物是闻一多、徐志摩。
新格律诗最突出的特征是讲求“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彳.亍.()青荇.()..()惆怅漫溯.()笙箫..()2.辨音辨形,在横线上组词,给加点字注音。
结(jiē)巷(xiàng) 悄(qiāo) 似(sì)(jié) (hàng) (qiǎo) (shì)颓圮.()揉.()碎斑斓.()长篙.()杞.()人忧天杂糅.()波澜.()蒿.()草三、难点突破(一)反复朗读《雨巷》,回答下列问题。
1.《雨巷》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试划分结构并总结段落大意。
2. 在第一节,作者“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和“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什么特点?怎样理解鉴赏这两个意象?3.比较诗的第1节和第7节,结合全诗,完成问题。
(1)这两节诗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2)在第7节诗,诗人为什么把“逢着”改为“飘过”?(3)《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二)反复朗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语文《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鉴赏,背诵课文。
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2、把握意象,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课前预习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2、《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选取了许多自然景物,请找出本文的意象,并简要说出他们的作用。
3、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
怎么写的?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作者:李清照朝代:宋体裁: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声声慢:词牌名。
双调97字。
②乍暖还寒:乍暖乍寒,忽冷忽热。
③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④次第:光景、情景。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
请根据你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2)请具体说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二、《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简历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3、丁香意象:丁香的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例: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是一首伤春词。
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
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起珠帘本想观看楼前的景物,借以抒发怀抱,可是卷起珠帘之后,发觉依旧春愁浩荡,春愁就像那锁住重楼的浓雾一样铺天盖地。
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眼前的落花得以体现这种无边无际弥漫着的春愁。
“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谁是落花的主人呢?何处是落花的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出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飘忽,悠然神往。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
青鸟不传信,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
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代赠李商隐【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释】: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
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
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点绛唇·素香丁香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大意:落叶萧萧,凄凉时节。
丁香叶下,花儿吐露芬芳。
那香气素淡,那枝叶柔蔓。
她的志趣高雅,堪与高士相投。
她无意与你争宠,梅花勿要嫉妒。
她在春雨中愁绪万端,好像是想起了满怀愁情的江南旧主。
这阙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
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
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
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课前预习】1、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字音字形辨识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词语辨析彷徨彳亍2、背诵《雨巷》课堂探究1、再读,探究: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2、多种美好的意境的组合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雨巷》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怎样的氛围?3、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
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二、三读,深入体会,把握主旨,结合自己的体验,作个性的解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他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三、课外拓展品析《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