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汇编)
苏辙《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答案附翻译(2)

苏辙《武昌九曲事记》阅读答案附翻译(2)11.C(③⑥句不属于。
)12.D(并非以乐景写哀情,也并非抒发谪贬后抑郁感伤的情绪,而是表现旷达超然的心境。
)四、13.(1)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饮酒互相问候。
(重点词:穷),( 极席劳)(2)采摘树林中的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重点词:撷实以为)(3)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指责,就不妨把心思暂且寄托在这山林之间.(重点词:中责姑寓)[参考]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边上建庐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
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
玩到心情舒适时,竞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最新《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和译文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和译文武昌九曲亭记[1][宋] 苏辙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
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
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7]。
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武昌九曲亭记》的阅读答案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2.苏轼爱自然,爱探究。
我们学过他探究石钟山得名的文章,在此文中他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
(2分)2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_________________(1分)24.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解释为____;请说明“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2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3分)26.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_____、_____、_____几方面来刻画的。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
②陂陁(pō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③褰裳:提起衣服。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4分)(1)子瞻杖策载酒(2)酌酒相劳(3)然将适西山(4)西山之胜始具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6分)(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
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③褰裳:提起衣服。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4分)(1)子瞻杖策载酒(2)酌酒相劳(3)然将适西山(4)西山之胜始具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
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③褰裳:提起衣服。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4分)(1)子瞻杖策载酒(2)酌酒相劳(3)然将适西山(4)西山之胜始具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6分)(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武昌九曲亭记》原文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
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
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27)为悦。
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及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及答案武昌九曲亭记阅读及答案武昌九曲亭记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
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
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武昌九曲亭记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
②褰(qiān):卷起裤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杖:拄,撑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施加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不平的样子。
②褰:卷起裤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姑:暂且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蟹六跪而二鳌
B、往往留宿于山上而相泣于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王语暴以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其如是,孰能御之
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
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C
2、D
3、D
4、B
5、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参考译文]:
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
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
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靠大山对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
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
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
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一直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停止。
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留
宿了。
因此在齐安住了三年,还不知道那里的具体情况。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
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
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
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
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
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
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
有无法到达的地方,因此整天不愉快。
有时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
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
当自己快意之时,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
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
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