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小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5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5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清明节的传说小故事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书信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________于此。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精选12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清明节的故事篇1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路。
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
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重耳感动得流下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日后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
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
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
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
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
晋文公同意。
大火烧三天三夜,去不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
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
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将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
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介子推一样。
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扫,追思故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祀祖先的仪式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与民间故事相关的传统习俗。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密切关联的民间故事。
1. 周公解梦根据民间传说,清明节这一天是周公出巡、解梦的日子。
相传周公是中国古代太子周公旦,他以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的治理得到人们的尊敬。
据说,清明这一天是周公的生日,他会来到人间巡视,并且帮助有困扰的人解决问题。
因此,一些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对周公进行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和智慧。
2. 端午节的来历清明节与端午节之间有一个关联密切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
为了避免鱼虾侵食屈原的尸体,村民们纷纷划船下河,扔米喂鱼以挡住鱼虾的嗜血食欲。
后来,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即端午节的习俗。
3. 江津渡魂江津渡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神秘的仙女,相传她会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降临人间,帮助无法超渡的孤魂野鬼找到前往阴间的路。
据说,这一天人们在江边燃放纸钱,为逝去的亲人祈福,帮助他们顺利离开人间。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尊重和思念对逝者的心情。
4. 露台祭社在一些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南、湖北等地,民间有一个叫做“露台祭社”的传统习俗。
相传,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山神会主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他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前往山上的专门祭拜山神的场所,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在祭拜的过程中,人们会燃烧香烛、献上祭品,并且表演一些传统舞蹈和音乐,以此来祈求山神的庇佑。
5. 叠纸鹞清明节还有一项有趣的民间活动,就是叠纸鹞。
相传,在古代的传说中,风神喜欢飞翔的鹞子。
为了避免风神带走农作物的好风,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制作纸鹞,并且用线轻轻地放飞在空中,希望风神能降临,庇佑庄稼和农民的幸福。
如今,这一习俗已经演变成了人们亲手制作各种形状的纸鹞,并在空旷的地方放飞,成为了一种户外娱乐活动。
清明节相关故事

清明节相关故事咱来说说清明节的故事。
一、介子推割股奉君春秋时期啊,有个晋国公子重耳,他为了躲避祸乱,就开始流亡。
这一路可不容易,吃了不少苦。
有一回啊,重耳都饿晕过去了。
他身边有个叫介子推的忠臣,那可真是忠心耿耿。
介子推看公子饿成这样,一咬牙,就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肉汤给重耳喝。
重耳喝了汤,慢慢缓过劲儿来,知道是介子推用这么大的牺牲救了自己,感动得不行。
后来呢,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开始大赏那些跟随他流亡的功臣。
可介子推这人特别清高,他觉得自己做那些事是应该的,不是为了求赏赐,就带着老母亲躲到深山里去了。
晋文公想起来介子推的功劳,就派人去找他。
但是山那么大,找个人可不容易。
有人就给晋文公出主意,说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面,介子推肯定会从那一面出来。
晋文公一听觉得行,就下令烧山。
结果啊,介子推就是倔,他宁可抱着老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也不出来。
晋文公特别后悔,特别伤心。
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就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慢慢寒食节和清明节就融合到一起了,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也会纪念介子推这种忠臣义士。
二、清明插柳的传说还有个关于清明插柳的有趣传说呢。
说是有个黄巢起义的时候,他到处打仗。
有一次啊,他带兵路过一个村子,他就跟手下的兵说,咱们是起义军,是为了老百姓好,可不能乱杀无辜。
于是就通知这个村子里的人,让他们在门口插个柳枝,表示是良民。
那些村民听了,就纷纷在门口插上柳枝。
黄巢的军队路过的时候,看到插柳枝的人家就没有进去打扰。
后来呢,这个插柳就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人们觉得插柳可以辟邪,还能纪念这个事儿,所以每到清明节,就会看到很多人在门口或者坟头上插柳树枝呢。
这些清明节的故事,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让清明节这个节日啊,充满了历史文化的韵味。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21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21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时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都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感人肺腑的悲剧,也有令人振奋的英雄传说。
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吴刚与嫦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善良的木匠名叫吴刚。
吴刚生活在一个贫瘠的山村,每天都辛勤地工作,为人们造房子、制造家具。
他十分勤劳,但是生活却十分艰难。
一天,吴刚正在山间劳作,突然看到一只美丽的仙鹤降落在一颗树上,吴刚远远地看着那只仙鹤,心生敬意。
仙鹤告诉吴刚,他知道吴刚一直苦于家中贫困,因而特地前来救助他。
仙鹤递给吴刚一个装有仙丹的匣子,并告诉他:“只要你吞下这颗仙丹,你和你的家人的生活将会改变。
“吴刚接过匣子,紧握在手中,想要带回家给家人分享。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吴刚突然听到一声凄厉的哭泣。
他寻声望去,发现一个少女正在难过地哭泣。
吴刚赶紧上前询问原因,原来少女名叫嫦娥,她原本是一个美丽的仙女,但却因为违背了天仙的规定,被贬下凡间。
她告诉吴刚,她刚刚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现在无家可归。
听完嫦娥的故事,吴刚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把仙丹给嫦娥,帮助她改善生活。
他辗转反侧,最终找到嫦娥,并交给她仙丹。
嫦娥感受到吴刚的善良和慷慨,发自内心地感谢他。
此后,吴刚和嫦娥成为了好朋友,一起携手寻找快乐。
故事二:爱屋及乌据传,清明节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的忌日,也是他逝世后人们纪念他的日子。
相传,在屈原逝世后,有一位至交好友为了纪念他,准备了一碗美味佳肴,拜访屈原的墓地。
然而,好友刚刚离开不久,一群乌鸦从天空中飞了过来,盯着那碗美食,从石碑上飞下来享用。
好友见状,对着乌鸦大声咒骂,并试图赶走它们。
但无论怎么威胁,乌鸦都不为所动,仍然大快朵颐。
于是,好友灵机一动,决定将乌鸦当作自己的朋友,将这碗美食当成是献给屈原的祭品。
自此以后,人们在清明节时,常常会将食品摆在屈原的墓前,同时留下一些孩童喜爱的食物,用来招待到访的乌鸦。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篇1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
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
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
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轼的《江城子》词是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而在清明这一天,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正如权德舆所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陆游也有“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
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
唐、宋均是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诗圣”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流传。
清明节故事(8篇)

清明节故事(8篇)清明节故事(精选8篇)清明节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
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
”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
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
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
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
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讲究健康,休闲。
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
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
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清明节故事篇2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此刻,不由人们不畅想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绵长光辉灿烂。
还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清明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小故事
导读: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
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介子推像。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
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
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
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更多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