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最近,我们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此,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关于滑坡的情况。
首先,关于滑坡的发生原因。
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这次滑坡的发生主要
是由于连续强降雨所引发的。
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了土壤的松动和饱和,加上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其次,关于滑坡造成的影响。
这次滑坡造成了大量房屋和道路受损,导致了交
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据初步统计,已有数十人失踪,数百人受伤,部分地区民房和农田被严重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接下来,关于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旦发生滑坡事故,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救援队伍,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疏散了受灾群众。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险情地段的监测和预警,确保了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最后,关于接下来的工作。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滑坡灾害的防范和监测,加强对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安置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总之,这次滑坡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
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和救援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地质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报告

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总结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其中地质灾害的频发程度较高。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害,我组织了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并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本报告旨在汇报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情况,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总体情况在2024年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中,我们组织了专业人员对全市进行了细致的勘查和评估,重点关注了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隐患。
通过采用遥感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勘测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了以下总体情况:1. 山体滑坡:共发现潜在滑坡危险点100处,其中已存在的滑坡隐患点60处,新发现的滑坡隐患点40处,地质环境复杂、坡度大的地区滑坡风险相对高。
2. 地面塌陷:共发现潜在塌陷危险点80处,其中已存在的塌陷隐患点50处,新发现的塌陷隐患点30处,城市周边地区土地沉降和开发建设导致的地面塌陷风险较高。
3. 地震:通过地震站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地震活动频繁区域是东南部和南部,震级集中在4-5级,较长时间内未发生较强烈地震。
三、问题与隐患分析在2024年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质灾害隐患问题:1. 部分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忽视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导致灾害风险增加。
2. 部分开发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隐患问题,在施工后容易引起滑坡、塌陷等灾害。
3. 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技术支持,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弱。
四、防灾减灾措施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和隐患,为了提高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避免在高危险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查和监管,确保项目符合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3.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增加地质灾害监测力度,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灾害损失的扩大。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受镇XX 村XX2.1地理位置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
XX县XX 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
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温2.356人/均耕地XX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1)气象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
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蒸发量据降雨量,(2“V”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3.2地形地貌调查区地处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属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西邻缅甸掸邦高原,总体属XX盆地地貌区,区内地势总体由北西向南逐渐降低,调查区处于大沟左岸,地势由河道向北西XX村XX组方向斜坡逐渐增高,地形坡度15°~20°,地面标高1260~1340m,相对高差80m。
3.3地层岩性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滑坡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滑坡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近期,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滑坡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此次滑坡灾害,我作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一员,现就滑坡应急处置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针对滑坡灾害,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评估,全面掌握灾情和受灾范围。
在确认灾情后,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组织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和转移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其次,针对滑坡灾害造成的交通中断和通讯中断情况,我们迅速调派了专业队伍进行道路抢通和通讯恢复工作,确保救援物资和信息的畅通。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医疗队伍,全力以赴救治受伤群众,做好医疗救援工作。
此外,针对滑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我们加强了对险情点的监测和预警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应对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最后,我们还积极组织了灾后重建工作,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总的来说,针对此次滑坡灾害,我们迅速行动,科学应对,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的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我对此次滑坡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指导,谢谢!。
滑坡调查报告

滑坡调查报告滑坡调查报告一、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对某地区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成因和影响,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背景本次滑坡发生在某山区,该地区地势陡峭、多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滑坡的隐患。
近期,由于连续强降雨,该地区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滑坡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
三、现场调查1.地质环境该地区属于山地地貌,地势陡峭,多为黏性土壤和泥石流沉积物。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水渗透性强,容易导致土壤液化和滑坡的发生。
2.滑坡规模本次滑坡发生在山体的中部,滑坡带宽度约为100米,滑坡高度约为50米,滑坡体积约为100万立方米。
滑坡带上的房屋和农田受到了严重破坏。
3.滑坡成因(1)降雨影响:连续强降雨是本次滑坡的直接诱因。
雨水渗透土壤,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度,进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2)地质结构: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褶皱带。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山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
(3)人为活动:该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农田和房屋的建设活动对山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也加剧了滑坡的风险。
四、滑坡影响1.人员伤亡本次滑坡造成了数人死亡和多人受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财产损失滑坡导致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和农田的毁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3.环境影响滑坡导致了大量土壤和岩石的下滑,对周边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五、防灾减灾建议1.加强监测预警在该地区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合理规划用地在土地规划和城乡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建设。
3.加强土壤保持在滑坡易发区,加强土壤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植被覆盖和护坡措施,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概述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滑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进行滑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滑坡分析报告进行总结,以期提供决策者更全面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
分析方法滑坡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资料收集、现场考察和数值模拟等。
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在本次滑坡分析报告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资料收集:对历史滑坡事件进行梳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数据。
2.现场考察:到滑坡发生地实地勘查,观察滑坡地带的地貌形态、岩石结构和土壤特征等,并采集样本进行室内实验。
3.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型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和预测了解滑坡的可能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获得多角度、多尺度的滑坡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滑坡发生的机理和规律。
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滑坡分析报告,得出了以下结论:1.滑坡成因:此次滑坡事件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地下水的积聚和土壤饱和引起的。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一地区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导致地下水位明显升高。
这种地下水的积聚对滑坡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滑坡类型:本次滑坡为斜坡滑坡,在滑坡的下部形成了明显的滑面。
滑坡发展过程中,滑面逐渐向上扩展,土体不断破裂,最终形成滑坡体。
3.滑坡危险性评估:通过数值模拟和对历史滑坡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滑坡的危险性较高。
滑坡体上方的土壤存在明显的裂缝和变形现象,预示着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可能。
此外,滑坡还对下方的建筑物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应对措施根据滑坡分析报告的结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治理现场:对滑坡发生地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加强滑坡体上方土壤的支护和整治滑坡体下方的交通线路。
2.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位移监测和地质应力监测等,实时监测滑坡的变形和演化。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滑坡作为一种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的影响,对滑坡进行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提供对滑坡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参考。
2. 滑坡的定义和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发生连续性的、不可逆的、相对于地下稳定体的滑动现象。
根据滑坡的形态、滑动方式和滑动材料的特征,可以将滑坡分为多种类型,如崩塌滑坡、滑动滑坡、蠕滑滑坡等。
3.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滑坡分析是通过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以及岩土体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动力学原理滑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外力的作用,如重力、水力、地震力等。
通过对这些外力的分析,可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程度。
3.2 静力学原理滑坡的稳定性与岩土体的内部力平衡密切相关。
静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分析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有效应力和摩擦角等参数,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3.3 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滑坡的形成和演化与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的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地下水位、土层厚度、岩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滑坡的发生机理和危险性。
4. 滑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滑坡分析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力学、数学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滑坡分析,如:4.1 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获取滑坡区域的地质地貌、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和变形迹象等信息,为滑坡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2 试验和实验室测试通过室内试验和实验室测试,获取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变形特性和水文特性等数据,为滑坡分析提供定量依据。
4.3 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或计算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和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预测滑坡的演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 县XX 镇XX 村XX 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 县人民政府、XX 县国土资源局、XX 县水务局、XX 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 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 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 县XX 镇XX 村XX 市国土2.1XX XX 县XX 镇XX 1km 。
2.2XX 乡、XX 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 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 县第三大坝子。
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人,占总人口的33.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74‰,人口密度56人/平方千米。
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
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3.1(1XX据小时,蒸发量据1600mm,最大日降雨量149mm,出现于1983年8月1日。
(2)水文滑坡区处于忙枕大河的大沟支流,大沟发源于XX镇镇政府驻地下方,沟谷呈“V”字型,全长14.8km,汇水面积3.91km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7L/S,1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1L/S,调查期间流量0.04~0.06L/s(见照片1),向北西方向迳流,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总体属高12603.3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耕植土(Q pd):褐灰、褐色,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软,含植物根系,厚度0.5~0.7m,分布在地表。
二、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碎石粒径0.5~2.0cm,成分碎石及砂岩,角砾及碎石状,含量5~10%,分布比较均匀,结构疏松,土质松软,较为潮湿。
于山坡表层分布,厚度约1~15m。
三、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3.4地质构造调查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滇西经向构造带(即三江经向构造带),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形迹走向为北东向,次级为近南西向、北西向,处在南汀河东支断裂带上,构造面貌比较复杂,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行迹十分发育。
区内北东向断裂为控制性断裂,在拟建场地基本上平行北东向断裂构造展布,北东向断裂均为压性逆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总体倾向45~70°。
区内延长7.5~23.0km不等,断层破碎带宽度50~120m不等,裂隙发育,岩层产状紊乱,局部见断层角砾岩,断层陡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形成勐永、XX、XX断陷盆地,区内断裂特征描述如下:F1南河断裂:由盆地东侧边缘分出后通过山间断陷凹地,经分水岭、头道水后向南西延伸出图,断裂走向20~40°,延伸长60km,倾向北西,倾角40~60°。
陡F2带宽F323.0m,F4带宽度F5裂。
F6倾角35°,F7农场断裂:北西走向,延伸长15km,倾向南西,倾角30°,属张性断裂。
F8XX~曼岗山断裂:总长大于90km,在本区出露25km左右,是影响XX盆地的主要构造,控制盆地东边的发展,呈NE~NNE向延伸,倾向290°,倾角30°。
为左行的压扭性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00m,旁侧有“×”扭裂及派生旋卷构造等。
沿断裂洼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状分布。
F9弄告断裂:长58km,本区出露20余km,呈NE~SE向延伸,北段为扭性,中段和南段为压扭性断裂。
F 10勐永~大翁弄断裂:全长大于85km ,本区出露10余km ,为压扭性断裂,岩石强烈挤压破碎、褶皱,发育糜棱岩、超基性岩、灰岩等构造透镜体,破碎带宽100~1000m 。
XX 镇XX 村XX 组滑坡所在地及危害区域无褶皱构造分布,调查区内未发现次级断裂、褶皱构造。
3.5工程地质条件XX层坡,易产生滑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6水文地质条件照片2照片3滑坡前缘出露的粘土岩 照片4长期浸泡后的粘土岩 照片5风干后的粘土岩XX 县XX 镇XX 村XX 组滑坡地带处于大沟左岸的斜坡地带,属地下水补给~排泄区,残坡积粉质粘土混碎石含孔隙水,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于残坡积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季节变化明显,动态变化大,受地形地貌制约,地下水运移途径短,由高处向低洼处及河谷排泄,滑坡体上多处有地下水溢出(见照片6、7),同时在径流过程中对下覆基岩地下水进行补给。
地下水水位一般0.5m ~2.5m ,该类孔隙水富水性弱。
上第三系中新统(N 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3.7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区区烈和地震活动较频繁,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30g ,抗震为第二组。
综合上述,调查区处于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
照片6地下水溢出地表 照片7地下水溢出地表 照片8地下水照片9堰塞湖 照片10堰塞湖堆积体 第四章滑坡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4.1滑坡规模、特征经现场调查、走访,XX 县XX 镇XX 村XX 组滑坡地质灾害分布于XX 县XX 镇东侧约1.0km 的XX 村XX 组下方,处于大沟左岸。
滑坡呈“围椅状”,滑坡纵向长约100m ,横向宽约900m ,滑坡体厚5~15m ,主滑方向约160~170°;滑坡后缘滑坡壁高5~20m (见照片12),滑坡壁主方向175°,5~15m 1.0~10.0cm 1300~1325m ,下片9、 4.2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经现场调查,诱发该区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如下:(1)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①地形地貌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处于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大沟左岸斜坡地带,地形坡度一般15~25°,局部达35°,前缘标高1270~1298m,后缘标高1300~5~15m,(2—震活动频繁,近100年来上述地震带记录到6级以上强震30余次,其中大于7级大震7次。
1942年,南汀河断裂带大寨断裂(26)剧烈活动,大寨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
1988年11月6日、1989年5月7日,XX多次发生地震,调查区处于地震活动影响区,受地震危害较大。
②水的作用地表水:滑坡区后缘为XX镇XX村XX组,村组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见照片11、12),在地表水长期下渗作用下,部分下渗至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内,使其重滑坡后缘度增大,内聚力降低,在沟脚大沟的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使斜坡土体及半成岩体前缘逐渐失稳,成为滑坡活动内在因素。
XX 量大,(2约15~25°,地表分布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厚约5~15m ,具结构松散,具较强亲水性,遇水易软化,容重增大,土体增重,抗剪强度降低等特征,下部上第三系中新统(N 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坡体结构为顺向坡。
斜坡上部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无序排放下渗,同时该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地下水在坡体中渗流时沿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径流。
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上部松散土体重度增大,强度降低,下伏第三系半成岩受水浸泡产生软化及膨胀变形,内聚力降低;加之斜坡底部为大沟,沟水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形成高陡临空面,使斜坡稳定性降低,不能承载上方土体重量顺坡产生滑移。
五章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5.1、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威胁XX组22,160余150005.2几十年最大降雨量及日降雨量(单点暴雨)情况下),滑坡体可能再次失稳,滑坡范围向后缘继续扩大活动,主要威胁距后缘较近的XX镇XX村XX组66户住户的民房、建筑设施,该地带居民较为密集,滑坡活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较大。
滑坡前缘继续淤积、堵塞大沟,前缘大沟也可能再次形成堰塞湖,随沟水流量增加,雨水冲刷可能降低其稳定性,导致滑坡堆积体、大沟淤积水量及泄水道掉块在暴雨期河流流量突增(单点暴雨情况)下,将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下游农田造成危害。
调查期间(2月)处于旱季,即将面临该区雨季(6~10月),尤其是“七(月)下八(月)上(旬)”的危险时期,滑坡活动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危害程度较大。
第六章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6.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自市各级1、23、预警信号、撤离与安置路线、安置点等及时讲解,并设预警、监测人,教授预警、监测手段、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性及危害程度。
4、XX县人民政府和XX镇人民政府分别于2010年2月25日和2010年2月24成立了XX镇XX村XX组突发地质灾害处置领导小组,对该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设置了4个监测点,并安排专职监测人员,特别暴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监测人员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测。
6.2应急预案一、目的为有序地做好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对XX镇XX村XX组造成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XX镇XX村XX 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初步提出该地带地质灾害应急(简易)预案。
二、依据年度预案。
XX参照《XX 县2010加强地质灾害威胁区(XX镇XX村XX组)受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区168户、740余人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学习,明确认识避灾路线及避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