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种流行病学调查表
58种流行病学标准调查表

鼠疫个案调查表国标码□□□□□□病例编码□□□□1. 一般情况1.1病人姓名1.2性别(1)男(2)女□1.3年龄(岁)□□1.4家庭住址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1.5职业(1)农民(2)民工(3)渔民(3)工人(4)学生(5)干部职员(6)医务人员(7)做家务及待业(8)不详□1.6父母姓名单位住址单位住址1.7发病时间年月日1.8发病地点1.9初诊日期年月日1.10初诊单位1.11住院日期年月日1.12出院日期年月日1.13住院单位1.14报告单位1.15报告时间年月日1.16诊断(1)是(2)否□1.17死亡日期年月日1.18病程天2. 临床表现2.1淋巴结肿大(部位:)(1)有(2)无□2.2(1)咳嗽(2)胸痛(3)泡沫痰□□□2.3呼吸困难(1)有(2)无□2.4皮肤黏膜发绀(1)有(2)无□2.5恶寒、高热(1)是(2)否□2.6最高体温(℃)□□2.7剧烈头痛(1)有(2)无□2.8(1)狂躁(2)谵妄(3)神志不清□□□2.9(1)皮下及黏膜出血(2)血尿(3)血便(4)血性呕吐物□□□□2.10血压 mmHg2.11胸透2.12实验室检查日期标本项目方法结果3. 流行病学调查3.1患者发病前10小时去过外地(1)是(2)否□3.2该地是否有鼠疫流行(1)有(2)无□该地详细地址3.3是否接触过疑似病人(1)是(2)否□3.4预防接种史:注射时间年月日菌苗种类3.5过去健康状况(1)优(2)良(3)差□3.6病家及院内人□数□□3.7家庭中或院内有无其他人患鼠疫(1)有(2)无□3.8疫村情况3.8.1户数人□数男女3.8.2地理交通情况(附地图)3.8.3病死鼠发现倩况:种类,只数发现日期年月日发现地点3.8.4病死鼠鼠疫检出情况:种类,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8.5蚤类检出情况:种类,组成,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8.6室内鼠密度,蚤指数3.8.7室外鼠密度,蚤指数3.8.8周围有无历史疫区(包括人类鼠疫疫区、地方性动物鼠疫疫区)3.9疫源地处理3.10密切接触者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接触方式4. 转归痊愈死亡5.并发症6.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病例编码□□□□1. 一般情况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1.2性别(1)男(2)女□1.3年龄(岁、月)□□1.4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注明)(18)不详□□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6)大学及以上(7)不详□1.6现住址1.7户□地1.8工作(学习)单位1.9联系人,联系电话(或手机)2. 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2.2发病地点2.3首诊时间年月日时□□□□□□□□2.4首诊单位2.5诊断医院2.6报告时间年月日时□□□□□□□□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2.9出院依据(1)临床症状消失(2)两次粪检阴性(3)自动出院(4)其他□3. 临床资料3.1临床症状3.1.1感染类型(1)病人(2)带菌者□3.1.2腹泻(1)有(2)无□3.1.3每天最多腹泻次数□□3.1.4粪便性状(1)水样(2)米泔样(3)洗肉水样(4)大块黏膜□3.1.5腹泻方式(1)里急后重(2)通畅(3)失禁(4)绞痛□3.1.6呕吐(1)有(2)无□3.1.7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先泻后吐(3)先吐后泻(4)其他□3.1.8发热(1)有(2)无最高体温℃□3.1.9腓肠肌疼痛(1)有(2)无□3.1.10失水情况(1)重度(2)中度(3)轻度□3.1.11临床类型(1)重(2)中(3)轻□3.2诊断依据3.2.1感染者发现方式(1)疫源检索(2)腹泻病门诊(3)乡镇级医院(4)个体诊所(5)其他(注明)□3.2.2确诊依据(1)临床(2)病原学□3.2.3采样时间年月日时□□□□□□□□3.2.4送检时间年月日时□□□□□□□□3.2.5送样单位(1)县以上医院(2)县(区)医院(3)乡镇卫生院(4)村卫生室(5)个体开业□3.2.6检验结果报告时间年月日时□□□□□□□□3.2.7检验结果(1)小川(2)稻叶(3)O139□3.3病人转归(1)痊愈(2)带菌(3)死亡□4. 流行病学调查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5天内)4.1.1外出史(1)有(2)无□4.1.1.1去过何地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4.1.1.2住宿(1)有(2)无□4.1.1.3用餐(1)有(2)无□4.1.1.4带回食品(1)有(2)无食品名称□该地有无同样疾病(1)有(2)无□4.1.2外人来家(1)有(2)无□4.1.2.1来自何地4.1.2.2该地同样疾病(1)有(2)无□来后有无下列活动4.1.2.3在家住宿(1)有(2)无□4.1.2.4在家用餐(1)有(2)无□4.1.2.5带来食品(1)有(2)无食品名称□4.1.3接触过同祥病人(1)有(2)无□4.1.3.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4.1.3.2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1.3.3 同吃(1)有(2)无□4.1.3.4 同住(1)有(2)无□4.1.3.5 护理(1)有(2)无□4.1.3.6 其他(1)有(2)无□4.2饮食情况(病前5天内)4.2.1饮生水(1)有(2)无□4.2.2水源类型(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5)其他□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5熟食冷吃(1)有(2)无□4.2.6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8在外就餐史(1)有(2)无□4.2.9就餐地点(1)排档(2)个体餐馆(3)宾馆餐厅(4)其他□就餐地点名称4.2.10同餐人数□□□4.2.11同餐日期年月日时□□□□□□□□5.疫点疫区处理5.1防疫站接到报告时间年月日时□□□□□□□□5.2防疫站到达现场时间年月日时□□□□□□□□5.3疫点个□□5.4范围户个□□□□5.5解除时间年月日时□□□□□□□□5.6终末消毒时间年月日时□□□□□□□□5.7病人隔离(1)是(2)否□5.8隔离地点(1)住院(2)在家□5.9解除隔离时间年月日时□□□□□□□□5.10病人粪检情况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时间结果6. 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日期霍乱个案基本信息表1.基本信息发病(1)订正(2)出院(3)死亡(4)□地区编码:户籍:常住(01)、暂住(02)□□流动:地市内(92)、省内(94)、省际(96)、境外(98)□□门诊号:病案号:卡片号:患者姓名:性别;男(1)、女(2)出生日期:年月日发病地点:本地(1)(家庭、单位)外地(2)、港澳(3)、境外(4)、不详(5)□户□地址:(详填):省县(市)现住址:(详填):省县(市)区(乡镇)患者单位:联系电话:患者职业:托幼儿童(1)、散居儿童(2)、学生(3)、教师(4)、保育员及保姆(5)、炊饮食品人员(6)、公共场所服务员(7)、其他商业人员(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购销员(15)、驾驶员(16)、干部职员(17)、离退休人员(18)、家务及待业(19)、其它(20)、不详(21)□□发病日期:年月日初诊日期:年月日确诊日期:年月日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死亡日期:年月日2.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腹泻天,每天次,有呕吐(1)、无呕吐(2)□发热:有(1)、无(2)□失水情况:重度(1)、中度(2)、轻度(3)□临床分型:重(1)、中(2)、轻(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5天内外出史:有(1)、无(2)□病前5天内外出就餐史:有(1)、无(2)□参加聚餐:有(1)、无(2)□聚餐人数人,共同聚餐者中:发病人,带菌者人诊断依据:可疑流行病学史(1)、临床表现典型(2)、霍乱弧菌检验阳性(3)□诊断结论:霍乱确诊病人(1)、临床诊断病例(2)、带菌者(3)□病原分型:小川型(1)、稻叶型(2)、O139群(3)、颜岛型(4)、未分型(5)□报告单位:报告科室:报告人:报告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 本调查表分为基本信息和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两部分,第一部分与传染病报告卡相同,可以共享,即只需填写一次传染病报告卡,其相同栏目的信息可以自动导入霍乱个案调查表中。
58种流行病学调查表

鼠疫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 一般情况1.1病人姓名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口口1.4家庭住址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1.5职业(1)农民(2)民工(3)渔民(3)工人(4)学生(5)干部职员(6)医务人员(7)做家务及待业(8)不详口1.6父母姓名单位住址单位住址1.7发病时间年月日1.8发病地点1.9初诊日期年月日1.10初诊单位1.11住院日期年月日1.12出院日期年月日1.13住院单位1.14报告单位1.15报告时间年月日1.16诊断(1)是(2)否口1.17死亡日期年月日1.18病程天2. 临床表现2.1淋巴结肿大(部位:)(1)有(2)无口2.2(1)咳嗽(2)胸痛(3)泡沫痰口口口2.3呼吸困难(1)有(2)无口2.4皮肤黏膜发绀(1)有(2)无口2.5恶寒、高热(1)是(2)否口2.6最高体温(℃)口口2.7剧烈头痛(1)有(2)无口2.8(1)狂躁(2)谵妄(3)神志不清口口口2.9(1)皮下及黏膜出血(2)血尿(3)血便(4)血性呕吐物口口口口2.10血压mmHg2.11胸透2.12实验室检查3. 流行病学调查3.1患者发病前10小时去过外地(1)是(2)否口3.2该地是否有鼠疫流行(1)有(2)无口该地详细地址3.3是否接触过疑似病人(1)是(2)否口3.4预防接种史:注射时间年月日菌苗种类3.5过去健康状况(1)优(2)良(3)差口3.6病家及院内人口数口口3.7家庭中或院内有无其他人患鼠疫(1)有(2)无口3.8疫村情况3.8.1户数人口数男女3.8.2地理交通情况(附地图)3.8.3病死鼠发现倩况:种类,只数发现日期年月日发现地点3.8.4病死鼠鼠疫检出情况:种类,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8.5蚤类检出情况:种类,组成,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8.6室内鼠密度,蚤指数3.8.7室外鼠密度,蚤指数3.8.8周围有无历史疫区(包括人类鼠疫疫区、地方性动物鼠疫疫区)3.9疫源地处理3.10密切接触者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接触方式4. 转归痊愈死亡5.并发症6.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 一般情况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月)口口1.4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注明)(18)不详口口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6)大学及以上(7)不详口1.6现住址1.7户口地1.8工作(学习)单位1.9联系人,联系电话(或手机)2. 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2发病地点2.3首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4首诊单位2.5诊断医院2.6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9出院依据(1)临床症状消失(2)两次粪检阴性(3)自动出院(4)其他口3. 临床资料3.1临床症状3.1.1感染类型(1)病人(2)带菌者口3.1.2腹泻(1)有(2)无口3.1.3每天最多腹泻次数口口3.1.4粪便性状(1)水样(2)米泔样(3)洗肉水样(4)大块黏膜口3.1.5腹泻方式(1)里急后重(2)通畅(3)失禁(4)绞痛口3.1.6呕吐(1)有(2)无口3.1.7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先泻后吐(3)先吐后泻(4)其他口3.1.8发热(1)有(2)无最高体温℃口3.1.9腓肠肌疼痛(1)有(2)无口3.1.10失水情况(1)重度(2)中度(3)轻度口3.1.11临床类型(1)重(2)中(3)轻口3.2诊断依据3.2.1感染者发现方式(1)疫源检索(2)腹泻病门诊(3)乡镇级医院(4)个体诊所(5)其他(注明)口3.2.2确诊依据(1)临床(2)病原学口3.2.3采样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2.4送检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2.5送样单位(1)县以上医院(2)县(区)医院(3)乡镇卫生院(4)村卫生室(5)个体开业口3.2.6检验结果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2.7检验结果(1)小川(2)稻叶(3)O139口3.3病人转归(1)痊愈(2)带菌(3)死亡口4. 流行病学调查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5天内)4.1.1外出史(1)有(2)无口4.1.1.1去过何地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4.1.1.2住宿(1)有(2)无口4.1.1.3用餐(1)有(2)无口4.1.1.4带回食品(1)有(2)无食品名称口该地有无同样疾病(1)有(2)无口4.1.2外人来家(1)有(2)无口4.1.2.1来自何地4.1.2.2该地同样疾病(1)有(2)无口来后有无下列活动4.1.2.3在家住宿(1)有(2)无口4.1.2.4在家用餐(1)有(2)无口4.1.2.5带来食品(1)有(2)无食品名称口4.1.3接触过同祥病人(1)有(2)无口4.1.3.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4.1.3.2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1.3.3 同吃(1)有(2)无口4.1.3.4 同住(1)有(2)无口4.1.3.5 护理(1)有(2)无口4.1.3.6 其他(1)有(2)无口4.2饮食情况(病前5天内)4.2.1饮生水(1)有(2)无口4.2.2水源类型(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5)其他口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口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5熟食冷吃(1)有(2)无口4.2.6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8在外就餐史(1)有(2)无口4.2.9就餐地点(1)排档(2)个体餐馆(3)宾馆餐厅(4)其他口就餐地点名称4.2.10同餐人数口口口4.2.11同餐日期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疫点疫区处理5.1防疫站接到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2防疫站到达现场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3疫点个口口5.4范围户个口口口口5.5解除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6终末消毒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7病人隔离(1)是(2)否口5.8隔离地点(1)住院(2)在家口5.9解除隔离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10病人粪检情况时间结果6. 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日期霍乱个案基本信息表1.基本信息发病(1)订正(2)出院(3)死亡(4)□地区编码:户籍:常住(01)、暂住(02)□□流动:地市内(92)、省内(94)、省际(96)、境外(98)□□门诊号:病案号:卡片号:患者姓名:性别;男(1)、女(2)出生日期:年月日发病地点:本地(1)(家庭、单位)外地(2)、港澳(3)、境外(4)、不详(5)□户口地址:(详填):省县(市)现住址:(详填):省县(市)区(乡镇)患者单位:联系电话:患者职业:托幼儿童(1)、散居儿童(2)、学生(3)、教师(4)、保育员及保姆(5)、炊饮食品人员(6)、公共场所服务员(7)、其他商业人员(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购销员(15)、驾驶员(16)、干部职员(17)、离退休人员(18)、家务及待业(19)、其它(20)、不详(21)□□发病日期:年月日初诊日期:年月日确诊日期:年月日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死亡日期:年月日2.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腹泻天,每天次,有呕吐(1)、无呕吐(2)□发热:有(1)、无(2)□失水情况:重度(1)、中度(2)、轻度(3)□临床分型:重(1)、中(2)、轻(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5天内外出史:有(1)、无(2)□病前5天内外出就餐史:有(1)、无(2)□参加聚餐:有(1)、无(2)□聚餐人数人,共同聚餐者中:发病人,带菌者人诊断依据:可疑流行病学史(1)、临床表现典型(2)、霍乱弧菌检验阳性(3)□诊断结论:霍乱确诊病人(1)、临床诊断病例(2)、带菌者(3)□病原分型:小川型(1)、稻叶型(2)、O139群(3)、颜岛型(4)、未分型(5)□报告单位:报告科室:报告人:报告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 本调查表分为基本信息和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两部分,第一部分与传染病报告卡相同,可以共享,即只需填写一次传染病报告卡,其相同栏目的信息可以自动导入霍乱个案调查表中。
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_丁晓岚

[作者单位]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100044;2.山西省太钢总医院迎新医院皮肤科,山西太原030003;3.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西昌615000;4.西昌卫校,四川西昌615000;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皮肤科,河北廊坊065000;6.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皮肤科,河南焦作454000;7.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内蒙古海拉尔021000;8.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医院皮肤科,山东淄博255000;9.山东省淄博市齐鲁石化医院集团中心医院皮肤科,山东淄博255000 [通讯作者] 张建中,E -m a i l :r m z j z @126.c o m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丁晓岚1,王婷琳1,沈佚葳1,王晓艳1,周城1,田珊1,刘盈1,彭光辉1,周俊娥2,薛树旗2,王仁利3,唐英4,孟雪梅5,裴广德6,白云花7,刘青8,李航9,张建中1[摘 要] 目的 通过多地区、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中国银屑病患病情况的基本资料。
方法 在中国6个省或自治区中各选择一个城市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所有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和接受皮肤科医生检查。
调查表数据录入E p i D a t a 软件,用S P S 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抽样调查19974人,完成调查人数17345人,发现银屑病患者102人,总患病率为0.59%,标化患病率0.47%。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0.65%,标化患病率为0.54%;女性患病率为0.54%,标化患病率为0.44%。
男女银屑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分型中以寻常性为主(97.06%),28.43%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59.80%的患者认为银屑病影响了生活质量。
结论 通过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高于国内其他调查的结果,被调查人群的男、女银屑病患病率接近。
58种流行病学调查表

鼠疫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 一般情况1。
1病人姓名1。
2性别(1)男 (2)女口1。
3年龄(岁)口口1.4家庭住址地区(市)县(区) 乡(农场、镇、街道)1。
5职业(1)农民(2)民工(3)渔民(3)工人(4)学生(5)干部职员(6)医务人员 (7)做家务及待业(8)不详口1。
6父母姓名单位住址单位住址1。
7发病时间年月日1。
8发病地点1。
9初诊日期年月日1。
10初诊单位1.11住院日期年月日1.12出院日期年月日1.13住院单位1.14报告单位1.15报告时间年月日1.16诊断(1)是 (2)否口1。
17死亡日期年月日1.18病程天2. 临床表现2。
1淋巴结肿大(部位: )(1)有 (2)无口2。
2(1)咳嗽(2)胸痛(3)泡沫痰口口口2.3呼吸困难(1)有(2)无口2.4皮肤黏膜发绀 (1)有(2)无口2。
5恶寒、高热 (1)是(2)否口2。
6最高体温(℃)口口2.7剧烈头痛(1)有(2)无口2.8(1)狂躁(2)谵妄 (3)神志不清口口口2。
9(1)皮下及黏膜出血(2)血尿(3)血便 (4)血性呕吐物口口口口2。
10血压 mmHg2。
11胸透2。
12实验室检查日期标本项目方法结果3. 流行病学调查3。
1患者发病前10小时去过外地(1)是(2)否口3.2该地是否有鼠疫流行(1)有(2)无口该地详细地址3.3是否接触过疑似病人(1)是(2)否口3。
4预防接种史:注射时间年月日菌苗种类3。
5过去健康状况 (1)优(2)良 (3)差口3。
6病家及院内人口数口口3。
7家庭中或院内有无其他人患鼠疫 (1)有 (2)无口3。
8疫村情况3.8.1户数人口数男女3.8。
2地理交通情况(附地图)3.8。
3病死鼠发现倩况:种类 ,只数发现日期年月日发现地点3。
8.4病死鼠鼠疫检出情况: 种类,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
8。
5蚤类检出情况:种类 ,组成,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
8。
6室内鼠密度,蚤指数3。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们对流行病学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揭示出疾病的传播规律和防控策略。
本报告将对某一特定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背景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某地区的流感疫情。
随着气温的骤降,流感病例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引起了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
为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10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疫苗接种情况等内容,以获取相关数据。
同时,我们还派出调查员进行现场观察,记录人群聚集地的卫生状况和流感病例的发病情况。
三、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本地区流感病例的发病率为10%,其中以青壮年人群为主。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工厂和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一些人群对流感疫苗存在抵触情绪,拒绝接种疫苗。
而那些接种了疫苗的人群中,流感病例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四、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流感疫情在人群密集场所传播更为迅速,这可能与人口流动性较大、卫生条件较差有关。
其次,青壮年人群是流感的高发人群,这可能与他们的社交活动频繁、免疫力相对较弱有关。
最后,疫苗接种对于预防流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五、防控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控建议。
首先,加强人群密集场所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消毒,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其次,针对青壮年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最后,加强疫苗宣传,提高人们对疫苗的认识和接种率。
六、结语流行病学调查是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疾病的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涉及到许多方面。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横断面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以下将对这些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介绍。
横断面调查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一个特定人群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疾病的分布情况和相关因素。
横断面调查通常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对一个特定人群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跟踪,来研究某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队列研究可以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两种类型,前者更能明确因果关系,后者更适合研究罕见疾病。
队列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控制混杂因素,获取相对可靠的结果,但需要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
病例对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用于研究疾病危险因素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比较患病者和非患病者之间的暴露情况,来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通常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可以快速获取数据,但容易受到回忆偏倚的影响,需要谨慎设计和分析。
生态学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研究疾病与环境、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综合考虑。
在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我们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各省口腔健康调查结果统计表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各省口腔健康调查结果统计表目录table1全国口腔健康临床检查样本量table2全国口腔问卷调查样本量table3全国35~44岁、65~74岁年龄组受检人群受教育年数分布table4全国受检人群民族分布table5全国35~44岁、65~74岁年龄组受检人群职业分布table6全国部分地区饮水氟浓度(mg/L)table75岁年龄组统计量一览表table8全国5岁年龄组乳牙龋均构成比及患龋率table912岁年龄组统计量一览表table10全国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构成比、患龋率及窝沟封闭率table11全国12岁年龄组牙龈出血、牙石检出牙数及检出率table12全国12岁年龄组氟牙症患病率及社区氟牙症指数(CFI)table1335~44岁、65~74岁年龄组统计量一览表table14全国35~44岁年龄组龋均构成比及患龋率table15全国35~44岁年龄组根龋的龋均构成比及患龋率table16全国35~44岁年龄组根龋的龋均构成比及患龋率(有牙人群)table17全国35~44岁年龄组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检出牙数及检出率table18全国35~44岁年龄组牙周附着丧失检出牙数及检出率table19全国35~44岁年龄组牙周健康状况table20全国35~44岁年龄组各种口腔粘膜异常检出人数及检出率(1/10万) table21全国35~44岁年龄组各种义齿修复率(上颌)table22全国35~44岁年龄组各种义齿修复率(下颌)table23全国35~44岁年龄组各种义齿修复率及非正规固定桥修复比率(全口)table24全国35~44岁年龄组无牙颌率及人均存留牙数table25全国65~74岁年龄组龋均构成比及患龋率table26全国65~74岁年龄组根龋的龋均构成比及患龋率table27全国65~74岁年龄组根龋的龋均构成比及患龋率(有牙人群)table28全国65~74岁年龄组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检出牙数及检出率table29全国65~74岁年龄组牙周附着丧失检出牙数及检出率table30全国65~74岁年龄组牙周健康状况table31全国65~74岁年龄组各种口腔粘膜异常检出人数及检出率(1/10万) table32全国65~74岁年龄组各种义齿修复率(上颌)table33全国65~74岁年龄组各种义齿修复率(下颌)table34全国65~74岁年龄组各种义齿修复率及非正规固定桥修复比率(全口)table35全国65~74岁年龄组无牙颌及存留牙数情况table36全国5岁年龄组出生体重及4个月内喂养情况table37全国5岁年龄组刷牙习惯(%)table38全国5岁年龄组饮食习惯(%)(一)table39全国5岁年龄组饮食习惯(%)(二)table40全国5岁年龄组末次就医时间及原因(%)table41全国5岁年龄组末次就医接受的口腔治疗(%)table42全国5岁年龄组过去12个月内没有就医的原因(%)table43全国5岁年龄组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table44全国5岁年龄组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来源(%)table45全国5岁年龄组儿童家长口腔保健态度(%)table46全国5岁年龄组儿童家长对孩子身体及口腔健康状况的评价(%)table47全国12岁年龄组独生子女率及父母学历(%)table48全国12岁年龄组口腔卫生行为(%)table49全国12岁年龄组的饮食习惯(%)table50全国12岁年龄组抽烟及饮酒行为(%)table51全国12岁年龄组的口腔保健知识(%)(一)table52全国12岁年龄组的口腔保健知识(%)(二)table53全国12岁年龄组口腔保健知识来源(%)table54全国12岁年龄组对牙龈出血的自我认知及相关行为(%)table55全国12岁年龄组口腔保健态度(%)table56全国12岁年龄组末次就医时间、原因及接受治疗的种类(%)table57全国12岁年龄组末次就医耽误课时及陪同家长数(%)table58全国12岁年龄组过去12个月牙齿疼痛或外伤的经历(%)table59全国12岁年龄组对身体健康及口腔健康的自我评价(%)table60全国12岁年龄组上次牙疼后的处理方式(%)table61全国12岁年龄组自我评价口腔问题的影响(%)table62全国35~44岁年龄组牙齿数目认知及义齿佩戴(%)table63全国35~44岁年龄组口腔卫生行为(%)table64全国35~44岁年龄组含氟牙膏的相关知识和行为(%)table65全国35~44岁年龄组对牙龈出血的认知及行为(%)table66全国35~44岁年龄组口腔健康环境(%)table67全国35~44岁年龄组饮食习惯(%)table68全国35~44岁年龄组抽烟、饮酒及喝茶行为table69全国35~44岁年龄组口腔保健知识来源(%)table70全国35~44岁年龄组过去12个月牙疼经历及相关行为(%)table71全国35~44岁年龄组就医需要的自我评价(%)table72全国35~44岁年龄组末次就医距现在时间及原因(%)table73全国35~44岁年龄组过去12个月未看牙的原因(%)table74全国35~44岁年龄组过去12个月就医费用table75全国35~44岁年龄组末次就诊医疗机构及路途时间(%)table76全国35~44岁年龄组对末次就诊医疗机构的评价(%)table77全国35~44岁年龄组对身体健康及口腔健康的自我评价(%)table78全国35~44岁年龄组自我评价口腔问题的影响(%)table79全国35~44岁年龄组口腔保健态度(%)table80全国65~74岁年龄组牙齿数目认知及义齿佩戴(%)table81全国65~74岁年龄组口腔卫生行为(%)table82全国65~74岁年龄组饮食习惯(%)table83全国65~74岁年龄组抽烟、饮酒及喝茶行为table84全国65~74岁年龄组过去12个月牙疼经历及相关行为(%)table85全国65~74岁年龄组就医需要的自我评价(%)table86全国65~74岁年龄组末次就医距现在时间及就医原因(%)table87全国65~74岁年龄组末次就医接受的治疗及未看牙的原因(%)table88全国65~74岁年龄组过去12个月就医费用table89全国65~74岁年龄组末次就诊医疗机构类型(%)table90全国65~74岁年龄组对身体健康及口腔健康的自我评价(%)table91全国65~74岁年龄组自我评价口腔问题的影响(%)。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诊断送检用)

名称:地点:数量:时间:
名称:地点:数量:时间:
临床诊断与病因调查结 论
临床疑似诊断:
专家组成员:
初步结论:
疫源初步调查结果及分 析
采样
送样
情况
血清:份;抗凝血:份;水疱液/皮:份;体液/渗出液:份
拭子(□口咽□鼻□肛□肠):份;死胎:份
脏器(□心□肝□脾□肺□肾□淋巴结□脑□脊髓□扁桃体□胰腺□其它):份
死亡数:头,其中:仔畜雏禽(日/月龄)头;育成畜禽头;
成年畜禽:;种畜禽头;死亡率:%
早产/流产/死产:窝;死胎:个;木乃伊胎:个;弱仔:个
主要临床症状:
剖检病理表现:
人感染和发病情况
野生动物及其它易感动物发病情况
发病
后治
疗和
消毒
情况
以及
其它
防控
措施
及其
效果
治疗情况
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激素类药物:
使用抗病毒药物:
被调查人 与
单 位
被调查人:(签名/盖章)联系电话:
被调查人:(签名/盖章)联系电话:
被调查单位:(盖章)联系电话:
调查人
姓名:联系电话:
单位:(盖章)
送样人 与单位
送 样 人:(签名/盖章)联系电话:
送样单位:(盖章)联系电话:
备注:必要时,可附加文字材料补充说明。自然村集中发病的疫点,畜主可只填村社干部或村级防疫员/疫情报告观察员。
10.饲养方式:□全进全出□连续饲养混群前是否隔离:□是 □否
11.混养情况: □否 □是:□禽与猪□鸡与水禽 □牛与羊□其他:
12.防疫设施:□进场洗澡更衣□进生产区换胶靴□场舍门口有消毒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 一般情况1.1病人姓名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口口1.4家庭住址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1.5职业(1)农民(2)民工(3)渔民(3)工人(4)学生(5)干部职员(6)医务人员(7)做家务及待业(8)不详口1.6父母姓名单位住址单位住址1.7发病时间年月日1.8发病地点1.9初诊日期年月日1.10初诊单位1.11住院日期年月日1.12出院日期年月日1.13住院单位1.14报告单位1.15报告时间年月日1.16诊断(1)是(2)否口1.17死亡日期年月日1.18病程天2. 临床表现2.1淋巴结肿大(部位:)(1)有(2)无口2.2(1)咳嗽(2)胸痛(3)泡沫痰口口口2.3呼吸困难(1)有(2)无口2.4皮肤黏膜发绀(1)有(2)无口2.5恶寒、高热(1)是(2)否口2.6最高体温(℃)口口2.7剧烈头痛(1)有(2)无口2.8(1)狂躁(2)谵妄(3)神志不清口口口2.9(1)皮下及黏膜出血(2)血尿(3)血便(4)血性呕吐物口口口口2.10血压 mmHg2.11胸透2.12实验室检查日期标本项目方法结果3. 流行病学调查3.1患者发病前10小时去过外地(1)是(2)否口3.2该地是否有鼠疫流行(1)有(2)无口该地详细地址3.3是否接触过疑似病人(1)是(2)否口3.4预防接种史:注射时间年月日菌苗种类3.5过去健康状况(1)优(2)良(3)差口3.6病家及院内人口数口口3.7家庭中或院内有无其他人患鼠疫(1)有(2)无口3.8疫村情况3.8.1户数人口数男女3.8.2地理交通情况(附地图)3.8.3病死鼠发现倩况:种类,只数发现日期年月日发现地点3.8.4病死鼠鼠疫检出情况:种类,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8.5蚤类检出情况:种类,组成,只数检出日期年月日3.8.6室内鼠密度,蚤指数3.8.7室外鼠密度,蚤指数3.8.8周围有无历史疫区(包括人类鼠疫疫区、地方性动物鼠疫疫区)3.9疫源地处理3.10密切接触者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接触方式4.5.并发症6.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1. 一般情况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月)口口1.4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注明)(18)不详口口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6)大学及以上(7)不详口1.6现住址1.7户口地1.8工作(学习)单位1.9联系人,联系电话(或手机)2. 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2发病地点2.3首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4首诊单位2.5诊断医院2.6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9出院依据(1)临床症状消失(2)两次粪检阴性(3)自动出院(4)其他口3. 临床资料3.1临床症状3.1.1感染类型(1)病人(2)带菌者口3.1.2腹泻(1)有(2)无口3.1.3每天最多腹泻次数口口3.1.4粪便性状(1)水样(2)米泔样(3)洗肉水样(4)大块黏膜口3.1.5腹泻方式(1)里急后重(2)通畅(3)失禁(4)绞痛口3.1.6呕吐(1)有(2)无口3.1.7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先泻后吐(3)先吐后泻(4)其他口3.1.8发热(1)有(2)无最高体温℃口3.1.9腓肠肌疼痛(1)有(2)无口3.1.10失水情况(1)重度(2)中度(3)轻度口3.1.11临床类型(1)重(2)中(3)轻口3.2诊断依据3.2.1感染者发现方式(1)疫源检索(2)腹泻病门诊(3)乡镇级医院(4)个体诊所(5)其他(注明)口3.2.2确诊依据(1)临床(2)病原学口3.2.3采样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2.4送检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2.5送样单位(1)县以上医院(2)县(区)医院(3)乡镇卫生院(4)村卫生室(5)个体开业口3.2.6检验结果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3.2.7检验结果(1)小川(2)稻叶(3)O139口3.3病人转归(1)痊愈(2)带菌(3)死亡口4. 流行病学调查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5天内)4.1.1外出史(1)有(2)无口4.1.1.1去过何地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4.1.1.2住宿(1)有(2)无口4.1.1.3用餐(1)有(2)无口4.1.1.4带回食品(1)有(2)无食品名称口该地有无同样疾病(1)有(2)无口4.1.2外人来家(1)有(2)无口4.1.2.1来自何地4.1.2.2该地同样疾病(1)有(2)无口来后有无下列活动4.1.2.3在家住宿(1)有(2)无口4.1.2.4在家用餐(1)有(2)无口4.1.2.5带来食品(1)有(2)无食品名称口4.1.3接触过同祥病人(1)有(2)无口4.1.3.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4.1.3.2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1.3.3 同吃(1)有(2)无口4.1.3.4 同住(1)有(2)无口4.1.3.5 护理(1)有(2)无口4.1.3.6 其他(1)有(2)无口4.2饮食情况(病前5天内)4.2.1饮生水(1)有(2)无口4.2.2水源类型(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5)其他口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口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5熟食冷吃(1)有(2)无口4.2.6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4.2.8在外就餐史(1)有(2)无口4.2.9就餐地点(1)排档(2)个体餐馆(3)宾馆餐厅(4)其他口就餐地点名称4.2.10同餐人数口口口4.2.11同餐日期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疫点疫区处理5.1防疫站接到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2防疫站到达现场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3疫点个口口5.4范围户个口口口口5.5解除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6终末消毒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7病人隔离(1)是(2)否口5.8隔离地点(1)住院(2)在家口5.9解除隔离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时间结果6. 小结调查者单位调查者审查者调查日期霍乱个案基本信息表1.基本信息发病(1)订正(2)出院(3)死亡(4)□地区编码:户籍:常住(01)、暂住(02)□□流动:地市内(92)、省内(94)、省际(96)、境外(98)□□门诊号:病案号:卡片号:患者姓名:性别;男(1)、女(2)出生日期:年月日发病地点:本地(1)(家庭、单位)外地(2)、港澳(3)、境外(4)、不详(5)□户口地址:(详填):省县(市)现住址:(详填):省县(市)区(乡镇)患者单位:联系电话:患者职业:托幼儿童(1)、散居儿童(2)、学生(3)、教师(4)、保育员及保姆(5)、炊饮食品人员(6)、公共场所服务员(7)、其他商业人员(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购销员(15)、驾驶员(16)、干部职员(17)、离退休人员(18)、家务及待业(19)、其它(20)、不详(21)□□发病日期:年月日初诊日期:年月日确诊日期:年月日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死亡日期:年月日2.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腹泻天,每天次,有呕吐(1)、无呕吐(2)□发热:有(1)、无(2)□失水情况:重度(1)、中度(2)、轻度(3)□临床分型:重(1)、中(2)、轻(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5天内外出史:有(1)、无(2)□病前5天内外出就餐史:有(1)、无(2)□参加聚餐:有(1)、无(2)□聚餐人数人,共同聚餐者中:发病人,带菌者人诊断依据:可疑流行病学史(1)、临床表现典型(2)、霍乱弧菌检验阳性(3)□诊断结论:霍乱确诊病人(1)、临床诊断病例(2)、带菌者(3)□病原分型:小川型(1)、稻叶型(2)、O139群(3)、颜岛型(4)、未分型(5)□报告单位:报告科室:报告人:报告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 本调查表分为基本信息和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两部分,第一部分与传染病报告卡相同,可以共享,即只需填写一次传染病报告卡,其相同栏目的信息可以自动导入霍乱个案调查表中。
2. 填写第二部分内容的方法与非典型肺炎个案表的方法相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国标码□□□□□□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1.1姓名:1.2身份证号码: □□□□□□□□□□□□□□□□□□1.3性别:⑴男⑵女□1.4年龄(岁):□□1.5职业:1.5.1医院工作人员:□⑴医生⑵护士⑶护工⑷检验⑸行政管理人员⑹其他1.5.2非医院工作者:□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保姆⑹餐饮业⑺商业服务⑻工人⑼民工⑽农民⑾牧民⑿渔(船)民⒀干部职员⒁离退人员⒂家务待业⒃其他1.6现居住地(详填):省市县(区)乡(街道)村1.6.1联系电话1.7工作单位:1.8户口所在地(详填):省市县(区)乡(街道)村1.9发病时间:年月日□□□□□□□□1.10发病地点:省市县(区)1.11初诊时间:年月日□□□□□□□□1.12初诊单位:1.13初次诊断:⑴疑似非典⑵确诊非典⑶其它□1.14入院时间:年月日□□□□□□□□1.15所住医院名称:1.16住院号: □□□□□□□□1.17入院诊断:⑴疑似非典⑵确诊非典⑶其它□2.临床表现:2.1发热⑴有⑵无□2.1.1体温(入院时)2.2咳嗽⑴有⑵无□2.3上呼吸道卡他症状⑴有⑵无□2.4胸闷⑴有⑵无□2.5呼吸困难⑴有⑵无□2.6腹泻⑴有⑵无□3.临床及实验室检查:3.1入院时白细胞计数: /mm33.1.1淋巴细胞计数: /mm33.2胸部X线检查(最近一次检查结果)是否有阴影或网状改变:⑴是⑵否□3.3血清学检测结果:3.3.1第一份血清⑴阴性⑵阳性□3.3.2第二份血清⑴阴性⑵阳性□3.3.3第三份血清⑴阴性⑵阳性□3.4病原学检测结果:⑴阴性⑵阳性□4.流行病学史调查:4.1发病前2周有无外地旅行史:⑴有⑵无□□4.2.1是否到过农贸市场⑴是⑵否□4.2.2是否到过超市或商场⑴是⑵否□4.2.3有无外地人到家中⑴是⑵否□4.3发病前2周是否与确诊非典病例或疑似非典病例接触:⑴是⑵否□2.接触方式: ⑴与病人同进餐 ⑵与病人同处一室 ⑶与病人同一病区⑷与病人共用食具、茶具、毛巾、玩具等 ⑸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等⑹诊治、护理 ⑺探视病人⑻其他接触3.接触频率描述: ⑴经常 ⑵有时 ⑶偶尔4.可能的接触地点: ⑴家 ⑵工作单位 ⑶学校 ⑷集体宿舍 ⑸医院⑹室内公共场所 ⑺其他4.4发病后至住院前密切接触者:□5. 转归与最终诊断情况(随访或根据医疗报告完成):5.1转归: ⑴痊愈 ⑵死亡 □ 若病例死亡,则填写5.1.15.1.1病例死亡时间 年 月 日□□□□□□□□5.2出院诊断: ⑴疑似非典 ⑵确诊非典⑶其它 □ 调查单位: 调查者签名: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填表说明1. 请您用圆珠笔或钢笔填写,字迹要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