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诗词鉴赏-边塞战争诗汇编

合集下载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10篇)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10篇)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10篇)战争与武装冲突相比,对抗形式,战争表现为,一是残酷性,双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击另外一方;二是毁灭性,对抗的时候以一方消灭另外一方为代价;三是目的性,直至对方屈服、达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规战争持续时间长达几年或者数十几年,现代的高科技战争持续数月到几年。

任何战争都经过了策划和准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词鉴赏宋代战争类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篇1近现代:毛泽东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篇2唐代: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篇3近现代:毛泽东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篇4先秦:佚名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篇5唐代:张蠙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篇6近现代:毛泽东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写边塞战争的古诗词精选篇7唐代: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战争题材边塞诗词

战争题材边塞诗词

战争题材边塞诗词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本店铺在此整理了战争题材边塞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战争题材边塞诗词11、塞下曲卢纶〔唐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

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

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2、潼关吏杜甫〔唐代〕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

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

“草草”,劳苦的样子。

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

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

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

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

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

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

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边塞诗词 赏析

边塞诗词 赏析

边塞诗词赏析边塞诗中的戍边士卒是边塞战争的见*人,他们在战争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也就是对整个边塞战争最为真实的反映。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岁岁金河复玉关[1],朝朝马策与*环[2]。

三春白雪归青冢[3],万里黄河绕黑山[4]。

[1]金河:又称黑河,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

唐时有金河县。

故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玉门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在其东南,均为古时通西域要道。

[2]策:马鞭。

[3]青冢:王昭君墓。

传说塞外草白。

昭君墓常见草*青青,故称。

[4]黑山:又名杀虎山。

在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

【赏析】柳中庸,名淡,以字行。

中唐河东人,宗元同族。

御史并之弟。

与弟中行,皆有文名。

今存诗十三首。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

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

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

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

觉得有些熟烂。

然而。

诗人却不落窠臼。

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

“马策”、“*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的内涵。

“金河”和“玉关”、“马策”与“*环”相比并。

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环。

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

“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

教人难以忍受。

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马策与*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

关于边塞战争的古诗

关于边塞战争的古诗
关于边塞战争的古诗关于边塞的诗句古诗关于边塞的古诗西部边塞风光的古诗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边塞的古诗描写边塞的古诗描写边塞的诗句古诗边塞生活的古诗边塞古诗
关于边塞战争的古诗
• • • • • •
《凉州词》 《出塞》 《从军行》 《使至塞上》 《渔家傲》 《关山月》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 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苍茫的云海中 徘徊。萧瑟的秋风吹着明月,东渡玉门雄关, 照耀着守边的征人。在这苍凉的关塞上,不 由得使征夫们想起在这边关上频起的战事: 昔时汉高祖,曾遭匈奴的白登山之困;胡人 的兵马,至今仍对青海湖虎视耽耽。从来这 里就是夷夏的争战之地,多少战土抛身塞外, 埋骨黄沙啊。征人们望着这月光下荒凉的边 色,脸上现出思归的愁容。遥想家中的妻子, 她一定是在倚楼盼望征人的归来,望月而兴 叹。
• •
• • • • • • • •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解释: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 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 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渔家傲· 塞下秋来》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释: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 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而还。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小练B层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 答思:?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
诗词鉴赏-边塞战争诗
边塞诗主题的演变
•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 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 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
上的基调,但悲壮婉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
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
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
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边塞诗情感的把握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 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 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边塞诗常用的手法
• 一、景物描写(略) • 二、用典 • 三、对比
凉州词(其二) 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闺中怀人,战争破坏生活宁静的控诉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连年征战的厌恶,征人思乡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征人不断,乡思不绝,对战将无能的不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典手法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 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塞下曲(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书愤(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 景物:
• 月、雪山、大漠、孤城、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 战事意象:
• 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 扬 、箭飞马走 ;
燕歌行(节选) 高适
用边疆战士浴血奋战和统治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者歌舞升平作对比,突出对
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不满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控诉。
课后小练A层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③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③争,怎,怎么。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 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 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 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比喻,“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 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地名:
• 胡、羌、羯、夷、碛(沙漠)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 、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 乐器:
•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常用的手法
• 一、景物描写(略) • 二、用典
• 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 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 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 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 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 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 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 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 答2:.这这首首诗诗表表现现了了戍戍卒卒身什处么辽样远的而情艰感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