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自由意志_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_中的_自然_概念

合集下载

_自由意志_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_中的_自然_概念

_自由意志_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_中的_自然_概念
可完善性和自由意志都是卢梭对于人类之于 本能的相对独立性的描述 。人类虽然没有其他动 物所天赋的特殊本能 ,“他没有某些动物那样强 悍凶 猛 , 也 没 有 另 一 些 动 物 那 样 灵 巧 敏 捷 ” [ 2 ]73 - 74 ,但是他却又可以同时具有其他物种的各 项本 能 [ 2 ]145 。所 以 , 正 如 让 ·斯 塔 罗 宾 斯 基 (Jean Starobinski) 所认为的那样 ,正是可完善性 和自由意志使人类可以较少地受到自然规律的支 配 [ 3 ]326 。但是 ,可完善性和自由意志这两者的关 键区别在于 :只有“可完善性 ”的说法是与当时的 功利主义科学相一致的 ,并且哲学中的决定论也 是直接由此推导而来 。如果他把理论的基点定位 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意义上 ,他的著作肯定会 受到功利主义哲学家的群起驳斥 ,卢梭本意也并 非要如此 ,所以他选择以“人类的可完善性 ”作为 理论的基点 。因此 ,要呈现卢梭的真正意图就非 常复杂了 。对此 ,学界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 为卢梭并没有真正把自由意志作为区别人与动物 的标志 。例如马克 ·普拉特纳就宣称卢梭的意图 实质上并不在于把自由意志定位为人的特征 ,而 是想要在表面上达到如此的效果 ,因为这种意志 对于其政治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认为 ,虽然
“Free W ill” ———the Concept of“Na ture”in“D iscourse on O r ig in s and
Founda tion s of Inequa lity am ong M en ”
L I Yan2yan
(Dep 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The Enlightenment thinkers always judge everything in the light of rationality, such as the concep t of“Nature”. They equalize it w ith“Obscuration”, “ Instinct”. However, as a unique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the Enlightenment, Rousseau deliberately p resupposes the concep t of“Nature”from the angle of the comp leteness of Humanity. He thinks“Natural State”as reference point to criticize modern society and sees“Nature”as the ultimate evidence. Rousseau adds“Free W ill”and“Perfec2 tion”to the concep t of“Nature”, and links the concep t of“Nature”to“Free W ill”. But, between“ Instinct”and“Free W ill”, Rousseau remains justice and balances both. On the base of clearing up the concep t of“Nature”,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Equalization Theory in the thought of“Free W ill”.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文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文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姓名:马彦朋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内容摘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

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世界人权宣言》(原文)第一条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启蒙运动时期①启蒙思想家高举“人人生而自由的旗帜”,并进而成为各国宪法的基本要义。

平等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愿望,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的不平等使人们去寻找不平等的根源,于是卢梭得出了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

于是我们进行了消除不平等的尝试——消灭私有制,但实践证明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条件。

不平等的消除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人们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和制度的完善,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自然人、自然状态、人的异化、私有制、自然法则。

献给日内瓦公国:描绘了日内瓦公国的美好和理想化图景——它的幅员大小绝不超出绝不超出人们才能所及的范围之外,在这个国家中每个人都能胜任他的职务,人们彼此都互相认识,邪恶的阴谋或谦逊的美德都不能不呈现于公众的眼前并受公众的评判。

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主权者和人民只能有共同的唯一的共同利益,因之政治机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

有一个法度适宜的民主政府,人们能够自由的生活,无论是谁都无法摆脱法律的光荣束缚,人人都遵守法律。

他幸运的没有强大的力量,因之没有征服他国的野心,同时更幸运地由于它所处的地位也没有被他国征服的恐惧,公民们所以要受军事训练,与其说是由于准备自卫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保持尚武的精神和英雄昂的气概。

国家的立法权属于人民,法律的制定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立法过程非常严格。

人们可以根据首长的提议集体决定最重要的公共事务,建立受人尊重的法庭,慎重的划分国家的省份和县份,选举最有才能和正直的人员来掌管司法和治理国家,人们相互保持节制,和睦相处。

世界观和方法论书籍

世界观和方法论书籍

世界观和方法论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经典书籍:
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让-雅克·卢梭
这本著作探讨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状态之间的对比,讨论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2. 《存在与虚无》 - 让-保罗·萨特
萨特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自由意志、责任、宇宙的无意义性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

3. 《方法论》 - 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提出了自己关于知识获取的方法论观点,包括理性批判、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区别,并探讨了知识的可靠性和限制。

4. 《辩证法的方法》 -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这本书是黑格尔的哲学大作,探讨了辩证法的概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理解中。

5. 《细读》 - 玛丽亚·泰勒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并讨论了人类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和解读的方式。

6. 《科学革命的结构》 - 托马斯·库恩
这本书提出了科学革命的一个新理论,主张科学思维是一个按照固定范式进行研究的过程,并批判了传统观念中关于科学发
展的连续性的观点。

7. 《辩证法思维的练习》 - 埃斯特·迈尔
这本书介绍了辩证法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决策和问题解决中。

8. 《人类理解的结构》 - 托马斯·邓恩
邓恩通过对人类理解的结构和过程的探索,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统一的方法论。

这些书籍提供了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考和理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笔记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笔记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5.29笔记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先,明白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含义才能弄清,哪些不平等是自然状态就有的,哪些是人类社会中才有的通过考察自然状态的不平等来考察社会的不平等——有历史的视野,得益于当时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影响下的人类学的影响对以往的提出自然状态的科学家进行批评,认为他们没有给我们考察社会不平等提供依据,而是把社会中形成的特点误认为是自然状态下的特点。

所以,他把自然状态下的社会性完全剥离来看人的自然状态下是怎样的!“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的研究当做是历史现象,而只应是一种假设”——卢梭是抽象地考虑“人”的起源和自然状态,而托克维尔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很大原因是法国那些人根据抽象去考察人和构建政府,导致了···卢梭,自然状态有可能是人们愿意停留在的那个时代,,在一开头就把自然和社会完全地对立起来。

考察的原始人的起点和动物是差不多的,都是低于社会当中的人,这个原始人没有理性、无社会性,完全是孤立存在的,只有自我保存和生存的本能,和动物一样是依靠简单的本能和纯粹的欲望——繁殖,没有精神上的爱,(因为这是在社会中,有了美貌、高雅、情趣后形成的彼此吸引)这不会促使原始人结合成家庭。

这个原始人和动物的差异:人有自由的意志,能摆脱自然划定的范围,能做超越本能的事、自我完善的能力(起因:外界——自然、环境,人走向交往时)、没有像动物一样完全地被自然束缚,其理性的能力是在交往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逻各斯,即理性卢梭认为,人的理性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霍布斯认为人完全被欲望主导、骄傲,为了争夺优势,战争颇频繁。

卢梭,人又自利自保,也有怜悯(自然德性,是“前理性”),所以人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的,认为人的理性是最强有力激情的服务者,把自然的情感放在人的理性之上。

(霍布斯把人的欲望和意志放在人的理性之上)。

所有的社会的德性都是来自自然的德性···没有了自然状态中的和平和自由完善化能力、社会美德、以及自然人所能禀受的其他各种潜在能力,不能自己发展起来,必须借助于许多外部原因的偶然会合。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卢梭

人的可完善化能力 仅存于人类,主要是指理性的发展。 正是人的这种特殊而且几乎无限的能力成 了人的一切不幸的根源。 我说的是痛苦而不是死亡,因为动物从不 知道什么是死亡,认识死亡和害怕死亡是 人脱离动物状态时最先获得的品质之一。
第二部分:文明人的转变
谁第一个圈出了一块土地,大言不惭地说:这是 我的,并且找到了一些傻乎乎的人竟相信了他的 话,谁就是文明的真正奠基人。 只过着纯感觉的动物般的生活 环境的差异性 导致生活方式的差别 “关注”产生了某种关 系的认识(大小、强弱、快慢) 掌握这种优 势,计谋欺骗(骄傲) 家庭建立 偏爱 以及嫉妒的产生 尊重与自尊(不平等与自尊 都迈出了一步) 从需要别人帮助的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 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 消失了,劳动就必不可少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让–雅克·卢梭
作简介
卢梭
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父母都是日内瓦 公民 1722年,父亲一场诉讼后逃离日内瓦,其被寄养 在一个牧师家中 1728年,逃离日内瓦,被人送到华伦夫人家。 1746年,遗弃第一个孩子,将其送入育婴堂 1750年,第戎学院授奖给《论科学与艺术》,真 正的结实上层的启蒙学者,获得国王的接见。 1755年,发表《论不平等》 1758年,发表《致达朗伯论戏剧的信》,和狄德 罗绝交。《新爱洛伊丝》完稿。后一年,写作 《爱弥儿》
不平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的确立(富 与穷) 第二阶段;行政官职位的设立(强与弱) 第三阶段: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利的转变。 (奴隶与奴隶主)
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身不由 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 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 己的存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pdf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pdf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1755年发表的一部哲学论文。

在这部作品中,卢梭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不平等:自然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

自然不平等是指人们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人类处于自然状态时就存在,但它并不导致不公正,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能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在简单的物质条件下,没有财产的概念,因此也没有不平等的问题。

社会不平等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特别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们开始拥有财产,并且希望保护自己的财产。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人们创建了政府和法律,这导致了权力的集中和阶级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通过劳动、智慧或机遇积累了财富和权力,而其他人则变得贫穷和无权。

这种基于财产和权力的不平等是人为造成的,并且是不公正的。

卢梭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明进步,认为它们导致了人类的堕落,使人们远离了自然状态下的纯真和自由。

他主张回归到更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社会不平等,并提倡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其中
权力属于人民,旨在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卢梭的这些观点对后来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民主理论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他的一些理念在当今社会可能被认为是理想化的,但他关于不平等起源的分析仍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如果我不得不选择出生地,那么我会选择一个合适的社会,那里的幅员仅限于人们的能力所触及的范围,就是说,那里有管理得很好的可能性。

1.序理论家们相处了一套规则,后来他们给这套规则命名为自然法。

他们的真实根据无非就是可以从对这些规则的共同遵守中获利。

人类最初和最简单的精神活动,两条先于理性的原则:第一条,让我们以最大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幸福与生存。

第二条。

是我们看到任何生命,尤其是我们人类,在灭亡和受难之时,自然地产生一种憎恶。

自然法的所有规则从此而产生出来。

实际上,我们不应该去伤害同类,并不是由于他是一个理性存在,而是由于他是有感觉的。

2.本论两种不平等:一、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包括年龄、健康、体力和精神或灵魂的品质诸多不同。

二、道德或政治的不平等,它起源于一种习俗,是建立在或者至少基于一种约定俗成。

包括不同的特权。

这篇论文的目标,是为了指出,在事物发展的哪一刻,权力代替了暴力,自然臣服于法律。

是为了解释通过什么序列的大事件,强者决心为弱者服务,而人们以真正幸福的代价换取了虚幻的安定。

3.第二部分对自己幸福生活的热爱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

人们能区分两种情况:出于共同的利益,人们会指望别人来帮助他,这种状况很少见。

二、在竞争状态下,人们绝不会相信别人,这种情况更少见。

第一种情况中,人们组成一个团体。

第二种情况中,每个人为获得自己的利益,公开使用强力或者使用计谋。

通过这些,人们慢慢获得了关于相互间的义务和履行这些义务的好处的观念。

“后来产生了道德的标准?尊重。

威信?权力?”这是走向不平等,同时也是走向邪恶的第一步。

“为了防止弱者联合起来,夺取本属于他们的天赋人权”“让我们联合起来,“他说,保护弱者不受压迫,限制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以保障每个人都拥有他应该拥有的财产;让我们制定一些公正和和平的规则,全体组遵守。

通过安排强者和弱者的相互义务,以使各方面得到补偿。

总之,组成法律,来管理,抵御共同敌人,不要内部争斗。

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社会不平等的探索

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社会不平等的探索

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社会不平等的探索在人类社会中,不平等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社会学领域,人们一直在探索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论文将通过对哲学著作的阅读,探索读书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一、不平等的起源不平等的起源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古代哲学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自然差异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不平等是因为天生的性格、能力和才智不同所导致的。

这种天生的不平等决定了不同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同样,康德也主张人类不平等源于各种感觉和知觉能力的差异,以及人们对于智力和创造力的不同程度的拥有。

二、读书社会中的不平等读书社会中的不平等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在当代哲学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划分,导致了阶级不平等现象。

在这种社会中,读书社会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社会中的知识和机会不平等。

亨廷顿提出的“知识精英”概念也体现了读书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他认为少数拥有高教育背景的人拥有着更大的社会权力和地位。

三、解决读书社会不平等的探索如何解决读书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议题。

在现代哲学著作中,罗尔斯提出了正义作为公平原则,主张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创造一个公正的读书社会。

他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认为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可以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

而劳动社会主义者则主张消除读书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需要进行经济上的重新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

总结起来,人类的不平等问题在哲学著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在读书社会中,不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知识精英的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经济上的重新分配被提出作为解决读书社会不平等问题的途径。

然而,不平等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

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的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2007年第 3期 (总第 146期 )
“自由意志 ”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的“自然 ”概念
李妍妍
(浙江大学 中文系 ,浙江 杭州 310028)
他们的批评不无偏颇可言 。其实 ,这关涉到的 只不过是一个问题 ,即卢梭所言的“自然人 ”与 动物有无区别 ?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在《论人 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 ,卢梭提到动物完全 是受本能所支配 ,而人虽然也受到本能的驱使 , 但是却 能 意 识 到 自 己 应 该 接 受 什 么 和 拒 绝 什 么 。人类就是凭借这种意志的力量及其对此的 意识从而区别于动物 ,而且 ,卢梭认为这些特征 显示了人类灵魂的“精神性 ”,科学的机械规律 是无法对此做出充分解释的 。
— 90 —
按照这种观点 ,意志也不是自发的力量了 。但是 , 人类的道德生活仿佛还是无法脱离人的自由意 志 。如果事实恰如决定论所说的那样 ,那么就不 必用威慑和惩罚的手段来对付犯罪 。当邪恶的人 因为“必须 ”而犯罪时 ,他带来的伤害和恐惧也就 另当别论了 ,美丑 、善恶的实践意义也就变得淡化 了 ,只保留了教育和审美的意义 。由于自由意志 自身带有的矛盾性 ,卢梭接着又引入了另外一个 较少争议的概念 ———可完善性 ,以此作为人类区 别于动物的特性 。可完善性是一种自我发展的能 力 ,有了它 ,人类的技能就可以得到不断的进展 。 而动物过了成熟期之后 ,并不能像人类自身那样 会继续有所进展 。人类优于其他物种的地方还在 于 ,人类的发展是渐进式的 。卢梭“可完善性 ”的 提法受到法国自然主义学家布封的影响 ,认为如 果动物具有这种品质 ,那么如今的河狸所建的水 坝就比第一只河狸所建的要艺术得多和高明得 多 。但是卢梭认为 ,可完善性是一把双刃剑 ,它同 时成为人类文明和邪恶的根源 ,最终 ,它使人类成 为自身和自然的暴君 。
在开始论述自由意志时 ,卢梭提到动物完全 是受本能所支配 ,而人虽然也受到本能的驱使 ,但 是却能意识到自己应该接受什么和拒绝什么 , “人自认为有服从或不服从的自由 ,而主要就是 由这种自由的意识显示出人的灵魂的灵性 。”[ 2 ]80 人类就是凭借这种意志的力量及其对此的意识从 而区别于动物 。而且 ,卢梭认为这些素质显示了 人类灵魂的“精神性 ”,科学的机械规律是无法对 此做出充分解释的 。但是 ,也正如上文所提出的 , 这种对人类物种特性的理解容易引发哲学领域中 的论争 ,从卢梭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今天的论争 都围绕着同一个纬度 ,关键问题在于自由意志与 自然王国的因果决定律是不相容的 ,因为自然科 学告诉我们 ,任何的结果都有一个前在的原因。 如果说自然界的万世万物都被一个原因预先决定 着 ,那么人的行为就不是由自由意志所支配 ,而是 要遵循因果规律的控制 。任何事物都是因果链条 上的一环 。我们的判断 、态度和性格可以决定我 们的行为 ,但是它们自身又要由前在原因所决定 。

收稿日期 : 2007 - 03 - 13
作者简介 :李妍妍 (1980 - ) ,女 ,山东成武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文艺基础理论 、卢梭思想研究 。
— 89 —
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的 “自由意志 ”与“可完善性 ”
“自由意志 ”与“可完善性 ”是《论人类不平等 的起源和基础 》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被卢梭视为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 。恰如卢梭所理解 的 ,可完善性的说法是与他那个时代的功利主义 科学相一致的 ;而自由意志则相反地具有了更多 的形而上学的色彩 。有一些批评者据此声称 ,卢 梭并不是真的承认自由意志是人性的根本特征 , 而是为了某种政治理念而把理论伪装如此 ,以避 免当时宗教权威势力的迫害 。这些评论者们还进 一步解释说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 础 》中以可完善性来解释人类自身的发展 ,而尽 力地把自由意志的概念弃置一旁 。例如马克 ·普 拉特纳 (M arc F. Plattner)就宣称卢梭在《论人类 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把自由意志作为人的本 质特征的描绘只是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 [ 1 ]134 。而 本文认为 ,卢梭是十分严肃地运用自由意志这一 概念的 ,他并没有放弃以自由意志来作为人与动 物区别的标志的理念 ,而是巧妙地多方位地运用 自由意志与可完善性来对他那个时代和当今时代 做出回答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表面看来是以自 由意志作为论说的基础的 ,但是卢梭实际上并不 赞同这种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论调 。亚瑟 ·梅兹 (A rthur M. M elzer)和约翰 ·查特 ( John Charvet) 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 4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卢梭 陈述的自由意志的观点并不带有歧义 。两位研究 卢梭的法国本土学者维克托 ·戈德施米特 (V ictor Goldschm idt)和让 ·斯塔罗宾斯基是坚信这一点 的 [ 5 ] 。第三种说法认为 ,卢梭实质上是着意强调 自由意志的区别意义 ,但是却似乎并不承认其建 基于之上的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朱迪斯 ·史科勒 (Judith Shklar)和霍洛维兹 (A sher Horow itz)则表 达了对这一观点的不同看法 :霍洛维兹批判卢梭 一方面相信自由意志可以使人区别于动物 ,另一 方面又否定自身的理论是建立在唯灵论的形而上 学基础之上 。霍洛维兹认为 ,卢梭运用的是历史 批判主义的态度 ,所以对于他来说并不存在外在 于人类历史的最终的意义结构 [ 6 ]215 - 237 。朱迪斯 ·史科勒宣称 ,尽管卢梭对自由意志的强调带有 修辞色彩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其理论就是唯灵论 的 。因为卢梭实际上是对形而上学很不屑的 ,他 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此之上 。我认 为 ,卢梭的学说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 ,尽管他主观 上未有此意图 ,却客观上造成了此效果 ,结果不自 觉地就陷入了他曾严辞批评的形而上学的建构之 中 。因为意志一涉及到“自由 ”问题 ,立马就会上 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 。与功利的物质主义相一致 的意志只可能是完全受支配的 ,就毫无任何自主 性可言 ,更谈不上自由了 。所以 ,这第三种说法既 无法为卢梭有关意志的“精神性 ”论述提供一个 明确的解释 ,也无法合理的解释卢梭有关人是 “复合的存在 ”和“由两种实体构成 ”的论断 。
可完善性和自由意志都是卢梭对于人类之于 本能的相对独立性的描述 。人类虽然没有其他动 物所天赋的特殊本能 ,“他没有某些动物那样强 悍凶 猛 , 也 没 有 另 一 些 动 物 那 样 灵 巧 敏 捷 ” [ 2 ]73 - 74 ,但是他却又可以同时具有其他物种的各 项本 能 [ 2 ]145 。所 以 , 正 如 让 ·斯 塔 罗 宾 斯 基 (Jean Starobinski) 所认为的那样 ,正是可完善性 和自由意志使人类可以较少地受到自然规律的支 配 [ 3 ]326 。但是 ,可完善性和自由意志这两者的关 键区别在于 :只有“可完善性 ”的说法是与当时的 功利主义科学相一致的 ,并且哲学中的决定论也 是直接由此推导而来 。如果他把理论的基点定位 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意义上 ,他的著作肯定会 受到功利主义哲学家的群起驳斥 ,卢梭本意也并 非要如此 ,所以他选择以“人类的可完善性 ”作为 理论的基点 。因此 ,要呈现卢梭的真正意图就非 常复杂了 。对此 ,学界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 为卢梭并没有真正把自由意志作为区别人与动物 的标志 。例如马克 ·普拉特纳就宣称卢梭的意图 实质上并不在于把自由意志定位为人的特征 ,而 是想要在表面上达到如此的效果 ,因为这种意志 对于其政治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认为 ,虽然
摘 要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席上来加以评判 ,对“自然 ”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 ,他们大多 把“自然 ”与“蒙昧 ”、“动物本能 ”联系到一起 。然而 ,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界的一只奇葩 ,却从人性完满的角度对此进 行了精心的预设 ,他把“自然状态 ”视为批判现代社会腐朽与堕落的参考系 ,把“自然 ”视为人性完满与和谐的终极依据 。 卢梭在“自然 ”概念中添加了“自由意志 ”与“可完善性 ”的特质 ,并且更多地把“自然 ”与“自由意志 ”的概念联系起来 ,但 是 ,在人的“自然本性 ”与“自由意志 ”之间他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而是使双方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 关键词 :自然 ;自由意志 ;可完善性 ;均衡论 中图分类号 : B8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733X (2007) 03 - 0089 - 06
Key words:Nature; Free W ill; perfection; Equalization Theory
卢梭“回归自然 ”的主张一经提出 ,就引来 诸多非议 。伏尔泰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 》是“反人类的新书 ”,是让人再退回到四足 爬行的野蛮时代 ; 狄德罗也专门写了一部戏剧 讽刺卢梭是离群索居的怪人 ,他所做的一切只 不过是在哗众取宠 ;甚至在后世 ,欧文 ·白壁德 也把“回归自然 ”的倡导看作是为了复古的单纯 要求 ,以抽象的人性论批判卢梭的自然人性论 。 以上诸多批评都站在科技与理智的角度 ,把自 然等同与本能 ,这恰恰歪曲了卢梭的本意 ,因此
“Free W ill” ———the Concept of“Na ture”in“D iscourse on O r ig in s and
Founda tion s of Inequa lity am ong M en ”
L I Yan2yan
(Dep 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The Enlightenment thinkers always judge everything in the light of rationality, such as the concep t of“Nature”. They equalize it w ith“Obscuration”, “ Instinct”. However, as a unique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of the Enlightenment, Rousseau deliberately p resupposes the concep t of“Nature”from the angle of the comp leteness of Humanity. He thinks“Natural State”as reference point to criticize modern society and sees“Nature”as the ultimate evidence. Rousseau adds“Free W ill”and“Perfec2 tion”to the concep t of“Nature”, and links the concep t of“Nature”to“Free W ill”. But, between“ Instinct”and“Free W ill”, Rousseau remains justice and balances both. On the base of clearing up the concep t of“Nature”,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Equalization Theory in the thought of“Free W i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