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22
开放式编码 (open coding)
打碎资料的过程
先将收集到的资料 打散,然后通过定 义现象来分类,对 现象进行不断的比 较以归纳出能够描 述现象的概念,再 将归纳出的概念进 一步范畴化。
29
(二)资料分析(扎根理论的核心 )
1
三级编码(开放式、主轴式、选择式)
2
撰写备忘录
3
不断比较(贯穿研究始终)
4
资料分析过程的严谨性及其评价标准
30
2.撰写备忘录
备忘录:指除了真正的田野笔记 、转录或 编码以外的,研究者撰写的任何与研究有关的 材料。 包括访谈时的感想、分析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2.概念化:
凝练最重要的或出 现最频繁的代码, 将代码转化为概念。
open coding
3.范畴化:
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把 凝练、归纳出的概念进 行归类、抽象、提升和 综合从而形成范畴。
24
开放式编码过程中 研究者需不断提出问题 :
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关于什么的研究? 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哪一个范畴? 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正在形成的理论中的哪一个部
32
2.撰写备忘录 撰写备忘录:指针对分析而写的记录。 其实质是:研究者思考、追忆研究的过程,
从研究者搜集资料一直持续到研究结束。
33
2.撰写备忘录
整理备忘录是扎根理论研究程序中一个必要的步骤 。
整理指的是思想的整理,是概念化的整理,而不是 数据的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零碎的数据得到重建,通过备忘录 的收集,从而形成理论大纲,同时也为下一步写作 做了准备。
学术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及其应用

四、实例分析:扎根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学术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及其应用
一、引言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解实际情境中的数据,提炼出有意义的理论。这种方法强调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而非基于理论假设进行推导。在学术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本文将探讨扎根理论的概念、基本步骤、优点和局限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展示扎根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以“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实例分析。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数据,提炼出以下理论:社交媒体加剧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于信息过载、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以及社交比较和评价压力。这些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加剧,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理论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二、扎根理论的概念与基本步骤
1.概念:扎根理Biblioteka 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其核心理念是“从数据中提炼理论”。这种方法强调对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而非基于预先设定的假设。
2.基本步骤: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数据:包括访谈、观察、文献资料等。
(2)开放式编码: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关键概念和初始概念,形成初步的编码。
五、结论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扎根理论的概念、基本步骤、优点和局限性,展示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够提炼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有助于理解研究情境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尽管扎根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通过实例分析,我们进一步证明了扎根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有效性。未来,随着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步,扎根理论有望在学术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扎根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研究展望
深化理论体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扎根理论的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其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拓展研究范围
可以尝试将扎根理论应用于更多具体领域,如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等,以拓展其应用 范围。
创新研究方法
结合其他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创新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提高 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扎根理论应用案例分析
• 扎根理论概述 • 扎根理论的应用案例 • 扎根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性 • 扎根理论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01
扎根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强调 从实际数据出发,通过系统化的理论 构建过程来解释现象。
特点
以数据为基础,自下而上构建理论, 注重理论生成而非理论验证,强调理 论敏感性。
04
扎根理论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发展前景分析
跨学科应用
扎根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应用潜力,如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未来将有更多 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
数据分析技术融合
随究效率和准 确性。
拓展应用领域
扎根理论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应用将 逐渐增多,有助于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社 会现象的理解。
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
起源
起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由社会学家Glaser和 Strauss提出。
发展
经过不断完善,扎根理论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 要研究方法。
应用
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如管理学、教育学、心理 学等。
扎根理论的应用领域
组织行为研究
用于探究组织内部运作机制、员工行为等。
跨文化研究
用于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象和行为。
局限性分析
扎根理论

2 不断进行比较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 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 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及其属性。 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 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 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 方式联系起来。 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 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 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 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已成型或正形成的理论基础上 进行样本选取过程,目的是为了概念本身更清晰, 概念间的关系更清楚。理论性抽样的对象是与用来 建构理论的那些概念相关的事件。 6 检验与评估标准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扎根理论展开评估: 1,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样本选择的依据2,研究背景 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3,具体概念和范畴与原始 资料的对应程度4,概念和范畴的代表性5,概念和 范畴的稠密程度6,理论抽样的依据7,初步形成理 论对进一步收集资料的指导性8,假设被验证的程 度9,核心范畴确定的科学性10,理论的歧义性11, 程序的科学性12,成形理论的解释力。
二 扎根理论的特点
1 在资料中建构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 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 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 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 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 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 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可以被用来指导人 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认为应该在实证资料中获得实质理 论,进而上升到形式理论,作为实证资料与形式理 论中介的实质理论的建构也就成了扎根理论的首要 任务。
扎根理论

a
6
Company name
实质性和理论性编码区别:
实质性编码:反映被研究的实质研究领域中一个理论的 范畴及其特征。它们是用作构造概念化的理论。
理论性编码:概念化实质性编码之间隐形的相互关系, 可作为相互连接多变量的假设,从而用来解释研究对象如 何去解决他们的主要关注。它们是自然呈现的,穿插于破 碎的事件之中,形成概念,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它 们提供理论形成的模式,在编码、写备忘录,特别是在手 工整理备忘录的时候自然呈现。
Grounded Theory
一 简述 二 三个流派 三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四 方法流程
a
1
Company name
一、简述
扎根理论,又称根基理论,是质性研究方法之一。
1967 年,美国社会学家格莱瑟(Glaser) 和施特劳斯(Strauss)在《在扎根 理论的发现》一书中提出其定义是,从数据中发展理论。
a
19
Company name
两种资料分析策略:
一种是 Glaser 的传统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策略: 开放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和理论性编码。
另一种是 Strauss 与 Corbin 的扎根理论资料分析策 略: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
a
20
Company name
Company name
Click to edit1.h抽e样adline
② 理论抽样:
是一种以已经被证明或形 成中的理论所具有的相关 联的概念为基础所做的抽 样。
强调边收集边进行编 码和分析,在逐步形成概 念化的过程中,根据概念 化程度调整抽样重点,从 而决定下一步抽样的对象 ,从哪里可以获得样本。
一 简述 二 三个流派 三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四 方法流程
扎根理论

是值得商榷。 (3)质化研究者很容易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资料搜集与理论分析的工
作维持高度的互动关系,两阶段的处理方式经常会变成一种主观解释现
实、“事后诸葛亮”的尴尬。 (4)扎根理论的方法使得研究者须出入游走于现象场中无数次,然而,
扎根理论却似乎忽略了实地研究之不易。
文献回顾 初始抽样 理论抽样
扎 根 理 论 研 究 流 程 图
纵向理论建构
是 按时间先后整理数据 数据编码并分析 否
建构理论 理论是否饱和
是 撰写文章 否
扎根理论的实际操作流程
理论建立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一级编码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Open Coding)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 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 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 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 ,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 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 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指的不是具体的某种“理论”, 而是形成、建构、发现某种理论的方式、思路、套路。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 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 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 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也就是说,扎根理论的本质是归纳 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简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质性研究的⽅法之⼀,由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及AnselemStrauss 于 1967 年提出,⽤来探索存在于⼈们互动之间的社会⼼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以发展出扎根于社会实相和情境脉络的理论。
近来在护理上被⼴泛的使⽤,做为发展护理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法。
扎根理论的渊源来⾃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与实⽤主义(pragmatism)。
符号互动论关注⼈们如何从互动得到意义,并突显⼈们语⾔、⾏动符号的「意义」结构,其基本前提有三,⼀为⼈们对事情的感受、举⽌、⾏为表现等,是根据这些事情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来⾏动的;第⼆是意义的产⽣是经由社会互动过程⽽来。
第三是当个⼈要根据事情的意义来⾏动时,是经过⼀诠释的过程(徐,1997)。
⾄于扎根理论受实⽤主义的影响则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法,扎根理论解决问题的⽅法是不断的分解与综合,研究结果所形成的理论是为使⼈了解及解决困境,并⼀直接受挑战与修正(徐,1997)。
王(1995)指出扎根理论是⼀种从事有意识、有⽬标的⾏动过程,其具有积极活动的⾓⾊,且研究并不是由建⽴假说、资料搜集到验证假说的线性过程,⽽是⼀种不断来回相互影响及⽐较的过程。
也就是因为扎根理论是⼀⽅⾯收集资料,⼀⽅⾯检验的连续循环的过程,不仅着重归纳亦⼗分重视演绎,因此被认为是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种⽅法(Hammersley,1989)。
与其它质性研究⽅法如现象学(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之间最⼤的不同在于,扎根理论以发展⼀个可以解释某个特定现象的概念和理论为⽬的(Strauss & Corbin,1990)。
此外,扎根理论的策略是运⽤系统化的程序,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及整理资料,对此 Stern(1980)有五点描述:1.扎根理论的概念架构是来⾃研究资料⽽⾮以前相关的⽂献。
扎根理论在心理学的意义

扎根理论在心理学的意义扎根理论在心理学的意义扎根理论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思考是由自我形成和自我理解的早期经历所影响的。
这种理论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
在心理学中,扎根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认知,并且对人类发展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扎根理论在心理学中的意义。
1. 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扎根理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情感和情感反应的来源。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内省要从早期的经历中开始。
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的扎根,那么他或她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包括与人的关系、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事情。
这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并促进个人预防和管理心理创伤的能力。
2. 说明人的行为和思考的根源扎根理论还有助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的行为和思考的根源。
这种理论强调了个人的体验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独特的认知世界的塑造。
人们的早期经历和人际关系对注意力、感知、情感和反应模式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扎根理论通过解释这些早期经历如何塑造个人行为和认知模式,有助于理解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3. 说明创伤后应人的行为和思考扎根理论对理解创伤后应人的行为和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期的经历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运用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遭受创伤后,个人可能会在情感反应、注意力和思考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扎根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解释。
了解个人的扎根,心理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反应,为治疗给出更有效的建议。
4. 帮助人们改变长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扎根理论可以帮助个人理解自己的长期行为和思维模式,并给出改变他们的建议。
通过理解扎根的重要性,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习惯,并找到改变这些习惯的有效方法。
这种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个人缓解负面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生活质量等。
扎根理论在心理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它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模式的根源,并为治疗和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 VS. 理論性解釋
描述是對資料之抽象詮釋和理論發展之基礎,描述 促使概念更具體化。描述 描述(description)是描繪、說故 描述 事,有時可圖示、有時則巨細靡遺,但不會回頭去 詮釋事件,或者去解釋為什麼會發生特定的事件。 理論性解釋:所發生的事件不僅僅是被描述,而且 分析須進一步包含詮釋 詮釋(interpretation)在內,以解 詮釋 釋事件為什麼(why)、何時(when)、何處 為什麼( )、何時 )、何處 為什麼 )、何時( )、 )、什麼 (where)、什麼(what)和如何(how)發生。這 )、什麼( )和如何( ) 些理論性的解釋,經常須透過進一步的資料蒐集 (有時須在不同條件之下)來加以驗證。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義(feminism)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建構論(constructivism) 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 敘事論(narratology)
主要研究(資料蒐集)方法 參與觀察、訪談、文件分析 深度訪談、生命故事訪談 觀察、文本分析 非參與觀察、文本分析、訪談 觀察、訪談、文件、問卷調查、 其他資料蒐集方法 文本分析、生活史訪談、觀察 多元方法(質性和量化) 敘事訪談、建構方格、觀察 多元方法(質性和量化)
質性研究的定義 ~2
質性分析是指涉詮釋資料的非數量化歷程,目 的在於發現原始資料間的概念 concepts)和 的在於發現原始資料間的概念(concepts)和 概念( 關係(relationships),然後將之組織成一個理 關係(relationships),然後將之組織成一個理 性的解釋架構( 論性的解釋架構(theoretical explanatory scheme)。 scheme)。 這些資料可能包括訪談和觀察資料,也可能包 括文件(documents)、影片(films)或錄影 括文件(documents)、影片(films)或錄影 帶(videotapes),甚至是為其他目的而量化的 帶(videotapes),甚至是為其他目的而量化的 資料,如人口統計資料等。
紮根理論研究的主要特徵
研究者須多次拜訪實地,進行訪談、觀察或蒐 集文件,以蒐集足夠的資訊,發展具理論飽和 理論飽和 度(theoretical saturation)的類別。 訪談參與者的選取是受理論所主導,有助於研 究者發展理論,使理論達成飽和,故稱為「理 理 論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 論抽樣 從所蒐集的資料中擷取資訊、加以比較、以形 成類別的系統化歷程,稱為資料分析的「經常 經常 性比較法」(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性比較法
基本操作程序
詢問問題 (asking questions) 進行比較 (making comparisons) 搖紅旗(waving the red flag) 搖紅旗(
詢問問題
諸如下列的問題:誰(who)?何時(when)? 諸如下列的問題:誰(who)?何時(when)? 為什麼(why)?何處(where)?什麼(what)? 為什麼(why)?何處(where)?什麼(what)? 如何(how)?多少(how much)?產生什麼結 如何(how)?多少(how much)?產生什麼結 果(with 果(with what results)? results)? 例如:「贊助供應網絡」這個概念,我們可能會 詢問的問題,包括:「誰」在供應違法藥物? 「誰」在購買違法藥物?這個供應網絡最有可能 是在「何處」運作的呢?所供應的是「什麼」藥 物?某人「如何」知道或涉入這個供應網絡呢? 哪些類型的藥物供應了「多少」?
紮根理論的定義
理論係紮根於資料中: 理論係紮根於資料中:
•紮根理論是透過有系統的蒐集和分析資料的 研究歷程之後,從資料所衍生而來的理論。 在此一方法中,資料的蒐集、分析和最終形 成的理論,彼此具有密切的關係。
包含描述和理論性解釋
•概念性排序(conceptual ordering) 概念性排序(conceptual •理論化(theorizing)的歷程 理論化(theorizing) (theorizing)的歷程
研究的循環性歷程
研究被視為一項「循環性歷程 循環性歷程」(a 循環性歷程 circular process。在研究歷程的所有階 段,資料蒐集和分析均可以質性和量 化兩種模式及其不同程度之組合,來 加以處理。也可以容許來來回回的交 互運用,使質性資料能作量化分析, 或量化資料進行質性分析。
紮根論研究的主旨
詢問問題
– 時間性(temporal)問題 時間性( )問題,諸如頻率(frequency)、 期間(duration)、速率(rate)和時機(timing)。 – 空間性(partial)問題 空間性( )問題,諸如多少空間(space)、何 處(where)、是否受到限制(circumscribed),以及 開放(open)或封閉(closed)等。 – 技術性(technological)問題 技術性( )問題,諸如:販賣或使用藥物 時,需要特殊的設備或用具嗎?如果是的話,這些設 備或用具從那裡來?誰會販賣? – 資訊性(informational)問題 資訊性( )問題,諸如誰知道誰在使用、 販賣、和何處去購買藥物。 – 規則(rules)、文化價值(cultural values)或道德 規則( )、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 ) (morals)及標準(standards)等問題 )及標準( )等問題(純粹就藥物 的案例來說)
理論化
理論化是一項從資料建構出解釋架構的行動, 透過對概念間關係的陳述,以系統化地統整這 些概念。 理論化的核心是歸納 歸納(inductions)(從資料中 歸納 抽取出概念、屬性、和面向)和演繹 演繹 (deductions)(對概念間關係的假設,亦從資 料抽取出來)間的交互運用 交互運用(interplay) 交互運用
紮根理論的發展
心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工作等領域的 研究,亦逐漸運用紮根理論的程序,或與其他 質的或量的方法論並用。 紮根理論對諸多日常生活領域具有高度的應用 性。 應用紮根理論的研究者受到當代學術趨勢影響 甚巨,包括俗民方法論、女性主義、政治經濟 學、後現代主義等,為紮根理論引進更豐富的 概念。
進行比較
質性研究的定義 ~1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一詞,意指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一詞,意指 非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方法來獲得研究發 現的任何類型研究。 它可能指涉有關人們生活、生活經驗(lived 它可能指涉有關人們生活、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s)、行為(behaviors)、情緒 experiences)、行為(behaviors)、情緒 (emotions)和感覺(feelings)等的研究, emotions)和感覺(feelings)等的研究, 也包括了有關組織功能(organizational 也包括了有關組織功能(organizational functioning)、社會運動(social functioning)、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s)、文化現象(cultural phenomena) movements)、文化現象(cultural phenomena) 及國家間互動(interactions 及國家間互動(interactions between nations) nations) 等的研究。
紮根理論的「理論」 紮根理論的「理論」
一個理論, 一個理論 , 不只是一組發現而已;更提供了對現象的 充分解釋。 充分解釋。 理 論 指 涉 了 一 組 充 分 發 展 的 類 別 ( well-developed wellcategories) 即主題、 概念等) categories ) ( 即主題 、 概念等 ) , 透過對其彼此間關 係的陳述, 使其有系統地相互關連, 以形成一個理論 係的陳述 , 使其有系統地相互關連 , 以形成一個 理論 架構( framework ) 解釋一些與社會、 架構 ( theoretical framework) , 解釋一些與社會 、 心 理 、 教育 、 護理或其他有關的現象 。 對世界如何運作 教育、 護理或其他有關的現象。 提出一套充分發展且彼此相關聯的解釋性概念。 提出一套充分發展且彼此相關聯的解釋性概念。 對關係的陳述( relationship) 對關係的陳述(the statements of relationship)解釋了事 件發生的誰、什麼、何時、何處、為什麼、如何, 件發生的誰 、 什麼 、 何時 、 何處 、 為什麼 、 如何 , 及 其結果。 其結果 。 一旦概念透過彼此間關係的陳述而彼此發生 關連, 形成了一個解釋性的理論架構, 關連 , 形成了一個解釋性的理論架構 , 研究發現即超 越了概念性排序而轉變成理論。 越了概念性排序而轉變成理論。
紮根理論研究法
吳芝儀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質性研究方法論的類型
研究目的 一、 文化描述 (description) 二、現象理解 (understanding) 三、意義詮釋 (interpretation) 四、理論建立 (theory building) 五、批判行動 (action) 六、建構改變 (change) 主要方法論 俗民誌(Ethnography) 現象學(Phenomenology) 符號互動論(Interactionism) 詮釋學(Hermeneutics)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紮根理論的普及
普及後的風險為: (1)許多研究者並不了解該方法論的重要層面,如未發 現分析中的變異(variation)以增加概念豐富性,未進行 理論編碼(theoretical coding)以連結概念並統整於理論 中,未進行經常比較而無法產生概念豐富的理論。 (2)某些研究者並不以發展理論為目標,以致忽略該方 法論的核心特徵或不適當地應用其程序。 (3)部份研究者並未具備紮根理論的訓練或研究經驗, 以致缺乏理論敏覺力(theoretical sensitivity),以致無法 有系統地蒐集資料或從分析中產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