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逻辑结构

资本论逻辑结构
资本论逻辑结构

《资本论》

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1.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

值。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

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3.价值: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抽

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4.商品时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5.劳动二重性: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8.生产关系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9.劳动过程:劳动者有目的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

用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一般也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10.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既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又研究了作为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媒介起作用的货币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揭示和阐明了作为整体考察时,资本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具体的形态。

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读第一卷,第一卷的中所包含的理论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第一章研究商品和货币,初步建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章到第六章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章阐述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并建立了资本积累理论。

三.对于第一卷的深入理解

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结构时时从商品开始的。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形式。指出商品经济是所有经济关

系中最基本、最一般的经济关系。这一卷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本质和产生的过程。

《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这是最简单、最普遍的存在。在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中主要就是介绍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价值形式、交换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由此发展,就出现了货币。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为了解决在商品交换中所出现的矛盾而自然产生的。“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及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之后马克思又从货币中分析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力能床罩价值的条件下,货币才变成资本。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中就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货币产生的历史条件”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形式,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会发现,货币是这一交换过程的最终产物。而同时货币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四.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价值二重性生产出现二重性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

答:从商品开始,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就是商品的二因素。然后为了探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来源,就引出了劳动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与商品进行交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起初的一般等价物是由金银等充当的。后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货币。货币是特殊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下,货币才可能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他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己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

如何认识《资本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浅谈《资本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划时代巨著,是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结合的光辉典范。早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恩格斯就曾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资本论》可以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主要的理论支柱。它在理论上给了资本主义制度永远无法翻案的致命一击,它一直鼓舞着指引着无产阶级争取解放、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的学说—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而作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和理论宝库。 一百多年前,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资本论》的问世,给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粉碎旧世界、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都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的正确。一百年多之后,虽然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资本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并可以指导我们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资本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然发光发热! 历史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所面对的时代境遇的变化是深刻的,当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电子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自动化发展相当迅速,出现了“无人车间”、机器人,机器人不仅可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承担部分脑力劳动;战后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也有所变化:出现了混合联合公司和许多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微观角度),垄断资本主义又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宏观角度),由以前的私人垄断占统治地位转变为国家垄断起主要作用。

资本论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 1、“斐﹒拉萨尔著作中反对舒尔采—德里奇的部分,即他声称已经提出我对那些问题的阐述的‘思想精髓’的部分,也包含着严重的误解。”(第7页) 马克思在这里指拉萨尔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巴师夏—舒尔采—德里奇先生, 经济的尤利安,或者:资本和劳动》。拉萨尔(1825—1864年)是德国工人运 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他在该书中歪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一 书中所阐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因为要使工人充分获得自己劳动所造的 生产无,所以才论证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使社会共同生产成为必要。在 说明价值量时,拉萨尔完全无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而把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 必要劳动量的变动,归因于技术的发明或改良,以及趣味和欲望的变化。可见, 拉萨尔力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理论混为一谈,抹煞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秘密的基础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革命内容,又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 拉萨尔在该书中除了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剽窃。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揭露过。 2、“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第8页) 这句话引自古罗马著名诗人昆图斯﹒贺雷西 ﹒弗拉克(公元前65—4年)的《讽刺诗集》第一卷第1首中的一句:“只要换 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马克思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尽管经济落 后的德国,与经济较发达的英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 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因而《资本论》以英国为例证 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将普遍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第11页) 据希腊神话说,柏修斯是最高的天神宙斯和丹娜的儿子。他从小被养育在西里福斯岛,这个岛由柏里狄克特斯统治者。他为了要撵走柏修斯,就派 柏修斯去取美杜莎(女妖)的头。但是,柏修斯却得到了雅典娜和赫耳墨斯的帮 助。她们给柏修斯几件宝贝,其中有一件就是这里说到的隐身帽,这帽子可以使 戴者不被人看见。经过不少惊人的冒险,柏修斯成功地割下了美杜莎的头。马克 思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定德国工农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4、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第61页)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资本论逻辑结构

《资本论》 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1.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 值。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2.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 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3.价值: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抽 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4.商品时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5.劳动二重性: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8.生产关系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9.劳动过程:劳动者有目的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 用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表现为商品生产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一般也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10.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既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又研究了作为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媒介起作用的货币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揭示和阐明了作为整体考察时,资本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具体的形态。 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读第一卷,第一卷的中所包含的理论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第一章研究商品和货币,初步建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章到第六章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章阐述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并建立了资本积累理论。 三.对于第一卷的深入理解 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结构时时从商品开始的。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形式。指出商品经济是所有经济关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了马克思的手稿,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资本论第三卷》。再后来,考茨基整理出版了马克思计划中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资本论》第四卷,但考茨基把它独立于资本论,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说的《资本论》指的是前三卷。在本文中,笔者只浅谈一下第一卷的读书报告。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商品和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共分为五章,分别为: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笔者以为,《资本论第一卷》最伟大的贡献是它研究并指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阶级对无产阶级,也就是劳动者的剥削而来的。这一点的提出,让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现实暴露出来,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由此找出了经济危机之所以会爆发的原因,得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谓“资本论”,它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就是“资本主义”。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 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4、“不变资本这个概念决不排斥它的组成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其意思要说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资本论》选读重点句子试解 第一版序言 1.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 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第 1 版序言)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 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 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 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第1 卷第 1 章 2.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 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 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第 1 章第 1 节)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 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 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第 1 章第 2 节) 1)社会物质财富由各种使用价值构成。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就 越多。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 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抽象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当具体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时,更多的使用价值体现 在不变的价值总量上,必然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如劳动生产率提高前, 1 小时生产1 件商品,单位商品价值为 1 小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 1 小时可以生产 2 件商品时, 2 件商品体现在 1 小时价值总量中,使得单位商品价值下降为0.5 小时。 4.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 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 完全不需要一致。(第 1 章第3 节)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 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 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

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一门具体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二、《资本论》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教科书 《资本论》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但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概念;《资本论》中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有交换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概念。我感叹马克思的前瞻性,在140多年前,他已经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规律,他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至今他提出的十大基本理论仍然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先进的指导作用。 《资本论》一个提出了十大基本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 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 深刻了。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 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 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 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时,我对“劳动最

我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浅谈《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摘要:《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在书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就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地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将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关键字:资本论马克思劳动价值剩余价值 引言; 没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着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着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着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观点谈谈我的以下几点感悟: 正文: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资本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9.等价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称。②即作为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能够和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商品所取得的特殊价值形式。③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