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战国策》成语

《战国策》成语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文化著作,其内容丰富、洞察力极强,对于后世的政治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的一些成语更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了汉语言文字中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战国策》成语,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典故和寓意。
一、破釜沉舟破釜沉舟一词源自《战国策·楚策四》的故事。
楚国将领项羽发动了著名的鸿门宴,为了打破敌人的士气,他下令烧毁了自己的船只,并对士兵们说:“今后无归路,唯有生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旦做出了决策,就要义无反顾,毅然前进,不留退路。
二、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赵国策士孙膑和庞涓之间的一场巧妙较量,也是一次我以为围攻他国却转而救援同盟的妙计。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利用对手的弱点,转移敌人的注意力,达到对我有利的目的。
三、燃眉之急燃眉之急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赵策二》。
当时赵国遭到韩、赵两国的联军进攻,形势非常危急,处境如火如荼,以至于将领们的眉毛都被烧焦。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战局紧迫、难以为继的困境。
四、疾兵秣马《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了秦国政治家张仪提出的策略,他说:“持有兵马的国家不应该让士兵休息,而是应该时刻做好准备,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战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时刻保持军备,做好战争备战的准备。
五、兵强则灭兵强则灭这个成语主要讲述了一个教训,即强大的武力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
在《战国策·楚策四》中,韩国和赵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楚国十分担忧,因而联合起来。
兵强则灭告诉我们,战争并非只靠武力取胜,更需要策略和智慧的运用。
六、弱肉强食弱肉强食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的韩国和魏国的故事。
韩国曾被魏国围困,韩国进行坚持,但是却没有魏国的实力强大,最后战败。
这个成语描述了食物链中的强者与弱者的关系,也寓意着在战争中,实力弱小的一方往往难以生存。
七、纸上谈兵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自《战国·齐策五》,意指只停留在纸上推理、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古文[整理版]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古文[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c4bed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2.png)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魏美人掩鼻(《楚策》)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
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
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
爱之甚于王。
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妬者,其情也。
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
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妬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
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新人见王,因掩其鼻。
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
”王曰:“虽恶,必言之。
”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鹬蚌相争(《燕策》)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狐假虎威(《楚策》)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如何?”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属之昭奚恤。
故此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画蛇添足(《齐策》)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
”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尸也!臣窃为公譬,可乎?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战国策》的成语故事

《战国策》的成语故事一、门庭若市[méntíngruòshì]【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许多臣民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典故】: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
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
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
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二、旷日持久[kuàngrìchíjiǔ]【解释】:旷:荒废,耽误。
经典常谈战国策中两个成语

经典常谈战国策中两个成语
在《经典常谈战国策》中,有两个著名的成语分别是:
1、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源于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要去南方,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它用来形容做事方向完全相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也是源于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鹬和蚌在河边互相争斗,结果都被渔翁捉住了。
比喻双方争执不休,却忽略了更大的利益或危险。
这个成语用来提醒人们,在争斗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小利益而损失更大的利益。
这两个成语都是战国策中的经典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智慧。
它们也成为了汉语中的常用成语,被广泛地用于各种语境中。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人物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人物经典的成语故事及人物:1.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故事中,楚国人比赛画蛇,一个人贪快画完后,又在蛇的身上添上了足,结果反而输了。
这个成语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2.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中,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采取守势,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照搬兵法,结果被秦军大败。
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重臣,但由于蔺相如的才华和胆识,被赵王破格提拔,引起廉颇的不满。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廉颇争执,而是选择了避让。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避让他,感到非常羞愧,于是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这个成语比喻向别人道歉、认错。
4.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故事中,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后回到越国,为了不忘国耻,每天卧在薪上、夜夜尝胆。
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吴国,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这个成语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5.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
故事中,一个农夫在固定的地方栽种,偶然捉到一只兔子后便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跑来自己送命,从而荒废了农田。
这个成语比喻墨守成规、追求侥幸、不思进取。
6.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祖逖传》。
故事中,祖逖和刘琨都是晋朝的名将,两人志同道合,为了报效国家,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报国的人每天勤奋努力。
7.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事中,赵高为了篡夺权力,故意颠倒是非,指着一只鹿说是马。
这个成语比喻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8.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事中,文与可画竹子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形象和构图。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典故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典故
1. “画蛇添足”:哎呀,你可别干画蛇添足的事啊!就像那次我们比赛画画,小明已经画得很好了,非得又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不就是画蛇添足嘛,结果反而没我画得好了。
2. “狐假虎威”:你看有些人啊,就爱狐假虎威!就像那森林里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别人。
咱可别学他们,得靠自己真本事!
3. “南辕北辙”:做事可不能南辕北辙啊!这不就跟那想去南边却往北走的人一样嘛,怎么可能到达目的地呢。
记得那次我们旅游,有人带路都带错方向了,这不是南辕北辙嘛,差点就白跑一趟了。
4. “惊弓之鸟”:有些人真是像惊弓之鸟一样,太胆小啦!就好像那只被弓箭吓怕了的鸟,稍微有点动静就吓得不行。
比如上次小王被那突然的响声吓了一跳,跟惊弓之鸟似的。
5. “亡羊补牢”:还好能亡羊补牢,不算太晚呀!你想想,要是羊丢了不补牢,那不是损失更大嘛。
就跟我们学习,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这才是对的呀!
6. “门庭若市”:哇,那地方可真是门庭若市啊!就像古时候那些有能耐的人的家门口似的,人来人往可热闹了。
上次去那个热门景点,门口不就门庭若市嘛。
7. “三人成虎”:别轻信那些啊,小心三人成虎!就是说三个人都这么说,就像真有老虎似的,其实不一定是真的呀!像有时候谣言就是这样传起来的。
8.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咱得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呀!以前犯的错可不能再犯了。
就比如上次我们比赛失败了,后面我们总结经验,这不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嘛。
我觉得这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典故都非常有意义,能教会我们很多道理,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明智地做事和做人。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具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解释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
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高。
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
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
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
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的成语故事

戰國策的成語故事「成語」是中國文字的特色之一,而吾人經常使用的成語,有許多的典故皆源自於《戰國策》,其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
一、狡兔三窟意喻:喻藏身之處多,便於避禍。
出處:《戰國策‧齊策》,原文:「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君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二、高枕無憂意喻:喻身心安適,無所憂慮。
出處:《戰國策‧齊策》,原文:「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三、一瞑不視意喻:喻撒手人寰,死亡的代語。
出處:《戰國策》,原文:「有斷頭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
」四、不翼而飛意喻:沒有翅牓而能飛行,喻自然傳播。
出處:《戰國策‧秦策》,原文:「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五、不可同日而語意喻:指兩方大異,不能相提並論。
有天淵之別。
出處:《戰國策‧趙策》,原文:「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六、亡羊補牢意喻:喻出了差錯後要及時補救。
出處:《戰國策‧楚策》,原文:「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七、交淺言深意喻:交情雖淺,言談卻很深切。
出處:《戰國策‧趙策》,原文:「客有見人於服子者,已而請其罪。
服子曰:『公之客獨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談語而不稱師,是倍〈背〉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
』」八、側目而視意喻:斜著眼睛,表示不敢正視或極為憤恨。
出處:《戰國策‧秦策》,原文:「妻〈蘇秦之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
」九、僅以身免意喻:僅隻身逃出或倖免於難。
出處:《戰國策‧齊策》,原文:「齊王走莒,僅以身免。
」十、兩敗俱傷意喻:喻兩強相爭,最後雙方都受損失,給予第三者以可乘之機。
出處:《戰國策‧秦策》,原文:「有兩虎諍〈爭〉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
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
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
』」十一、前功盡棄意喻:謂事將成而失敗。
出處:《戰國策‧西周》,原文:「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出处:《战国策燕策二》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南辕北辙出处:《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一心同功---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同甘共苦---甘:甜。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无妄之福---〖解释〗不期望获得而得到的幸福。
朋党比周---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
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绝长续短---绝:截断。
截取长的,补充短的。
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矜功不立---矜:自夸。
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
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旧指贫寒老友。
抵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
以一当十---当:相当。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
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士为知己者死---〖解释〗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
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肩摩毂击---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
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吠非其主---吠:狗叫。
狗朝着外人乱叫。
旧比喻各为其主。
国富兵强---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军临城下---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
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骥伏盐车---骥:千里马。
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纵横捭阖---〖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
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
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得尺得寸---〖解释〗得:取得,获得。
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逾年历岁---指经过一定年月。
形容经历较长时间。
冠盖相望---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
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金尽裘敝---皮袍破了,钱用完了。
形容贫困失意的样子击毂摩肩---形容车马众多。
图穷匕首见---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公子王孙---指王公贵族子弟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
一暝不视---闭上眼睛,不再睁开。
指死亡。
全功尽弃---功:功效,功绩;弃:丢掉。
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骏骨牵盐---指才华遭到抑制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
战旗遮住了日光。
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食玉炊桂---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
比喻物价昂贵。
昼伏夜行---伏:躲藏;行:赶路。
白天躲藏,夜间赶路。
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见兔顾犬---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
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排难解纷---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
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补牢顾犬---〖解释〗丢失了羊,才修补羊圈;见了野兔,才回头唤狗去追捕。
比喻对出现的失误,及时设法补救。
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
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死不旋踵---〖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
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
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矫国更俗---〖解释〗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同矫国革俗。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报怨雪耻---雪:洗刷掉。
报怨恨,雪耻辱报仇雪耻---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
报复冤仇,洗刷耻辱交浅言深---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蚌鹬相持---〖解释〗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竭智尽力---用尽智慧和力量蹄间三寻---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
形容马奔跑得快。
杜口裹足---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
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
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归真反璞---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
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解释〗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
切齿痛心---〖解释〗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
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
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
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跖狗吠尧---比喻各为其主。
眄视指使---形容骄傲的神态。
金玉锦绣---指精美珍贵的东西。
也比喻巧妙的计策。
门闾之望---指父母对子女的想望。
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两虎相争---两只老虎相互争斗。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狐假虎威---假: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凭几据杖---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解释〗朝:朝廷。
市:市场。
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
即争名夺利。
犹豫不决---犹豫:迟疑。
拿不定主意。
不愧下学---愧:惭愧。
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得寸进尺---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
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两虎相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不遗余力---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邻女詈人---比喻各为其主势不两立---两立:双方并立。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
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天府之国---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
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后专指四川。
粉白墨黑---〖解释〗以粉傅面、以黛画眉。
谓女子修饰容颜。
同粉白黛黑。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
形容人多拥挤。
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
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左支右绌---绌:屈,不足。
原指射箭时左臂撑弓,右臂弯曲。
指财力或能力不足,穷于应付。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于安思危---于:处于;思:想。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坐收渔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裘弊金尽---皮袍破了,钱用完了。
比喻境况困难。
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米珠薪桂---米贵得象珍珠,柴贵得象桂木。
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众人国士---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转祸为福---把祸患变为幸福。
指把坏事变成好事。
长久之计---计:计划,策略。
长远的打算。
峻阪盐车---比喻能人老迈,难负重任伯乐一顾---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同日而语---指相提并论。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折冲尊俎---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
原指诸侯国会盟的宴席上制胜对方。
后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纳士招贤---〖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
招收贤士,接纳书生。
指网罗人才。
馔玉炊金---形容丰盛的菜肴。
心旌摇摇---心神不定,情思起伏,就像旌旗随风飘摇一样。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请自隗始---自:从;隗:郭隗自称。
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
后比喻自愿带头。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矫国革俗---〖解释〗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田父之功---指不预其事而轻易得到好处。
无妄之祸---〖解释〗犹无妄之灾。
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渔人得利---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北宫婴儿---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
用作孝女的代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
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骥服盐车---骥:骏马;服:驾驭。
让骏马驾盐车。
比喻使用人才不当。
万岁千秋---〖解释〗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