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寓言成语故事_四字成语大全

寓言成语故事_四字成语大全

寓言成语故事_四字成语大全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四字成语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6.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7.一字之师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8.专心致志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齐宣王命令人们吹竽的时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里充数。

齐宣王死了以后,齐缗王继位,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寓意: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者指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用于自谦。

2.截竿入城出自《笑林》鲁国有个人,拿着长竿子准备进城,起初,竖着拿,不能进城;横着拿,也不能进城。

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不久,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再进城呢?”于是那个鲁国人就按照老者的说法把长竿截断了。

寓意: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

3.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4.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成语故事是“狐假虎威”。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狐狸,它非常狡猾。

一天,它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

狐狸生怕被老虎吃掉,于是便装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对老虎说,“大哥,我听说您的威名远扬,今天终于有幸一见真面了。

”老虎听了非常得意,于是狐狸便趁机请求老虎保护自己,老虎答应了。

后来,狐狸借着老虎的威势,开始欺负其他小动物。

但是有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狮子,狮子并不怕老虎,于是狐狸的真面目暴露了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狐假虎威,只能欺骗一时,最终还是会被揭穿的。

第二个成语故事是“杞人忧天”。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叫杞国,杞国的国王非常胆小怕事。

有一天,天空出现了一朵乌云,国王便惊慌失措地说,“天要塌下来了!”于是他下令全国百姓都要帮忙撑天。

百姓们都知道天不会塌下来,但是也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于是纷纷出来帮忙撑天。

后来,有一位智者告诉国王天不会塌下来,国王才松了一口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是指杞国的国王胆小怕事,惊惶不安的样子。

第三个成语故事是“狗急跳墙”。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狗,它非常凶狠。

有一天,它追着一只猫,猫跑到了一座墙边,狗看到猫无处可逃,便急得跳到了墙上。

但是它力气太大,一下子跳得太高,结果撞到了墙上,摔得头破血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狗急跳墙,是指人在绝境之下,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这些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虽然是古老的故事,但是它们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明辨是非,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一):
黔驴技穷的故事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买椟还珠的故事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

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寓言故事多以精简的语言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解并描述了深刻的道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便利大家学习。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坐观成败汉武帝晚年,对佞臣江充特别宠爱。

江充特别歹毒,总想铲除异己,被他杀戮的无辜之人竟多达数万。

有一次,汉武帝到甘泉视察,江充尽然对太子不怀好意,想诬告东宫中埋有诅咒皇帝的木人,借机害死太子。

太子实在不能忍受,率领军队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连忙向汉武帝禀告,并说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赶下台去。

武帝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统领军队,去捉拿太子。

太子见丞相带兵来捉他,就进展反抗。

双方打了好几天,最终,太子吃了败仗,逃到湖县,最终被人杀死。

太子发兵对抗丞相时,没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号,用的是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镇守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中,给他兵符,要他发兵对抗丞相。

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动人马相助,而是紧闭营寨不出,坐观事态的开展。

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的双方谁能获胜。

汉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后,觉得任安没有发兵,只是假意承受兵符,而没有协助太子之意,就没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曾经遭到任安鞭打,怀恨在心,就向武帝揭发任安,说任安曾说:“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锐军队。

”这一下,任安坐观太子与皇帝成败的看法,便昭然假设揭。

汉武帝勃然大怒,说道:“任安的资格相当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见斗争发生,却脚踏两只船,想依附得胜的一方。

这说明他怀有二心。

如此奸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于是,武帝传下旨意,将任安捉住杀掉。

坐观成败:坐在一旁冷眼观看别人的成败。

多用来形容袖手旁观。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2患得患失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探讨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

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丧失掉。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出⾃寓⾔故事的成语⼤全。

欢迎阅读参考!出⾃寓⾔故事的成语【篇⼀】 1.掩⽿盗铃 出⾃《吕⽒春秋》原为“掩⽿盗钟”,范⽒灭亡了,有⼈趁机偷了⼀⼝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背不动,于是⽤锤⼦把钟砸碎,刚⼀砸,钟就发出了很⼤的声响,他⽣怕别⼈听到钟声,把钟抢⾛了,就急忙把⾃⼰的⽿朵捂住。

他以为捂住⾃⼰的⽿朵,别⼈就听不到了。

最终也被别⼈抓获了。

寓意: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其果。

2.杞⼈忧天 出⾃《列⼦天瑞》刻画了⼀个“杞国⼈”的形象,他头顶蓝天,脚踩⼤地,却整天担⼼蓝天会崩塌下来,⼤地会陷落下去,以致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天上的太阳、⽉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

在别⼈的劝导之下,他⼜放下⼼,开⼼极了。

⼀个栩栩如⽣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另外⼀个⼈物,开导杞⼈的热⼼⼈,他的解释虽然不科学,但是他关⼼他⼈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寓意:该故事⾟辣的讽刺了那些胸⽆⼤志,患得患失的⼈。

⽐喻不必要的或者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

“天下本⽆事,庸⼈⾃扰之”。

3.夜郎⾃⼤ 出⾃《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同汉朝的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哪个更⼤?”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以为⾃⼰是⼀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

寓意:⽐喻骄傲⽆知的肤浅⾃负或⾃⼤的⾏为。

4.揠苗助长 出⾃《孟⼦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嫌⽲苗长得太慢,就⼀棵⼀棵的往上拔⼀点,回家还夸⼝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听说后,到地⾥⼀看,⽲苗都已经死了。

寓意:⽐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坏事。

5.邯郸学步 出⾃《庄⼦秋⽔》战国时期,⼀个燕国⼈听说赵国邯郸⼈⾛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赵国学习邯郸⼈⾛路。

没有学会,反⽽忘记了⾃⼰是怎么⾛路的,最后爬着回了燕国。

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十则

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十则

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十则第一则: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

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第二则: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

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

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

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

"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

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第三则:鹬蚌相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

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

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第四则:亡羊补牢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

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来自寓言故事成语的大全

来自寓言故事成语的大全

来自寓言故事成语的大全来自寓言故事成语的大全成语中有大量的由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演绎而成的,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下面就是有关来自寓言故事成语的大全,欢迎大家阅读!来自寓言故事成语:愚人失袋从前,有个愚人到京城去参加考试。

他所带的钱财就放在一个带锁的皮袋中。

愚人十分担心他的财物会被人偷去,于是便将皮袋的钥匙系在自己的腰带上,从不离身。

他想只要钥匙还在,人家便开不了皮袋,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于是他对皮袋看得不那么严了。

果然有一天,愚人取钱的时候发现皮袋没有了,怎么也找不到,看来是让人给偷走了。

他的朋友很为愚人着急,劝他说:“快去报官吧,不然晚了,就是抓到小偷,只怕你的钱也追不回来了。

”愚人却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都不急,你急什么呢?告诉你吧,贼人虽然把我的皮袋偷去了,但他却没法用我里面的东西。

”看着朋友一脸惊奇的样子,愚人笑了。

他得意洋洋地掀开衣襟,从腰间解下钥匙在朋友眼前晃了晃说:“幸亏我想得周到,一天到晚都把皮袋的钥匙拴在腰带上,贼人没法偷走。

既然他得不到我的钥匙,光偷了个皮袋去,他用什么来把我的皮袋打开呢?”这个愚人也真是会自我安慰,皮袋都没了,剩一把钥匙有什么用呢?更何况小偷用别的办法一样能把皮袋打开呀。

可见我们不能够盲目地自我麻痹,安于现状,否则就会遭受损失。

来自寓言故事成语: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来自寓言故事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主人抱着小驼鹿刚一走进家门,家里养的一群狗就一边摇着尾巴一边流着涎水跑过来,以为小驼鹿是主人带给它们的食物,不顾小驼鹿还在主人怀里,跃跃欲试地伸出爪子去碰它。

主人很生气,大声地呵斥它们:“畜牲,还不快滚开!”又踢了狗几脚,它们这才悻
悻地躲远了。

这群狗如此对小驼鹿垂涎三尺,主人不禁很担心小驼鹿会遭它们的毒手,于是就天天
抱着小驼鹿到狗跟前去,让狗慢慢熟悉它、亲近它,让它们之间建立起感情,到后来又把
它们放在一块儿玩耍,教狗要爱护小驼鹿,不准去惊动它、骚扰它。

这群狗明白主人的意思是要保护小驼鹿的安全,也就都按照主人的心意去做,听从主
人的安排,和小驼鹿很是亲热,也不再吓唬它。

小驼鹿慢慢地长大了,因为和狗处得久了,竟然忘记了狗是鹿的敌人,反而确信狗是自己的好朋友,成天和狗一块儿互相舔舐,翻滚
嬉戏,碰撞追逐,玩得十分开心,和狗也一天比一天亲热。

而这群狗因为想讨好主人,又
怕主人的责罚,也就一直迁就小驼鹿,陪着它玩耍,但还是改不了它们的本性,常常暗地
里瞧着小驼鹿,垂涎三尺。

过了几年,小驼鹿长成了大驼鹿。

有一次它出门去,碰到别人家的一群狗,可高兴了,以为遇到了好朋友,赶快跑过去和它们嬉戏。

这群狗见这只驼鹿竟如此大胆,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来又撕
又咬,一会儿工夫就把驼鹿吃了个精光,血淋淋的尸骨就这样被弃置在道路上。

只可惜驼
鹿到死也不明白一向和气的狗为什么要吃它。

庄子在河南濮水悠闲地垂钓。

楚威王闻讯后,认为庄子到了自己的国境内,真是机会
难得,于是速派两位官员赶赴濮水。

来者向庄子传达了楚威王的旨意,邀请庄子进宫,愿
将楚国的治理大业拜托给庄子。

庄子手持钓竿听毕楚王的意图后,头也不回,他眼望着水面沉思片刻,说:“楚国有
神龟,死去已有三千年。

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中,珍藏在太庙的明堂之上
供奉。

请问:对这只神龟来讲,它是愿意死去遗下骨甲以显示珍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哪
怕是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来使听完庄子的一番发问,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选择活着,宁愿在泥塘生存。


庄子见他们回答肯定,回过头悠然地告诉两位官员:“有劳两位大夫,请回禀楚王吧,我选择活着!”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
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
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
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
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狡兔三窟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田文,号孟尝君,门下养了三千宾客,其中有一个门客叫冯谖xuān,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没有受到孟尝君的重视。

一天,孟尝君召集宾客,问道:“我在薛地放了不少债,谁能为我去收取本利?”别人还没开口,冯谖抢着说:“我愿意去。

”孟尝君点头同意。

冯谖又问道:“我收完了债,要给您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随口说:“先生看我家中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带着债券来到薛地,他召集老百姓,把债券核对后,放火烧了。

他对老百姓说:“孟尝君体谅大家的苦处,命令我将所有的债券一概免除!”借债的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冯谖见到孟尝君后,诉说了一切,孟尝君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三千宾客都跑了。

冯谖劝他去薛地居住,孟尝君的车子走到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就前来迎接。

孟尝君叹了口气说:“先生为我买了‘义’,我今天才算真正见到了。


冯谖说:“狡兔三窟,方能免除一死,如今只有一窟,还不能高枕而卧,让我再为您凿两个窟吧。


冯谖来到魏国游说,魏王派出使者带着马车一百辆和黄金千金,去薛地聘请孟尝君。

冯谖又劝孟尝君拒绝他们的聘请。

这样,魏国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就是不肯到魏国去做相国。

齐王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恐怕孟尝君为别国卖力,连忙派大臣带上千斤黄金和一柄有白玉佩带的宝剑,到薛地去向孟尝君谢罪,并恢复了他相国的职务。

这就是冯谖为孟尝君凿成的第二窟。

随后,冯谖又要孟尝君向齐王请赐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起来。

宗庙建成后,派人去报告孟尝君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