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

第二章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2-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在车辆动力学研究中,建立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牛顿矢量力学体系的动量定理及动量矩定理,二是利用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体系。
本节将对这两种体系作一简单回顾,并介绍几个新的原理。
一牛顿矢量力学体系(1)质点系动量定理质点系动量矢p对时间的导数等于作用于质点系的所有外力F i的矢量和(即主矢),其表达式为:二、分析力学体系分析力学是用分析的方法来讨论力学问题,较适合处理受约束的质点系。
(1)动力学普遍方程动力学普遍方程由拉格朗日(Lagrange)于1760年给出的,方程建立的基本依据是虚位移原理,表示如下:(2-6)(2)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总动能和总势能均以系统变量的形式表示,然后将其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再对其求偏导数,即可得到系统的运动方程。
拉格朗日方程形式如下:利用此方程推导车辆动力学方程时,因采用广义坐标,从而使描述系统位移的坐标数量大大减少,并可以自动消去无功内力。
但也存在下述问题:①应用拉格朗日方程时,有赖于广义坐标选取得是否得当,而适当地选择广义坐标有时要靠经验;②拉格朗日能量函数对于刚体系统的表达式可能非常复杂,代人拉格朗日方程后要作大量运算。
而对于复杂的车辆系统,写出能量函数的表达式就更加困难。
三、虚功率原理若丹(Jourdain)于1908年推导出另一种形式的动力学普遍方程,其所依据的原理称之为虚功率原理。
虚功率形式的动力学普遍方程为:四、高斯原理1829年,高斯(Gauss)提出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又一形式,称为高斯原理,其表达式为:§2-2 非完整系统动力学一、非完整系统动力学简介1894年,德国学者Henz第一次将约束系统分成“完整”和“非完整”两大类,从此开辟了非完整系统动力学(Nonholonomie System)的新领域,如今它已成为分析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车辆系统动力学pdf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是汽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主要研究汽车的动态性能,包括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纵稳定性、形式平顺性和通过性等。
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可以对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建立、计算机仿真、动态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
此外,汽车系统动力学也会讨论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
在研究中,汽车被视为一个动态系统,对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其数学模型和响应。
其目的是研究汽车受到的各种力以及这些力与汽车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汽车主要性能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提出汽车设计参数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同时,《汽车系统动力学》这本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案例。
汽车系统动力学

1汽车系统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其发展方向。
答:内容和范围:严格地说,车辆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车辆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如发动机、传动、加速、制动、防抱死和牵引力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车辆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即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
行驶动力学主要研究由路面的不平激励,通过悬架和轮胎垂向力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俯仰以及车轮的运动;而操纵动力学研究车辆的操纵特性,主要与轮胎侧向力有关,并由此引起车辆的侧滑、横摆和侧倾运动。
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共同推动了现代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随着各种底盘控制系统在车辆中应用的增长趋势及各功能控制系统集成程度的日益提高,车辆动力学在未来车辆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作用将愈加重要,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将在车辆主支控制、车辆多体动力学和向“人—车—路”闭环系统的扩展等方面有所体现。
2汽车空气阻尼及怎么样降低汽车空气阻力。
答: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成为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是空气对前进中的汽车形成的一种反向作用力,它的计算公式是:×sc w v2其中v为行车速度;s为汽车横截面面积,c w为风阻系数。
空气阻力跟速F D=116度成平方正比关系,也就是说:速度增加1倍,汽车受到的阻力会增加3倍。
因此高速行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非常明显,车速高,发动机就要将相当一部分的动力,或者说燃油能量用于克服空气阻力。
换句话说,空气阻力小不仅能节约燃油,在发动机功率相同的条件下,还能达到更高的车速。
空气阻力的大小除了取决于车的速度外,还跟汽车的截面积s和风阻系统c w有关。
通过改善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比如变化尾翼、底盘罩、前部进风口和轮毂帽,都能降低风阻系数。
而降低车身高度,等于减小了截面积,或使车身更多地着盖住轮子,也有利于降低空气阻力。
3描述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
答:主动悬架的控制环节中安装了能够产生抽动的装置,采用一种以力抑力的方式来抑制路面对车身的冲击力及车身的倾斜力。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绪篇概论和基础理论本篇首先介绍:1.车辆动力学的发展历史;2.车辆动力学理论对实际车辆设计所作的贡献;3.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4.介绍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1-1 历史回顾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00年前。
事实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兰切斯特)、美国的Olley(奥利尔)、法国的Broulhiet(勃劳希特)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
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1.首先要肯定Frederick (费雷德里克)W.Lanchester对这门学科的早期发展所做的贡献。
在他所处的时代,尽管缺乏成熟的理论,但作为当时最杰出的工程师,他对车辆设计的见解不但敏锐,而且深刻。
即使在今天,Lanchester的思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对本学科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物是Maurice (莫里斯)Olley,他率先系统地提出了操纵动力学分析理论。
3.Olley这样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车辆设计状况:“那时,已经零星出现了一些尝试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但实际上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坐在后座的乘客仍然象压载物一般,被施加在后轮后上方的位置。
人们对车辆转向不稳定的表现已习以为常,而装有前制动器的前桥摆振几乎成为了汽车驾驶中的必然现象。
工程师使所有的单个部件都制作得精致完好,但将它们组装成整车时,却很少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性能。
”就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的重要协调关系开始有所认识。
但对车辆性能的评价,仍主要凭经验而非数学计算。
1932年,Olley在美国凯迪拉克(Cadillac)公司建立了著名的“K2”试验台(一个具有前、后活动质量的车架),来研究前后悬架匹配及轴距对前后轮相位差的影响。
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
1 什么是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它是汽车技术的分支,
专注于研究和设计汽车系统的总体行为。
该领域主要关注汽车的运动
规律、动力学和控制特性。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旨在发展改善汽车
性能并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和社会需求。
2 动态特性
汽车系统动力学考虑多个机械系统的动态行为,以全面评估和调
整车辆的性能。
它是建立汽车的核心内容,涉及汽车的悬架系统、动
力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动力学技术可
以通过实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精确计算车辆的动力和运动特性,提
高车辆的整车性能,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模拟与控制
把汽车系统抽象化,建立一个车辆动力学模型,可以使研究者以
虚拟的方式实现无限的试验。
运行模拟,发现汽车的动力和控制问题,这也是汽车技术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方法。
同时,采用模拟技术可以大
大减少汽车系统开发周期。
4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未来发展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一个容易引起现代技术的新领域,随着技术的
不断更新,汽车系统动力学也在发生变化,多层次有趣的课题正在研
究,比如自动驾驶系统的研究,发动机的新能源研究等。
由于其独特
的特性,汽车系统动力学还可以发展到其他领域,如人体工程学,机
器人及空间科学等,将更多新奇的机器人及汽车系统动力学应用于日
常生活中。
汽车系统动力学融合了物理学、数学、机械工程,以及一系列的
有关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将与日俱增,未来有很大发展潜力。
汽车系统动力学习题答案

汽车系统动⼒学习题答案1.汽车系统动⼒学发展趋势随着汽车⼯业的飞速发展,⼈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越来越⾼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都与汽车系统动⼒学相关。
汽车系统动⼒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系统的动⼒学响应,还有车辆在垂向和横向两个⽅⾯的动⼒学内容,随着多体动⼒学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汽车系统动⼒学成为汽车CAE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朝着与电⼦和液压控制、有限元分析技术集成的⽅向发展,主要有三个⼤的发展⽅向:(1)车辆主动控制车辆控制系统的构成都将包括三⼤组成部分,即控制算法、传感器技术和执⾏机构的开发。
⽽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律则需要控制理论与车辆动⼒学的紧密结合。
(2)多体系统动⼒学多体系统动⼒学的基本⽅法是,⾸先对⼀个由不同质量和⼏何尺⼨组成的系统施加⼀些不同类型的连接元件,从⽽建⽴起⼀个具有合适⾃由度的模型;然后,软件包会⾃动产⽣相应的时域⾮线性⽅程,并在给定的系统输⼊下进⾏求解。
汽车是⼀个⾮常庞⼤的⾮线性系统,其动⼒学的分析研究需要依靠多体动⼒学的辅助。
(3)“⼈—车—路”闭环系统和主观与客观的评价采⽤⼈—车闭环系统是未来汽车系统动⼒学研究的趋势。
作为驾驶者,⼈既起着控制器的作⽤,⼜是汽车系统品质的最终评价者。
假如表达驾驶员驾驶特性的驾驶员模型问题得到解决后,“开环评价”与“闭环评价”的价值差别也许就不存在了。
因此,在⼈—车闭环系统中的驾驶员模型研究,也是今后汽车系统动⼒学研究的难题和挑战之⼀。
除驾驶员模型的不确定因素外,就车辆本⾝的⼀些动⼒学问题也未必能完全通过建模来解决。
⽬前,⼈们对车辆性能的客观测量和主观之间的复杂关系还缺乏了解,⽽车辆的最终⽤户是⼈。
因此,对车辆系统动⼒学研究者⽽⾔,今后⼀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可能会是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关系的认识2.⽬前汽车系统动⼒学的研究现状汽车系统动⼒学研究内容范围很⼴,包括车辆纵向运动及其⼦系统的动⼒学响应,还有车辆垂向和横向动⼒学内容。
汽车系统动力学范文

汽车系统动力学范文汽车系统动力学涵盖了车辆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动力学性能。
这包括加速度、最高时速、制动距离等指标的研究。
汽车的动力学性能直接影响了车辆的加速、刹车等操作。
了解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有助于驾驶员更好地控制汽车,确保行车安全。
例如,在紧急情况下,了解汽车的制动性能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其次是操纵性能。
汽车的操纵性能包括转弯半径、转向灵活度等指标的研究。
汽车的操纵性能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
了解车辆的操纵性能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预判并应对道路情况,避免车辆失控。
例如,在急转弯的情况下,了解车辆的操纵性能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判断车辆的转向灵活度,减少侧滑的风险。
最后是舒适性能。
舒适性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的舒适感。
车辆的舒适性能包括悬挂系统、座椅、噪音和振动等方面的研究。
了解车辆的舒适性能可以帮助车辆设计师设计出更加舒适的座椅和悬挂系统,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
同时,减少噪音和振动有助于提高驾驶员的专注力和乘车的舒适度。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方面。
例如,研究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有助于提高车辆的油耗和降低风阻;研究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有助于设计更安全的车身结构;研究车辆的轮胎性能有助于提高车辆的抓地力和操纵性能等等。
总的来说,汽车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车辆设计、驾驶、行车安全等方方面面。
了解汽车系统动力学对于提高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汽车制造商可以不断提高汽车的动力学性能,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行车体验。
同时,驾驶员也应该了解汽车的动力学性能,掌握正确的驾驶技巧,保证行车安全。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动力学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探究车辆运动特性的一门学科,也是车辆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车辆行驶过程中各个动力学系统中涉及到的物理参数,力学参数和物理特性,以及车辆性能参数和行驶特性。
车辆动力学是一种以力学为基础的,研究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动力特性的学科。
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静态动力学特性,动态动力学特性,变速动力学特性,悬架振动特性,液压控制特性。
静态动力学特性是指车辆停止时的运动特性,它主要研究车辆不发动时的驱动系统构造、系统摩擦、悬架结构的摩擦应力的可利用性,及车辆的静态平衡性能等;动态动力学特性是指车辆发动时的运动特性,它主要研究车辆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性能,以及车辆发动时的主要性能指标,如最大加速、最大制动和转弯半径等;变速动力学特性是指车辆使用变速器时的动力学性能,它主要研究车辆随变速器调节参数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性能,如操纵时的反馈及转向特性等;悬架振动特性是指车辆悬架系统的振动特性,它主要研究车辆行驶时系统的振动参数,如振动加速度和速度,以及悬架系统的不同模式。
液压控制特性是指车辆使用液压悬架系统时的动力学特性,它主要研究车辆行驶时系统的液压支撑力,以及液压悬架系统的不同调节参数。
车辆动力学是一门研究车辆行驶过程中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的学科,它将力学,动力学,机械,电子,控制等科学理论应用于车辆研究,发挥着科学研究和车辆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能的提高,车辆动力学研究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车辆设计中,它也成为车辆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
国内外学者利用计算机仿真,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为汽车性能的改善和可靠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以车辆动力学性能为准则,建立合理的汽车设计及调校方法,以达到车辆的最佳性能和最大限度安全等目标,是当今车辆系统性能改善及汽车安全设计的重要途径。
总之,车辆动力学是车辆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研究领域,它研究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为车辆系统设计及汽车安全性能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也是车辆系统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复杂系统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历史回顾《汽车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车辆系统的主要行驶性能,如牵引性能、车 辆的动态载荷、转向动力学等。
研究路面不平度激励的振动。
了解该领域世界发展及最新成果。
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动力学分析的一般的理论和方法, 析、从事该领域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 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分。
要求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 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 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理解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 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垂向)和操纵动力学(侧向)内容。
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结 合实例分析,介绍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计算机仿真、动态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对常用的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有所了解。
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篇概论和基础理论 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术语、 标准和法规、发展趋势。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法、发展趋势。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是车辆特性 和设计方法。
4. 教学内容为今后汽车系统动力学分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 +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1.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研究内容和范围1.纵向动力学2.行驶动力学3.操作动力学第三节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1.期望的车辆特性2.设计方法3.汽油机与柴油机速度特性的比较第四节术语、标准和法规1.汽车术语、标准和法规第五节发展趋势1.车辆的主动控制2.多体系统动力学3.闭环系统和主观与客观评价第二章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非完整系统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牛顿矢量力学体系、分析力学体系、虚功率原理、高斯原理;了解非完整系统动力学、非完整约束方程的实例、车辆动力学中应用非完整约束的利弊相应概念;理解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研究方法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
教学难点是非完整系统动力学。
4教学内容第一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1.牛顿矢量力学体系2.分析力学体系3.虚功率原理4.高斯原理第二节非完整系统动力学1.非完整系统动力学2.非完整约束方程的实例3.车辆动力学中应用非完整约束的利弊第三节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1.发展概况2.研究方法第三章充气轮胎动力学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轮胎的功能、结构及发展、轮胎模型、轮胎纵向力学特性、轮胎垂向力学特性、轮胎侧向力学特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轮胎滚动助力、道路阻力、轮胎侧偏阻力、总的车轮滚动阻力、轮胎纵向力与滑动率的关系;轮胎垂向力学特性的轮胎的垂向特性、轮胎噪声、轮胎垂向振动力学模型;轮胎侧向力学特性的纯转向工况、、联合工况、整车建模对轮胎模型的考虑。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轮胎纵向力学特性、轮胎垂向力学特性、轮胎侧向力学特性。
教学难点是轮胎力学模型。
4.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1.轮胎坐标系2.车轮运动参数第二节轮胎的功能、结构及发展第三节轮胎模型第四节轮胎纵向力学特性1.轮胎滚动助力2.道路阻力3.轮胎侧偏阻力4.总的车轮滚动阻力5.轮胎纵向力与滑动率的关系第五节轮胎垂向力学特性1.轮胎的垂向特性2.轮胎噪声3.轮胎垂向振动力学模型第六节轮胎侧向力学特性1. 纯转向工况2. 联合工况3. 整车建模对轮胎模型的考虑第四章 空气动力学基础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特性、伯努利方程、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空气动力学试验、车辆 空气阻力。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特性、 伯努利方程、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 空气动力学 试验、车辆空气阻力相关概念。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车辆空气阻力。
教学难点是汽车车辆空气阻力。
4. 教学内容1. 空气密度2. 空气粘度1. 压力分布2. 压力系数1. 风洞试验2.雷偌数3. 流场可视化1.SAE 坐标系2. 空气阻力系数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动力的需求与供应、 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制 动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空气的特性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第四节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第五节 实际气流特性概述 第六节空气动力学试验第七节车辆空气阻力第五章第一篇纵向动力学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动力的需求与供应; 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车辆所受的垂向力、车辆所受的纵向力、前后轴的附着率、路面附着限制的加速或爬坡能力、驱动效率;制动性制动性的评价、直线制动动力学分析;制动稳定性分析;转弯制动动力学分析;制动控制系统。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发展的几个阶段,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匹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是汽车匹配的国内外现状。
4.教学内容第一节动力的需求与供应1.车辆对动力的需求2.车辆的动力供应第二节动力性1概述2.爬坡能力3.加速能力第三节燃油经济性1.燃油消耗量计算2.减少油耗的途径第四节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1.车辆所受的垂向力2.车辆所受的纵向力3.前后轴的附着率4.路面附着限制的加速或爬坡能力5.驱动效率第五节制动性1.制动性的评价2.直线制动动力学分析3.制动稳定性分析4.转弯制动动力学分析5.制动控制系统第六章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驱动力控制系统、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的控制目标、 力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目标、 控制方式;汽车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 目标、控制方式。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驱动力控制系统。
教学难点、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
1概述 2. 控制目标 3. 控制过程 4. 控制策略 5. 应用举例1概述2. 基本原理和控制目标3. 控制方式1概述2.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扭振系统的激振源、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扭振系统的激振源、 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的动力学方程和振型 分析、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固有频率与振型分析、 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
教学难点是汽车固有 频率与振型分析。
控制过程、控制策略;驱动4教学内容第一节防抱死制动控制第二节驱动力控制系统第三节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3.控制方式第七章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1. 扭振力学模型2. 扭振动力学方程3. 固有频率与振型分析4. 发动机的临界转速第三节 第二篇行驶动力学 第八章路面输入及其模型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路面输入模型、特殊路面输入。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据处理方法。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路面输入模型。
教学难点是特殊路面输入。
4. 教学内容第一节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1.路面测量技术2.数据处理1.频率模型2.时域模型3. 四轮输入时的考虑第三节第九章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座椅。
4教学内容第一节 扭振系统的激振源 第二节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路面输入模型、特殊路面输入的数第二节路面输入模型特殊路面输入 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2.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对振动的反应的标准、平顺性测量。
3. 教学重点和难点4. 教学内容第二节 第三节平顺性测量第十一章行驶动力学模型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模型推导的前提、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整车模 型的推导及分析。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
教学难点是汽车弹簧。
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 1•金属弹簧 2.气体弹簧1概述2.摩擦式减振器3.液力减振器4.减振器特性第十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 座椅第五节人体对振动的反应教学重点是人体对振动的反应的标准、平顺性测量。
第一节 概述 标准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模型推导的前提、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的运动方程与结果分析,整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
教学难点是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
1.运动方程2•线性分析3. 系统的性能指标4. 例题计算5. 结果分析1.运动方程2.结果分析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可控悬架系统。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车身高度调节系统、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可切换阻尼系统、 全主动系统、有限带宽主动系统、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介绍。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 可切换阻尼系统、全主动系统、有限带宽主动系统, 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
教学难点是全主动系统。
车身高度调节系统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 可切换阻尼系统 全主动系统 有限带宽主动系统 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 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介绍4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模型推导的前提 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第三节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第四节第十二章整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可控悬架系统4教学内容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1.随机线性最优控制2.预瞄控制第三篇操纵动力学第十三章基本操纵模型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基本操纵模型相应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基本操纵模型假设、运动方程的推导、操纵特性分析、对实际问题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