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
合集下载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坐姿工作面高度
坐姿工作面与上肢的姿势
表 坐姿作业空间设计参数(毫米) 工作面的设计要允 许大臂在工作中保 持自然放松的姿势。 在工作的时候保持 大臂的放松以及肘 部保持在90度可以 使人们在工作中很 舒适,同时可以保 持腕部处于中立的 姿势
作业空间设计的关键因素
作业特点:工作需要,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
作业空间特点:近身作业、个体作业、总体作业 人体尺寸:参照人体尺寸数据,要考虑净尺寸和实际工作时的着 装尺寸 视觉范围:视野、视距、照明 作业姿势:坐姿、立姿和坐立交替结合姿势 个体因素: 使用者的性别、年龄、体形和人种等因素 控制面板布臵:重要程度、作业顺序、使用频率、功能对应性、 控制器的间距 设备布局:作业顺序、设备功能、混合布臵
脑力负荷
7.1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7.2作业空间设计的人体因素 7.3作业空间设计内容 7.4作业空间设计评价
7.5作业空间设计应用
7.1 作业空间设计概述
作业空间包括作业者在操作时所需的空间及在作业中所需的机器、 设备、工具和操作对象所占的空间范围。 作业空间的设计是指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以及作业 姿势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对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工具进行 合理的布臵、安排,并找出最适合本作业的人体最佳作业姿势、作 业范围,以便为作业者创造一个最佳的作业条件。
水平作业范围 指人坐在工作台前,在水平面上方 便的移动手臂所形成的轨,包括 正常范围和最大范围。
垂直作业范围
人体手臂最适合的作业区域是一个 近似梯形的区域,设计时应根据人 体尺寸和图中所示范围决定作业空 间 立体作业范围 立体作业范围指的是将水平和垂直 作业范围结合在一起的三维空间
图 坐姿的正常和最大水平作业范围 (Barnes,1963;Squires,1956)
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

2. 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见图8-11,图8-12
3. 脚的作业空间 见图8-13
4. 受限作业空间 见图8-14,图8-15,尺寸参阅表8-4至8-5。 P 168 表8-6 由上肢和零件尺寸限定的维修空间 P169 表8-7 由标准工具尺寸和使用方法限定的维修空间
•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3. 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 见图7-4
•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2.2 手作业岗位尺寸设计
1. 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2.
D、W、T1、T2、G、L、B、Z、U;参阅表7-1和表7
2. 与作业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作业对象高度C:由工作任务确定;
(2)作业台厚度K:
•Km
•Kmi
(3ax)坐姿岗位相对高度H1和n立姿岗位工作高度H2;
•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1.2作业岗位设计要求和原则
1.设计要求
1)作业岗位的布局应保证工作能在上肢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完 成,且考虑下肢的舒适性。 2)考虑操作动作的频繁程度。 3)考虑作业者的群体。
2. 设计原则
1)作业岗位应考虑作业者的生理特点和动作的经济性原则。 2)作业岗位的各组成部分应符合工作特点和人机工程学要求。 3)作业岗位不允许无关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I类:视力为主的手工精细作业;
II类:为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有一般要求的作业;
III类:为兼顾视力和臂力的作业。参阅表7-2
(4)作业平面高度A的最小限值
坐姿作业岗位:
•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立姿:
•(5)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3. 脚的作业空间 见图8-13
4. 受限作业空间 见图8-14,图8-15,尺寸参阅表8-4至8-5。 P 168 表8-6 由上肢和零件尺寸限定的维修空间 P169 表8-7 由标准工具尺寸和使用方法限定的维修空间
•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3. 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 见图7-4
•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2.2 手作业岗位尺寸设计
1. 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2.
D、W、T1、T2、G、L、B、Z、U;参阅表7-1和表7
2. 与作业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作业对象高度C:由工作任务确定;
(2)作业台厚度K:
•Km
•Kmi
(3ax)坐姿岗位相对高度H1和n立姿岗位工作高度H2;
•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1.2作业岗位设计要求和原则
1.设计要求
1)作业岗位的布局应保证工作能在上肢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完 成,且考虑下肢的舒适性。 2)考虑操作动作的频繁程度。 3)考虑作业者的群体。
2. 设计原则
1)作业岗位应考虑作业者的生理特点和动作的经济性原则。 2)作业岗位的各组成部分应符合工作特点和人机工程学要求。 3)作业岗位不允许无关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I类:视力为主的手工精细作业;
II类:为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有一般要求的作业;
III类:为兼顾视力和臂力的作业。参阅表7-2
(4)作业平面高度A的最小限值
坐姿作业岗位:
•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立姿:
•(5)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

3、常见作业姿势 4、选择的姿势原则
力方向; 3〕工作场所各种物质 〔包括必需的工具、加
工材料等〕的安放位置;
4〕控作台或工作台的台
面高度,有无适宜的容
膝空间;
5〕作业时起坐的频率。
一、坐姿作业空间 1.坐姿作业的特点
优点
最合理的作业姿势是坐姿作 业。因此,必需坐着工作的,
宜承受坐姿的作业 就肯定要保证坐着工作。可
1〕坐姿工作面的高度
坐姿工作面的高度主要由人体参数和作 业性质等因素打算。
从作业性质来说,作业需要的力越大,则工作面高 度就应越低;作业要求视力越强,则工作面的高度 就应当越高。 b对视力强度要求较高的工作, 如微型机械和仪表的组装,准确 复制和画图等,台面高度一般选 为840±20毫米,眼睛到被观看 物体的距离为250-350毫米,能 区分直径小于l毫米的零件;
二、作业空间设计的根本原则
为了使作业空间设计得既经济合理,又能 给作业人员的操作带来舒适和便利,作业 空间设计时一般应遵守以下原则:
1.总体布局和局部协调 2.着眼于人,落实于设备
作业空间设计要着眼于人,落实于设备。即以人为主体进展设 计,首先考虑人的需要,为人制造舒适的作业条件,再把有关 的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和工具等〕进展合理的排列布置。其 中考虑人的活动特性时,必需考虑人的认知特点和人体动作的 自然性、同时性、对称性、节奏性、规律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在应用有关人体测量数据设计作业空间时,必需至少在90%的 操作者中具有适应性、兼容性、操纵性和可达性。
安全作业空间设计
一、作业空间的概念
作业空间
作业空间包含三种不同的空间范围
作业接触空间
作业活动空间 安全防护空间
在工作系统中,人、机、环境三 个根本要素都占有用肯定的空间, 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空间 的总和,就叫作业空间。
第七章 作业岗位及作业空间设计

1、坐姿手工作业岗位 图7—2(a)、(b)分别为坐姿手工作业 岗位的侧视图和俯视图时需确定的 与作业有关和与人体有关的尺寸 2.立姿手工作业岗位 图7—3为立姿手工作业岗位的侧视 图,其俯视图同图7—2(b)。图中代 号同图7-2 3.坐、立姿交替手工作业岗位 坐、立姿交替手工作业岗位侧视图 见图7-4,其俯视图见图7—2(b),图 中代号含义亦同图7—2。
⑦大腿空间高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 限值见表7-3
一、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坐姿作业岗位 坐姿作业岗位是为从事轻作业、中作业且不要求作 业者在作业过程中走动的工作而组织的。当具有下 述基本特征时,宜选择坐姿岗位。 ①在坐姿操作范围内,短时作业周期需要的工具、材料、 配件等都易于拿取或移动。 ②不需用手搬移物品的平均高度超过工作面以上15cm 的作业。 ③不需作业者施用较大力量,如搬动重物不得超过 4.5kg,否则应采用机械助力装臵。 ④在上班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从事精密装配或书写等作业。
3.坐、任务的性质,要求操作者在作业过程中采用不同 的作业姿势来完成,而只有不同的作业岗位才能满足作 业者采用不同作业姿势的要求,为此情况而组织的作业 岗位称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具有下列特点时,建议 采用坐、立姿交替岗位。 ①经常需要完成前伸超过41cm或高于工作面15cm的重 复操作。如果不考虑人体可及范围和静负荷疲劳的特点, 可取坐姿作业岗位;但考虑人的特点,应选择坐、立姿 交替岗位。 ②对于复合作业,有的最好取坐姿操作,有的则适宜立 姿操作,从优化人机系统来考虑,应取坐、立姿交替岗 位。
(二)手工作业岗位尺寸设计
根据与作业相关的程度,三种手工作业岗位中的尺寸均分为 与作业有关相与人体有关两类,下面分别介绍两类尺寸确定 方法。 1、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由国家标准中与作业者人体有关部位第5或第95百分位数值 推导出与人体有关的岗值尺寸,列于表7—l。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求。
3)作业岗位不允许无关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8.2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岗位称为手工作业岗位(国标 GB14776-93为岗位设计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确定尺寸的基 本方法)。
8.2.1 手作业岗位类型 1. 坐姿手工作业岗位,见图8-2 2. 立姿手工作业岗位,见图8-3 3. 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见图8-4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第7章链接
第9章链接
8.1 作业岗位的选择
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来选择作业岗位,作业岗位分为坐 姿岗位,立姿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岗位,见图8-1。 8.1.1 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 坐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轻、中作业且不要求作业者在 作业过程中走动的工作。
2. 立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中、重作业以及坐姿作业岗位 的设计参数和工作区域受到限制的工作。
第8章 结束
回总目录 第9章
附录 本章所附插图
图8-1
返回
图8-2
返回
图8-3
返回
图8-4
返回
图8-5
返回
图8-6
返回
图8-7
返回
图8-8
返回
图8-9
返回
图8-10
返回
图8-11
返回
图8-12
返回
图8-13
返回
图8-14
返回
图8-15
返回
图8-16
返回
图8-17
返回
图8-18
返回
图8-19
返回
具体尺寸计算请参阅教材
3.与性别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当作业人员性别一致时 (2)当作业人员性别不一致时
3)作业岗位不允许无关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8.2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岗位称为手工作业岗位(国标 GB14776-93为岗位设计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确定尺寸的基 本方法)。
8.2.1 手作业岗位类型 1. 坐姿手工作业岗位,见图8-2 2. 立姿手工作业岗位,见图8-3 3. 坐、立姿交替作业岗位,见图8-4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第7章链接
第9章链接
8.1 作业岗位的选择
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来选择作业岗位,作业岗位分为坐 姿岗位,立姿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岗位,见图8-1。 8.1.1 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 坐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轻、中作业且不要求作业者在 作业过程中走动的工作。
2. 立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中、重作业以及坐姿作业岗位 的设计参数和工作区域受到限制的工作。
第8章 结束
回总目录 第9章
附录 本章所附插图
图8-1
返回
图8-2
返回
图8-3
返回
图8-4
返回
图8-5
返回
图8-6
返回
图8-7
返回
图8-8
返回
图8-9
返回
图8-10
返回
图8-11
返回
图8-12
返回
图8-13
返回
图8-14
返回
图8-15
返回
图8-16
返回
图8-17
返回
图8-18
返回
图8-19
返回
具体尺寸计算请参阅教材
3.与性别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当作业人员性别一致时 (2)当作业人员性别不一致时
人因工程学第七章作业中的动作、岗位和空间设计

1.作业姿势与人体机能的关系 (1)与视觉的关系
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最容易看见物体时眼睛的高度和物体与眼 睛的距离。例如,在必须降低眼睛高度的情况下,就要形成蹲下的姿势、 前屈的姿势或侧屈的姿势等,保持或反复做这样的姿势,是引起过早疲劳 的原因。 (2)与循环的关系 如果伸长手抓住电车的拉手,手指就会发麻,如长时间一直站着,则脚会 出现水肿,这是日常的经验。在远离心脏的部位,由于重力的缘故,血液 循环流动往往不畅。因而,必须尽可能避免手的操作点过高的姿势或妨碍 血液循环的姿势,如蹲下的姿势和把头低下的前屈姿势。
②坐姿操作。
在下列作业中宜采用坐姿操作:持续时间较长的工作应尽可 能采取坐姿操作,以免疲劳;精确而细致的操作应采取坐姿, 因为在坐姿状态下,可完成较精确的操作;需要手足并用地 作业。
坐姿操作的缺点在于,作业过程中不易改变体位,施力受到 限制,工作范围有局限性,长期久坐作业易引起脊柱弯曲等 职业损伤。
此外,人体所处的姿势是影响施力的重要因素。
4.人体不同姿势的能耗
图7-5 不同姿势的相对氧耗量
图7-6 各种作业姿态相对应的能耗(kcal/min)
图7-7 姿势与肢体活动程度
二、作业姿势的设计原则
1.作业姿势的选择
(1)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
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空间的大小与照明条件; 体力负荷的大小及用力方向;工作场所各物(包括仪器、工 具、加工物件等)的安放位置;工作台面的高度,有无合适 的容膝空间;操作时起、坐的频率。
图7-8 不良的作业姿势
④双手同时操作时,手的运动方向应相反或者对称运动,单手 作业本身就造成背部肌肉静态施力。另外,双手做对称运动 有利于神经控制。
⑤作业位置(坐台的台面或作业的空间)高度应按工作者的眼 睛和观察时所需的距离来设计。观察时所需要的距离越近, 作业位置应越高,如图7-9所示。由图可见,作业位置的高度 应保证工作者的姿势自然,身体稍微前倾,眼睛正好处在观 察时要求的距离。图中还采用了手臂支撑,以避免手臂肌肉 静态施力。
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最容易看见物体时眼睛的高度和物体与眼 睛的距离。例如,在必须降低眼睛高度的情况下,就要形成蹲下的姿势、 前屈的姿势或侧屈的姿势等,保持或反复做这样的姿势,是引起过早疲劳 的原因。 (2)与循环的关系 如果伸长手抓住电车的拉手,手指就会发麻,如长时间一直站着,则脚会 出现水肿,这是日常的经验。在远离心脏的部位,由于重力的缘故,血液 循环流动往往不畅。因而,必须尽可能避免手的操作点过高的姿势或妨碍 血液循环的姿势,如蹲下的姿势和把头低下的前屈姿势。
②坐姿操作。
在下列作业中宜采用坐姿操作:持续时间较长的工作应尽可 能采取坐姿操作,以免疲劳;精确而细致的操作应采取坐姿, 因为在坐姿状态下,可完成较精确的操作;需要手足并用地 作业。
坐姿操作的缺点在于,作业过程中不易改变体位,施力受到 限制,工作范围有局限性,长期久坐作业易引起脊柱弯曲等 职业损伤。
此外,人体所处的姿势是影响施力的重要因素。
4.人体不同姿势的能耗
图7-5 不同姿势的相对氧耗量
图7-6 各种作业姿态相对应的能耗(kcal/min)
图7-7 姿势与肢体活动程度
二、作业姿势的设计原则
1.作业姿势的选择
(1)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
确定作业姿势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空间的大小与照明条件; 体力负荷的大小及用力方向;工作场所各物(包括仪器、工 具、加工物件等)的安放位置;工作台面的高度,有无合适 的容膝空间;操作时起、坐的频率。
图7-8 不良的作业姿势
④双手同时操作时,手的运动方向应相反或者对称运动,单手 作业本身就造成背部肌肉静态施力。另外,双手做对称运动 有利于神经控制。
⑤作业位置(坐台的台面或作业的空间)高度应按工作者的眼 睛和观察时所需的距离来设计。观察时所需要的距离越近, 作业位置应越高,如图7-9所示。由图可见,作业位置的高度 应保证工作者的姿势自然,身体稍微前倾,眼睛正好处在观 察时要求的距离。图中还采用了手臂支撑,以避免手臂肌肉 静态施力。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的成果总结
通过对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的深入研究,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全面、系 统的理论框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验证了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对企业生产 效率、员工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证实了该 领域研究的实践意义。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和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作 业岗位与空间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工作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作业 岗位与空间设计的动态性和灵 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需求和生产环境。
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先进的 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应用于作业岗位与空间 设计中,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
封闭式办公空间
提供独立、安静的办公环 境,保障私密性,适用于 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岗位。
混合式办公空间
结合开放式与封闭式的优 点,既保障私密性又促进 团队协作。
生产空间的设计
生产线布局
根据生产流程合理规划生产线,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设备布局
根据设备尺寸、功能和操作要求, 合理安排设备位置,确保生产顺
自然光利用
充分利用自然光,提高室内采光质量,减少人工照明使用。
照明设计
根据作业需求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和布局方式,确保光线 均匀、柔和,避免眩光和阴影。
家具与设备配置优化
人体工程学应用
选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家具和设备,提高员工工作舒 适度和效率。
家具选择
选择环保、耐用、舒适的家具,营造温馨、整洁的工 作环境。
作业岗位的设置原则
因事设岗原则
根据工作任务和流程的需要, 合理设置作业岗位,避免人浮
人机工程国家标准(69页,作业岗位尺寸、空间尺寸、作业场地空间尺寸、险情声光信号、视觉信号、视野等)

办公室人员的空间尺寸
最小面积/m² 活动空间/m³ 最低高度/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管理人员
≥5
≥15
≥3
设计人员
≥6
≥20
≥3
工作场地空间尺寸
辅助性工作场地空间尺寸 ➢ 出入口
出口形状
矩形 正方形 圆形
应急出口的尺寸/mm
尺 最小 405×610 460 560
寸 最佳
510×710 560 710
工作场地空间尺寸
➢ 工作台面厚度 K
对原有设备,K值是已知的;新设计情况的K值,应满足下式关系。
K=Z5%-A+S5%
K=Z5%-A+S5%
➢ 工作高度A的最小限值
1、坐姿工作岗位 A≥H1-C+S 或 A≥H1-C+U+F 2、立姿工作岗位 A≥H2-C ➢ 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S95%-S5%=H1(5%)+H1(95%)
坐姿作业空间 ➢ 水平作业范围
作业空间尺寸
➢ 垂直作业范围
作业空间尺寸
坐姿作业时手的垂直作业范围/mm
坐姿上肢运动范围
➢ 立体作业范围
作业空间尺寸
坐姿立体作业范围/mm
容膝、容脚空间
作业空间尺寸
尺寸部位 a 容膝孔宽度 b 容膝孔高度 c 容膝孔深度 d 大腿空隙 e 容腿孔深度
最小尺寸 510 640 460 200 660
➢ 脚支撑高度F的调整范围 F5%+F95%=S5% -S95%+U95%-U95% 或 F5%+F95%=H1(95%) -H1(5%) +U95%-U95%
工作岗位尺寸
➢ 大腿空间高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限值大腿空间高 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限值
最小面积/m² 活动空间/m³ 最低高度/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管理人员
≥5
≥15
≥3
设计人员
≥6
≥20
≥3
工作场地空间尺寸
辅助性工作场地空间尺寸 ➢ 出入口
出口形状
矩形 正方形 圆形
应急出口的尺寸/mm
尺 最小 405×610 460 560
寸 最佳
510×710 560 710
工作场地空间尺寸
➢ 工作台面厚度 K
对原有设备,K值是已知的;新设计情况的K值,应满足下式关系。
K=Z5%-A+S5%
K=Z5%-A+S5%
➢ 工作高度A的最小限值
1、坐姿工作岗位 A≥H1-C+S 或 A≥H1-C+U+F 2、立姿工作岗位 A≥H2-C ➢ 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S95%-S5%=H1(5%)+H1(95%)
坐姿作业空间 ➢ 水平作业范围
作业空间尺寸
➢ 垂直作业范围
作业空间尺寸
坐姿作业时手的垂直作业范围/mm
坐姿上肢运动范围
➢ 立体作业范围
作业空间尺寸
坐姿立体作业范围/mm
容膝、容脚空间
作业空间尺寸
尺寸部位 a 容膝孔宽度 b 容膝孔高度 c 容膝孔深度 d 大腿空隙 e 容腿孔深度
最小尺寸 510 640 460 200 660
➢ 脚支撑高度F的调整范围 F5%+F95%=S5% -S95%+U95%-U95% 或 F5%+F95%=H1(95%) -H1(5%) +U95%-U95%
工作岗位尺寸
➢ 大腿空间高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限值大腿空间高 度Z和小腿空间高度U的最小限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脚-地板界面 适当设计台、椅、地三者的高度差, 避免引起下肢的静态负荷,避免造成大腿受工作台面 下部的压迫。
7.3.2视觉信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寸
1、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考虑现代人体尺寸的各种变化和修正量而确定的具体
数据。见图7-6 2、仪表控制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图7-7,该图中(a)、(b)、(c)分别表示控制台结构形 式不同,相应的作业岗位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异。 3、荧光屏观察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3.总体作业空间
不同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如计算机房、 网吧、办公室、教室、车间等。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8.4.2 近身作业空间
1. 坐姿近身作业空间 见图8-9,图8-10
2. 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见图8-11,图8-12
3. 脚的作业空间 见图8-13
4. 受限作业空间 见图8-14,图8-15,尺寸参阅表8-4至8-5。 P 168 表8-6 由上肢和零件尺寸限定的维修空间 P169 表8-7 由标准工具尺寸和使用方法限定的维修空间
(4)作业平面高度A的最小限值 坐姿作业岗位: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立姿:
(5)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S 95%-S 5%=H 1(95%)-H 1(5%)
(6)脚支撑高度F的调整范围 F=S-U F 95%-F 5%=S 95%-S 5%+U 5%-U 95%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L
返回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返回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3.与性别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当作业人员性别一致时,工作高度H2计算式为:
(2)当作业人员性别不一致时,工作高度H2计算式为:
H2的选择见表8-2。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7.3.1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机界面 见图7-5
1. 人-椅界面 首先要求作业者保持正确坐姿,并采用
3. 坐、立姿交替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岗位 见图7-4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2.2 手作业岗位尺寸设计
1. 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2.
D、W、T1、T2、G、L、B、Z、U;参阅表7-1和表7-3
2. 与作业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作业对象高度C:由工作任务确定;
(2)作业台厚度K:
Kmax
Kmin
(3)坐姿岗位相对高度H1和立姿岗位工作高度H2; I类:视力为主的手工精细作业; II类:为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有一般要求的作业; III类:为兼顾视力和臂力的作业。参阅表7-2
7.1.2作业岗位设计要求和原则
1.设计要求
1)作业岗位的布局应保证工作能在上肢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完 成,且考虑下肢的舒适性。 2)考虑操作动作的频繁程度。 3)考虑作业者的群体。
2. 设计原则
1)作业岗位应考虑作业者的生理特点和动作的经济性原则。 2)作业岗位的各组成部分应符合工作特点和人机工程学要求。 3)作业岗位不允许无关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第7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5 作业面设计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7.7 作业空间设计的社会心理因素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来选择作业岗位,作业岗位分为坐姿岗位, 立姿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岗位,见图7-1。
B、应使臂部自然下垂,处于合适的放松状态,小臂一般应接近 水平状态或略下斜;任何场合都不应使小臂上举过久。
C、不应使脊推过度屈曲。 D、若在同一作业面内完成不同性质的作业,则作业面高度应可 调节
1、坐姿作业面高度 参阅表8-8。
2. 站姿 见图8-17,图8-18 3. 坐/站姿
7.5 作业面设计
GB5083、GB3861、GB4064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岗位称为手工作业岗位(国 标GB14776-93为岗位设计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确定尺 寸的基本方法)。 JB/Z 308《工作岗位一般人机工程 要求》
7.2.1 手作业岗位类型
1. 坐姿手工作业岗位 见图7-2
2. 立姿手工作业岗位 见图7-3
返回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5 作业面设计
7.5.1 水平作业面
水平作业面主要在坐姿作业和坐、站姿作业场合使 用,它必须位于作业者舒适的手工作业空间范围内. 正常(舒适)作业区域: 作业者应能在小臂正常放置而上 臂处于自然悬垂状态下舒适的操作。
适当尺寸、结构和可以调节的座椅。
2. 眼-视屏界面 要求满足人的视觉特点(视距、视
野),并选用可旋转和可移动的显示器。
3.手-键盘界面 要求上肢能舒适的工作,保持上臂自 然下垂,手腕顺直,可选择高度可调的平板放置键盘, 键盘可移动,倾斜度可调。设计腕垫,避免引起手腕 疲劳综合症。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见图7-8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4.1 有关概念
作业空间应以“人”为中心,以人体尺度为基准确定的操作 或工作空间。
1.近身作业空间
指作业者在某一位置时,考虑身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寸,在坐 姿或站姿状态下所能完成作业的空间范围。
2.个体作业场所
指操作者及其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 区域,如:汽车驾驶室,计算机操作台,机床。
最大作业区域: 应使在臂部伸展状态下能够操作,且 这种作业状态不宜持续很久。见图8-16.
作业面一般设计成水平面,对于阅读、绘图,可设计 成倾斜面(倾斜度和高度最好可调)。
7.5 作业面设计
7.5.2 作业面高度
作业面高度设计原则: 一般应在肘部以下5~10cm。
A、作业面高度最好可调,工作时将高度调至适合操作者身体尺 度及个人喜好的位置。
7.1.1 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 坐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轻、中作业且不要求作业者在作业 过程中走动的工作。 2. 立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中、重作业以及坐姿作业岗位的设 计参数和工作区域受到限制的工作。 3. 坐、立姿交替岗位:适于操作者在作业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 不同的作业姿势来完成的工作。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3.2视觉信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寸
1、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考虑现代人体尺寸的各种变化和修正量而确定的具体
数据。见图7-6 2、仪表控制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图7-7,该图中(a)、(b)、(c)分别表示控制台结构形 式不同,相应的作业岗位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异。 3、荧光屏观察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度
3.总体作业空间
不同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如计算机房、 网吧、办公室、教室、车间等。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8.4.2 近身作业空间
1. 坐姿近身作业空间 见图8-9,图8-10
2. 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见图8-11,图8-12
3. 脚的作业空间 见图8-13
4. 受限作业空间 见图8-14,图8-15,尺寸参阅表8-4至8-5。 P 168 表8-6 由上肢和零件尺寸限定的维修空间 P169 表8-7 由标准工具尺寸和使用方法限定的维修空间
(4)作业平面高度A的最小限值 坐姿作业岗位: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立姿:
(5)座位面高度S的调整范围 S 95%-S 5%=H 1(95%)-H 1(5%)
(6)脚支撑高度F的调整范围 F=S-U F 95%-F 5%=S 95%-S 5%+U 5%-U 95%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L
返回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返回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3.与性别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当作业人员性别一致时,工作高度H2计算式为:
(2)当作业人员性别不一致时,工作高度H2计算式为:
H2的选择见表8-2。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7.3.1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机界面 见图7-5
1. 人-椅界面 首先要求作业者保持正确坐姿,并采用
3. 坐、立姿交替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岗位 见图7-4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2.2 手作业岗位尺寸设计
1. 与人体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2.
D、W、T1、T2、G、L、B、Z、U;参阅表7-1和表7-3
2. 与作业有关的作业岗位尺寸
(1)作业对象高度C:由工作任务确定;
(2)作业台厚度K:
Kmax
Kmin
(3)坐姿岗位相对高度H1和立姿岗位工作高度H2; I类:视力为主的手工精细作业; II类:为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有一般要求的作业; III类:为兼顾视力和臂力的作业。参阅表7-2
7.1.2作业岗位设计要求和原则
1.设计要求
1)作业岗位的布局应保证工作能在上肢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完 成,且考虑下肢的舒适性。 2)考虑操作动作的频繁程度。 3)考虑作业者的群体。
2. 设计原则
1)作业岗位应考虑作业者的生理特点和动作的经济性原则。 2)作业岗位的各组成部分应符合工作特点和人机工程学要求。 3)作业岗位不允许无关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第7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5 作业面设计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7.7 作业空间设计的社会心理因素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
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来选择作业岗位,作业岗位分为坐姿岗位, 立姿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岗位,见图7-1。
B、应使臂部自然下垂,处于合适的放松状态,小臂一般应接近 水平状态或略下斜;任何场合都不应使小臂上举过久。
C、不应使脊推过度屈曲。 D、若在同一作业面内完成不同性质的作业,则作业面高度应可 调节
1、坐姿作业面高度 参阅表8-8。
2. 站姿 见图8-17,图8-18 3. 坐/站姿
7.5 作业面设计
GB5083、GB3861、GB4064
7.2 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岗位称为手工作业岗位(国 标GB14776-93为岗位设计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确定尺 寸的基本方法)。 JB/Z 308《工作岗位一般人机工程 要求》
7.2.1 手作业岗位类型
1. 坐姿手工作业岗位 见图7-2
2. 立姿手工作业岗位 见图7-3
返回
7.6 作业空间的布置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第8章 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5 作业面设计
7.5.1 水平作业面
水平作业面主要在坐姿作业和坐、站姿作业场合使 用,它必须位于作业者舒适的手工作业空间范围内. 正常(舒适)作业区域: 作业者应能在小臂正常放置而上 臂处于自然悬垂状态下舒适的操作。
适当尺寸、结构和可以调节的座椅。
2. 眼-视屏界面 要求满足人的视觉特点(视距、视
野),并选用可旋转和可移动的显示器。
3.手-键盘界面 要求上肢能舒适的工作,保持上臂自 然下垂,手腕顺直,可选择高度可调的平板放置键盘, 键盘可移动,倾斜度可调。设计腕垫,避免引起手腕 疲劳综合症。
7.3 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见图7-8
7.4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寸
7.4.1 有关概念
作业空间应以“人”为中心,以人体尺度为基准确定的操作 或工作空间。
1.近身作业空间
指作业者在某一位置时,考虑身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寸,在坐 姿或站姿状态下所能完成作业的空间范围。
2.个体作业场所
指操作者及其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 区域,如:汽车驾驶室,计算机操作台,机床。
最大作业区域: 应使在臂部伸展状态下能够操作,且 这种作业状态不宜持续很久。见图8-16.
作业面一般设计成水平面,对于阅读、绘图,可设计 成倾斜面(倾斜度和高度最好可调)。
7.5 作业面设计
7.5.2 作业面高度
作业面高度设计原则: 一般应在肘部以下5~10cm。
A、作业面高度最好可调,工作时将高度调至适合操作者身体尺 度及个人喜好的位置。
7.1.1 三种作业岗位的特征
1. 坐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轻、中作业且不要求作业者在作业 过程中走动的工作。 2. 立姿作业岗位:适于从事中、重作业以及坐姿作业岗位的设 计参数和工作区域受到限制的工作。 3. 坐、立姿交替岗位:适于操作者在作业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 不同的作业姿势来完成的工作。
7.1 作业岗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