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适应症和操作手法
穴位敷贴技术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赋型剂
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 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 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 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 可润肤生肌。
丸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 于应用。
11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 成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 可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软膏剂: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 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 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硬膏剂: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1~2日,将油放锅 内加热,炸枯后过滤,药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 丹,摊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使用时可直 接贴用或加热后贴于穴位。本剂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11/21/2016
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 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 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 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 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 治之理。”
11/21/2016
临床应用—常用剂型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 的含药涂膜剂,为一种新颖的骨架型经皮给药,使用时涂于皮 肤特定穴位上。 贴膏剂: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 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 物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 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 后更换。 磁片:将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积应根据保健目的和穴位 的部位而定,使用时,根据需要贴敷于相应穴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辨证分型穴位敷贴防治咳喘病

疗效观察(mMRC比较)
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均采用用非参数检验,治疗组疗前疗后 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疗前疗后组内 比较<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组间比较 P=0.4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0
疗效观察(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两组组内、组间比较均采用用非参数检验,治疗组疗前疗后 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疗前疗后组内 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组间比较 P=0.46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6
气虚血瘀痰阻是COPD的本质
久病 迁延
肺气虚/气阴两虚 (肺、脾、肾)
阴阳两虚、甚或气血阴阳俱损 (肺、肾、心、肝)
痰、瘀
清气难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古人顺应四时气候的养生之道。 四季养生关键在于应阴阳气化。
春夏---阳长阴消,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 秋冬---阴长阳消,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
基本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黄芪等 偏虚:如加党参、白术加强补虚作用; 痰盛:加半夏、白前加强化痰之功; 瘀血:加三棱、莪术增强活血之效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选穴
◆ 辨病选穴
哮喘、慢支、慢阻肺—定喘、肺俞、肾俞 反复感冒、咽炎、鼻炎—肺俞、脾俞、肾俞
横指同身寸法
注意事项
◆ 胸前穴位一般不选,皮肤娇嫩,结疤或色素沉着。 ◆ 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汗多者,先休
止痛,又能祛瘀生新; ◆ 补骨脂气温味苦,温肾逐寒、壮元阳,纳气归元、
止嗽平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此方中补 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归宅
治疗组疗前疗后比较P=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疗前疗后比较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疗后组间比较P=0.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
【适应症】
1、穴位敷贴的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
慢性虚寒性胃病、慢性腹泻、夜尿频多、冻疮等。
其他素体阳虚、喜暖怕凉、痛经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
【敷贴方法】
辩证分析、选取穴位,选取穴位后局部用医用酒精或碘酒消毒皮肤,将已制备好的敷贴贴于穴位处,无不良反应一般贴服4小时,4小时后取下药物,并用清水局部擦洗。
【注意事项】
①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②出现水泡时应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③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④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⑤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忌症】
①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②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③瘢痕体质者;
④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