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总结分析报告
基坑监测类个人总结

基坑监测类个人总结背景基坑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由于其大规模、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基坑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参与了基坑监测工作,累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总结分享给大家。
监测目标基坑监测的目标是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运行,及时掌握基坑变形和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为调整工程施工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主要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为基坑降水提供参考。
2. 周边建筑物:监测周边建筑物的位移、沉降和裂缝情况,判断是否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
3. 地下管线:监测地下管线的变化,防止损坏或冲击到地下管线。
4. 地表变形:监测基坑边坡、挡墙的变形,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测方法基坑监测主要采用传统的物理监测和现代化的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物理监测主要包括设置测点,通过测量位移、沉降和应力等参数来监测基坑变形情况。
而遥感监测主要是通过无人机、卫星等技术手段,利用图像处理、变形分析等方法来实现对基坑的监测。
1. 物理监测:在基坑周边设置监测点,通过经纬仪、水准仪、测量经验等手段测量位移和沉降。
此外,还可以采用倾斜仪、地震仪等设备来监测基坑的倾斜、振动等参数。
2. 遥感监测:利用无人机、卫星等设备进行空中遥感监测。
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图像,运用图像处理和变形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基坑的变形监测。
监测技术基坑监测技术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测绘、摄影测量、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1. 地质勘探:在开始基坑开挖前,进行地质调查和勘探,了解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为后续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2. 测绘技术:使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设备进行基坑边界的测量,获取准确的三维坐标数据。
3. 遥感技术:运用无人机、卫星等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和变形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基坑进行监测。
4. 摄影测量:运用航摄、地面摄像等手段获取基坑表面的影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了解基坑表面的变形情况。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内容

深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内容1. 简介深基坑工程是指在城市建设中需要修建的较深的地下结构,常见于高层建筑、地下车库等工程项目中。
由于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工程风险,因此需要进行监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进行。
本报告总结了某深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测过程、结果分析和改进建议。
2. 监测过程2.1 监测目标本次监测的目标为对深基坑工程的变形、应力、裂缝等进行实时监测,以及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2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采用了传感器监测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传感器监测主要包括水位传感器、内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现场观察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观察变形情况、裂缝状况等。
2.3 监测结果在监测期间,通过传感器采集到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经过处理得出了以下结果:- 变形:深基坑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周边土壤的沉降和深基坑本身的位移。
监测结果显示,深基坑的沉降速度逐渐减小,位移整体稳定。
- 应力:监测结果显示,深基坑的应力分布均匀,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
- 裂缝:观察结果显示,深基坑周边土体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裂缝,但未出现明显的裂缝扩展。
3. 结果分析3.1 变形分析深基坑的变形主要受土壤本身性质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深基坑的变形速度逐渐减小是正常现象,表明土壤基本稳定。
然而,变形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继续进行监测和分析。
3.2 应力分析深基坑的应力分布均匀表明施工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超载现象,但不排除可能存在局部应力异常的情况。
应力异常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因此需要继续关注应力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3 裂缝分析深基坑周边土体的细微裂缝可能是由于土壤固结引起的,一般属于正常现象。
然而,如果裂缝扩展较大,可能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持续观察裂缝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适当的补强措施。
4. 改进建议根据本次监测的结果分析,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继续进行深基坑的实时监测,以更全面地了解深基坑的变形、应力和裂缝情况。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一、引言基坑监测是在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报告总结了一次基坑监测的过程和结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二、监测目标和方法本次基坑监测的目标是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的沉降情况。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位监测:利用水位计定时定点采集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2.基坑侧壁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基坑的侧壁变形监测,包括侧壁的位移和倾斜情况。
3.基坑底部沉降监测:利用测量水准仪定时测量基坑底部的沉降情况,并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地下水位变化较为稳定,在施工过程中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基坑附近的地下水状况相对稳定,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2.基坑侧壁的变形情况较小,位移和倾斜均在设计范围内。
说明基坑的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是合理的,满足了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3.基坑底部存在一定的沉降,但变化趋势平稳。
这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基坑开挖引起的。
然而,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对施工造成太大的影响。
四、评价和建议根据本次监测的结果,可以对施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1.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是合理的,能够满足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
因此,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可以继续使用相同的工艺和结构。
2.地下水位变化较小,对施工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在后续施工中可以继续进行相同的地下水处理和排水工作。
3.基坑底部的沉降量在合理范围内,但仍需要继续监测和控制。
建议定期进行测量,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监测数据的正确使用和分析能力。
五、结论基坑监测是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建议。
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对基坑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和优化施工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总结报告

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基坑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工作一直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了总结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近期的工程进行了一次总结报告。
首先,我们对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土壤条件、周边建筑物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基坑的变形,而及时准确的监测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基坑变形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周边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其次,我们对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包括测量仪器、遥感技术、地下水位监测等,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我们能够全面、准确地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总结了基坑变形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此外,基坑变形监测工作需要与工程施工、设计等环节更加紧密地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建议。
我们将继续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为工程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加强与其他环节的协作,形成工程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体系,以实现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大保障。
总的来说,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是基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近期工程的总结报告,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基坑监测个人总结

基坑监测个人总结基坑监测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化情况,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基坑监测中,个人总结如下。
基坑监测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在开始施工前,需要对基坑周围的环境进行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和地下水位等信息。
然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观察和记录,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土壤位移等指标的监测。
监测数据需要及时整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基坑监测需要使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和工具。
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等,可以对基坑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无线传输、数据存储等,提高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基坑监测需要依靠专业的监测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
监测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判断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
监测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基坑监测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需要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及时更新监测数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另外,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也非常重要,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基坑监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了解基坑的变化情况,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基坑监测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使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和工具,并依靠专业的监测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注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分析解读的科学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基坑监测,可以有效地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进行。
基坑监测总结分析报告

作者: 日期:2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工程名称:********项目基坑监测工稈地点.*****************委托单位:******** 开发有限公司报告页数:共16页检验编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一二^零**** 年三三月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员:写:核:声明:1.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2.单位名称与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3.本报告无测量、审核、技术负责人签字无效;4.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作为他用;5.如对本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委托方可在报告发出后15天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检测单位: 地邮电传********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址编话直/、一、工程概况二、监测目的三、监测依据四、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五、报警指标六、监测历程及工作量统计七、监测方法原理八、监测频率九、仪器设备十、监测成果卜一、监测成果的分析16二、附图一、工程概况1. 1、工程简况********开发有限公司在襄州区航空路与西湾路交叉口西侧新征地范围内拟建世界城三期A6块项目,该项目由武汉和创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
二期项目主要由2栋25层办公楼、4层商业用房及1 层地下室组成,各建筑物类型结构特征见表(1)。
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4层商业用房及地下室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为0.002L ;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为200mm高层建筑物的整体倾斜60m<H^ 100m为0.0025。
25层办公楼为剪力墙结构,4层商业用房为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
± 0.000m的绝对标高为66.20米,场区整平标咼为65.70m。
二期工程± 0.000m的绝对标高为66.20m,设一层地下室,底板标高-6.70m ;现场地整平高程65.70m。
喷锚支护基坑计算深度取邻近基坑侧壁的承台底垫层深度,桩排支护计算深度取承台底垫层深度。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

基坑工程监测报告完整优秀版简介
本报告是对于基坑工程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的报告。
我们本次监测共计检测了 10 个点位,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表
沉降、水位变化、地下管线位移。
检测结果
地表沉降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基坑工程周边地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沉降现象。
其中,最大沉降量出现在监测点Q1 处,达到了4.5cm。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及土层结构有关。
水位变化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监测点 P1 处水位上升较为明显,
其中最高上升了2.3m。
经分析,这可能与周围地下管线施工有关。
地下管线位移
在本次监测中,我们检测到地下管线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定
程度的位移。
其中,最大位移出现在监测点G1 处,达到了1.5cm。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施工过程中挖掘和填埋不当造成的。
综合评价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评估。
我们发现,尽管地表沉降、水位变化和地下管线位移等问题存在,
但这些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向施工方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
施工方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并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
工和顺利进行。
基坑监测情况汇报

基坑监测情况汇报近期,我公司在某地进行了基坑监测工作,并对监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以下是对监测情况的汇报:一、监测范围。
本次监测范围包括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表沉降情况等,涵盖了基坑工程施工可能影响到的各项因素。
二、监测手段。
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包括测量仪器的安装、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监测数据分析。
经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基坑周边建筑物的监测中,部分建筑出现了轻微的位移情况,但未达到警戒值。
地下管线的监测显示,管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但未出现破裂和泄露情况。
地表沉降监测显示,基坑周边地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沉,但未影响周边道路和建筑物的安全。
四、监测结果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对基坑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在建筑物位移方面,我们将加强对周边建筑物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对于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评估,并在必要时进行修复和加固。
针对地表沉降情况,我们将加强对周边道路和建筑物的巡检,确保其安全使用。
五、监测工作总结。
本次基坑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六、后续工作安排。
针对本次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我们将制定具体的后续工作方案,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基坑工程的顺利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
在未来的监测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为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对本次基坑监测情况的汇报,如有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坑监测总结报告————————————————————————————————作者:————————————————————————————————日期: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工程名称:********项目基坑监测工程地点:*****************委托单位:********开发有限公司报告页数:共16页检验编号: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二零****年三月********项目基坑监测总结报告基坑监测总结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审核:批准人:声明:1. 本报告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2. 单位名称与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3. 本报告无测量、审核、技术负责人签字无效;4.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作为他用;5.如对本报告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委托方可在报告发出后15 天内向本检测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于5日内给予答复。
检测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监测目的 (2)三、监测依据 (3)四、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3)五、报警指标 (4)六、监测历程及工作量统计 (4)七、监测方法原理 (5)八、监测频率 (6)九、仪器设备 (6)十、监测成果 (6)十一、监测成果的分析 (16)十二、附图 (17)一、工程概况1.1、工程简况********开发有限公司在襄州区航空路与西湾路交叉口西侧新征地范围内拟建世界城三期A6块项目,该项目由武汉和创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
二期项目主要由2栋25层办公楼、4层商业用房及1层地下室组成,各建筑物类型结构特征见表(1)。
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4层商业用房及地下室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为0.002L;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为200mm,高层建筑物的整体倾斜60m<Hg≤100m为0.0025。
25层办公楼为剪力墙结构,4层商业用房为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
±0.000m的绝对标高为66.20米,场区整平标高为65.70m。
二期工程±0.000m的绝对标高为66.20m,设一层地下室,底板标高-6.70m;现场地整平高程65.70m。
喷锚支护基坑计算深度取邻近基坑侧壁的承台底垫层深度,桩排支护计算深度取承台底垫层深度。
地下室基坑平面上呈不规则矩形,基坑顶部外边线长为351.00m,宽为105.00m,基坑面积35945.00m2,基坑实际开挖深度7.10-7.60m。
1.2、水文地质概况拟建场区位于地貌部位属于汉江北岸I级冲洪积阶地,根据场区地层结构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第四系砂、砾石层中的孔隙潜水。
杂填土层上层滞水:赋存于上部填土层中,补给来源为地表生活用水及大气降水,一般为季节性含水,雨季含水,旱季疏干,无统一自由水位。
因拟建场区原排水系统较健全,勘察期间,场地上层滞水较少。
砂砾石层孔隙潜水:赋存于砂、圆砾层中,场区地下水主要为承压水,勘察期间测得承压水位标高约为61.50米。
场区孔隙潜水与汉江有水力联系,并相互补给。
水位随季节变化,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汉江,洪水期地下水受汉江的补给。
襄阳市汉江崔家营水电枢纽工程于2009年5月下旬开始蓄水,汉江襄阳城区段正常水位高程达64.00 m,地下水位将随库水位变化,相应的变化幅度约2~3m。
1. 3、基坑周边环境概况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及现场调查,基坑周边环境如下:1、基坑北侧为空地(征地范围),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最近距离为4.10m;2、基坑西侧为A6地块一期基坑支护范围相接;3、基坑南侧为空地(征地范围)和规划道路,场区内民用建筑已拆除。
地下室外墙距离红线最近距离为24.24m;4、基坑东侧为空地(征地范围)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最近距离为8.40m,距离航空路中心线33.21m.二、监测目的在围护结构和土体加固施工期间,由于土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会对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线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周期性地对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线进行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应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营和正常使用。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情况、材料性质、施工工况和外界其它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理论预测值尚不能准确、全面、充分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
本工程的监测目的主要有: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比较,判断上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或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实现对下步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通过监测确保本工程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线等的正常运行和使用;3)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支护体系处于受力均衡、安全、可控状态;4)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围护结构的渗漏问题,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封堵止漏,防止大面积涌砂而出现险情;5)将现场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实时工况,进一步优化方案,细化措施,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即好又快的建设目的;6)通过跟踪监测,在换撑和拆撑阶段,能做到施工科学有序,确保基坑围(支)护体系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三、监测依据1、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2、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5、本工程其他相关说明及图纸(电子版)。
四、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1)建筑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2 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3 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 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5 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6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2)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根据监测项目和规范要求,布设监测点数量见下表:监测内容及测点统计表序名称数量备注号1 支护顶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35点钻孔2 支护顶冠梁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39点钻孔3 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24点钻孔五、报警指标各监测项目报警指标见下表:监测项目报警指标表序号监测内容报警值1 支护顶垂直位移速率≥±3mm/d,累计≥±40mm2 支护顶水平位移速率≥±3mm/d,累计≥±40mm3 支护顶冠梁垂直位移速率≥±3mm/d,累计≥±40mm4 支护顶冠梁垂直位移速率≥±3mm/d,累计≥±40mm5 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速率≥±2mm/d,累计≥±20mm六、监测历程及工作量统计我公司从2015年8月10日全面开展对********项目的基坑监测工作,2015年12月28日所有基坑主体结构至±0.000,监测工作结束,工作总历时5个月,出具报表51份。
七、监测方法原理7、1、测量基准点的选择及复核本工程监测过程中,在远离施工区(大于距离基坑开挖深度3倍外)的稳定区域,设立3个临时水准基点,在此基础上建立水准测量控制网,临时水准基点的高程与业主单位提供的绝对水准高程点进行联测,使测量数据具可追溯性,并保持每月进行复核测量。
为确保测量的精度,整个复核垂直位移测量采用二等水准测量。
7、2、垂直位移测量采用独立高程系,利用建立的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
历次垂直位移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节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
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
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量。
7、3、水平位移测量在基坑开挖前,建立导线网,通过导线计算、坐标平差得出观测基点平面坐标(横纵轴沿基坑方向的相对坐标),用全站仪直接测得观测点的初始相对坐标(X0,Y),其中X,Y方向为沿基坑两面增大方向,设为纵横轴。
每次监测时直接测出各观测点坐标(Xn ,Yn)。
位移计算:将每次测得的坐标(Xn,Yn)与初始坐标(X,Y)相减,既得观测点相对纵横轴的位移变化量,既X= Xn -X,Y= Yn-Y,观测点位移仅为面向基坑的一个方向,实际计算时位移值仅为横纵方向的一个变化量。
以该基坑工程首次测量平均值作为初始值,以后每次的测量值与之比较得到累计位移量。
八、监测频率实际监测频率表施工阶段监测频率监测内容施工前至少测2次初值基坑开挖初期1次/2天开挖区部分监测内容基坑开挖到底~浇底板1次/1天开挖区所有监测内容浇底板~±0.00 1次/2-10天开挖区所有监测内容九、仪器设备本项目使用仪器:仪器设备一览表名称型号精度仪器编号检定日期检定周期2014.12.3一年精密水准仪DS05 ±0.5 mm 3479942015.12.2铟钢尺BGYCH-5 ≤±0.3 mm 10621 2015.6.2 一年全站仪NTS-312 ±1′28156 2015.5.8 一年十、监测成果本工程监测数据汇总表和数据汇总曲线图,如下:支护顶冠梁垂直位移观测成果表(2015年)日期8/279/1410/1210/2010/3111/1211/2812/1812/28测点垂直位移量(mm)号Q10.00 5.57 2.68 2.12 1.92 2.19 2.19 2.19 2.19 Q20.00 3.86 4.28 6.50 5.56 4.77 4.77 4.77 4.77 Q30.00 4.88 5.88 5.82 6.29 4.62 4.54 5.44 Q40.00 0.810.43-0.180.510.080.460.56 Q50.00 4.06 4.59 4.24 5.37 6.31 6.61 6.48 Q60.00 3.58 3.37 2.07 3.61 3.47 3.12 2.79Q70.00 -0.680.730.50 2.49 2.60 2.39 3.54 Q80.00 0.75 1.92 1.92 3.12 3.97 4.22 4.94 Q90.00 0.38-1.16-0.78-1.39-1.69-2.00-1.31 Q100.00 1.14 1.39 1.19 2.28 2.36 3.09 2.54 Q110.00 0.720.19 1.24 3.90 2.80 3.02 2.61 Q120.00 2.48 2.070.04 2.21 2.96 3.48 3.78 Q140.00 1.16 1.42 3.40 2.79 2.20 1.54 1.51 Q150.00 1.97 2.03 1.10 3.47 3.19 3.12 4.13 Q160.00 -0.380.90 3.37 5.12 5.85 6.167.21 Q170.00 1.74 2.210.10 1.37 1.04 1.65 2.89 Q180.00 2.15 2.01 2.04 2.07 1.190.420.35 Q190.00 -0.78-2.94-1.74-2.22-1.53-1.39-1.11 Q200.00 0.570.740.97 3.22 3.67 4.30 5.26 Q210.000.590.090.34-0.41-0.52-0.61日期8/279/1410/1210/2010/3111/1211/2812/1812/28测点垂直位移量(mm)号Q22 0.00 0.30 -0.43 0.16 0.40 0.90 1.68 Q23 0.00 0.41 2.07 2.95 3.57 3.87 4.68 Q240.00 0.76 1.54 2.49 2.71 2.95 3.39 Q250.00 1.57 2.11 1.98 2.03 2.98 2.44 2.05 Q26 0.00 2.03 1.92 2.57 1.73 1.73 1.73 1.73 Q27 0.00 3.53 3.83 3.72 4.75 4.75 4.75 4.75 Q28 0.00 -0.79 -0.79 -0.79 -0.79 -0.79 -0.79 -0.79 Q29 0.00 2.59 3.10 2.39 2.14 2.48 2.48 2.48 2.48 Q30 0.00 3.68 4.54 6.64 5.84 6.12 6.12 6.12 6.12 Q31 0.00 4.04 3.59 4.10 4.10 3.19 3.19 3.19 3.19 Q32 0.00 3.46 3.36 1.99 1.50 2.16 2.16 2.16 2.16 Q33 0.00 1.05 5.35 2.63 3.34 3.58 3.58 3.58 3.58 Q34 0.00 2.15 3.24 3.69 4.21 4.63 4.63 4.63 4.63 Q35 0.00 1.46 4.47 5.19 6.28 5.44 6.46 6.46 6.46 Q36 0.00 3.95 4.68 8.38 6.65 7.52 7.28 7.28 7.28 Q37 0.00 0.80 3.99 4.70 5.23 4.59 4.67 4.67 4.67 Q38 0.00 2.99 3.89 2.68 1.43 1.25 1.34 1.34 1.34 Q39 0.00 1.03 3.21 3.61 3.69 2.71 2.61 2.61 2.61注:“+”表示上升,负则反之支护顶冠梁垂直位移观测汇总曲线图(Q1-Q20)支护顶冠梁垂直位移观测汇总曲线图(Q21-Q39)支护顶冠梁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2015年)日期 8/27 9/1410/1210/2010/3111/1211/2812/1812/28测点号 水平位移量(mm ) Q1 0.00 14.0 19.5 21.5 23.0 24.5 24.5 24.5 24.5 Q2 0.00 13.5 21.5 24.0 25.0 24.5 24.5 24.5 24.5 Q3 0.0 16.5 21.0 24.5 27.0 29.0 29.5 30.0 Q40.018.723.726.729.528.528.028.0-4.00-2.000.002.004.006.008.008月27日9月3日9月10日9月17日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10月15日10月22日10月29日11月5日11月12日11月19日11月26日12月3日12月10日12月17日12月24日垂直位移量(m m )Q1Q2Q3Q4Q5Q6Q7Q8Q9Q10Q11Q12Q14Q15Q16Q17Q18Q19Q20-202468108月27日9月3日9月10日9月17日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10月15日10月22日10月29日11月5日11月12日11月19日11月26日12月3日12月10日12月17日12月24日Q21Q22Q23Q24Q25Q26Q27Q28Q29Q30Q31Q32Q33Q34Q35Q36Q37Q38Q39Q50.018.521.523.524.525.527.027.5 Q60.019.022.524.024.527.026.526.0 Q70.016.520.022.526.028.527.528.0 Q80.017.522.524.028.030.531.031.5 Q90.014.521.019.522.023.025.025.5 Q100.016.021.022.525.526.527.527.0 Q110.014.521.025.528.525.526.527.0 Q120.015.521.022.027.026.025.525.0 Q140.09.021.028.032.029.029.529.0 Q150.08.018.022.022.521.521.520.5 Q160.08.018.023.023.521.020.521.0 Q170.07.515.521.026.027.028.529.0 Q180.08.514.020.524.026.529.028.5 Q190.07.520.025.525.526.026.525.5 Q200.07.519.024.027.530.531.031.0 Q210.013.022.521.020.020.520.5 Q220.013.021.524.026.026.025.5 Q230.010.517.520.521.521.021.5 Q240.08.016.017.518.019.520.0日期8/279/1410/1210/2010/3111/1211/2812/1812/28测点号水平位移量(mm)Q250.0-15.5-17.5-24.0-25.0-22.5-21.5-21.0 Q260.0-14.5-18.5-23.5-23.5-23.5-21.5-22.0 Q270.0-21.5-20.5-26.0-24.5-24.5-24.5-24.5 Q280.0-21.0-21.0-26.0-25.0-25.0-25.0-25.0 Q290.0016.523.023.028.030.530.530.530.5 Q300.0016.024.027.030.533.533.533.533.5 Q310.0015.520.524.526.027.527.527.527.5 Q320.0012.521.524.028.532.032.032.032.0 Q330.008.020.019.020.522.522.522.522.5 Q340.007.519.520.524.526.026.026.026.0 Q350.008.519.023.027.528.528.028.028.0 Q360.00 6.518.523.528.531.030.530.530.5 Q370.00 6.520.519.020.522.523.523.523.5 Q380.00 4.522.525.524.024.527.527.527.5 Q390.00 5.023.521.525.028.529.029.029.0注:Q1-Q24、Q29-Q39“+”表示向基坑内位移,负则反之,Q25-Q28“-”表示向基坑内位移, 正则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