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的由来
华北地区方言与地理讲解--天津话

天津市辖18个区、县,市辖区15个:市区有和平区、河东 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滨海新区包括塘 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収区、天津港保 税区、天津港,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癿部分区域; 环城区 有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 市辖县3个:静海县、宁河县、蓟县
天津话片,以旧城区为中心,包括南开、河北、河东、 河西、和平5个区,红桥区癿大部分地区,一旦过了红 桥区癿旱桥,就成了北郊话。 天津市北部地区是蓟宝宁话片。(蓟县、宝坻、宁 河),不唐山话接近。 天津市南部地区津南、大港癿大部分地区属亍河北沧 州话片。 天津市区西北部癿武清和北辰,以及东部塘沽部分地 区癿方觍不北京话接近。 市区癿西南部地区基本属亍静海方觍区。譬如西青区 杨柳青镇、津南区咸水沽镇,说静海话。
天津人口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413.15万,城镇化率 达81.55%,高级城市型社会趋向成熟,但户籍人口 老龄化趋势明显。在常住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 达到了392.79万,较上年增加了47.95万,增幅为 13.91%,占全市常住人口年增量癿比重达到了 81.87%,较上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继续成为拉 劢全市人口增长癿主要劢因。本市城镇化水平达到 81.55%,较上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天津市共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3.14 万人。
语觍概述
天津话是中国北方方觍中癿一种,流行亍天津及其 周边地区。天津地区虽然面积丌算太大,但各处天 津话仌有些许区别。一般认为,天津话以南开区癿 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亍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 津仅有癿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 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癿地区)以及附近癿南市地区 和娘娘宫附近地区。
嚼情:
天津话“嚼情”有两种含义,皀为贬义—— 一是无理狡辩。天津人把无理搅三分癿行为 叫“嚼情”。例如:“明明就是你错啦!还嚼 情嘛呢?”“有理说理,别嚼情”。 二是指口觊、争吵。例如:“刚才还是好好 癿,怎么两个人嚼情起来啦?”“咱今儿个当 着大伙把事儿说清楚了,省得以后犯嚼情。” 天津方觍癿“嚼”,也可表示“说话”癿意 思。但这个“嚼”,丌指一般癿正常癿说话, 而是口若悬河、滔滔丌绝癿意思,多用亍贬义, 例如:“两人到了一块儿,就嚼起来没完”; “吃饱了没事,穷嚼臭叨瞎白话”。
天津话

炸刺儿:挑衅,不服气
差壶了:出差错
栽面儿:丢面子
罗罗纲:麻烦事
天津话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天津卫的包子--狗不理
挑水的看大河-一都是钱
狗熊穿大褂--人啦
南门外的地方--管得宽
河边儿娶媳妇--给王八娶乐儿
王先生裤腰带--稀松二五眼
天津话
天津方言是天津人性格的外在表现。天津话的特殊口音和语汇直接反映了天津人的幽默、直爽、豪放。天津话的语调与淮南话相近,但更加粗声大气,又融合了北方的发音特点。天津话语调与普通话相比阴平调降低: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普通话55 35 214 51
天津话21 45 113 53
除了语音之外,天津话中还有许多特殊的常用语汇,如:
崴泥:事情办糟了
大梨:吹牛的人
耳会:听到某事
白乎蛋:不着边际的瞎说
狗食:无赖
闲白溜大堆:说大话,吹牛,好表现。
发小儿:从小一起长大的人
敲铲子:讽刺打击或冷言冷语
地根起:从最初起
纳磨:仔细考虑
赵老二扛房檩--顶这儿啦
猴吃麻花儿---转一圈儿
铁路警摆手儿--不管这段
老城史话:天津人天津话 2006-03-25 天津人
天津是个移民城市,天津人主要来自北方诸省。据说,天津人最初来自淮南,从天津方言与淮南方言语音和词汇可以找到相似的地方。又有一说天津人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天津人喜欢面食就是山西遗风。但是,从1949年的统计资料上看,天津人口中来自河北省的占40%以上,来自山东省的占14%左右,其他是来自山西、河南等省的。旧县志中说天津是“五方杂处”,就是说天津是一个移民城市。由于移民多来自北方,天津人的性格也就汇集了北方人豪爽慷慨的风格。一般来说,天津人办事比较爽快,说话不爱兜圈子,而且待人热情,向来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好传统。近代天津城市移民中帮伙团体比较多,这给天津人的性格打上了重感情、讲义气的烙印。天津人在朋友、邻里和熟人之间特别讲面子。办事讲究规矩,给对方留面子称为“椽儿亮”,在朋友和熟人间丢面子叫“栽面儿”。
话说天津话

话说天津话天津话,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
天津地区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各处天津话仍有些许区别。
一般认为,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最北的一座妈祖庙)附近地区。
起源假说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
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
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历史“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
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
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
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
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
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
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到了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
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
天津同北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
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
此时,天津话开始同北京话进行了双向影响。
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与读音。
01天津方言

天津方言一、天津话源于固镇李世瑜提出“天津方言岛”,语源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
朱元璋称帝后,四子朱棣握有重兵,屡建战功,遭父忌惮。
为削弱朱棣实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
募兵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随燕王扫北的人,二三十岁的人都不许去,只许五十岁左右的人去。
燕王从固镇地区招募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
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不断有移民到天津地区,江淮人逐渐占压倒优势,确立天津方言岛。
从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不是大批的,无论操什么方言,都被同化。
燕王是安徽凤阳人,他从家乡及附近招募士兵带兵北上,包括随军家属或其他移民,《天津县新志.汪来传》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所以《卫志》户口有军籍,官籍。
这些人通过逃荒、漕运、戍边等,定居天津。
《卫志.毛恺德政碑》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
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
”这些史料、说明明朝初期天津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军经商的吴人成了天津人口重要组成部分。
再加上这些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
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通用语。
火车经过宿州,李世瑜身边两个人因为抢座吵了起来。
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从两个人嘴里硬硬地甩出来。
李世瑜以为碰到了老乡,便劝起架来,“都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别吵了。
”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这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跟着这两人下了火车,这一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
一到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充斥双耳的统统是天津话。
车站茶摊前,一位老掌柜和他搭话,一种“共同语言”让他们相谈甚欢。
“您听我是哪的人?”老人迟疑了一下:“听你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么没见过你啊?”原来,固镇来来往往的人都要经过这个火车站,老掌柜差不多都认识。
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县在宿州市南45公里。
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现出真容——天津话来自以固镇县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
天津方言的源流、文化特质及其对天津城市性格的影响

方言 岛形 成条 件有 三 : 一 , 规模集 体 迁徙 ; 第 大
第二, 聚居 不散 , 成相对独 立 的语 言社 团 ; 形 第三 , 外 来 的方言社 团在 当地社会生 活 中处 于优 势地位 。
天津方 言 岛 , 呈倒 了个 的等腰 三 角形 , 其底 边距
旧城北约 l 公里 , 尖端 距 旧城南 约 2 2公 里。 方言 岛
谭 汝 为
( 津 师 范 大 学 国际 教 育交 流 学 院 , 津 天 天 308) 0 3 4
摘
要 : 文就天津方言岛、 该 天津母 方 言 的 来 源 、 津 方 言 的语 音 特 点 、 化 特 质 、 默 情 怀 及 天 津城 市性 格 在 天 文 幽
方 言 中的反 映 等 六 个 方 面 , 阐释 了 天津 方 言 与 天 津城 市 性格 互 为表 里 的 关 系, 天 津 方 言 产 生发 展 的历 史、 实及 对 现
体状 况是 ,唐 山话一北 京话 一天 津话 一静 海话一 沧
・
天津是一 座移 民城 市 。 明代 实行军 屯制度 , 外地
大 量 移 民 以军 事 组织 的形 式 来 到 天 津 一 带 屯 垦官
田, 从而 出现 了许 多冠 以姓 氏 的“ 官屯 ” 名 。“ 地 燕王
d・
扫北 ” , 徽宿 州一带 有 大批军 士携 带家 眷来 到天 时 安
和平 5个 区 , 红桥 区的 大部分街 道 , 西青 区 中北斜 和
永红 两个 乡的东 部 .大 寺 乡 、王稳 庄 乡北部 的 3个
个 方 言 岛 中 的天 津 话 来 源 于 江 苏 和安 徽 北 部 的 方
言 。经 著名社会 历史学 家学 者李世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在上个 世
哪儿是天津话的根?天津土话汇总,好多词儿不住老城里的听不懂

哪儿是天津话的根?天津土话汇总,好多词儿不住老城里的听不懂李世瑜先生确立了“天津方言岛”学说,画出了“天津方言区域图”。
寻访天津话根源的时候,火车过了宿州,李世瑜身边的两个人因为抢座吵了起来。
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从两个人嘴里硬硬地甩出来。
李世瑜以为碰到了老乡,便劝起架来,“都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别吵了。
”抢座的人眼眉一立:“嘛!嘛出门在外!我,我就这儿的。
”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他干脆跟着这两个人下了火车,下车的这一站叫固镇,在蚌埠北48公里处。
一到固镇火车站,李世瑜以为回到了天津,充斥双耳的统统是他从小听到大、说到大的天津话。
车站的茶摊前,一位老掌柜和他们搭起了话,一种“共同语言”让他们相谈甚欢。
至今李世瑜的录音带里还留存着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两位同志,你们哪儿人哪?”“您听我们是哪的人?”老人迟疑了一下:“听你们的口音是本地人,可我怎么没见过你们啊?”原来,固镇来来往往的人都要经过这个火车站,老掌柜差不多都认识。
老掌柜告诉李世瑜,固镇属于宿州市,宿州市距离固镇45公里。
兴奋的李世瑜马不停蹄地回了宿州,历经数月的调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终于现出了真容——天津话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的江淮平原。
天津土话汇总(部分)B巴不能够儿———求之不得,巴不得。
巴结(“结”读jī)———培养。
“把你巴结到大学毕业了,可真不容易啊!”拔———食物放在水中浸泡。
“肉放在水里拔一下再炖。
”拔撞———打抱不平。
“媳妇受气,娘家哥来给妹子拔撞。
”拔裂儿———开裂。
“冬天手上搽点凡士林,别冻得拔裂儿。
”把———次、回。
“别管成不成,咱先试一把。
”把对(“对”读三声)———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把该———谁也不欠谁的。
“我可都还你了,咱们把该。
”把滑———有把握,与把牢义同。
没把握叫“不把滑”。
把家虎儿———善于理财持家的人。
耙———①泥泞。
“道上耙极了。
”②用脚踩泥水。
“我耙了一脚泥。
”罢了(“了”重读)———了不起,有你的。
天津方言的形成

天津方言的形成天津方言主要是指天津市内六区和西青区大部分,东丽区小部分土著居民平常使用的语言,一般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很有地方特色,是天津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作为一名天津人,在会说天津话的同时,更应该知道天津方言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
天津市的方言从辖区地图由北往南的大体状况是,唐山话—北京话—天津话—静海话—沧州话。
天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一个分支,天津方言片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方言片包围着,北部则是武清方言片,这就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即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区域。
“天津方言岛”学说,也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之后提出的。
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天津地处渤海之滨,华北平原的东北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休养生息。
而且天津地邻渤海,河渠纵横,与北京相邻,更是北京与各地区水陆相通的要路。
所以天津人爱说话的原因便可追溯至此。
经商贸易,天南地北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语言沟通是必需的,而且南北文化交汇,文化相生,更使天津人经多识广,眼界开阔。
天津在历史上便是是商埠码头,九国租界,具有多元文化,也是中国北方贸易转运集结地。
明清两代,苏皖和晋冀鲁豫地区的大量移民,或屯垦,或漕运,或逃荒,或经商,陆续迁至天津;随后盐业、金融、实业、商业,乃至政界、军界、文化等人物在天津安家落户。
因此,河北、山东和东北的方言,尤其是北京话对天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种种影响。
对于天津话的起源形成,说法各有不一,但是“燕王扫北”这种说法最为可信。
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
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
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
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
话说天津话

什么是天津方言?
天津话,是中国北方方 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 津及周边地区。天津直 辖市共管辖15个区和 静海、宁河、蓟县3个 县。辖区内的方言非常 复杂,各区也很不相同。 即和平、南开、红桥、 河北、河东、河西6区 和西青区大部分、东丽 区小部分的老人所使用 的语言。
讲天津话的地区是个 孤立的“方言岛”.
交流:蓟县话是天津话吗?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7页,来了 解天津话的起源。
天津人是明朝“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 来的,因此天津话来源于苏、皖。
链Hale Waihona Puke :燕王扫北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di),领重兵镇守大都 (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 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 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 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 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 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hǖ)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 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 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 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 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 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 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 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 俗称为“燕王扫北”。
讨论:天津话与普通话有什么 不同?
1.天津话把普通话的zh、ch、shi读成z、x、s,…… 2.天津方言有些特殊之处,如:吃字、轻读、重读、土 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方言----天津话的根源
天津话,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
天津地区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各处天津话仍有些许区别。
一般认为,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最北的一座妈祖庙)附近地区。
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
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
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
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
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
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
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
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
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到了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
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
天津同北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
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
此时,天津话开始同北京话进行了双向影响。
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与读音。
而从清朝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多曲艺形式,包括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都经历大发展,不少艺术家在京津两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话与天津话的相互影响。
如“捅漏子”的“漏子”,原本是北京话;而“糟改”
原本是天津话,但在京津两地都有使用。
到了现代,尤其是随着推广普通话的进行,天津话已经开始靠近普通话,一些词语只在老人的口中能听到,年轻人很少使用。
发音特点
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
蚌埠、凤阳一带方言只与天津话的阴平(一声)都读低平调,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特别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而蚌埠、凤阳的方言都保存了许多入声字。
而宿州地区的方言则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话与当地人对话中,当地人甚至没能认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见其接近程度。
周恩来是淮安人,他虽然在天津工作学习生活过,但他后来为人熟知的口音并不是那时候形成的,而是他的家乡话。
这样,他的口音为什么听起来很像天津话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