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中国道教

四方护卫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 玄武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 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 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 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 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 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 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172—178) 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东汉末年,朝政 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理 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 分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 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 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 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渠帅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祝 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 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张角在经过周密的布署 后,予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 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 称“黄天太平”。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后 被镇压而失败。以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主要称谓
男教徒称道士、道士先生,又可尊称为天师。女教 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方丈、 住持、监院(俗称当家的)。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人生哲学方面的影响 生活情趣上自然恬淡、少私寡欲;心理境界做到清净 虚明、无思无虑;生理状态上做到安神健体、养气守 神。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间信仰和习俗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道教在民间信仰方面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
一、道教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道教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拜神、祈福、寻仙等内容,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融合多元元素:道教民间信仰汇集了多元的宗教元素,融合了儒家、佛教、民间信仰等各种宗教观念。
这使得道教民间信仰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 强调神明崇拜: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是核心。
人们希望通过祈求神明的保佑来得到好运和幸福的生活。
3. 崇尚自然和谐:道教民间信仰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们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修习道教的方法,以此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二、道教民间信仰的习俗道教民间信仰产生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这些习俗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被人们积极参与。
1. 庙会:庙会是道教民间信仰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每到正月十五、七月初七等传统节日,各地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穿着盛装前往庙宇,参拜神明,同时观看各种民间表演和赏花灯。
2.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道教民间信仰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习俗,通常出现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人们会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文化英雄屈原,并希望能驱逐瘟疫和恶鬼。
3. 点香拜佛:在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会在庙宇或是家中设立香案,点燃香火,虔诚地祈祷神明的保佑。
这是一种表达虔诚心意和寻求庇佑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方式之一。
4. 丰年祭祀:丰年祭祀是道教民间信仰中重要的农事习俗。
在农民丰收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顺利,同时感谢丰收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5. 护驾仪式: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在开车、装修房屋、出行等重要场合,会选择进行护驾仪式。
通过祭拜神明和燃香等方式,希望能够避免灾祸,平安顺利。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教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的习俗,连接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

道教的影响和贡献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代,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道教的影响和贡献。
一、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和“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的“道”与儒家的“仁”、“礼”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价值观。
其次,道教注重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与佛教的“涅槃”思想有相似之处。
最后,道教强调心性修养,鼓励人们追求道德品质的提高,对中国古代士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文化传承的贡献道教对中国文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贡献。
首先,道教倡导自然观念,提倡顺应自然规律,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有重要影响。
其次,道教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医学文化,将道教修炼与养生保健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教养生之道,为中国古代养生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道教还对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艺术作品中常常体现出道教的符号和意象。
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道教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道教倡导反对权威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识和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道教尊重自然与环境的和谐,提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中国古代,道教寺庙常常被用作植树造林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场所,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道教的修炼方式和养生观念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其核心思想的哲学影响、文化传承的贡献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使道教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道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中汲取智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八讲 道教

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 枕上日高卧,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 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浮名浮利浓于 酒,醉得人心死不醒。(郑遨)
第六讲 道教
30
3、道教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1)中 国 人 对 於 神 明 的 态 度 是 两 重 的 一 方 面 是 对 之 敬 畏 , 平 时 不 敢 冲 撞 他 们 。 一 方 面 又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色 彩 , 求 神 是 为 了 请 神 保 佑 。 所 以 人 神 之 间 有 许 多 富 有 人 情 味 的 交 往 。 中 国 民 众 对 神 灵 的 崇 拜 形 式 体 现 著 这 一 特 点 。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烧 香 ;还 愿;报 赛 。
第六讲 道教
3
一、道家渊源
道家学说:道家的宇 宙观、人生观、方法 论是道教宗教哲学的 理论基础,也是道教 修炼学说的指导思想。 老子还被奉为祖师。 《庄子》中有关真人、 神人、至人成为神仙 信仰的依据。
第六讲 道教
4
二、道教简史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3、隋唐至明中叶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
第六讲 道教
5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1)太平道:为冀州巨鹿人张角所创。 此名直接来自《太平经》(道教最早的经 典),即“行太平之道”。经十余年教徒 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地方。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失败后销 声匿迹。
第六讲 道教 6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六讲 道教
8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2)北天师道:寇谦之(365—448), 吸收儒、道思想,克服了原始道教中的巫 术色彩和造反教义,抛弃旧道教的繁琐的 修行方法把原来的讲求符咒医病去灾变为 偏重斋醮科仪,从而使道教更接近于作为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经他 改造后的北天师道在北魏首次取得了国教 的地位。
道教

二是五斗米道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三国志· 张鲁传》和 《后汉书· 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 (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 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死后, 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此即是历史上所 说的“三张”;由于太平道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 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而张道陵创立的五 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 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张道陵 后被尊为张天师,认为是道教的开创者。
♦ 隋唐时期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皇
族宗教。道、儒、释形成鼎足并立的 局面。确立了老子教祖的地位。
♦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宋真宗称其
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
♦
元代统治者也支持道教,当时
影响最大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 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 省。
葛洪丹灶
古代丹炉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 为《内篇》和《外篇》。《内 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教, 共二十卷。《外篇》讲人间得 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 十卷。
葛洪《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之 作,此书是外丹派的代表作品,核心内容是论证金丹 不死的可能性,纠正了早期民间道教淫祠巫祝之说。 书中对道教的一些基本问题,从宇宙的本体到人的本 质和生活哲学,从神仙的存在到成仙的可能,从斋醮 的方法到养生健体、炼制金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论 证。这些论述使道教摆脱了原始的巫术形态而具备了 哲理体系,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框架,在道 教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由于道教的基本信仰就是希望通过修炼能够得道成仙,能够 长生不死。所以道教不仅信仰神仙,还信仰鬼神,因此从这 种宗教信仰出发可以分为两派—丹鼎派和符箓派。 • 丹鼎派通过炼丹、吞吃仙丹而成仙。它又分为两派:内丹和 外丹。
道教考试知识点总结

道教考试知识点总结一、道教简介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教主要教导的是“道”,认为万物皆有道,要顺应自然、遵循道德准则,追求心灵的洁净和精神的自由。
道教主要分为道家和道教两个派别。
道家主要注重“道”,强调通过修炼道法,达到身心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而道教则围绕诸多神祇、崇拜神仙,发展出了一套体系完备的宗教仪轨。
二、道教的基本理念1. 道与道德道教中的“道”是一种宇宙的原则或者法则,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它是大自然的规律,无处不在,包容一切。
而“道德”则是遵循“道”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2. 阴阳五行道教对宇宙的认识主要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
阴阳代表了宇宙的动态变化,五行则代表了宇宙的物质构成。
在道教的传统中,对于宇宙的一切都能用阴阳五行来阐释。
3. 长生不老道教强调通过修行、炼丹、服用仙丹,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
道教发展出了密宗、丹道、内丹术等实践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达到长生的目标。
4. 神仙教道教所崇拜的是各种神祇和神仙,认为他们可以庇佑人类,保护世间百姓,实现人类的愿望。
这些神祇多数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
三、道教的主要经典道教有众多经典著作,主要有道德经、道藏、无上文经、中庸通辩和太上清净玉册、周易等。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道德经,被誉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4. 道教的历史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智慧、医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5. 道教的布教传播道教的传播主要包括民间传播和官方传播两种方式。
道教的祭祀、庙宇、道观、道士等都是它的传播方式之一。
在中国,由于政府的支持,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6. 当代道教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道教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的改革,使道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以上就是对于道教考试的基本知识点的总结。
这些知识点是道教的基础常识,也是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深化的内容。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组织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 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 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 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 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 标志。 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 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 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 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 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与兴献王朱祐杬也 笃信正一道,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 中术。 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 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 (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 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道的教义 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 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 《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 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 婚娶。(历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 宗人士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 全真道祖庭——山西永济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 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道教文化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 于酒色而丧国之说。中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征,不但不 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神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 项的官员,称为“酒人”。因此,直到现在全真道中仍有“道不禁酒”的说法; 有的受过“大戒”的道士也只是吃“小荤”——吃酒、葱、姜、蒜、蛋、奶等, 而且酒是可以作供品的。 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金代全真道兴,丘处机始创传戒制度, 入道者必须受戒才能成为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全真道龙门派声 势大振,该教的《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成》等合称“三堂大 戒”,多达数百条,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生活各方面均作出规定。这些教规 中有明确的不许饮酒的戒律。教内文献,还明确了违犯这些教规的惩罚办法, 其实,道教历代仙真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像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 仙故事等。金代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他于金天眷初(1138年)曾应 试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然长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志。 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岁时,自称于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饮以神水, 授以真诀,自此假装疯颠,自号“王害风”,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 开始了他立宗创教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著名道士李涵虚是丹道西派创始人。 他自小颖悟,年青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文赋之中,堪称诗酒中人。凡此 种种,不胜枚举。 道教对普通教徒虽然并不严格戒酒,但是坚决反对酗酒。道教重要经典 《太平轻· 丁部》对酒的害处有专门论述。
任务分配
找资料:孙维 陈娜 魏楚楚
制作PPT:周庆庆 章瑶瑶
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介绍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 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 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 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 正一派两大教派。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 “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尊“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 高体现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 时也“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 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6.台湾的道教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日 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 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 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 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 1969年羽化后,迁台江西省国大代表推张恩溥堂侄张源先 为代理掌教,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 2008年张源先掌教羽化,现任张天师为第六十四代 天师张道祯。 现据台湾民政部门统计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
5.清以后衰落 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 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 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 家的道教徒并不多。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初步统计住观道 士有近3万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 3万多座。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 (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2.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 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 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 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 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 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 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 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 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 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 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 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 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 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 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3.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 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 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 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 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 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 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 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 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 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 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 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名山宫观
道教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 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 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 诸山。 以下均据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十大洞 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 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左神幽虚天、 成德隐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 关洞天、司马洞天、虚陵洞天、洞灵真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 玄德洞天、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 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 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 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 白马洞天、金华洞天 七十二福地:茅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 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 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 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烂柯山、勒 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 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 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 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梅山、长在山、中 条山、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汉山、云山、庐山、东海山 。
道教故事
• 刘海戏金蟾,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故事之一。 • 该故事的主人公叫刘操,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人物,他是 公元10世纪中期的著名道士,道号叫海蟾子,所以又被人 们称为刘海蟾。再到后来,人们就编造出刘海戏金蟾的故 事,其来源就是把他的名字拆开后形成的。因为在中国人 的观念中,金蟾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特别是刘海所戏耍的 是一只三条腿的金蟾。 故事说:神仙刘海有一次化身为 一位有钱人家的仆人,一天他跳到一口井里,捉到一只三 条腿的大蟾蜍,用彩色的绳子系住,放到他的肩膀上,又 跳到外边让人们观看,然后缓缓地飞到天上。 此后,人 们就把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并且画成画,在过新年时贴在 家里,祈求吉祥。在画上,刘海是一位胖胖的小孩子,两 手各提一串金钱,很受人们欢迎。而实际上他是一位50多 岁的白发老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再后来,他又被人们看 作是财神之一,还说他是八仙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