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人性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话题,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以及其对应的电影改编则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故事中,每个角色都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点,令人们陷入思考与思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揭示出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
1. 利己主义与道德观念的冲突在《罗生门》中,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木村,他面临着一个道德困境。
为了生存,他不惜背叛朋友并谋杀他,但他同时也被内疚感所困扰。
这种利己主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我们不禁思考,在生存与伦理之间,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的本性是否真的能抵挡住利益的诱惑。
2. 自私与奉献的边界此外,在《罗生门》中,另一个人物叫做樵夫,他是一个冷静而机智的人。
樵夫在故事中表现出了两面性的人性。
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了真相,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他也展现了奉献和同情之情,为了揭发罪犯而敢于面对危险。
这样的人性复杂性使人们开始思考自私与奉献之间的界限和平衡。
3. 欲望和欺骗除了主要角色的复杂性外,《罗生门》中还揭示了欲望和欺骗对人性的影响。
在故事中,多个角色争夺一件贵重物品,为了得到这个物品,他们使用了欺骗和伪装的手段。
这种复杂的人性被揭示出来,使人们开始思考欲望对于道德和品格的影响。
4. 自相矛盾的人性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中的角色展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人性。
比如,故事中的女主角杀了自己丈夫,而后却为了保护犯人而隐瞒了真相。
而这种自相矛盾的人性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与矛盾。
芥川借此揭示了人的本性是多样且复杂的,而不是单一和一致的。
5. 矛盾的人性与社会环境最后,《罗生门》中的人性复杂性还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故事发生在一个混乱不安的时代,人们生活在贫穷与不公正中。
这种社会背景使每个角色的人性都显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人性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每个人都处于社会背景的交织中。
通过分析《罗生门》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之恶

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之恶作者:周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摘要:1915年芥川龙之介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罗生门》。
作品讲述了一个仆人遭主人解雇之后万念俱灰,看到罗生门一个老太婆在死人堆拔死人头发换钱,自己从厌恶到认恶,最后竟起歹心,剥去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茫茫夜幕里。
通过分析仆人和老太婆的人性,凸显恶劣社会环境对人性之恶的作用。
关键词:《罗生门》;人性;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31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26-03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着有小说、随笔、评论、游记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40余篇。
其短篇小说多反映20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与苦闷心情,立意深远,情节诡异,文笔雅丽,在创作风格上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倾向,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
他的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现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罗生门》后来被当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用作同名电影的取材和名称,因此越发闻名于与世界。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处女作,取材于《今昔物语》二十九卷第十八话“罗城门楼上遇尸记”。
小说主要描写了平安朝末期,某个深秋的傍晚,倾盆大雨,一个仆役遭主人解雇后无路可去,在荒弃的罗生门下躲雨。
在“饿死”与“当强盗”的心理斗争中看到罗生门一个老太婆在死人堆拔死人的头发去换钱,自己从厌恶到承认其恶,竟然顿起歹心,剥去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茫茫的夜幕里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借鉴加工,寓入了更深刻的意义,对人性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丑恶本性进行了充分的剖析,揭示了人在生存过程中的众多丑恶面。
一、仆人的人性表现(一)仆人的人物造型从仆人的出场来看,仆人的出场带着一丝凄凉和落寞,由于刚被主人给解雇,也没地方可去,只能茫然地望着外面的雨不知如何是好,洗的掉了色的藏青袍子都还在穿,预示着仆人生活潦倒困难,为其后面的为了生存作恶埋下了伏笔。
从《罗生门》看人性的善恶

从《罗生门》看人性的善恶作者:高春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3期摘要:罗生门是日本大正时期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描绘了在日本平安时代的乱世,一个被主人解雇的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进而发生一系列心理变化,最终完成了从善到恶的转变。
小说短小精悍,却笔锋犀利,深刻揭露了在那种走投无路的社会状况下人们的扭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强烈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残酷现实。
关键词:罗生门;人性;善恶一、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简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出生于辰月辰日辰时(1892年3月1日上午8时),故取名“龙之介”。
他的生父新原敏三,是山口县人,在东京经营乳牛业。
他的母亲阿福在他刚满7个月时就精神失常,故龙之介过继给舅父芥川道章做养子。
芥川家是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养父酷爱传统文化,在其教导下,芥川龙之介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具备了深厚的日本古典文学功底。
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共有短篇小说一百四十八篇、随笔六十多篇、小品文五十多篇,此外还有少量的游记、评论以及诗歌。
芥川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或取材于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或取材于南蛮异国风情,抑或取材于封建王朝或幕府生活,取材新颖,内容丰富多彩,引人人胜。
在所有他创作的这些作品当中,短篇小说的成就最高。
他的短篇小说情节设置诡异,多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文字清新,简洁有力,为人所称道。
芥川自杀之后,人们为了纪念其取得的文学成就,特地设立了芥川文学奖,来奖掖新人进行文学创作。
芥川文学奖后来成为日本新人作家欲登日本文坛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芥川对近代日本文坛的影响何其深远,芥川的创作为日本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井上靖、石川达三、松本清张等都获得过芥川文学奖,并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现代日本著名的作家。
二、罗生门故事梗概简介《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摘要:由此可见,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自己愿望的踏脚石。
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坏境和别人身上。
《罗生门》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出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
因此,如果被利己主义侵蚀,那么当然会认为他人的利益只是满足利己者物质与精神的踏脚石。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人性的善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讲的是在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作强盗。
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
一天,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
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
“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
”“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2}。
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通过芥川自己超群的技艺,深化了故事的内容。
毫不隐晦地揭示人性的弱点。
这个弱点就是利己主义。
鲁迅曾说过:“人类的心理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
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示同情的。
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
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确对那人抱了敌意。
”《罗生门》中,只是在一个个人无法扭转的现实恶劣的背景下,在一个以恶为社会循环的时代,所有人在做选择时都是做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以求自保“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含有“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意思,因此,芥川把故事发生地设在罗生门是有深意的。
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最新文档

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一、引言在日本近代文坛上,芥川龙之介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不可替代的。
他是被誉为“鬼才”的极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
在短短十年的文学生涯中竟然创作出了148部短篇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被称之为新技巧派,其作品之风格和自然主义、白桦派等明显不同,多用讽刺和反论等手法,来嘲笑人类的自私和社会的丑恶,进而来挖掘新的人性。
总之,人类的孤独与悲伤、利己与丑恶贯穿了芥川龙之介的全部作品。
也可以说,批判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人性的丑恶,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的立脚点。
二、出生和环境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影响精神分析学认为,对心理的批判和对生长环境的批判是作家创作的原动力。
因此,要想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出生和生长环境。
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和性格都源于他的出生。
出生不久,母亲便得了精神疾病,这成了芥川心里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阴影。
同时也造就了芥川的厌世主义和悲观主义。
想要隐瞒自己出生的这种感觉也决定了芥川龙之介文学的本质是抗拒现实生活的虚无主义。
父亲事业失败,养父家的生活状况也不景气,芥川不得不背负起生活的重担。
这种中下层阶级的生活体验对芥川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后来他在《大导寺信辅的半生》中深刻描写了世态之炎凉、人性之丑恶。
还有,自己的初恋受到养父母的激烈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对芥川来说又是人生的一大挫折,这次打击让芥川再次怀疑世上还有没有纯洁的爱。
自然地,这些人生体验也就反应到了芥川的文学作品里面。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除了受到一些外国作家的影响之外,可以看出,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的影响。
夏目漱石的赏识使芥川得到了扭转命运的机会。
坚守东方主义的夏目漱石对西方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给予了强烈的批判。
和夏目漱石的相识为芥川龙之介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在文学世界里,芥川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绽放。
三、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来看利己主义(一)前期作品――历史小说在前期作品中,芥川龙之介往往取材于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的古代世界。
《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阅读答案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阅读答案罗生门【日】芥川龙之介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
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谨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
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
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
所以家将的避雨,准确的说是“无路可走”。
家将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
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
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
倘若不择手段哩--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这决定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家将打了一个大喷嚏,又大模大样地站起来,夜间的京城已冷得需要烤火了,风毫不客气地吹进门柱间。
家将缩着脖子,向门内四处张望,如有一个地方,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给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多好。
这时候,他发现了通门楼的楼梯,便摸摸腰间的刀,跨上楼梯最下面的一级。
当初,他估量这上头只有死人,可是上了几级楼梯,看见还有人点着火。
这火光又这儿那儿地在移动,模糊的黄色的火光,在天花板下摇晃。
他心里明白,在这儿点着火的,决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家将壁虎似的忍着脚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尽量伏倒身体,伸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向楼房望去。
果然,正如传闻所说,楼里胡乱扔着几具尸体。
一股腐烂的尸臭,家将连忙掩住鼻子。
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
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

外国文学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杨洁曲阜师范大学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被盛誉为“大正文学象征”。
芥川前期擅于引经据典进行创作,《罗生门》(1915)与《杜子春》(1920)则是分别改编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与中国古典文学《杜子春传》而成的两部佳作,其透露出的利己主义符合芥川在前期创作中一贯持有的文学态度。
同样都是面对利益的诱惑,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对两部作品的利己主义思维、不同结局和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杜子春》;利己主义;不同结局及原因一、芥川龙之介与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昂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芥川前期作品的特点之一是擅于从古典故事中汲取精华,加上自身思维想象进行改编创作,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其中古典故事的来源包括日本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他曾直言其小说题材“大底得之旧书”①。
关于芥川前后期作品的划分,刘延永称道大体将大正四年(1915)到大正九年(1920)划分为前期,指出其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而以芥川中国游行归国后的大正十年(1921)到芥川自杀(1927)划分为后期,指出其主要以现实题材为主,转向心境小说的创作。
根据这个划分,《罗生门》与《杜子春》都属于芥川前期之作,以历史为依托,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芥川的早期作品中大多数批判利己主义思维,展示人类的丑陋与弱点。
确实,这两部作品都在诉说着人性的善恶,但《罗生门》主要讲述面对生存之善恶的选择,《杜子春》则讲述面对金钱利益之善恶的选择,它们表现出的同一性在于通过不同的故事诉说着各自的利己主义。
二、《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早的作品之一,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于1915年11月1日发表于《帝国文学》。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动物般的人物形象
• 《罗生门》中多次出现将人比喻为动物之处,而且这种比喻多数 是用来形容拔死人头发的老妪。首先,初登场时的形象为“身着 黄褐色和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白发老妪”。拔头发时“犹 如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似的”。老妪的胳膊“活像鸡腿”,“眼睑 发红,目光像鸷鸟一般”的眼睛,“皱纹密布,几乎跟鼻子连起来的 嘴唇,犹如咀嚼似的吧嗒着,发出乌啼的声音”。在回答仆役的问 题时,发出“癞蛤蟆般聒噪的声音”。 • 很显然对老妪的形象描写大部分都使用了动物来比喻。而作 品的另一位主人公仆役的形象描写几乎与老妪一样,也充满了动 物性的比喻。如他“像猫那样蜷缩着身子”,“仿佛壁虎一般蹑 足”。“猴子”“鸡”“鸷鸟”“乌鸦”“癞蛤蟆”“壁虎”等 这些动物比喻在这篇作品中十分突出。而这种动物比喻恰巧是由 《罗生门》开始急剧增多的。
2. 仆人心理如何转变?
天性未泯:想当强盗却没勇气——“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正义感:看到拔头发而心生憎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
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 也不放过” 弃善从恶:为老婆子的生存观所刺激、坚定——“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 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
《河童》 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
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 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反
而比当时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准确也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
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
• 《鼻》 描写的是禅智内供生来便有“五六寸长,从嘴唇 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的鼻于。他自始至终都为有这样的 鼻子而苦恼。不仅为“鼻子长的确不方便”而苦恼,更 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痛苦。因此,他为了能使鼻 子变短,想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无济于事。 并且,他一直很在意鼻子,不单单在意自己的,也在意 别人的鼻子。他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观察别人的鼻子。 内供的弟子把一个从一位医生那里得来的可以使鼻子变 短的方法告诉了内供。内供试过后,鼻子确实变短了。 “内供的心情就像花费几年功夫终于抄写《法华经》大 功告成那样的舒畅高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周围 的状况变得更加糟了。因此,内供“心情郁闷”、“心 里很不痛快。”“脾气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有一天, 内供的鼻子又恢复到和以前一样长后,内供在心里自语 道:“这样一来,谁也不会再笑我了。”于是,内供的 人生就这样持续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作者:董妍娜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刊名:东京文学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年,卷(期):2009,(10)引用次数:0次1.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 19972.三好行雄芥川龙之介论 19823.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吉田精一著作集 19794.木村一信作品与资料芥川龙之介 19845.芥川龙之介.文杰若芥川龙之介小说集 20031.期刊论文黄海宁芥川龙之介及其小说《罗生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4)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时间不长,但成就却是巨大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方面.其代表作<罗生门>更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获得了持久的关注.本文拟探讨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阐述<罗生门>所揭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如何选择的问题.2.期刊论文韦平和芥川龙之介对鲁迅作品的影响——以《罗生门》和《阿Q正传》的比较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2)本文主要通过芥川《罗生门》与鲁迅《阿Q正传》的多方面比较,指出了两者在主人公的姓名籍贯、职业和住处、生活处境以及小说的结构形式、故事结局、重要的细节描写上的相似之处,分析了芥川《罗生门》对鲁迅《阿Q正传》创作的影响.同时,指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应该全方位地开展研究. 3.期刊论文戴焕从中英文翻译再析《罗生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1)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短篇名著(罗生门)的中英文翻译文本,考察小说在因翻译而被过滤掉的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日语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以后的状况,来重新发掘该小说的特点及特色.笔者认为,该小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日语语义多重而且模糊的特点,使小说环境描写充满矛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矛盾复杂的态度.4.学位论文黄忠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2009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生于东京市,父亲新原敏三在京桥区入船町8丁目以贩卖牛奶为生。
他出生7个月后被送剑母亲的娘家由姨娘抚养。
11岁时母亲去世,第二年成为舅舅芥川道章的养子,遂改姓芥川。
作为旧士族芥川家的养子,他也沿袋了江户文人的作风。
芥川于1898进入小学,在府立第三中学毕业之后进入了第一高等学校(高中)学习。
久米正雄、松冈让、菊池宽、土屋文明等人都是他的同学。
1913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此期间他与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人联合创办《新思潮》(第二次)杂志,从而走上写作道路。
1914年他在《帝国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罗生门》。
经铃木三重吉介绍,得以拜夏目漱石为师。
1916年他在第四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创刊号中发表短篇小说《鼻子》,得到夏目漱石的好评。
从1916年12月到1918年3月,芥川一面担任海军机械学校的英语教员,一面努力创作。
之后辞去教员职务,进入大阪每日新闻社,专注于文学创作,并于1919年3月结婚。
1921年2月芥川龙之介作为大孤每日新闻报社的海外观察员到访中国。
在其访问北京期间,曾与胡适先生会面。
同年7月回国。
在他的《上海游记》中有所记载。
1927年4月起,芥川与谷崎润一郎之间开展了一场关于文艺的争论。
对于谷崎润一郎所主张的“小说的趣味性”,芥川提出不能以“小说的趣味性”来决定小说的好坏。
这场争论作为引导战后物语文学批判的主流而载入文学史。
他创作的小说经常以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为素材。
例如以唐代小说《杜子春传》为素材创作的《杜子春>等,于《蜘蛛丝》一起发表于铃木三重吉创建的《红鸟》杂志上。
除了中国古典以外,也取材于天主教及平安时期的舞台剧。
另外,他也有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本古典说话文学。
例如《罗生门》、《鼻子》、《芋粥》等都来源于《今昔物语集》;《地狱变》等来源于《宇治拾遗物语》。
另外他在汉文和语言锤炼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芥川龙之介初期作品和后期作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初期作品得到一致好评,在历史方面特别擅长描写人物内心、尤其是对利己主义的描写较多。
全面表现其艺术至上主张的作品《地狱变》、长篇小说《邪宗门》等都没有受到后世学者太高的评价。
或许是由于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考虑自杀等原因,这一时期有很多关于生死的的作品。
但是晚年创作的《一块土》等作品,与以往相比开始描写现代。
但也被攻击为“在无产阶级文坛中的资产阶级作家”。
这时的作品《大道寺信辅的半生》和《点鬼簿》等虽被称为是告白自传,但是晚年的代表作《河童》却通过描写河童的世界而强烈的批判了人类社会。
本论文从芥川龙之介早起作品《罗生门》出发。
众所周知《罗生门》取材于日本中世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
鲁迅先生评价芥川的小说是“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
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旨在对比芥川的小说《罗生门》与其原典《今昔物语集》,捕捉关于主人公的描写,从而探究由此展开的现代人的心理。
关键字: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罗生门、今昔物语集、人性心理5.期刊论文贺忠.He Zhong黑泽明《罗生门》之死亡美学-电影评介2009(10)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结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情节,采用一种多重平行叙述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丛林中的死亡事件,每个人物的独白都是整个事件的碎片,经过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这些独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样的道理,转述这些独白的叙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阳光下,人的可悲与渺小,人的伟大与真诚.并通过讲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灵魂,赋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内涵.6.期刊论文王蔚.WANG Wei善恶之间--对《罗生门》的结构主义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5(1)<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众多优秀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之一.对于该小说的解读大致有两种:其一是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古代经典中挖掘故事的原型与之比较;其二是结合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来分析作品,揭示作家人生观中的虚无主义,或进行社会性批判.本文中,笔者尝试运用结构主义文论二项对立的方法对小说文本进行详细解析,以期重建文本的深层意义结构,同时重新考察文中暗含的主题.7.期刊论文张晓宁从《罗生门》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艺术--论时空与情节设定-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芥川龙之介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不可多得的"文学鬼才".他的初期代表作<罗生门>描写了在丑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面临生死关头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彼此行恶,从而不仅展示了人们灵魂深处"利己主义"的顽固与悲哀,更进一步揭示了导致这一人类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小说在时空与情节的设定方面显示出作者超凡的文学才能.8.期刊论文陈永红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写实特性-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写得简洁而逼真,具有较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他用近乎真实的白描手法体现了一种残酷的美,用冷峻辛辣的笔直逼人性中的丑恶.9.学位论文张文宏关于芥川文学中“火”的研究2006长期以来,有关芥川龙之介的研究往往只强调其悲观厌世的一面和艺术至上的精神,而芥川文学中创作技巧的开拓和语言表现的魅力,仅仅作为次要的方面,甚至被有的学者否定。
其实,在日本近代文坛上,像芥川那样执著探索人生问题并且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将其有意识地呈现出来的作家并不多见。
芥川常常借助某些事物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对于现实人生以及自身生存状态的感知和体悟。
本篇通过对芥川作品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考察,试图对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做出新的评价,并勾画出芥川创作意识的轨迹。
本篇由七章构成,以芥川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为考察的对象,各章的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从《罗生门》的创作动机出发,考察象征着利己主义的“火”的意义。
阴森的罗生门城楼上,手持“燃烧的火把”、从死尸身上拔头发用来做假发维持生计的老太婆与听罢老太婆的辩解后决意做强盗的下人先后登场。
从两位人物丑恶怪诞的言行中,芥川发现了“大人世界”的利己主义。
可以说,老太婆手中“燃烧的火把”正是利己主义的象征。
这种“自私的火焰”一直蔓延到《偷盗》中“猪熊大叔”的身上,他的私欲在火光中恶性膨胀,又在火光中渐渐消亡。
从此刻起,被失恋所困扰的年轻的芥川彻底告别了不知世事艰难的“孩子世界”,开始体味到青春的伤痛和人间的辛酸。
第二章,结合芥川的家庭生活及婚外恋情,论述引发嫉妒的“火”的象征意义。
从大正七年起近两年的时间,芥川推出了描写三角关系的一系列作品。
为了探究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嫉妒之心,芥川匠心独运,从视觉效果到听觉感受,生动地勾勒出与“火”密切相关的“焰火”、“铁壶里开水沸腾的声响”等场面,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犹如烈火一般的嫉妒心。
谙熟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也许从“妒火中烧”等“火”意象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由此可见,当时坠入婚外恋陷阱的芥川的困惑与无奈。
第三章,通过“救人于烈火”的故事,探讨芥川对“火”的意义的进一步开掘。
在创作上,芥川戏剧般的表现意识相当强烈。
《奉教人之死》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他塑造了从烈火中救出乳婴的“罗连诺”这位女性形象,意图表达自己对“无私的爱”的无限憧憬。
另一方面,在大火中“罗连诺”自我牺牲精神彰显的同时,“奉教人”的庸俗自私也被熊熊的火光反射出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使“火”的象征意义得到深化。
在此可以看出,芥川不仅颇具时代的洞察力,而且渴望得到人生的光明。
但是,他缺乏与现实社会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第四章,以频繁出现的“扑火虫”为考察对象,体认现实中芥川的孤独与悲观。
自幼喜爱中国文学的芥川,古典文学修养颇为丰厚,他巧借“飞蛾扑火”的寓意使其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升华。
在芥川笔下,烧毁“扑火虫”的“火”象征着自大正至昭和初期残酷的社会现实,“扑火虫”则意味着在水深火热中倍受煎熬、拼命挣扎的底层民众。
面对弱小生命的逝去,芥川不胜惋惜,在孤独寂寞中渐渐显露出对死神的向往。
第五章,围绕“像生命一样的焰火”一句,阐述芥川对人生和艺术的美好愿望。
焰火呈现给人们的尽管是绚烂而短暂的美丽瞬间,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尽在其中,芥川正是为了那美丽的瞬间而生存着。
他借法国海军军官之言,倾诉着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执著追求。
至此,从厌世和逆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憧憬未来的芥川的另一面逐渐清晰明朗。
因此,可以说“像生命一样的焰火”给一向黯淡的芥川文学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推动着“火”的象征意义走向成熟饱满。
第六章,以《齿轮》为中心解析“火灾”的象征意义,指出芥川的不安和恐怖。
家庭的重担、与周围女性的纠葛、创作上的停滞等诸多不利因素缠绕着病弱的芥川,所以他常常感到不安,并将可怕的火灾视为死亡的先兆。
与此同时,芥川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也随之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