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互作用 2-3(新课标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相互作用 2-2(新课标复习资料)

第二章 相互作用  2-2(新课标复习资料)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例1
三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 F1=5 N,F2=10 N, )
F3=20 N,则它们的合力 ( A.不会大于 35 N B.最小值为 5 N C.可能为 0 D.可能为 20 N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例2
如图所示,用一根长1
m的轻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质细绳将一幅质量为1
kg的画框对称悬
挂在墙壁上,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 为10 N,为使绳不断裂,画框上两个挂 )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钉的间距最大为(g取10 m/s2)(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深化拓展] 合力 F 与两个共点力 F1、F2 之间的夹角 θ 的关系如图所示(两个共点力 F1、F2 大小不变),则合力 F 大 小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2)三个共点力的合成 ①三个力共线且同向时,其合力最大,为 F1+F2+F3. ②任取两个力,求出其合力的范围,如果第三个力在这 个范围之内,则三个力的合力的最小值为零,如果第三个力 不在这个范围内,则合力的最小值为最大的一个力减去另外 两个较小的力的和的绝对值.

新课标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专题二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教案201709202188

新课标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专题二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教案201709202188

专题二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突破受力分析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1.受力分析的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3.整体法与隔离法(1)整体法:研究外力对物体系统的作用时,一般选用整体法.因为不用考虑系统内力,所以这种方法更简便,总之,能用整体法解决的问题不用隔离法.(2)隔离法:分析系统内各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需要选用隔离法,一般情况下隔离受力较少的物体.(3)实际问题通常需要交叉应用隔离、整体思维法.考向1隔离法的应用[典例1]如图所示,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小木块a、b用细线连接,用平行于传送带的细线拉住a,两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关于木块受力个数,正确的是()A.a受4个,b受5个B.a受4个,b受4个C.a受5个,b受5个D.a受5个,b受4个[解析]先分析木块b的受力,木块b受重力、传送带对b的支持力、沿传送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细线的拉力,共4个力;再分析木块a的受力,木块a受重力、传送带对a的支持力、沿传送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及上、下两段细线的拉力,共5个力,故D正确.[答案] D考向2整体法的应用[典例2]在粗糙水平面上放着一个三角形木块abc,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m1>m2,如图所示,若三角形木块和两物体都是静止的,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A.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B.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C.有摩擦力的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因m1、m2、θ1、θ2的数值均未给出D.以上结论都不对[解析]由于三角形木块和斜面上的两物体都静止,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受力如图所示.设三角形木块质量为M,则竖直方向受到重力(m1+m2+M)g和支持力F N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无任何滑动趋势,因此不受水平面的摩擦力作用.[答案] D考向3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典例3](2017·安徽安庆模拟)(多选)如图所示,两个相似的斜面体A、B在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静止靠在竖直粗糙墙壁上.关于斜面体A和B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一定受到四个力B.B可能受到四个力C.B与墙壁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D.A与B之间一定有摩擦力[解析]对A、B整体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推力F,由平衡条件可知B与墙壁之间不可能有弹力,因此也不可能有摩擦力,C错误;对B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其受到重力、A对B的弹力及摩擦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故B只能受到三个力,B错误;对A受力分析,如图丙所示,受到重力、推力、B对A的弹力和摩擦力,共四个力,A、D正确.[答案]AD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研究对象的合理选取——在分析系统内力时,必须把受力对象隔离出来,而在分析系统受到的外力时,一般采取整体法,有时也采用隔离法.(2)养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受力分析的习惯.(3)涉及弹簧弹力时,要注意可能性分析.(4)对于不能确定的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分析.突破静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即a=0.2.平衡条件F合=0或Error!3.平衡条件的推论如果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方法内容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合成法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分解法则其分力和其他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正交分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法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考向1三力平衡问题——合成法与分解法的应用[典例4]如图所示,光滑斜面的倾角为30°,轻绳通过两个滑轮与A相连,轻绳的另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不计轻绳与滑轮的摩擦.物块A的质量为m,不计滑轮的质量,挂上物块B 后,当动滑轮两边轻绳的夹角为90°时,A、B恰能保持静止,则物块B的质量为()2A. mB. 2mC.mD.2m2[解析]先以物块A为研究对象,由物块A受力及平衡条件可得绳中张力T=mg sin30°.2m再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并由平衡条件有m B g=2T,解得m B=,A正确.2[答案] A[变式1]如图所示,穿在一根光滑固定杆上的小球A、B通过一条跨过定滑轮的细绳连接,杆与水平面成θ角,不计所有摩擦,当两球静止时,OA绳与杆的夹角为θ,OB绳沿竖直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可能受到2个力的作用B.B可能受到3个力的作用C.绳子对A的拉力大于对B的拉力D.A、B的质量之比为1∶tan θ答案:D解析:B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绳子拉力,若再受到垂直杆的弹力,三个力不可能平衡,选项B错.A球一定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两者不共线,不可能平衡,故一定受到垂直杆向上的支持力,由平衡条件知m A g sin θ=m B g cos θ,m A∶m B=1∶tan θ,选项A错,D对.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大小,选项C错.考向2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的应用[典例5]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 A=10 kg,m B=20 kg,A、B之间,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一轻绳一端系住物体A,另一端系于墙上,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今欲用外力将物体B匀速向右拉出,求所加水平力F的大小,并画出A、B的受力分析图.(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解题指导](1)A、B之间,B与地面之间不光滑,若有相对运动就存在摩擦力.(2)已知B被匀速拉出,因此B所受合力为零.(3)隔离A、B分别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由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解析]对A、B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对A应用平衡条件F T sin 37°=F f1=μF N1①F T cos 37°+F N1=m A g②联立①、②两式可得:F N1=60 N,F f1=30 N对B应用平衡条件F=F f1′+F f2=F f1′+μF N2=F f1+μ(F N1′+m B g)=F f1+μ(F N1+m B g)=2F f1+μm B g=160 N.[答案]160 N受力分析图见解析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与技巧(1)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分解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则其分力和其他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3)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突破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1.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2.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方法方法步骤(1)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解析法(2)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况(1)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画出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变化;图解法(2)确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1)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两个不同情况对应的力的三角形和空相似三间几何三角形,确定对应边,利用三角形相似知识列出比例角形法式;(2)确定未知量大小的变化情况考向1解析法的应用[典例6]如图所示,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固定在竖直平面内,A端与水平面相切. 穿在轨道上的小球在拉力F作用下,缓慢地由A向B运动,F始终沿轨道的切线方向,轨道对球的弹力为F N.在运动过程中()A.F增大,F N减小B.F减小,F N减小C.F增大,F N增大D.F减小,F N增大[解析]分析小球受力如图所示,由于F与F N方向竖直,所以拉力F=mg sin θ,F N=mg cos θ,随着θ增大,F增大,F N减小,A正确.[答案] A考向2图解法的应用[典例7]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固定于O点.现用水平力F缓慢推动斜面体,小球在斜面体上无摩擦地滑动,细绳始终处于直线状态,当小球升到接近斜面顶端时细绳接近水平,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 N以及绳对小球的拉力F T的变化情况是()A.F N保持不变,F T不断增大B.F N不断增大,F T不断减小C.F N保持不变,F T先增大后减小D.F N不断增大,F T先减小后增大[问题探究](1)用水平力F缓慢推动斜面体的含义是什么?(2)在整个过程中小球受几个力?哪个力是恒力?哪个力是变力?[提示](1)可认为斜面体和小球在任一时刻处于平衡状态.(2)小球受三个力,其中重力为恒力,绳拉力的大小、方向都改变,支持力方向不变,大小变化.[解析]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重力mg、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 N、绳对小球的拉力F T).画出一簇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当F T方向与斜面平行时,F T最小,所以F T先减小后增大,F N一直增大,只有选项D正确.[答案] D考向3相似三角形法的应用[典例8]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环的最高点有一个光滑的小孔.质量为m的小球套在圆环上,一根细线的下端系着小球,上端穿过小孔用手拉住.现拉动细线,使小球沿圆环缓慢上移,在移动过程中手对线的拉力F和环对小球的弹力F N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F减小,F N不变B.F不变,F N减小C.F不变,F N增大D.F增大,F N减小[解析]对小球受力分析,其所受的三个力组成一个闭合三角形,如图所示,力三角形与mg F N F圆内的三角形相似,由几何关系可知==,小球缓慢上移时mg不变,R不变,L减小,FR R L减小,F N不变,A正确.[答案] A(1)在三力平衡问题中,若三个力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一般用解析法处理.(2)在三力平衡问题中,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一般用图解法处理.(3)在三力平衡问题中,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不变,另外两个力的方向都改变,一般用相似三角形法处理.突破平衡问题中的临界、极值问题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2.极值问题物体平衡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般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分析.3.解决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方法(1)极限法: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去寻找,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来研究临界问题,而要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并依次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2)数学分析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依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画出函数图象),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如求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但利用数学方法求出极值后,一定要依据物理原理对该值的合理性及物理意义进行讨论和说明.(3)物理分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考向1临界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典例9](2017·陕西宝鸡联考)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一固定斜面上,当斜面倾角为30°时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对物体施加一大小为F的水平向右的恒力,物体可沿斜面匀速向上滑行.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斜面倾角增大并超过某一临界角θ0时,不论水平恒力F多大,都不能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行,试求:(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这一临界角θ0的大小.[解题指导]根据“倾角为30°时物体恰能匀速下滑”可求出动摩擦因数;施加水平推力后,设物体匀速上滑,分析物体受力,得出水平推力F的表达式,可求出临界角.[解析](1)由题意可知,当斜面的倾角为30°时,物体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由平衡3条件可得,F N=mg cos 30°,mg sin 30°=μF N.解得μ=tan 30°=.3(2)设斜面倾角为α,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cos α=mg sin α+F fF N=mg cos α+F sin αF f=μF N当物体无法向上滑行时,有F cos α≤mg sin α+F f联立解得F(cos α-μsin α)≤mg sin α+μmg cos α若“不论水平恒力F多大”,上式都成立则有cos α-μsin α≤01解得tan α≥=3,即α≥60°μ故θ0=60°.3[答案](1) (2)60°3考向2极值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典例10]如图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的轻绳分别连接于C、D两点,A、B两端被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现在C点上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重物,为使CD绳保持水平,在D点上可施加力的最小值为()3A.mgB. mg31 1C. mgD. mg2 4[解题指导]先分析结点C的受力,求出CD绳拉力,再分析结点D的受力,最后用图解法求极值.[解析]由题图可知,要想CD水平,各绳均应绷紧,则AC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3结点C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则CD绳的拉力T=mg tan 30°=mg;D点受绳子拉力3大小等于T,方向向左;要使CD水平,D点两绳的拉力与外界的力的合力为零,则绳子对D点的拉力可分解为沿BD绳的F1及另一分力F2,由几何关系可知,当力F2与BD垂直时,F2最小,1而F2的大小即为拉力的大小,故最小力F=T′sin60°=mg,故C正确.2[答案] C[变式2](多选)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两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后悬挂于O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小球A、B处于静止状态.若要使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悬线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保持30°不变,则外力F的大小()3 5A.可能为mgB.可能为mg3 2C.可能为2mgD.可能为mg答案:BCD解析: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的质量为2m,悬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由图可以看出,外力F与悬线OA垂直时F最小,F min=2mg sin θ=mg,所以外力F应大于或等于mg,选项B、C、D均正确.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分析技巧(1)求解平衡中的临界问题和极值问题时,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中的临界点和极值点.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并依此作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结论.1.[受力分析]如图所示,A和B两物块的接触面是水平的,A与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在下滑过程中B的受力个数为()A.3个B.4个C.5个D.6个答案:B解析:A与B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可将二者看做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再对B进行受力分析,可知B受到的力有重力G B,A对B的压力,斜面对B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B正确.2.[动态平衡的应用]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AB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答案:A解析:以O点为研究对象,设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物体的重力为G,G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力的平衡可知,F=G tanθ,T=,随着O点向左移动,θ变大,cos θ则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A项正确.3.[静态平衡的应用](多选)如图所示,将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内壁光滑的半球形容器底部O′处(O为球心),弹簧另一端与质量为m的小球相连,小球静止于P点.已知容器半径为R、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OP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30°.下列说- 11 -法正确的是()3A.轻弹簧对小球的作用力大小为mg2B.容器相对于水平面有向左的运动趋势C.容器和弹簧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合力竖直向上mgD.弹簧原长为R+k答案:CD解析: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因为θ=30°,所以三角形OO′P为等边三角形,由相似三角形法得F N=F=mg,所以A项错误.由整体法知,容器与地面没有相对运动趋势,B项错误.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容器和弹簧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合力与重力平衡,故Cmg项正确.由胡克定律有F=mg=k(L0-R),解得弹簧原长L0=R+,D项正确.k4.[动态平衡的应用]如图所示,两个小球a、b质量均为m,用细线相连并悬挂于O点,现用一轻质弹簧给小球a施加一个拉力F,使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且Oa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45°,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则弹簧形变量不可能是()2mg2mgA. B.k2k4 2mg2mgC. D.3k k答案:B解析:对a球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图解法可判断:当弹簧上的拉力F与细线上的拉力垂直时,拉力F最小,为F min=2mg sin θ=2mg,再根据胡克定律得:最小形变量Δx 2mg2mg=,则形变量小于是不可能的,由图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拉力可以一直增大,k k所以应该选B.- 12 -5.[临界极值问题]如图所示,物块A和滑环B用绕过光滑定滑轮的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滑环B套在与竖直方向成θ=37°的粗细均匀的固定杆上,连接滑环B的绳与杆垂直并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滑环B恰好不能下滑,滑环和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设滑环和杆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物块A和滑环B的质量之比为()7 5A. B.5 713 5C. D.5 13答案:C解析:设物块A和滑环B的质量分别为m1、m2,若杆对B的弹力垂直于杆向下,m1 13因滑环B恰好不能下滑,则由平衡条件有m2g cos θ=μ(m1g-m2g sin θ),解得=;若杆对m2 5B的弹力垂直于杆向上,因滑环B恰好不能下滑,则由平衡条件有m2g cos θ=μ(m2g sin θ-m1g),m1 7解得=-(舍去).综上分析可知应选C.m2 5- 13 -。

高考总复习 物理第二章 相互作用

高考总复习 物理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1讲重力弹力形变、弹性(考纲要求Ⅰ)1.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重心:其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2.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2)弹性①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②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3)弹力①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②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③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但不一定与接触面垂直.()(2)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自身形变的方向相同.()(3)绳、杆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绳、杆.()(4)面面接触(或点面接触)的物体间的弹力垂直于面(或切面)并指向受力物体.()答案(1)√(2)√(3)×(4)√胡克定律(考纲要求Ⅰ)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基础自测1.(多选)如图2-1-1所示,两辆车在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图2-1-1A.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但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C.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或质量分布有关D.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解析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但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水平面垂直,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所以A正确,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包括货物)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发生了变化,重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D错误.答案AC2.(单选)玩具汽车停在模型桥面上,如图2-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1-2A.桥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桥梁发生了弹性形变B.汽车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C.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桥梁发生了弹性形变D.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解析汽车与桥面相互挤压都发生了形变,B错;由于桥面发生弹性形变,所以对汽车有向上的弹力,C对,D错;由于汽车发生了形变,所以对桥面产生向下的压力,A错.答案C3.(单选)在图中,A、B均处于静止状态,则A、B之间一定有弹力的是().解析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逐一移走,如果研究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则表示它们之间有弹力;如果状态无变化,则表示它们之间无弹力.四个选项中当B选项中的B物体移走后,A物体一定会摆动,所以B选项中A、B间一定有弹力.答案B4.(单选)在半球形光滑碗内斜搁一根筷子,如图2-1-3所示,筷子与碗的接触点分别为A、B,则碗对筷子A、B两点处的作用力方向分别为().图2-1-3A.均竖直向上B.均指向球心OC.A点处指向球心O,B点处竖直向上D.A点处指向球心O,B点处垂直于筷子斜向上解析碗对筷子A、B两点处的作用力属于弹力,而接触的弹力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因而寻找接触面便成为确定弹力方向的关键.在A点处,当筷子滑动时,筷子与碗的接触点在碗的内表面(半球面)上滑动,所以在A点处的接触面是球面在该点的切面,此处的弹力与切面垂直,即指向球心O.在B点处,当筷子滑动时,筷子与碗的接触点在筷子的下表面上滑动,所以在B点处的接触面与筷子平行,此处的弹力垂直于筷子斜向上.故选项D正确.答案D5.(单选)一根轻质弹簧,当它上端固定、下端悬挂重为G的物体时,长度为L1;当它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压一重为G的物体时,其长度为L2,则它的劲度系数是().A.GL1 B.GL2 C.GL1-L2 D.2GL1-L2解析设弹簧原长为L0,由胡克定律知,G=k(L1-L0),G=k(L0-L2),联立可得k=2GL1-L2,D对.答案D热点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1.弹力有无的判断“四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4)替换法:可以将硬的、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看能否发生形态的变化,若发生形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2.弹力方向的确定【典例1】如图2-1-4所示,在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中放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小球,小球的直径恰好和盒子内表面正方体的边长相等,盒子沿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滑动,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1-4A.无论盒子沿斜面上滑还是下滑,球都仅对盒子的下底面有压力B.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右侧面有压力C.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D.盒子沿斜面上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解析先以盒子和小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无论上滑还是下滑,用牛顿第二定律均可求得系统的加速度大小为a=g sin α,方向沿斜面向下,由于盒子和小球始终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也是a=g sin α,方向沿斜面向下,小球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大小恰好等于所需的合外力,因此不需要左、右侧面提供弹力.故选项A正确.答案A【跟踪短训】1.画出下图2-1-5中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图2-1-5答案热点二弹力大小的计算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1)对于难以观察的微小形变,可以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运用物体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来确定弹力大小.(2)对有明显形变的弹簧、橡皮条等物体,弹力的大小可以由胡克定律F=k·Δx 计算.图2-1-6【典例2】图2-1-6所示为位于水平面上的小车,固定在小车上的支架的斜杆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在斜杆的下端固定有质量为m的小球.下列关于杆对球的作用力F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小车静止时,F=mg sin θ,方向沿杆向上B.小车静止时,F=mg cos θ,方向垂直于杆向上C.小车向右做匀速运动时,一定有F=mg,方向竖直向上D.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一定有F>mg,方向可能沿杆向上审题指导审题关键词:固定曲杆.杆发生微小弹性形变―→杆上的弹力方向具有多种可能性―→需借助相关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不能直接判断).解析小球受重力和杆的作用力F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时,由力的平衡条件知,二力必等大反向,有F=mg,方向竖直向上.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小球有向右的恒定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mg和F的合力应水平向右,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mg,方向可能沿杆向上.答案CD反思总结轻杆弹力的确定方法杆的弹力与绳的弹力不同,绳的弹力始终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但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其大小和方向的判断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确定,可以理解为“按需提供”,即为了维持物体的状态,由受力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得到所需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杆就会根据需要提供相应大小和方向的弹力.【跟踪短训】2.如图2-1-7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图2-1-7①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A.L2>L1B.L4>L3C.L1>L3D.L2=L4解析弹簧伸长量由弹簧的弹力(F弹)大小决定.由于弹簧质量不计,这四种情况下,F弹都等于弹簧右端拉力F,因而弹簧伸长量均相同,故选D项.答案D物理建模 1.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模型阐述轻杆、轻绳、轻弹簧都是忽略质量的理想模型,与这三个模型相关的问题在高中物理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且涉及的情景综合性较强,物理过程复杂,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高考的常考问题.三种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图示续表模型特点形变特点只能发生微小形变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变,各处张力大小相等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特点不一定沿杆,可以是任意方向只能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一定沿弹簧轴线,与形变方向相反作用效果特点可提供拉力、推力只能提供拉力可以提供拉力、推力大小突变特点可以发生突变可以发生突变一般不能发生突变自由杆和固定杆中的弹力方向类型特征受力特征自由杆可以自由转动杆受力一定沿杆方向固定杆不能自由转动不一定沿杆方向,由物体所处状态决定【典例1】甲、乙两图中的杆都保持静止,试画出甲、乙两图O点受杆的作用力的方向.(O为结点)图2-1-8解析甲为自由杆,受力一定沿杆方向,如下图甲所示的F N1.乙为固定杆,受力由O点所处状态决定,此时受力平衡,由平衡条件知杆的支持力F N2的方向与mg和F1的合力方向相反,如下图乙所示.答案如解析图所示【典例2】一轻弹簧两端分别连接物体a、b,在水平力作用下共同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图2-1-9所示,在水平面上时,力为F1,弹簧长为L1,在斜面上时,力为F2,弹簧长为L2,已知a、b两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轻弹簧的原长为().图2-1-9A.L1+L22 B.F1L1-F2L2F2-F1C.F2L1-F1L2F2-F1 D.F2L1+F1L2F2+F1解析设物体a、b的质量分别为m1、m2,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弹簧原长为L0,在水平面上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F1-μ(m1+m2)g=(m1+m2)a,①隔离a物体有k(L1-L0)-μm1g=m1a,②联立解得k(L1-L0)=m1m1+m2F1,③同理可得k(L2-L0)=m1m1+m2F2,④联立③④可得轻弹簧的原长为L 0=F 2L 1-F 1L 2F 2-F 1,C 对. 答案 C反思总结 如何理解理想化模型——“轻弹簧”与“橡皮筋”(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 =kx ,x 是指形变量.(2)“轻”即指弹簧(或橡皮筋)的重力不计,所以同一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分析弹簧问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即学即练 (2013·石家庄质检,18)如图2-1-10所示,一个“Y”形弹弓顶部跨度为L ,两根相同的橡皮条自由长度均为L ,在两橡皮条的末端用一块软羊皮(长度不计)做成裹片.若橡皮条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满足胡克定律,且劲度系数为k ,发射弹丸时每根橡皮条的最大长度为2L (弹性限度内),则发射过程中裹片对弹丸的最大作用力为( ).图2-1-10A .kLB .2kL C.32kL D.152kL 解析 对裹片受力分析,由相似三角形可得:kL2L =F 2(2L )2-⎝ ⎛⎭⎪⎫L 22得:F =152kL则裹片对弹丸的最大作用力为F丸=F=152kL,故选项D正确.答案D附:对应高考题组(PPT课件文本,见教师用书)1.(2010·新课标全国卷,15)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A.F2-F1l2-l1 B.F2+F1l2+l1C.F2+F1l2-l1 D.F2-F1l2+l1解析设弹簧原长为l,由题意知,F1=k(l-l1),F2=k(l2-l),两式联立,得k=F2+F1l2-l1,选项C正确.答案C2.(2011·山东卷,19)如图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b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系于墙壁.开始时a、b均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所受摩擦力F f a≠0,b所受摩擦力F f b=0.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A.F f a大小不变B.F f a方向改变C.F f b仍然为零D.F f b方向向右解析剪断右侧绳的瞬间,右侧细绳上拉力突变为零,而弹簧对两木块的拉力没有发生突变,与原来一样,所以b对地面有向左的运动趋势,受到静摩擦力F f b方向向右,C错误,D正确.剪断右侧绳的瞬间,木块a受到的各力都没有发生变化,A正确,B错误.答案AD3.(2012·山东基本能力,85)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力的图示及表述正确的是().解析由于在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g不同,旅客所受重力不同,故对飞机的压力不同,A错误.充足气的篮球平衡时,篮球壳对内部气体有压力作用,即内外气体对篮球壳压力的差值等于篮球壳对内部气体的压力,故B正确.书对桌子的压力作用在桌子上,箭尾应位于桌面上,故C错误.平地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其主动轮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其前进的动力,地面对其从动轮的摩擦力是阻力,汽车受到的动力与阻力平衡时才能匀速前进,故D正确.答案BDA对点训练——练熟基础知识题组一对力、重力概念的理解1.(单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C.用脚踢出去的足球,在向前飞行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向前的力来维持它向前运动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的作用力在先,乙对甲的作用力在后解析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譬如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电荷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所以B错误;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用脚踢出去的足球,在向前飞行的过程中,球没有受到向前的力来维持它向前运动,C错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没有先后之说,所以D错误.答案A2.(单选)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重力作用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C.地面上的物体在赤道上受的重力最小D.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解析物体是否受重力作用与其运动状态无关,故A错.重力实际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绕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万有引力方向指向地心,重力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只有在两极或赤道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才指向地心),故B错.在赤道上,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与物体随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之差,而在赤道上向心力最大,物体在赤道上受的重力最小,C正确.在弹簧秤和物体都静止或匀速运动时,测出的示数才等于物体的重力,若弹簧秤拉着物体加速上升或下降,则弹簧秤的示数不等于重力,故D错.答案C3.(单选)关于地球上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天上”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不受重力作用B.物体只有落向地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C.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在上升阶段所受的重力比落向地面时小D.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运动及怎样运动无关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地球的作用力,不管物体静止还是运动,也不管物体上升还是下落,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在“天上”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也要受重力作用,故A、B项错误.地面附近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方向都不会发生改变,重力的大小可由公式G=mg求出,C项错误.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无关,选项D正确.答案D题组二对弹力的理解4.(多选)在日常生活及各项体育运动中,有弹力出现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图2-1-11所示的情况就是一个实例.当运动员踩压跳板使跳板弯曲到最低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1-11A.跳板发生形变,运动员的脚没有发生形变B.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此时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的重力等大D.此时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解析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均要发生形变,故A错;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B正确;在最低点,运动员虽然处于瞬间静止状态,但接着运动员要加速上升,故此时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的重力,C错误、D正确.答案BD5.(多选)如图2-1-12所示,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P.用力压桌面,观察墙上光点位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1-12A.F增大,P上移B.F增大,P下移C.F减小,P下移D.F减小,P上移解析本题考查微小形变的放大法.当力F增大时,两镜面均向里倾斜,使入射角减小,经两次累积,使反射光线的反射角更小,光点P下移;反之,若力F减小,光点P上移.所以,选项B、D正确.答案BD6.(单选)小车上固定一根弹性直杆A,杆顶固定一个小球B(如图2-1-13所示),现让小车从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下图的情况中杆发生了不同的形变,其中正确的是().图2-1-13解析小车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则加速度a=g sin θ(θ为斜面的倾角),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球所受重力和杆的弹力的合力沿斜面向下,且小球的加速度等于g sin θ,则杆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杆不会发生弯曲,C正确.答案C7.(单选)如图2-1-14所示,小车内有一固定光滑斜面,一个小球通过细绳与车顶相连,小车处于水平面上,细绳始终保持竖直.关于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1-14A.若小车静止,绳对小球的拉力可能为零B.若小车静止,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一定为零C.若小车向右运动,小球一定受两个力的作用D.若小车向右运动,小球一定受三个力的作用解析若小车静止,则小球受力平衡,由于斜面光滑,不受摩擦力,小球受重力、绳子的拉力,重力和拉力都沿竖直方向;如果受斜面的支持力,则没法达到平衡,因此在小车静止时,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一定为零,绳子的拉力等于小球的重力,故A项错误,B项正确.若小车向右匀速运动,小球受重力和绳子拉力两个力的作用;若小车向右做减速运动,则一定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可能受绳子的拉力,也可能不受绳子的拉力,故C、D项都不对.答案B题组三弹力大小的分析计算8.(2013·银川、吴忠部分中学联考)(单选)如图2-1-15所示,某一弹簧秤外壳的质量为m,弹簧及与弹簧相连的挂钩质量忽略不计.将其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现用两水平拉力F1、F2分别作用在与弹簧相连的挂钩和与外壳相连的提环上,关于弹簧秤的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1-15A.只有F1>F2时,示数才为F1B.只有F1<F2时,示数才为F2C.不论F1、F2关系如何,示数均为F1D.不论F1、F2关系如何,示数均为F2解析弹簧秤的示数决定于作用在秤钩上力的大小,而与作用在与外壳相连的提环上的力无关,故C正确.答案C9.(单选)如图2-1-16所示的装置中,小球的质量均相同,弹簧和细线的质量均不计,一切摩擦忽略不计,平衡时各弹簧的弹力分别为F1、F2、F3,其大小关系是().图2-1-16A.F1=F2=F3B.F1=F2<F3C.F1=F3>F2D.F3>F1>F2解析第一个图中,以弹簧下面的小球为研究对象,第二个图中,以悬挂的小球为研究对象,第三个图中,以任意一小球为研究对象.第一个图中,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弹簧向上的弹力,二力平衡,F1=mg;后面两个图中,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二力平衡,弹簧的弹力大小均等于细线拉力的大小,则F2=F3=mg,故三图中平衡时弹簧的弹力相等.答案A10.(单选)如图2-1-17所示,将一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刻度尺的0刻线与弹簧上端对齐,使弹簧下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下端挂一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示数为L1=3.40 cm,当弹簧下端挂两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示数为L2=5.10 cm.g 取9.8 m/s2.由此可知().图2-1-17A.弹簧的原长是1.70 cmB.仅由题给数据无法获得弹簧的原长C.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8 N/mD.由于弹簧的原长未知,无法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解析设弹簧原长为L0,由胡克定律得k(L1-L0)=mg,k(L2-L0)=2mg,解得L0=1.70 cm,k=29 N/m,A正确.答案AB深化训练——提高能力技巧11.(2013·浙江金华十校联考)(单选)如图2-1-18所示,重为10 N的小球套在与水平面成37°角的硬杆上,现用一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20 N的力F拉小球,使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已知sin 37°=0.6,cos 37°=0.8).则().图2-1-18A.小球不一定受摩擦力的作用B.小球受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杆向上,大小为6 NC.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杆向下,大小为4.8 ND.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12 N解析对小球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如图,由共点力平衡可知,f=mg sin 37°=10×0.6 N=6 N,F N=F-mg cos 37°=20 N-8 N=12 N、方向垂直杆向下,故B 正确,A、C、D错误.答案B12.(单选)如图2-1-19所示,一重为120 N的球固定在弹性杆AB的上端,今用测力计沿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右上方拉球,使杆发生弯曲,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00 N,已知sin 37°=0.6,cos 37°=0.8,则杆AB对球作用力的大小为().图2-1-19A.80 N B.100 NC.110 N D.120 N解析球受到重力mg、测力计的弹力F=100 N和杆对其的作用力F N,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 N x=F cos 37°=80 N,F N y=mg-F sin 37°=60 N,所以F N=F2N x+F2N y=100 N,即B正确.答案B13.(单选)如图2-1-20所示,重80 N的物体A放在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有一根原长为10 cm,劲度系数为1 000 N/m的弹簧,其一端固定在斜面底端,另一端放置物体A后,弹簧长度缩短为8 cm,现用一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物体,若物体与斜面间最大静摩擦力为25 N,当弹簧的长度仍为8 cm时,测力计读数不可能为().图2-1-20A.10 N B.20 N C.40 N D.60 N 解析当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且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测力计的示数最大,此时F+kΔx=mg sin θ+F f max解得F=45 N,故F不能超过45 N,选D.答案D14.(多选)如图2-1-21所示,两根光滑细棒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两棒与水平面成37°角,棒上各穿有一个质量为m的相同小球,两球用轻质弹簧连接,两小球在图中位置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弹簧与水平面平行,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2-1-21A.弹簧处于拉伸状态B.弹簧处于压缩状态C.弹簧的弹力大小为34mg D.弹簧的弹力大小为38mg解析若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右侧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水平向右的弹簧弹力和垂直细杆斜向左下方的弹力,小球不可能平衡,所以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对左侧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知F=mg tan 37°=34mg,则A、C对,B、D错.答案AC第2讲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考纲要求Ⅰ)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

【名师讲解】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二 相互作用(62张PPT)

【名师讲解】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二 相互作用(62张PPT)

第二节 一、知识要点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 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 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 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 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 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Ⅰ Ⅰ Ⅰ Ⅱ Ⅱ
三、考纲解读: 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分值占10%左右,高考命 题的热点集中在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及摩擦力问题, 常以生活实际及科普知识为背景,结合牛顿运动定 律、功能关系及电磁学相关知识考查。
四、高考命题趋向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是高考必考内容。弹力、 摩擦力是高考的热点,其中弹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1) f=0 (3) f= mg (4) f= mg (2) f=ma
B
B
A
F
A
【练习6】 :如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 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 k2上面木块 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 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 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C ) m2 g m1 g A、 B、 k1 k1
30N
【练习10】(资料第23页例题3)
D
第三节
一、知识要点
受力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个物 体接触)和运动状态着手,其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或从整体中 隔离出某一物体为研究对象.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一重、二弹、 三摩擦、四其他的顺序进行分析,并同时画出受力 示意图. 说明:(1)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不要分析 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力;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1ppt)

《三维设计》2014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1ppt)

D.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两个弹簧秤的弹力的图示,
如图乙所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求出这两个 力的合力F′
图实-3-9
(1)在步骤C中,弹簧秤的读数为________N。
(2)在步骤D中,合力F′=________N。 (3)若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析:(1)弹簧秤读数时需要估读,最终的读数要以有效数字的 形式给出,根据图甲弹簧秤指针的位置,可读出力的大小为 3.00 N。 (2)根据力的大小可以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 板在图乙上由已知的两个力作出平行四边形,测量出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线的长度,与标度1 N的长度进行比较,可求出F′的 大小为(5.2±0.2) N。 (3)若F′在竖直方向且数值与F近似相等,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 范围内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1)3.00 相等 (2)5.2±0.2 (3)F′在竖直方向且数值与F近似
——[高考命题常涉及的几种创新角度]—————————
一、本题创新点分析
1.源于教材——本例的实验原理与教材实验的原理
相同,所选用的橡皮筋、细绳套及验证方法也与本实验 相同。 2.高于教材——本实验没有使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 而是用钩码的重力作为绳的拉力,同时用两个光滑硬棒
则F=5G、F1=4G、F2=3G,由三角函数关系可知三力 恰好构成直角三角形,则cos α=3/5,cos β=4/5,所以cos
α/cos β=3/4。
[答案] 细线方向)
(1)结点 O 的位置
钩码个数
拉力方向(或
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 O 与步骤 B 中结点位置 3 (2)4
重合钩码个数和对应细线的方向
(2)平行四边形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

2015高三复习:第2单元-相互作用 共点力的平衡-物理-新课标·人教版-浙江省专用(逐字编辑)

2015高三复习:第2单元-相互作用   共点力的平衡-物理-新课标·人教版-浙江省专用(逐字编辑)

14
选择 简单
1 选择 中等 7
14
选择 简单
返回目录
高考导航
共点力的 平衡
实验:探 究求合力 的方法 实验:探 究弹力和 弹簧伸长 的关系

14
选 择
简单
22
实验 简单
返回目录
高考导航
1.浙江高考物理考中本单元内容一般以选择题型考查,且 以三力平衡为主,难度一般较低; 2. 浙江物理高考一般会通过一道小题较全面地考查多种实 验技能.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对弹簧测力 计读数、依据力的标度画出力的图示所涉及的有效数字的考 查、对实验操作步骤及记录的考查已经多次被各地高考或模 拟题反复采用,如2012年浙江卷22题; 3.本单元蕴含着较多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如显示微小形 变的“放大思想”、重心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思 想”、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及受力问题的 “假设法”、实验中的“单因子控制变量法”等.教师应结 合知识的教学,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
返回目录
第3讲
知 识 自 主 梳 理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
【对点检测】 关于重力、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风筝升空后,越升越高,其重心也升高 B.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

C.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时,其重心位置不变化 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
返回目录
第3讲
知 识 自 主 梳 理
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 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
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二相互作用共62页文档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二相互作用共62页文档

谢谢!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二相互作用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1)假设法: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利用“假设法”可以判断出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2)状态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判断静摩 擦力的方向。
5、滑动摩擦力大小
Ff=μFN.FN是产生滑动摩擦力的前提,且FN与F一定相互垂直
考点梳理
方法总结
典型例题
高考模拟
6、含弹簧类弹力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中学物理中的“弹簧”和“橡皮绳”也是理想化模型,具有如 下几个特性:
(1)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其中x是弹簧的形变量。
(2)轻:即弹簧(或橡皮绳)的重力可视为零。
(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着弹簧的轴线),橡皮绳 只能受拉力,不能受压力。
(4)由于弹簧和橡皮绳受力时,其形变较大,发生形变需要一 段时间,所以弹簧和橡皮绳中的弹力不能突变。但是,当弹簧 和橡皮绳被剪断时,它们产生的弹力立即消失。
考点梳理
方法总结
典型例题
高考模拟
1、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的分析 (1)跨过滑轮、光滑杆、光滑钉子的细绳两端张力大小相等。 (2)死结模型:如几个绳端有“结点”,即几段绳子系在一起,谓 之“死结”,那么这几段绳中的张力不一定相等。 (3)同样要注意轻质固定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作用力 的方向需要结合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得,而轻质活动杆中的 弹力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
考点梳理
方法总结
典型例题
高考模拟
方法总结
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 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 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衡条件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方法
内 容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正交分 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 解法 正交的两组,每一组的力都满足二力平衡条件 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平 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构成一 力的三 个矢量三角形,反之,若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 角形法 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 为零,利用三角形定则,根据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可求解未知力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3.受力分析的三个判断依据
施力 (1)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对应的施力物体.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2)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的原因.
形变 (3)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状 态(是静止、是匀速运动还是有加速度).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整体法 概念
隔离法
将加速度相同的几个物体作 将研究对象与周围 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 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 体的作用力或系统整体的加 速度 物体分隔开的方法 研究系统内物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力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受力分析图中画出.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例1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端固定在地面上, 另一端与斜面体 P 连接, P 与斜放的固定挡板 MN 接触且处于静止 状态,弹簧处于竖直方向,则斜面体 P 此 刻受到的外力个数有可能为( A.2 个 C.4 个 )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答案:C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归纳拓展:(1)在常见的几种力中,重力是主动力,而弹 力、 摩擦力是被动力, 其中弹力存在又是摩擦力存在的前提,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所以分析受力时应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去分析. (2)物体的受力情况要与其运动情况相符,因此,常常从 物体的运动状态入手去分析某个力是否存在.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选用 原则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注意 受力分析时不要再考虑系统 一般隔离受力较少 问题 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的物体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2)假设法 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 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 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方法 3(正交分解法): 将 O 点受的力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正交 分解,如图所示.由力的平衡条件得 F2cosθ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mg -F1=0,F2sinθ-mg=0,解得 F2= ,F1 sinθ = mgcotθ.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例 2 如图所示, 重物的质量为 m, 轻 细绳 AO 和 BO 的 A 端、 端是固定的, B 平衡 时 AO 是水平的,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θ, BO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金版教程
高三物理
必修一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高三物理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高三物理
第3单元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基础知识梳理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二、解决平衡类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 内 容 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将某一个力按力 分解法 的效果进行分解, 则其分力和其他力在所 分解的方向上满足平衡条件 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 通过合成的方法将 合成法 它们简化成两个力, 这两个力满足二力平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共点力的平衡
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力的延长线交 同一点 延长线 共点力 于一点的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能简化成质点的物 体受到的力可以视为共点力 平衡 状态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C.5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解析:木板受重力 mg,弹簧的弹力 FN1,滑块对木板的 压力 FN2, 斜面对木板的支持力 FN3 和摩擦力 Ff, 共计 5 个力 的作用,故选项 C 正确.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平衡条件的推论
1.二力平衡 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相等 相反 平衡力 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一对平衡力.
2.三力平衡 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
合力 相等 相反 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方法 4(力的三角形法): 结点 O 受到 mg,F1 和 F2 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受力 分析图,如图甲所示.再将三个力的矢量平移到一个三角形 中,三力构成首尾依次相接的封闭的三角形,如图乙所示.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受力分析
1.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外力 受力图 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
分析. 2.受力分析的顺序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接触力 先找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再找接触力(弹力、 场力
AO 的拉力 F1 和 BO 的拉力 F2 的大小是
( ) A. F1= mgcosθ B. F1= mgcotθ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C. F2= mgsinθ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mg D. F2= sinθ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解析] 方法 1(合成法): 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 F1,F2 的合力 F12,如图所示.又考虑到 F12 = mg, 解直角三角形得 F1= mgcotθ, mg F2= . sinθ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方法 2(分解法): 用效果分解法求解.F2 共产生两个效果, 一个是水平方向沿 A→O 拉绳子 AO,另一个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关键一点:(1)物体受三个力平衡时,利用力的分解法或 合成法比较简单.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2)解平衡问题建立坐标系时应使尽可能多的力与坐标轴 重合,需要分解的力尽可能少.物体受四个以上的力作用时 一般要采用正交分解法.
易 错 易 混 分 析
限 时 规 范 特 训
必修一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金版教程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高三物理
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先假设此力不存在,观察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 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研究对象才能满足给定 的运动状态.
随 堂 针 对 训 练
考 技 案 例 导 析
静止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叫做平 匀速直线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