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二章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填空-选择题

外国教育史-填空-选择题

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填空题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2.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固政权的需要。

3.古代文明古国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希伯来。

4.外国早期原始人的化石发现于东非的坦桑尼亚。

5.中外学术界关于教育起源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

6.母系氏族时期出现的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称为青年之家。

二、选择题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的宫廷学校。

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

A.文雅教育B.职官教育C.书吏教育D.科学教育3.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一L。

A.生动活泼B.直观有趣C.严肃认真D.简单粗暴4.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_等。

A.寺庙学校B.教区学校C.文法学校D.修辞学校5.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_. (2009)A. “拉比”B. “古儒”C. “书吏”D. “校父”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一、填空题1.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修辞学。

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摔跤)。

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_要求身心和谐发展_。

4.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5. “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仆人。

6. “三艺”为“智者派”所创。

7.在荷马时代,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8.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9.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柏拉图提出的。

10.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

11.苏格拉底以其“知识助产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12.—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

13.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被称为三个里程碑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1.《哈多报告》,主要内容是:
(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2)儿童在11岁后所受的各种教育均成为中等教育;(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
该报告中心是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小学、中学两阶段,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这对英国教育有重要影响。
4.综合中学运动:《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但各种中学质量、标准差异较大,引起了社会的争论。1951年,英国工党提出了发展综合中学的计划。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
1.在高等教育方面,罗宾斯提出: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这个建议被称为“罗宾斯原则”,为此英国兴办了许多大学。
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2★简答)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巴尔福教育法》: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主要内容:(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3)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2.60年代末期,英国创办了“开放大学”,以成人教育为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进入80年代以后,英国教育改革仍把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同时对整个教育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改革设想。1981-1983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体姆报告》。
1988年7月29日,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教育改革法》。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主要内容:(1)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2)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3)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岁、11岁、14岁、16岁)考试。(4)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5)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1、社会背景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

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

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

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

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

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3)政体: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专政。

2、学校类型1)教会学校①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基于修道院修行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教会学校。

最初僧院只是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书写方面的简单训练,为终身修道作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专门培养僧侣子弟的僧院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分为内学和外学。

外国教育史 (2)

外国教育史 (2)

第二章古罗马教育古罗马教育的特性是注重实际和功用,强调实践和技术而不注重思辨。

这种特性与古希腊教育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比,也成为西方教育史中实用与自由教育冲突来源之一。

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共和时期的教育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共和前期的教育又称为本色时期,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教育内容为道德,政治和军事,农业,法律等。

共和后期的教育受希腊影响开始建立学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三种学校。

( 1 )初级学校:私立,招收7 一12 岁的平民男孩,设备简陋,教学内容较少,主要学习读、写、算、“十二铜表法”等基本知识。

( 2 )文法学校(属中等学校):私立,招收12 一16 岁儿童。

主要是贵族和富裕人家子弟。

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

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 3 )修辞学校,相当于高等教育。

于共和末期出现,为贵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

16 岁人学,学习两到三年,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

这种学校教育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

第二节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公元30 年,罗马进人帝制时期,为了把学校作为统治工具,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

( 1 )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一切学校由国家管理,把学校大部分变为国立的,对私立学校实行监督,教师由政府委派,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

免除兵役劳役,发放津贴。

( 2 )改革学校培养目标,小学培养忠于帝国的顺民,文法学校、高等修辞学校培养国家官吏、书吏。

并出现拉丁文法学校。

( 3 )加强宗教教育。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哲学家。

他根据当时罗马社会的政治需要,在其教育著作《论雄辩家》中论证了培养雄辩政治家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雄辩家的定义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二)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西塞罗认为,要想达到雄辩家的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外国教育史(现代)

外国教育史(现代)

(二)进步教育实验
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帕克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他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市 的学校教育实验,创立了著名的“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的 主要特征是: (1)强调儿童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2)重视学校的社会职能;
(3)主张学校课程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 被杜威称为“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 学校,作为其进步教育思想的实验场所。
2、成型阶段(1918-1929):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 改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4年创办《进步教育》杂志,日益专
业化,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称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设备为成年人提供专门的夜校课程。 葛雷制曾被认为是进步教育思想的最卓越的例子。它的措施 具有经济而高效的特点,其课程保持了儿童的兴趣。
2011年考研真题 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 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 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 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 A 二部制 B 工读制 C 复式教学 D 合作教学 答案:A
时的德克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也创办了新学校,一战后
,英国的尼尔和罗素等人也开办新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教育 实践活动。

1921年,成立国际新教育协会,20年代,一直推行以儿童
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到30年代,开始 强调教育为社会变革服务,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 动作为一场运动结束。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雷迪与阿博茨霍姆学校(1889)
该校建立标志着新教育的开端,由于了取得巨大成功,被视 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学校基本沿袭传统公学的做法,强调 纪律甚于自由,统一甚于多样,有着更多的斯巴达遗风;学校课 程分为学科课程、体育和手工劳动、艺术类课程、社会教育、道

新编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新编外国教育史 第二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 宫廷学校主要开设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学、神学等课程,此外还 讲授古典诗人的作品。
• 教学方法上,宫廷学校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因人而异。对成年学生, 教学以讨论为主;对年幼学生,则采用当时修道院学校盛行的问答法。这种方法 的特点在于,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把教学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编制,使学 生通过记忆问题的答案而掌握知识。
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宫廷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 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地的学者和教师,从而对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发展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新编外国教育史
(二)教会学校的改革
787年,查理曼发布教育通告,指责修道院的院长目不识丁,表达粗俗,规 劝他们学习文字。他认为传教士只有虚心诚意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 的奥秘。一个人的识字教育开始得越早,学习得越好。
新编外国教育史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新编外国教育史
一、宫廷学校和教会学校的改革
(一)查理曼的宫廷学校
782年,阿尔琴应邀带领三名助手,来到法兰克王国,在原有宫廷学校的 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 宫廷学校的学生包括王后、王子、公主以及王室其他成员,此外还有查理曼指定 担任国家和教会高级职务的青年贵族。
新编外国教育史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新编外国教育史
新编外国教育史
西

欧 中
二世章Βιβλιοθήκη 纪 教1 2育
3
4
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 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经院哲学与西欧中世纪教育
新编外国教育史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
新编外国教育史
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促进了基督教教育的形成。 基督教教育的形式主要是教会学校。 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 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 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外国教育史教案

外国教育史教案

《外国教育史》教案《外国教育史》目录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1)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 (4)第三章封建社会的教育 (23)第四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 (44)第五章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61)第六章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85)第七章近现代美国的教育 (104)第八章近现代日本的教育 (119)第九章近现代俄罗斯的教育 (131)第十章近现代意大利的教育 (154)第十一章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164)外国教育史教案卷首语中国名臣魏徵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英国哲人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感觉历史,就好像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令人神往,太多的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学习历史,并非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拣拣;研究历史,其实就是推开一扇扇尘封的大门——神奇就在门里。

没有历史,人类又是什么呢?不懂历史,人类又懂得什么呢?当您打开本教材时,就会感到,人类教育的历史放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辉映着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征程……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学习内容与目标: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时期是国外教育发展的萌芽时期。

学习本章应主要了解国外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就提出,教育并非人类特有的现象。

远在人类出现以前,教育已在动物界存在了。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从它的起源上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起源于动物保护物种的本能而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人类只是继承了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而在其上作了某些改进而已,但在本质上与动物界没有区别。

这谓之“生物起源说”。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教育史课本》中提出:“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其实,这两种学说都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培养下一代的活动。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目的: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第一章古希腊教育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2.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教育主要内容:①忍耐劳苦训练②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③道德教育(神话、传说、祭神、竞技),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4.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2、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两种教育,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表现如下:
(1)雅典教育通过教育要求学生在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斯巴达的教育中是找不到的。

(2)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训练成身强体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商人,而不是斯巴达单纯的军事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为只会打仗的士兵。

(3)雅典把知识教育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活动家和官吏的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可以让他们学到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这是斯巴达教育望尘莫及的。

(4)雅典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比斯巴达要高得多,斯巴达设置音乐歌唱仅仅为了在战场上鼓舞士气,而雅典的音乐是其和谐教育和文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相比,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

2.试分析雅典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

(1)经济上,雅典奴隶制经济比较发达,工商业经济繁荣。

雅典是中希腊南部亚狄加的首府,沿袭为国名。

境内多山,不适宜农业,只能种植橄榄、葡萄,但矿场丰富,手工业发达。

雅典濒临海岸,多良港,交通方便,不仅与境内各国贸易频繁,而且与北非、西亚也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是中希腊各城邦与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至公元前5世纪初成为全希腊最繁荣富强的国家。

(2)政治上看,雅典长期实行奴隶主的民主体制,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息。

雅典的阶级关系比斯巴达复杂,除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长期殊死搏斗外,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主题的下层自由民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极为尖锐。

自公元前6世纪初,首席执政官梭伦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改革后,经过庇西特拉图的僭主统治,特别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至公元前6世纪末,胜利地结束了平民反抗的斗争,雅典的奴隶主民主统治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专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3)文化上,繁荣的工商业经济,民主的奴隶主政治,促进了雅典文化科学的发展。

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雅典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艺术水平很高的雕刻和美术作品,文学、史学也很发达,科学,如天文、算术、几何都得到较高的发展。

3、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惟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与辩论、演讲直接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人,因而,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
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4)智者的出现表明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地位,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5)正式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才真正成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