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合集下载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商业性:外文-中文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

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

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

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

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

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

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

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

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

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对近代报刊的认识

对近代报刊的认识

对近代报刊的认识
近代报刊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报刊,这个时期是报刊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报刊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印刷的转变,从政治宣传到新闻报道的转变,从小众读物到大众娱乐的转变,从地方性到全国性的转变,这些转变都为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

在此之前,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或者通过书信、传单等手段进行传播。

而报刊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广泛和深入。

报刊的出现,也使得新闻传播的对象从少数精英转变为广大民众,这为新闻传播的民主化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的发展,也推动了新闻业的专业化和商业化。

在此之前,新闻报道主要由政府机构或者政治团体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宣传。

而随着报刊的商业化和专业化,新闻报道的目的逐渐转变为提供客观、准确、及时的新闻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这也为新闻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此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书信、传单等手段进行,文化的交流也主要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

而随着报刊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报刊不仅提供了文化信息,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对新闻传播、新闻业、文化传播和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是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时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之比较

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之比较

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之比较作者:饶鉴刘亚进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1期摘要:近代中西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呈现了不同的态势,这种差异无论在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长期存在。

而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发展动力的不同。

文章从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入手,就中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动力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此管窥整个近代中西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差异分析;原因分析一、前言翻开中西新闻事业史,不难发现,西方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早、发展快,而中国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晚、发展慢。

1621年英国的《新闻周刊》在伦敦创刊,标志着西方近代报业的诞生;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成为中国近代报刊之发轫。

与西方相比,已相差194年。

而中国人艾小梅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报刊《昭文新报》与西方相比又相差了252年。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时空的产物,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与其背后的发展动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动力催生了这样巨大的差异,以及为何发展动力会有所不同,成为我们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二、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的差异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无论是在产生阶段还是在发展之中都具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是在产生阶段,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产生时间上相差两百余年,报纸形态也有很大差别;其次,在形成较为成熟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之后,也形成了不同的传播形态,无论是在传播速度,规模还是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划分为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两个阶段来进行比较。

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晰的界定研究的历史时间段,在本文中我们采取方汉奇老先生对中国近代报刊时间范畴的界定,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20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旧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即190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统治时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其中,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约11年,是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冲破封建统治者的网罗,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的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16年,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报纸和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全面发展的时期。

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也诞生在这一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约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8年,是国民党各级党报大发展的时期。

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

这一阶段也可以分成四个小阶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的阶段,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阶段。

建国初期的阶段共7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1957至1966年的阶段共9年,是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大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和广播电台大量增加,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

1966年至1978年的阶段共12年,其间,属于“文化大革命”的那10年,新闻事业特别是其中的报刊出版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通讯社广播电视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1978年至今的这一阶段,近22年,则是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报纸的种类和期发行量成倍增长,新闻媒体的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多功能,能够满足各种受众需求的新闻媒体体系。

这就是过去100年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简单的历史。

中国新闻史概论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

中国新闻史概论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出现

(2)上书太平军 、游历欧洲 游历欧洲的经历让王韬收获了什么? A、深入了解西方民主社会 B、坚定“变法图强”的思想 C、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小结:
1、 王韬走上独立办报的道路,对于几千年压制言论 自由的封建王朝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突破。 2、王韬的思想在二十多年后被梁启超发扬光大,以 至于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因此,王韬是中国第一 个通过办报来影响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而影响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社会先导作用, 正是新闻工作者最终极的历史使命!
小结:这个时期的宗教报刊更加明显地反映 出西方传教士的本质,即为欧美政府及商人 的对华政策与利益服务。
2、商业报刊和中文日报出现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专门的商业报纸,并且发 行周期逐渐缩短,最后发展为日报。 出现了一批以“新报”命名的中文报纸。
这类报刊的代表—— 《上海新报》、《申报》等
重点讲述:
4、近代外文报刊的特点 :P32 (1)读者对象主要是在华的外籍人士 (2)在舆论导向上侵华意图更为明显 (3)大多是商业性报纸的办报模式 (4)内容以提供情况和新闻信息为主 (5)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的水平较高
二、外报在华拓展垄断的阶段
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之后,外报迅速 发展:香港成为外报最先崛起的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外报向中国内陆城市 拓展,上海成为报业中心。
免费赠阅 给闭关锁国的中国带来了不同于 古代报纸的另一种报刊形式,掀 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篇章。
米怜的宣传策略: 立足于中国国情,研究受众心理, 配合受众的习惯、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4、梁发 ——第一位中国籍的基督教传教士 也是我国参与近代报刊的第一人 后来写了一本叫做《劝世良言》的著作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二节 外文报刊与《字林西报》
一、概述
鸦片战争后,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外 国人获得了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力,报刊数量急 剧增加。外文报刊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9世 纪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中、外文报刊,约有300多 家,其中鸦片战争前只有20家左右,其余200多家 是在战后创办的。 这一时期,外报在华的发展,形成报刊与《字林西报》
早期的外文报刊: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 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英文报刊,是英国鸦片商马 地臣1827年11月创办的《广州纪录报》(Cantou Register)。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英文1831年创刊 《中国丛报》英文1832年创刊 《澳门钞报》葡萄牙文1834年创刊 《广州周报》英文1835年创刊 《德臣报》(又名《中国邮报》)英文1845年创刊 《孖刺报》英文1857年创办 《字林西报》英文1864年创办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1915年的《新青年》。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

这是在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了重要的发展,当时外国人出版中文报纸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代化报纸的模式和有关办报的基本知识已经传入中国,中国人自己办报的时代到了19世纪70年代终于到来了。

一张完全是自办的报纸,应拥有三权--文权,经济权和人事权。

依此看,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报纸,很可能是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昭文新报》创办于1873年8月,但是该报格调不高,已经失传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报纸我国第一批自办的报纸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

该报创刊于1874年2月日,宗旨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抵御外患,进行爱国主义的自强宣传。

”该报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该报的文章曾被海内外报刊广为转载。

除《循环日报》外,中国人在香港所办的报纸还有《维新日报》和《粤报》(创刊于1885年)。

《维新日报》创刊于1880年,创刊不久就爆发了中法战争,该报积极支持抗法斗争,广泛刊载有关战争的胜利消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12年停刊。

中法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人便兴起在广州办报,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述报》和《广报》。

《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石印日报(石印技术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述报》出版期间,70%的新闻版面都是有关这场战争的消息,这些新闻报道为后人研究中法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该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停刊。

《广报》外形仿效《申报》,该报销售很广,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在新加坡等海外销售。

后因该报刊登八国联军战败的消息而被帝国主义强迫查封。

第一批中国人自办的报纸的另一个重要基地是上海。

首先出现的是《汇报》,创刊于1874年6月16日。

该报积极维护中国的权益,对外国领事侵害华人利益的事进行抨击,该报只出了两个月就被停。

次日—9月1日改名《巢报》继续出版。

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另一张报纸是《新报》,创刊于1876年11月23日,该报一般不议论政治,有很多关于经济和商务的报道,并陈述一些西方科技,另一个特点是该报为了争取外国读者,将新闻稿用中文和英文并列在一起。

创刊6年之后停刊。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유신운동”시기에신문사업“百日维新”--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从此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백일유신”—1895년4월,19世纪9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高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一次办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以资产阶级维新派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外报在华出版的优势。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在1895年5月初就开始了办报活动。

他们主办的第一批报刊是《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中外纪闻》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刊,木活字排版,因与上海外国传教士的《万国公报》同名,于1895年12月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

最后于1896年1月20日在顽固派的打击下遭到封禁。

它是中国自办的近代报刊开端的的实质性标志。

《强学报》是1895年11月由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调国人要自强,铅字印刷。

于1896年1月22日遭到封禁。

随后,到了1896年夏天,改良派再次聚集力量,把变法维新运动又一次推向高潮。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时务报》。

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读者大开眼界,很受欢迎。

但也受到封建顽固派官员的反对和破坏,于1910年停刊。

1896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还在澳门出版了《知新报》,该报于1897年2月22日创刊。

1901年1月20日停刊。

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和上海的影响下,湖南长沙也成为维新运动的一个中心,1897年4月22日《湘报》创刊,1898年9月被禁刊。

此外还有《湘学报》和《湘学新报》。

同样,天津也是维新派在北方的又一个重要据点,严复等创办的《国闻报》不仅是天津地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报纸,也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张日报。

《国闻报》创刊于1897年10月26日,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报刊列表一:各地维新派创办的其他报纸二:最早的妇女报刊,文摘性报刊及专业学术报刊1:最早的妇女报刊----《女学报》,1898年7月24日创刊于上海,由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与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主办,是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并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刊。

2:文摘性报刊---《集成报》,1897年5月6日创刊于上海,陈念护创办,涉及军政,商务,农业,制造,杂事等多方面内容。

3:专业学术报刊的出现:为振兴农,工,商业,维新派人士还创办了一批专业性以及介绍自然科学的报刊,如《农学报》,《新学报》,《算数报》等。

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我们称之为“戊戌政变”。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此时中国历史进入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时报》由狄楚青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该报是一张大型日报,为了防止清政府的迫害,创刊时挂的是日商招牌。

《时报》在报纸编辑工作上有很多改革和创新,在当时的报界有很大的影响,它从创刊起,就有小说专栏,还刊登西方文学作品,基本上采用白话。

除了《时报》以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报纸还有《外交报》和《选报》等。

《外交报》创刊于1902年1月4日,于1911年1月15日停刊,《选报》创刊于1901年11月11日,于1903年9月21日停刊。

除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还有一批保皇人士自行创办了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目前《大公报》在香港仍在出版,它已经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北京地区的现代报纸始于1900庚子事变以后,此前,北京地区只有一些如“白本京报”,“黄皮京报”等古老报纸流行,随后的《中外纪闻》也是昙花一现,庚子事变以后在北京最有名的报纸是《京话日报》.此报由彭翼仲创刊于1904年8月16日,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主张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办报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从1900年起才开始创办报纸的。

1:《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2.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是这一时期革命派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宣传"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3。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4.1903年12月19日《中国白话报》创刊于上海,是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由林白水主编.5.《杭州白话报》创刊于1901年6月20日, 1910年2月停刊,是辛亥革命时期寿命最长的白话报刊.6."竖三民",“竖三民”是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出现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上海.此外还有《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7. 《中国女报》的创办人是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1907年1月(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创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办报活动20世纪初中国人掀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中国的知识分子提出:“要以日本为法”的口号,借鉴日本经验,向日本学习,因此中国当时派遣了很多学生去日本留学。

到了1905年,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了很多中文的革命报刊,到1907年这类杂志竟多达27种。

20세기초중국인은일본으로유학가는고조를오렸다, 중국의지식계층은”일본이한테학습하고일본의경험을참고하다고제창했었다.그래서당시에중국정부는많은학생을일본으로파견했었다. 1905년까지중국유학생은일본에서많은중국어혁명신문을창립했었다.1907년까지이런간행물이 27종으로됐었다.1905年-1911年之间留日学生创办的报纸:1905년부터 1911년까지.일본에서중국유학생을창립하는신문:主要报纸列表:此外还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创办的杂志刊物。

民国初期的新闻报纸事业武昌起义以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由此诞生,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国制宣告结束。

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给久受封建压迫之苦的中国资产阶级带来了极大的兴奋,在新闻出版方面,则基本上遵循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推行了言论自由的政策。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言论自由作为与封建专制相对立的民主原则之一,在所控制的地区,热情地加以倡导和推行。

南京临时政府的言论出版自由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取代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封建言禁的一次尝试,这一政策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从鼎盛走向终结的时期。

这一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创建了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辛亥革命胜利地推动,曾经出现过空前的繁荣,但为时甚短,1913年二次革命以后,即遭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官僚们的严重压抑和摧残。

言情小说成为报纸副刊和小报,文艺期刊的中心内容,推动了报纸副刊的畸形发展。

据当事人统计,民国元年,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家,总销售数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均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北京因为是政治中心,报纸发展势头最猛,据当事人说:“已逾百家”。

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五分之一。

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2月12日清帝退位到10月22日,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原报业中心上海,天津,广州等地,报纸数目在原基础上也大为增多,南方的光复省份从光复到“二次革命”前,报纸增幅较大,如武汉19种,成都,南昌各20余种,杭州16种,连一些小县城,也出现了不少新办报纸,其中仅嘉定一个县,从1911年11月到1913年2月,一年多内,就新办报刊10种,这些新办的报纸,有个人办的,团体办的,政党办的,政府办的,有政治报刊,经济报刊,教育报刊,学习报刊,文艺报刊,妇女报刊,学生报刊,儿童报刊,有文言报,白话报,外文报,画报,五光十色,门类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