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商业性:外文-中文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
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
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
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
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
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
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
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
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
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x

16
三、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 (一)《遐迩贯珍》出版概况 (二)内容
以时政新闻为重点。 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改进新闻报道业务。 商情、船期和广告。
宗教内容已经完全消失,主要刊登各国和广州新闻,以及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等。
(四)早期中文期刊的特点
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 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 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 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越来越重视。
22
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一)《六合丛谈》 1.性质:综合性刊物 2.内容:
宗教宣传 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新近的商业行情信息 中外时事新闻报道
23
(二)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 1.《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
2.《万国公报》(1874年9月)
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 内容的改变: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 烈,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万国公报》 维新变法中的《万国公报》 停刊
7.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7
(三)其他海外中文报刊 1.麦都思与《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2.纪德与《天下新闻》
8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二、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一)《杂闻篇》 (二)《传教者与中国杂报》 (三)《广州杂志》
《蜜蜂华报》
9
裨治文
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一)《广州纪录报》 (二)30年代广州外报的发展 《中国丛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主编:马礼逊,梁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第一份报纸。
1833.08.01在广州创办。
创办人: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蜜蜂华报》:1822,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葡萄牙文)《广州记录报》:1827,广州出版的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
1839迁至澳门,改名《澳门杂录》;1843迁至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中国从报》:第一批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报刊。
后改名为《中国文库报》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特点:●报刊数量猛增●办报的范围扩大。
由中国附近、华南沿海向内地扩张●文种增多●报刊性质变化●出现了日报第二阶段(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创办的:1853香港《遐迩贯珍》1857上海《六合丛谈》:是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报刊。
1868上海《万国公报》: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宗教报刊。
前身是1868年创刊的《中国新教会报》周刊,(林乐知)创办;1872.08.31改名《教会新报》;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
1883~1888年停刊,1889.01.31复刊,周刊变成月刊。
1872北京《中西见闻录》林乐知:《上海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中西教会报》主编;创办中西学院(上海),东美大学(苏州)非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1861上海《上海新报》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1872上海《申报》《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研究价值排名第一1882上海《京林沪报》英国1886天津《时报》1893上海《新闻报》美国研究价值第二1901北京《顺天时报》日本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1827.11.8香港)
—英文报《广州周报》(1835.9 广州) —英文版《中国丛报》(1835.5广州) ……
中国新闻事业史
二、教会报刊的创办及盛行
• 教会报刊的鼎盛时期(1840—1900) ——随鸦片战争,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 ——《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外 新报》的创办 ——影响最大的《万国公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三、商业报刊的发展
• 《申报》(1872.4.30——1949.5)
安纳斯脱· 美查(英)创办,注重信息传递 ——版本仍采用书本形式 ——最早做出报纸作用的论述 ——经常发表评论 ——为贴近民众,白话文增刊 ——首次采用电讯传稿 商业气氛浓厚
《申报》对报纸业务的改革与推进 重视报纸言论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经管理上的策略——
电视纪录片——《晚清政局》
中国新闻事业史
二、教会报刊的创办及盛行
• 马礼逊——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西方派到中国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 —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新教经典得以完整介绍到中国 —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
—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
—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近代中国第一份中文月刊
米怜 麦都思 蔡高、梁发
中国新闻事业史
二、教会报刊的创办及盛行
•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创办
—创办初衷(社会、人文条件) —创办时间、地点(1815.8.5 马六甲) —刊物性质及内容(宗教宣传,自然、文化知识) —开创了几个纪录:
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 首次引用西洋标点符号(、。) 最早发表新闻图画
中国新闻事业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
商业性:外文-中文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
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
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
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
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
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
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
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
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
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4.《天下新闻》:1828年创刊于马六甲,月刊,创办人纪德。
该刊散张活字印刷,仍为宗教性刊物。
1829年停刊。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8,郭士立,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6.《各国消息》:1838年10创刊于广州,创办人、主编麦都司。
内容主要为国际新闻、航运消息与市场报道。
该刊完全不具宗教性质。
但是,该刊刊载的各国新闻并非真正的新闻,实为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的介绍,其本意是改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政。
四、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周刊,葡萄牙文。
▲2.《广州记录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1827年创刊于广州,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美国商人伍德任第一任主编。
初为双周刊,后改周刊。
在当时广州的外文报刊中影响最大。
《广州记录报》是商业性质的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该报致力于商贸信息的传播,为英国的侵华政策、鸦片贸易服务。
1839年5月迁至澳门,鸦片战争后又迁往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3.《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美国商人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纸。
1831年创刊于广州,英文,1833年停刊。
▲4.《中国丛报》:1832年于广州创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英文月刊。
是鸦片战争前这一批外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报刊。
该报以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为宗旨。
其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报道,为西方全面了解中国提供情报,出谋划策。
1851年12月在广州停刊。
《中国从报》的撰稿人都是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西方人士,因而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所重视,对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决策有明显影响。
5.《广州周报》:1835年创刊于广州,英文,也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英文报纸。
它以新闻报道面广、言论有见地而著称。
1836年10月13日,它出了一张号外,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1844年停刊。
五、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办报活动
1.外文报纸的发展:①数量剧增;②语种增多;③区域扩大。
2.主要报纸
(1)《香港公报》:1841年马礼逊在香港创办,半月刊,香港最早的英文报刊。
(2)《徳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
1845年由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刊,1874年终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在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3)《字林西报》:1850年,奚安门在上海创办。
(4)《孖剌报》:1857年由美商茹达和英商莫罗在香港创办,是外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5)《大美晚报》:1867年在上海创刊。
(6)《南华早报》:1881年在香港创刊。
(7)《天津时报》:1886年在天津创刊。
(8)《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
六、《字林西报》
1864年创刊于上海,其前身是1850年创办的《北华捷报》,它是上海最早的外文日报,也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
《字林西报》创刊时侧重于刊载行情、广告、船期等方面内容,同时也注重言论和新闻。
该报言论常常就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和其他市政问题发表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政府的立场,有“英国官报”之称。
《字林西报》新闻来源广泛,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均有通讯员,还曾一度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以消息灵通著称。
七、《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周刊。
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在近代中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
《教会新报》创刊时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以宗教性内容为主,改名为《万国公报》后,演变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在内容方面大量篇幅为刊登时政评论,选录一周的《京报》,刊载商贸行情,介绍科学知识。
这一转变,典型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1883年休刊。
1889年作为广学会的机关报复刊。
1907年停刊。
八、《申论》和中文商业性报刊
1.《上海新报》
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办于1861年,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该报将各种商业性信息的传播置于首位,以大部分版面刊载商业信息,且主要为字林洋行的商贸活动服务。
该报每期均用大量篇幅,并以专栏形式刊载广告、船期、商业行情。
在编辑业务上,《上海新报》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大号简明标题。
▲2.《申报》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合资创办,是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日报,标志着外国人在华办报进入了高潮。
《申报》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
《申报》重言论且量多面广,注重时效,刊发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
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内容上涵盖了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具有了现代报纸的特征,开创了近代报业的新纪元。
3.《字林沪报》
1882年创刊,由字林洋行主办,是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
4.《新闻报》
1893年创刊,这是一份在旧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1949年5月才停刊。
5.《时报》(1886,天津)
6.《字林汉报》(1893,汉口)
九、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无论中文报刊、外文报刊,还是宗教性报刊、商业报刊,其开办者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
2.外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梁启超等,外报对他们确立“打开眼睛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观念,并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
(1)报刊观念方面。
外报以其言论与实践,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这些观念,对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办报活动有直接影响。
(2)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的设置方面。
①以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报刊格局,最早是外报形成的。
②外报报馆是独立机构,且内部分工明细,有专职的编辑人员负责组稿、编稿,还要安排版面,制作标题。
③作为“消息汇总”的通讯社也是由外人在华最早开设的。
(3)物质技术方面。
外人的办报活动把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近代报刊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引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