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诗人臧克家
高中素材介绍近代文学家臧克家及其作品

介绍近代文学家臧克家及其作品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被誉为“农民诗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臧克家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二、文学作品《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老马 臧克家

老马臧克家臧克家,字老马,生于1906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者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饱受苦难。
然而,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杰出人物。
早年经历臧克家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县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家境贫困,但臧克家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意志力。
他勤奋好学,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当地学校的状元。
不过,他并没有被这种荣誉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农民争取权益的决心。
参加共产主义革命在上大学期间,臧克家积极参与了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
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积极参与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解放劳动人民,改变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状况。
对抗国民党统治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臧克家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和农民暴动,对抗国民党的剥削和压迫。
他组织了许多罢工和抗议活动,争取工人和农民的权益。
他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渐渐得到了认可,他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候补委员。
斗争与困难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并非一帆风顺。
臧克家在与国民党的激烈斗争中屡次受到压迫和迫害。
他多次被捕入狱,被判刑徒刑。
但是,他始终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任何困境中都不屈服。
参与中国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臧克家得以参与国家建设工作。
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支持和推动了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为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推动国家现代化作出了巨大努力。
终老山东祖国老马臧克家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一直保持谦逊和低调。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非常注重个人品质和家庭观念。
晚年时,他返回山东祖国,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结语老马臧克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社会公平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浅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也是迄今为数不多的老作家之一。
这位“世纪诗翁”从开始学写新诗至今,已有80 年的创作历程。
论艺术生命的持久,创作内容之丰富,作风之严谨,技巧之娴熟,语言之精练,都具大家的风度。
曾被朱自清称自臧克家先生开始,“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并且赢得了“农民诗人”“乡土诗人”的称号,从此,一举成名,蜚声诗坛。
出版有《从军行》《淮上吟》《臧克家诗选》和人物传记长诗《李大钊》等。
一、臧克家诗歌的创作内容臧克家是位贡献卓著的人民诗人。
其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无人可比;他所代表的那种贴近现实的风格更是谁也不可替代的。
臧克家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艺术个性驰誉中外。
他的诗大多精巧工炼,不会博大雄健之作;多以抒情短诗闻名于世,不会洋洋洒洒的长篇叙事诗。
他诗歌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人凭借对生活深刻痛切的感受和体验,将现实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展示出来。
脍炙人口的《老马》一诗,体现了《烙印》的特色:“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诗中采用了象征、隐喻手法,以马喻人,又以人的思想感情拟写马,达到了象征与写实的完美统一。
2.以热情的笔触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
诗人在《从军行》的《序诗》里唱道:“诗人啊,请放开你们的喉咙,/ 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
”这是诗人激情的自白,也是对沸腾现实发出的战斗号召。
从《古树的花朵》对爱国将领范筑先的抗日行为发出了由衷的礼赞,表达了中国人民大众誓死抗战的心声,是他在这一时期诗作中最中心的主题。
3.揭露了黑暗现实。
40 年代中期,由于国民党统治区寒冷窒息的政治空气、民不聊生的现实和万众切齿的情绪,都给诗人以教育。
二、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臧克家成为三四十年代令人注目的诗坛新秀,自出版诗集《烙印》之后,初步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一2003)的诗歌创作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一2003)的诗歌创作臧克家,山东诸城人。
他最初登上诗坛时,曾受到过闻一多的直接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也带有明显的新月派风格。
成名作《难民》就有闻一多写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荒村》的影子,但在闻一多那里,乡土题材只是偶一为之,而臧克家成长于乡村的经历却最终带给他别人无法模仿的独特的诗歌写作风格。
尽管他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但对下层人民却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在坚持现实主义这一点上,他和中国诗歌会的诗人确实有相通的地方。
从1932年开始写诗,到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问世,臧克家始终坚持自己的贴近泥土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泥土诗人"。
朱自清指出:中国现代诗歌从臧克家起,"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这取决于诗人和农村血肉般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底层人民艰难困苦的关注和同情。
1933年,臧克家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立刻引起文坛注目,茅盾甚至断言: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臧克家之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
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烙印》是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成就。
1、思想内容上:反映农村凋敝残破的景象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境遇,为苦闷、彷徨的中国青年提供的另一种人生态度,即"坚忍主义"。
诗集把主要目光注向于下层劳动者、弱小者,如《老哥哥》、《贩鱼郎》、《炭鬼》、《补破烂的女人》、《捡煤球的姑娘》、《洋车夫》、《两个小车夫》、《当炉女》等,对他们的贫困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
其中,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诗篇,占有重要地位,如《农家的夜晚》、《难民》、《老马》等。
作品描绘了农村水旱灾荒、经济破产、农民离乡背井、凄凉阴森的景象。
诗歌提供了一种人生态度,即"坚忍主义"。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引言臧克家,1920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臧克家的主要作品,分析其文学风格和艺术价值。
一、《山村春色》《山村春色》是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贫穷山村的故事,展现了农民艰辛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 动人的情感描写臧克家在《山村春色》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对贫苦农民的处境产生共鸣。
他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困境的忍耐。
例如,“夜空中的明星,微弱而近,天宇透亮,村寨显得更是静穆”(臧克家,《山村春色》)。
1.2 社会现实的反映臧克家借助身临其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他对贫苦农民内心的戏剧性冲突和家庭场景的生动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乡村的辛酸与渴望。
这种真实的描写让读者对社会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臧克家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描写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湖北的城南街区为背景,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努力追求幸福的精神。
2.1 平凡人物的伟大臧克家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普通人民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
他将目光聚焦在普通百姓身上,以平凡的人物展示伟大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
他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琐事和命运抉择,使这些普通的人物在读者心中获得了伟大的意义。
2.2 回忆与历史的交融臧克家在《城南旧事》中将个人的回忆与历史的记忆相融合,通过对旧时代的描绘,唤醒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他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纪实与虚构相结合,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三、《草木春秋》《草木春秋》是臧克家所著的一部散文集,该作品以自然为基础,展现了生命的无穷魅力和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3.1 自然的美妙描绘臧克家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界的美妙景色。
他深入审视自然界的万物,描述了四季更迭、花香鸟语、山水如画等自然景观。
论臧克家新诗创作的押韵及新诗押韵观

论臧克家新诗创作的押韵及新诗押韵观姚家育摘要:臧克家新诗的押韵,以叠韵和转韵居多,较少用随韵和交韵,很少用抱韵。
臧克家对新诗的新格律体诗、半格律体诗和自由体诗的押韵进行了探索,有些诗具有鲜明的格律美,节奏分明,声韵和谐。
臧克家对新诗押韵的看法,是他的新诗发展观和文体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臧克家;新诗;押韵;新诗诗体;格律臧克家的新诗创作自1929年到1999年整整七十年,说他是一部生动的二十世纪新诗史或许并不过分。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臧克家向读者捧出诗集《烙印》时,人们的目光就始终注视着他。
此后臧克家一本又一本诗集飞到读者面前,奠定了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臧克家是有成就的诗人、诗歌批评家、编辑家、散文家,洋洋大观的《臧克家全集》十二卷即是明证。
既往讨论臧克家的新诗创作,从诗体层面上一般把他的新诗视为自由体诗,这个判断基本合乎事实。
但是,臧克家的自由体诗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自由体诗,在许多抒情诗中,他讲究格律,讲究音韵,讲究均齐对称,尤其在诗歌的押韵方面,似乎特别着力用心。
收入《臧克家全集》的第一首诗《默静在晚林中》写于1929年11月,是押韵的;同样收入《臧克家全集》的最后一首新诗《老舍先生永在——为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写于1999年2月,也是押韵的。
这不是巧合。
臧克家不但重视新诗创作的押韵,而且他对新诗押韵的思考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没有中断过,这对诗人臧克家颇有意思。
本文拟在细读的基础上,对臧克家新诗押韵的韵式、体式和他对新诗押韵的看法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对臧克家新诗的文体研究有所推进。
一臧克家新诗押韵的韵式什么是韵?“韵,和也。
从音,员声”[1],也就是说,韵是声音的和谐。
沿用“韵”的一般意义,在诗中则指押韵脚,句尾成韵即押韵。
臧克家的新诗创作,他的抒情短诗有许多是押韵的。
关于新诗的押韵,臧克家认为“现在新诗押韵的很多,形式也各式各样。
有的一二两句、三四两句押韵的,也有一三、二四押韵的,在不分节的诗中有连押的,也有几句之后换韵的。
臧克家个人生平资料介绍

臧克家个人生平资料介绍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臧克家的个人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臧克家个人生平资料早年经历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东潍坊诸城臧场诸城在胶东半岛上,这个县属古琅琊,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东巡时曾在那儿刻石纪功,至今那儿还有非常有名的琅琊刻石。
臧家庄在城西南十八里,它孤高地踞在一个小山岭上,村旁边有两座青山,一座是常山,一座是马耳山,苏东坡在密州作知州时,曾到常山打猎,留下“试扫北台看马耳”的诗句。
臧克家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里。
这是一个封建家庭,但它的文化空气很浓。
他的祖父、曾祖父都在前清有过不大不小的“功名”,他的父亲是从法政学堂毕业的。
他8岁时,生母便去世了,他父亲患有肺病,终年咳血,仅仅活了34岁。
由于家庭的不幸,诗人在入私塾之前有机会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对农民的悲惨、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认识。
又因为他家里文化氛围浓郁,他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诗人后来年老了还能清楚地记得他儿时听到的一些歌谣,如: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出啦出啦吃面汤,吃完面汤想他娘,他娘变了个屎壳郎,碰了南墙碰北墙。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亲都爱诗。
祖父为人严肃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兴朗诵起诗来,声音里就饱含情感,进入诗的境界而成了另一个人。
他小时候,祖父教他念古诗,当时臧克家虽不了解,但却能背得滚瓜烂熟。
什么“打起黄莺儿”;“自君之出矣”;“床前明月光”;“壮士别燕丹”;什么“少小离家老大回”……祖父又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临近的时候,祖父总是亲手写春联,而年少的臧克家就负责按纸,堂屋里的门联年年换,大都是古人的佳句。
像“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水能澹性为吾友,竹附虚心是我师”;“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等。
大约在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私塾,12岁的时候上本村的初级小学校。
被称为泥土诗人的诗

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是臧克家。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的题材大都是描绘民间大地和下层民众的。
臧克家的主要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关于农村的。
如《〈泥土的歌〉序句》中写道:“我用一支淡墨笔/速写乡村/一笔自然的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也有新生/我给了一个活栩栩的生命/连带着我湛深的感情”。
农民农村是臧克家诗歌的基本立足点,在对农村和农民的抒写中,其知识分子的民间文化精神与社会现实达到了贯通,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得到发挥。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民诗人”臧克家
王爱召镇中心小学王彦霞臧克家,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一位传奇的世纪诗翁。
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朴实的文风,他的淳朴的人品,每一样都在诗坛上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位老人,一位诗人,就这样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了他。
一、丰富的人生历程,引领着臧克家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从臧克家的人生历程来看,在他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臧克家都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文学影响。
他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父亲和祖父都喜欢诗,这对于臧克家来说,无疑是开启了他的爱诗的心智。
而庶祖母和六机匠对于他的影响直接的成为了他步入诗歌王国的引路人。
臧克家说:“故事,就是六机匠的创作,诗的创作,听的人会被他领到一个诗的世界。
我活了90多岁,中外小说也读了不少,但记忆最深、最能打动我的,还是童年时听六机匠讲的那些故事。
”从此,臧克家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3年,臧克家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同时也接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
这时的他,如饥似渴的读诗、写诗。
1930年,他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
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然而,正当他满怀激情的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文革开始了。
1969年11月,臧克家与夫人郑曼带着他们13岁的小女儿郑苏伊下放到咸宁。
荒凉的向阳湖,一时间聚集了许多的文人墨客。
可他们并不是来这里舞文弄墨的,而是接
受劳动改造的。
盖房、开荒、种地、喂猪、除草。
拿笔杆子的手拿起了铁锹锄头。
然而,臧克家没有绝望,没有消沉,而是从这样的生活中,更多了些对生活对事业的坚定的信念与理想。
在向阳湖畔,臧克家真正的回归了自然。
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带着他,奔向了诗歌的又一个高峰。
岁月沧桑,锻造了臧克家铁的精神,深邃了他的诗歌的内涵。
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没有当年的生活,便没有今天的我。
”他的诗风的改变,他的诗风的形成,都没有离开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他从事文学创作70余年,共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小说等70余部,不少诗篇已成为中国史诗上的经典之作。
二、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命运,诗风朴素自然,赞美人性之美。
“我是乡下人,生性爱乡村”。
臧克家如是说。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诗作关注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作者在《难民》中写道: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鸡的翅膀/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作者以素描似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难民流亡图。
国破而家亡啊。
流亡的人们,身藏苦难,是个人的亦是国家的民族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有着满腔的愤怒,满眼的忧伤以
及满心的忧患。
诗中的难民,面部的表情只剩了凄凉与无奈。
然而,正是这样的表情却叫人心痛难当。
这将近于直白的诗句,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诗句,却有着深邃的内涵。
他在《老马》中写到: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在这首诗中,臧克家对弱势的劳苦大众发出了悲悯和同情之声,对强势阶层的剥削者进行了大胆的斥责和揭露,把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有泪只往心里咽的弱者,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与行动,老马的悲剧命运,又何尝不是那些没有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悲剧呢?所以,唤醒民众的觉悟,使之与黑暗的旧社会抗争,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么,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呢?臧克家告诉我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诗作《有的人》中,他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启发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的有价值。
他用朴素的语言,赞美了人性的伟大。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才能够冲破黑暗,迎接光明的到来。
臧克家文如其人,品性如玉,一生为人民创作,是真正的农民诗人。
他虽然享誉文坛,却非富豪之家。
他一生艰苦朴素,朴实无华。
据说,他有一件比他大女儿还要长一年的大衣,陪伴着他度过了57个岁月。
他是清贫的,但他却又是最富有的,因为
他的热爱生活的心,因为他热爱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