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的主要作品

合集下载

臧克家

臧克家
参考资料 1 长女回忆臧克家:永远的战士(图)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02-25] 2 臧克家同志生 平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21-02-25] 3 民国的“高考”:钱锺书数学15分也考入清华 .人民网[引用日期 2021-02-25] 4 臧克家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2021-02-25] 5 放歌新岁月 .中国国家图书馆[引用日期2021-0225] 6 逝水落华集 .中国国家图书馆[引用日期2021-02-25] 7 说与作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N]《人民日 报》.1980.02.12 8 臧克家回忆录 .中国国家图书馆[引用日期2021-02-25] 9 众人印象中的臧克家 .南方网[引 用日期2021-02-25] 10 《臧克家与王笑房》的一点说明 .半岛网[引用日期2021-02-25] 11 济南口述史:我父 亲臧克家的济南情缘 .齐鲁网[引用日期2021-02-25] 12 臧克家夫人在京辞世 老两口将如愿合葬万佛园 .中国 作家网[引用日期2021-02-25] 13 张伟巍. “老马”精神与“生活抒情诗”——臧克家诗集《烙印》研究[D]. 陕西 师范大学. 2007:26. 14 陈琴. 臧克家散文论[D]. 西南师范大学. 2002:14-15,22. 15 范庆伟. 民间意识与臧克家 的前期诗作[D]. 西南师范大学. 2001:16,18-19. 16 王成志. 臧克家旧体诗创作论[D]. 华中师范大学. 2019:21,25,27. 17 季羡林与臧克家是好朋友,但“生死之交”这段佳话几无人知 .百家号 北晚新视觉网[引用 日期2021......
人物生平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臧家庄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919年,在诸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就读; “五四运动”后,聆听了诸城县大学生丘纪明(北京学生运动派来的代表),宣传五四运动和它伟大精神的演讲, 并与同学们组成了“反日会”,打着小旗到街头宣传。

(作者简介)臧克家

(作者简介)臧克家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年-2004年)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

主要作品
《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
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
个人荣誉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作者简介)臧克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作者简介)臧克家

【臧克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有“农民诗人”和“泥土诗人”之称。

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27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

主要作品《有的人》《老马》《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个人荣誉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泥土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泥土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一2022)的诗歌创作臧克家,山东诸城人。

他最初登上诗坛时,曾受到过闻一多的直接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也带有明显的新月派风格。

成名作《难民》就有闻一多写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荒村》的影子,但在闻一多那里,乡土题材只是偶一为之,而臧克家成长于乡村的经历却最终带给他别人无法模仿的独特的诗歌写作风格。

尽管他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但对下层人民却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在坚持现实主义这一点上,他和中国诗歌会的诗人确实有相通的地方。

从1932年开始写诗,到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问世,臧克家始终坚持自己的贴近泥土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泥土诗人"。

朱自清指出:中国现代诗歌从臧克家起,"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这取决于诗人和农村血肉般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底层人民艰难困苦的关注和同情。

1933年,臧克家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立刻引起文坛注目,茅盾甚至断言: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臧克家之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

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烙印》是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成就。

1、思想内容上:反映农村凋敝残破的景象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境遇,为苦闷、彷徨的中国青年提供的另一种人生态度,即"坚忍主义"。

诗集把主要目光注向于下层劳动者、弱小者,如《老哥哥》、《贩鱼郎》、《炭鬼》、《补破烂的女人》、《捡煤球的姑娘》、《洋车夫》、《两个小车夫》、《当炉女》等,对他们的贫困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

其中,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诗篇,占有重要地位,如《农家的夜晚》、《难民》、《老马》等。

作品描绘了农村水旱灾荒、经济破产、农民离乡背井、凄凉阴森的景象。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和闻一多一、臧克家介绍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二、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示范朗读,初步感知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的?各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
的? 3、综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
人?
课文讲解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 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 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 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 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件事例: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读准字音
无暇及此( 疏懒 (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漂白四壁( 兀兀穷年( (
s)hū 热情澎湃( k)uī 气冲斗牛(
)mí炯炯目光( p)iǎo沥尽心血(


shuò
) hè ) dié

) péng
) dǒu

jiǒng

词语解释
诗兴不作: 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品味语言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 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世纪20年代, 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 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锲,刻。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能力拓展
1、“说”或“做”的相关成语或名言。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出必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必行,行必果
讨论
1、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 什么启示?
“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 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 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之 强盛而读书” 等等。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2、精于剪裁。
作者简介
臧克家( 1905—2004),现 代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 《老马》 《自己的写照》,抗 战后出版了《从军行》《淮上 吟》等诗集。解放后出版的诗 集有《春风集》《欢呼集》 《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 钊》等。
资料链接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 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3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 沉的爱国激情。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 写还有细节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 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 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 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 胸、长发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 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 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 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 C ) A.弥高(满) 锲而不舍(刻) B.兀兀穷年(一年到头) 诗兴不作(起, 发) C.迥乎不同(差得远) 沥尽心血(滴) D.目不窥园(从缝隙中看) 气冲斗牛(凶猛的牛)
拓展阅读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烙印(臧克家创作现代诗)

烙印(臧克家创作现代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山东大学著名校友,忠诚的爱国主义 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代表作品有《难民》《老马》《烙印》《有的 人》等。
感谢观看
烙印(臧克家创作现代诗)
臧克家创作现代诗
01 作品原文
03 文学赏析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名家点评
《烙印》是近现代诗人臧克家于1932年创作的现代诗。此诗是作者人生痛苦的一种体味,他将这种感受比喻 为“在我的心上打了个烙印”,同时,把它当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人类感情的痛苦本身,并对痛苦的本质和应对之 策做出了深刻思考。全诗注重格律和表现技法,形式齐整,节奏匀称,形象准确。
而且,诗人曾参加过1927年武汉大革命,革命失败后,他被迫乔装打扮地在乡间蛰伏七年,经受着难以想象 的屈辱和苦难。悲愤抑郁,内心深处犹如打上“烙印”。此诗反映的即是当时的时代的烙印,亦是诗人生活的烙 印。
文学赏析
自古以来,宦海淹蹇、壮志难酬、情场失意、亲缘淡薄等际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痛苦。但《烙印》所** 的不是痛苦的具体形式和因缘所在,而是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人类感情的痛苦本身,并对痛苦的本质和应对之策做 出了深刻思考。
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痛苦的诗。全诗四节大体上用了三个形象 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的烙印,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身心,自己于是像一条吃巴豆的虫。诗人从不同的 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化的手法描写了痛苦的深重。对“混沌”的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觉醒的渴望,使得诗人 能够从痛苦中发掘生活的意义,升腾起悲剧色彩的美,更因如此,痛苦的深浓与细处才深入人心。
作品原文
烙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地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