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合集下载

仿写有的人这首诗

仿写有的人这首诗

仿写有的人这首诗
一、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意图
《有的人》这首诗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

在当时,这首诗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热爱和信仰。

通过这首诗,作者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

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有的人》以“有的人”为题,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对比,展现了社会风貌和精神追求。

诗歌中,作者将鲁迅先生塑造成一位英勇无畏、为人民谋求福祉的楷模,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同时,作者通过对其他类型的人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不同人群的关怀和思考。

三、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骑着思想的骏马”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鲁迅先生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

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四、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有的人》作为一首纪念性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在内容上,这首诗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对新文化运动的信仰,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

其次,在形式上,诗歌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

最后,在影响力方面,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一
种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有的人》这首诗歌通过对鲁迅先生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真理、正义和担当的追求。

《有的人》臧克家

《有的人》臧克家
臧克家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他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致描绘,使得人 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内心独白
在《有的人》中,臧克家还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 解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动态,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深刻社会寓意揭示
诗歌通过描绘不同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和感悟。
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让人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中所描绘的不同人的生存状态,让我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讨论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
民族精神
臧克家的诗歌还体现了强烈的民 族精神。他通过对民族历史和文 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民族精 神和文化传统。这种民族精神使 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民族特色。
05
知识拓展:现代诗歌发展概况
Chapter
现代诗歌起源及流派
起源
现代诗歌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它打破了 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束缚,以自由、多样、富有 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展现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
影响
现代诗歌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还推动了文 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现代诗歌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通过诗歌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和呼吁社会进步 。
06
思考与交流:如何理解并评价 《有的人》
Chapter
分享个人阅读体验
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
流派
现代诗歌流派众多,包括象征主义、现实主义、浪 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流派在诗 歌主题、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特色,共 同构成了现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有的人》臧克家好词好句摘抄

《有的人》臧克家好词好句摘抄

《有的人》臧克家好词好句摘抄摘要:一、前言二、臧克家简介三、《有的人》诗歌背景及主题四、好词好句摘抄及赏析1.忧国忧民的情怀2.生与死的哲理思考3.社会现象的反映4.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五、结论正文:《有的人》是臧克家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在这首诗中,臧克家通过描绘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有的人死去却永远活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诗歌背景、主题以及好词好句摘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欣赏。

臧克家(1908-2004),原名臧瑗,字克家,江苏武进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曾任《诗刊》主编。

他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的人》创作于1946 年,是臧克家历经战乱之后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有的人死去却永远活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我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多少贡献,为世界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诗中的好词好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话通过生死的对比,突显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我们为世界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2.“骑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揭示了那些高高在上、欺压人民的人最终会受到人民的惩罚,而那些为人民的幸福付出努力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3.“把名字刻入石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企图通过刻名字来流芳百世的人,实际上他们的名字比他们的尸首更早消失。

4.“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这句话以春风和野草为意象,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人生的无限可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这首诗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生与死的哲理思考以及社会现象的反映。

同时,臧克家的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开篇的诗句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读者的心灵,引发无尽的思考。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诗中写道:“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自以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然而他们的行为只会让人民唾弃,他们虽生犹死。

而那些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看似平凡,却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为人民谋福祉。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将那些妄图通过留名青史来追求不朽的人与甘愿像野草一样默默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人相对比。

前者的“不朽”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名字终将被人们遗忘。

而后者,虽然生命短暂,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野草燃烧后的灰烬,滋养着大地,孕育着新的生命。

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虚荣与真实、短暂与永恒的鲜明反差。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又是一组深刻的对比。

那些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毒瘤,是人们的噩梦。

而那些一心为了大众,为了让多数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人,他们的生命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希望,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子弹,直击人心。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它用最直白的话语,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结构上,全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反复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有的人》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臧克家。

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达到颂扬某些人高尚品质和批判某些人丑恶行为的目的。

以下是《有的人》的课文笔记:1.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颂扬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批判了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主题思想是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内容结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来引出主题。

第二部分是主体,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包括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等。

第三部分是结论,通过与前文的对比,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 写作手法: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手法、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突出了主题思想。

同时,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4. 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主题思想的内涵。

难点是理解文章中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思想,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5. 学习方法:建议采用朗读、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其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最后,归纳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6. 学习价值: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乐于奉献,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专注下一代成长
人民把他摔倒;Βιβλιοθήκ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 年 11 月 1 日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
者简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幺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的主题思想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作者明明说是“纪念鲁迅有感”每一节又不 点明鲁迅,而是以“有的人”开端,自然就不单是诓歌鲁迅。因此,这首诗实 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只有这样认识主题,才能 概括诗的整个内容,挖掘诗的广度与深度。这是诗人的美学理想在诗歌创作 中的具体反映。不论诗人自己是否察觉到这一点。他所塑造的对立形象却流 露了这一点。诗人在对两种人的对照中,始终只是暗示鲁迅,而不点明鲁 迅,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只是说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就大大缩小了诗的容 量—一它的广度与深度。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却也奇特。诗人既然是“有感”而作,就从“美 感”出发。但是,什幺是真善美,什幺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 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的深刻感受出发,运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 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一般人对这首诗的分析,都说诗人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 艺术技巧,这当然也说得不错。的确,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 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但是,诗人的这种对比,并不限 于某一节诗,而是贯穿整体,诗人是用“铺陈”的方法来安排对比的。所谓“铺 陈”就是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有的人》的作者正是为了“铺陈善恶”而运用 对比的。诗人铺陈了三种对比:第一种对比即第一节的总帽,是两种截然不 同的人的对比,它统摄全诗。第二种对比,主要是比形象,比形象的斗争的 过程。第三种对比主要是比下场,比两种形象在历史风云和时代潮流激荡下 的不同结果。诗人正是把这样三种对比铺陈开来,成为一首既整齐又错综的 抒情诗。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1905 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着 名诗人。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从小喜爱古典诗词。 18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

有的人读后感

有的人读后感

有的人读后感《有的人》读后感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能让人久久深思的诗。

初读时,或许只会被其简洁有力的文字所吸引,但当深入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强烈情感。

诗中开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却如同重锤一般敲打着读者的心灵。

它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活着”?那些行尸走肉般,虽有生命体征却毫无灵魂与价值追求的人,即便身体活着,精神也早已死去。

而那些为了正义、为了真理、为了人民利益奉献出自己一切的人,即便肉体消亡,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活在人们的心中。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两种人的形象。

那些自命不凡,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作威作福的人,最终会被人民所唾弃。

而那些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的人,会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这让我想到了历史上的诸多人物,比如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像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祉,他们的名字永远被人们铭记。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那些企图通过留名青史来追求不朽的人,往往只是徒劳。

而那些像野草一样,默默燃烧自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的人,他们的价值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体现。

这使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不是追求表面的荣耀,而是在平凡中坚守,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种对比更加鲜明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

那些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人,是社会的毒瘤。

而那些心怀大爱,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是社会的脊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比如那些恶意竞争、破坏市场规则的商家,他们的存在让市场变得混乱,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有的人》听课记录及评析

《有的人》听课记录及评析

《有的人》听课记录及评析《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

是较为重要的一个诗歌篇目。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

因此诗歌教学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激情和韵味,而变得苍白和枯燥了。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

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

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

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悟、点评。

其中朗读尤其重要。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

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

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

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

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

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从本诗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黑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

作者概括地从鲁迅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先生而叫做“有的人”。

" 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