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_以诗为词_莫砺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年号 嘉 四年 嘉 五年 嘉 六年 嘉 七年 嘉 八年 治平元年 治平二年 治平三年 治平四年 熙宁元年 熙宁二年 熙宁三年 熙宁四年
公元 105 9 106 0 106 1 106 2 106 3 106 4 106 5 106 6 106 7 106 8 106 9 107 0 107 1
苏轼年龄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关键词 苏轼 苏词 苏诗 以诗为词 写作年限 题材走向 风格倾向 词史意 义
在古今学人关于苏词的评说中 ,“以诗为词”无疑是最为流行的一个命题 。 当名列苏 门的陈师道最早以此来评论苏词时 , 这显然是一个带有几分贬义的说法 :“退之以文为诗 , 子瞻以诗为词 ,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 虽极天下之工 , 要非本色 。” ① 稍后 , 女词人李清照更 明确地把苏词贬为“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② 。对此 , 南宋初的胡仔大为不满 , 他在引了上述 陈师道之语后反驳说 :“余为后山之言过矣 。 子瞻佳词最多 , 其间杰出者 , 如 ……凡此十余 词 , 皆绝去笔墨畦径间 , 直造古人不到处 , 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若谓以诗为词 , 是大不 然 。” ③ 其实如果苏轼本人听到“以诗为词”这个评语的话 , 他多半不会以为忤的 , 因为在 他看来 , 词本来就是“古人长短句诗” ④ , 他还说张先的词作是 :“微词宛转 , 盖诗之裔 。” ⑤ 而晁补之和张耒两人也曾当着苏轼的面评价其词 :“先生小词似诗 。” ⑥ 到了后代 , 随着苏
DO I :10.15990/j .cnki .cn11 -3306/g2.2002.02.001
从苏词苏诗之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看苏轼“ 以诗为词”
1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莫砺锋
提 要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 , 学界论之已详 。 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 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 , 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 。 本文认为 , 只有把苏 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 , 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 的评价 。以此为逻辑的起点 , 本文从写作年限 、题材走向 、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 进行对照 , 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 , 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 , 而 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 。本文的结论是 , 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 有“以诗为词”的倾向 , 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 , 相反 , 苏轼对词体自 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 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 导入词体 , 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 , 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 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 , 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

相对于诗文来说 , 词的编年是相当困难的 。 虽然宋人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 、傅藻 《东坡纪年录》及清人王文诰《苏诗总案》中已涉及部分苏词的系年 , 但真正对苏词进行全 面编年的工作则从近人朱祖谋编《东坡乐府》才开始 。 其后龙榆生《东坡乐府笺》 、曹树铭 《苏东坡词》又有所补充 。1998 年 , 薛瑞生撰《东坡词编年笺证》出版 , 撰者在卷首代序的 《论苏东坡及其词》中自称 :“余撰是书 , 于编年用力最多 , 搜罗最广 , 费时最长 。” ③ 我对此 书中具体作品的系年并不完全认同(详见下文), 但确实认为它是各种苏词版本中在编年 方面做得最好的一种 。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 , 我根据孔凡礼校点的《 苏轼诗集》卷一至卷 四五和《东坡词编年笺证》中卷一至卷三对可编年的苏诗 、苏词进行每年作品数的比较 , 列 表如下 :
① 《后山诗话》 。 ②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三三引 。 ③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二六 。 ④ 《与蔡景繁十四首》 之四 ,《 苏轼文集》 卷五五 , 第 1662 页 , 北京中 华书局 1986 年版 。 按 :下文 凡 引此集者 , 皆简称《 文集》 。 ⑤ 《祭张子野文》 ,《 文集》卷六三 , 第 1943 页 。 ⑥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四二引《 王直方诗话》 。
2
《中国文化研究》 2002 年夏之卷
轼在词史上地位的凸显 , 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褒扬的角度来阐释“以诗为词”这个命题 , 今人 叶嘉莹教授的观点较有代表性 :“一直到了苏氏的出现 , 才开始用这种合乐而歌的形式 , 来 正式抒写自己的怀抱志意 , 使词之诗化达到了一种高峰的成就 。” ①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 见 , 例如刘石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就认为 :“可惜的是 , 苏轼选择的提高词格 、提高词的地 位的途径 , 并不能使其真正达到目的 , 相反 , 他引诗入词 , 以诗为词 , 循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对词这种文体的破坏 。” ② 我认为 , 上述各种说法都是以苏词或苏轼的 词论为考察对象的 , 但是既然它们对苏词的评论皆集中在“以诗为词”这一点上 , 那么就不 应忽视苏诗这个重要的参照物 。否则的话 , 不但会对苏轼究竟如何“以诗为词”不甚了然 , 而且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命题作出准确的评价 。 本文拟对苏诗与苏词从写作时限 、题材走 向和风格倾向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 希望能对苏轼“以诗为词”这个命题的理解稍作深化 。
苏轼行迹
舟行出峡 , 适楚 。 三月至汴京 。 十二月离汴至凤翔 。 在凤翔 。 在凤翔 。 在凤翔 。 正月还汴京 。 六月护父丧还蜀 。 在眉山 。 在眉山 。 二月还汴京 。 在汴京 。 七月离汴 , 年底至杭州 。
诗作数量 40 37 13 52 24 44 4 0 0 0 4 11 49
词作数量 0 1 0 0 3 1 0 0 0 0 0 2 6
① 《论苏轼词》 , 载《 唐宋词名家论稿》 , 第 119 页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 ② 《苏轼词研究》 , 第 151 页 , 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2 年版 。 ③ 《东坡词编年笺 证》 第 23 页 ,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年版 。 按 :下文凡引此书者 , 皆简称《 笺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