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3.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强调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和《石灰吟》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诗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诗文鉴赏、分析和评论等任务。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性的意见。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流行歌曲《江南》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古典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的《古诗三首》和《石灰吟》,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古诗三首》和《石灰吟》,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一、新课导入1.咏物诗在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师:板书《石灰吟》《竹石》,请同学们自读诗题,找找看两首诗歌题目有哪些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生自主读,师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明确诗歌节奏。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思考: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生自由读诗,并圈画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石灰就是先千锤万凿,然后烈火焚烧,最后粉骨碎身。

过渡:古人认为优秀的品格要经得起考验,无论这考验有多么艰难,它仿佛就是高洁品质的最好见证。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说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警世贤文》中讲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宝剑的锋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能飘香是因为它坚持度过了寒冬。

严峻的考验过后往往会诞生高洁的品质。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师: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7. “粉骨碎身浑不怕”形象地描绘了石灰的无私奉献精神,石灰愿意为了成就大业而牺牲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8. “要留清白在人间”形象地描绘了石灰的纯洁品质,石灰在高温下依然保持洁白无瑕,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格。
9. 诗人于谦通过《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对于清白人格的追求和坚守。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1. 清晰、准确地讲解《石灰吟》的全文和诗人于谦的生平简介。
2.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1.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石灰的特性与诗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0. 《石灰吟》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通过对石灰特性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品格和精神。
七、内容逻辑关系
重点知识点:七言绝句、明代诗人于谦
词: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清白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2. 石灰的特性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知识点:石灰的特性、象征意义
词:坚硬、纯洁、无私奉献
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情感升华:
1. 结合《石灰吟》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石灰吟》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1.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石灰吟》的全文和诗人于谦的生平简介,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1. 发放预习材料,包括《石灰吟》的全文和诗人于谦的生平简介。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课前谈话: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步履,你成长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智,如,现在你看到:课件:1、太极洞滴水穿石的景观让你领悟了……2、大雪纷飞中傲放的腊梅让你油然而生……3、春风中,草木萌发,追随着时光,沐浴着风雨,竟长成了大树,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切景物都在悄悄地诉说,相信聪明的你,也会一一倾听,情思被迁……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看懂了,于是便有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为我们创造了多么丰实的精神食粮,今天,让我们和这人相约,汲取营养,现在,让我们休息静候课的开始……一、读古诗,知大意刚才的课前谈话,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的联想的丰富,人的情意的厚重,人的思想的深刻。

今天,就让我们来吟两首这样的古诗,相信会让你心智鉴开!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古诗两首2、自由读诗,你发现这两首都是什么诗?字字含情,行行有意,篇篇铿锵,同学们,来,首先让我们读第一首,和我一起写诗题让我们大声诵读第一首,达到正确、流利3、借同学们一双敏耳,互读互听互评,达到要求,指名读二、解诗意让我们深入研究这首诗,比比谁得到的多1、回忆学习古诗的常规方法2、完成练习:(在个人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共同研究)(2)读本诗,你学到了两个四字成过这个成语你体会到出了这个过程的艰难。

(读石灰资料)3、以上练习是对你所学零碎的检测,现在,你能用通顺的语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吗?(自由练说,指名说)三、体诗情(由诗及人,由人及诗,人诗合一)这首咏物诗,只是在赞石灰吗?1、补充材料1于谦从小发愤苦读,立志为国为民,崇拜文天祥。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歌咏言,诗言志。

”十二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是为了什么?(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积极追求。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分享。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教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情景创设方面,我力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所描绘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导向方面,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方面,我组织学生相互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反思与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总之,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4.运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石灰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
2.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石灰烧制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文所描绘的场景;
2.创设石灰工人辛勤劳动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工人的艰辛和坚韧;
3.通过音乐、图片等辅助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通过对石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

2. 诗歌解析:对《石灰吟》进行逐句解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写作手法:分析《石灰吟》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内容。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诗歌解析和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石灰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石灰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石灰吟》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石灰吟》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于谦3. 背景:明代4. 意境:高洁、不屈5. 写作手法:比喻、象征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石灰吟》2. 写作练习:仿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歌,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课后反思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石灰吟》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示例教案,实际教学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fénshāo/若等闲。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粉骨/碎suì身/浑hún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

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四、作业设计:背诵并理解诗意。

《石灰吟》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fénshāo/若等闲。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粉骨/碎suì身/浑hún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

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四、作业设计:背诵并理解诗意。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生字“焚”,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4. 初步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一、温故知新1、复习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感情,豪放,婉约的风格,雄壮优美的意境。

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的《竹石》、《青松》吗?视屏出示《竹石》、《青松》两诗。

齐读、抽查背诵。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看出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什么叫咏物诗?(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咏物诗——板书《古诗两首》2、导入(1)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等。

3、教师板书:石灰吟。

朗读课题。

在上新课之前,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顺势解题(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