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涵泳咀嚼,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2.根据描写的文字,体悟景物特点,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荷塘美景,感佩弦之情。

二、初读文本,厘清文脉任务: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

活动:大声地自由诵读,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参考:可以优雅的意境(画面)、优美的语言、跌宕起伏(不平静-超然自由一不平静)的情感等方面阐述感受。

设计说明:此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艺术特色及作者情感,为细读文本、赏析文句做好铺垫。

三、细读文本,赏析文句任务一:赏析细腻优美的写景语句。

活动:学生自由诵读第4~5段,推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赏析修辞句,并揣摩这样写的好处。

要求:边读边勾画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词及修辞句,小组合作交流赏析成果。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点评。

参考: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

“叶子出水很高”为“实写”,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于“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住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形神兼备。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2篇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等奖2篇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9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获奖参考)《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

学以致用,鉴赏动词“泻”字。
泻,倾也,液体很快地流的意思。一个“泻”字, 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 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 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 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总结:
第4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 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处处有 月。 第5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 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 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 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本体:荷花 喻体:明珠、星星、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官(视、听、嗅、味、触) 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
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1.他的声音很粗。 2.她的笑容很甜。
◆鉴赏第五段。 ●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 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 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 色之美的?
【提问】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 句,“闹” 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妙在何处?
词义 景象 “闹”为“热闹”之意,此处春意盎 手法 然;(1分)红杏枝头,团花锦簇,花丛中蜂蝶 飞舞,春鸟和鸣,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1 分) “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1分)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表现 得淋漓尽致,还表达了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 意境氛围 留恋之情。( 1分) 思想感情
0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 塘
月 色
2.课文中哪些段落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 课前准备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 ][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板书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课程内容
朱自清简介与《荷塘月色》创作 背景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荷 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美景呈现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 色美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感受。
作品鉴赏与写作指导
课堂互动与拓展阅读
分析《荷塘月色》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和写作练习 。
该课件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观 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荷塘月色 》一文的基本知识点,了 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 景。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 析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审 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 和文学之魅力,培养热爱 自然、热爱文学的情感。
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REPORTING
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用 词精准,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节奏感强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排比句 和对偶句,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
诗意盎然
朱自清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意。
结构特色
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展 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如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朱自清其他 文学作品。
PART 02
荷塘月色的主题分析
REPORTING
主题解读
荷塘月色主题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表达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 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主题内涵
荷塘月色所蕴含的意境深 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2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及其文学成就;2.赏析文中写景手法及其感情表达方式;3.欣赏语言的朴素典雅、准确传神;4.感受作者淡淡的朦胧之情。

【教学重难点】欣赏语言的朴素典雅、准确传神;感受作者淡淡的朦胧之情。

【新课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杨万里笔下江南夏日的荷花。

那北国的夏日荷花在朱自清笔下又是什么样。

今天,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

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散文家、诗人。

字佩弦,原名自毕,号秋实。

江苏东海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等校教书。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初期诗作内容有觉醒的知识青年对光明的呼唤,有小资产阶级失意的悲叹,也有对革命的向往和歌颂。

1922年主编“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去英国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诸国。

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

他的散文,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面目和反动统治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关注。

另一部分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语言清新简约,意境隽永,结构缜密,感情亲切动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现代散文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