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体温的奥妙

合集下载

体温的奥妙:基础体温与排卵备孕

体温的奥妙:基础体温与排卵备孕

体温的奥妙:基础体温与排卵备孕体温与备孕?咋一看到这个标题,咱们或许会很惊奇,怀不怀孕跟体温有什么关系!体温作为人体最基本的生命目标之一,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

事实上,从育龄期女人根底体温的改变,咱们能够推算出女人最佳受孕日、是否怀孕、怀孕初期流产危险等育龄期女人身体健康状况。

什么是根底体温?公民卫生出版社的《生理学》中这样描绘根底体温:人体处在清醒而又十分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力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要素影响时的状况叫做“根底状况”,根底状况下的体温,就叫做“根底体温”,精度至少需求到达0.1度,一般是人体一天傍边的最低体温值,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测定。

关于发育老练的女人,其根底体温与月经周期相同,是有周期性的规则改变的。

这种体温改变与女人的排卵有关,所以根底体温的调查经常被应用于断定女人的排卵期、黄体、是否怀孕等。

正常育龄期女人的根底体温在排卵日后大幅升高咱们知道,排卵日是女人最佳的受孕机遇,但排卵日的测算难之又难,而经过调查根底体温的改变却能够十分精准的测算出排卵日。

育龄期女人的根底体温受黄体排泄的孕酮(黄体激素)影响。

从月经开端到排卵前,由于没有黄体排泄的孕酮(黄体激素)影响体温调理中枢,所以根底体温保持在低温。

排卵后次日,体内因卵巢构成黄体,黄体排泄构成孕酮(黄体激素)。

一定量的孕酮(12.8nmol/L)即可引起体温升高,所以女人排卵后体温会有所升高。

一般来说孕酮会使根底体温上升摄氏0.3-0.6度左右并继续到下一个经期周期。

经过根底体温在排卵日前后的大幅改变,咱们就能够轻松测算出育龄女人的排卵日,即最佳受孕日。

怀孕初期根底体温继续升高那么,怎样断定自己是否怀孕呢?若是现已怀孕,因黄体遭到胚胎排泄荷尔蒙支撑,继续排泄孕酮(黄体激素),孕酮水平保持,影响体温调理中枢,所以根底体温继续高温。

假如丈量到月经往后根底体温继续升高,并且根底体温有较长一段时刻处于继续高温(36.8℃)状况,那么你很有或许怀孕了。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症状
低热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失眠、盗汗等症状。 低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腹痛、尿频等。
治疗
对于低热,一般采取观察和对症治疗,如休息、补充水分 等。如果低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 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体温过低
定义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通常定义为低于35°C。体温过低可能是由于暴露于 极寒环境、某些药物过量、严重疾病等原因引起。
生理学课件第七章-体温
目录
• 体温的概述 • 体温的生理变化 • 体温的异常 • 体温的测量 和记录 • 体温与健康的关系
01
体温的概述
体温的定义
0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 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条 件。
02
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人体生理功 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是人体 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保 障。
体温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体温升高
运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体温升高。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可能导致中暑等严重后果。应避免在极端高温下 进行剧烈运动,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运动与低体温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能导致低体温,如冬泳、滑雪等运动。进 行这些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低体温的发生。
直肠测量法
将体温计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肛 门约3-4厘米,三分钟后取出读数。
体温的记录和分析
记录时间
记录测量体温的时间,以便分析体温变化规律。
记录其他症状
记录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 等,以便综合分析病情。
分析体温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数据,了解体温变化 趋势,判断病情发展状况。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点:体温及调节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点:体温及调节

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点:体温及调节2017年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点:体温及调节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最高限度时称为发热,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发烧。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一、体温1.体温及其正常值: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直肠、腋窝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值分别为36.7℃~37.7℃、36.9℃~37.9℃、36.0℃~37.4℃。

2.体温的生理性波动⑴体温的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⑵性别的影响:男性体温比女性体温略低0.3℃。

女性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⑶年龄的影响:新生儿体温高于正常人。

老年人体温偏低。

⑷肌肉活动的影响:肌肉剧烈活动时,体温可上升1~2℃。

⑸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进食等均可影响体温。

3.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学意义:保证体内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过程(1)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安静状态)和骨骼肌(运动状态)。

(2)形式:机体安静时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两种形式增加产热量。

1)寒战是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寒战是寒冷条件下最有效的产热方式,可提高代谢率4~5倍。

2)非寒战产热又称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

(3)产热的调节:1)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2)神经调节:寒冷刺激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甲状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

2.散热过程: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⑴ 散热方式1)辐射散热: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形式。

2)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3)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4)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在维持人体健康和生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研究了身体是如何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体温,并确保其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

本文将详细讨论生理学对体温调节的主要机制和相应的效应。

一、体温的产生和释放体温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内源性热量的生成和外源性热量的吸收。

内源性热量的生成来自于代谢过程,尤其是肌肉和脑组织的代谢活动。

外源性热量的吸收则通过皮肤的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并通过相应的反应来调整热量的吸收。

体温的释放主要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来实现。

皮肤通过皮肤血流的调节以及汗液的蒸发来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

而呼吸系统则通过呼吸过程中的热量交换来调节体温。

二、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主要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该中枢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来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将启动一系列调节反应来使体温恢复正常。

中枢对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温度感受器和热量效应器。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并对周围环境的温度以及体内温度变化产生敏感。

它们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以便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措施。

热量效应器则是指通过刺激体表血管、调节出汗和通过呼吸来排热的机制。

当中枢感知到体温升高时,它会发出信号来扩张体表血管,促进热量的散发。

同时,它还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来帮助体温的降低。

此外,中枢还能通过调节呼吸速率和血流分配来控制体温的变化。

三、体温调节的反馈机制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会发出信号来启动相应的调节反应。

一旦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中枢将停止发送信号,并且调节反应也会停止。

这种反馈机制是非常精确的,它能够将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例如,在感染或身体受寒时,体温会上升,中枢会启动降温机制来降低体温。

而在运动剧烈或气温过高的情况下,体温会上升,中枢则会启动升温机制来保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异常体温的调节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生理学课件体温》课件

《生理学课件体温》课件

温度调节的机制
体温调节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机制来实现,包括 产热、散热、血液循环等。
体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体温的日变化
人体的体温会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发生变
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2
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运动、食物摄入、环境温度等因素都会对
体温产生短期的影响,但通常是可逆的。
3
体温的病理性变化和临床意义
《生理学课件体温》PPT 课件
介绍体温的概念和重要性
什么是体温
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什么要关注体温
体温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正常体温的测量及其变异性
1 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直肠、额头等部位进行测量,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情况。
类和症状
体温调节失常症可以分为 低体温和高体温两种,症 状包括寒战、发热、出汗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温监测技术
体温监测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包括口腔温度计、腋下温度计、 耳温计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情况。
体温监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现代的体温监测技术包括红外线耳温计、远程体温 监测等,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 于临床和科研领域。
某些疾病和病理状态会导致体温持续升高 或降低,这些变化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 和发展有关。
热失调与体温调节失常症
1 热失调的定义
热失调是人体调节温度的 能力受损,导致体温异常 升高或降低的病理状态。
2 热失调的类型
热失调可以分为中枢性热 失调和周围性热失调两种 类型,原因和症状有所不 同。
3 体温调节失常症的分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体温调节是机体维持稳定内温的重要过程,保持恒温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文将探讨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一、体温的产生和损失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途径是代谢,包括基础代谢率和肌肉活动。

同时,人体也通过多种途径损失热量,如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体内外的热平衡。

二、生理机制1. 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实现。

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舒张,促进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汗腺分泌汗液,促进蒸发散热。

当体温过低时,调节中枢则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骨骼肌收缩,产生额外的热量。

2. 激素调节体温的调节还受到激素的影响。

甲状腺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热量的产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增加热量的产生。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在儿童和青春期也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3. 脑部结构的参与下丘脑的温度调节中枢除了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脑部其他结构的参与。

比如,脑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以导致体液欠缺,刺激渴觉中枢,引起口渴和饮水,进而影响血液浓度和体温的调节。

4. 外界环境因素体温的调节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体温的调节过程。

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热量,而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稳定。

总结: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激素和脑部结构等多个生理机制共同来实现的。

这一调节过程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并为一些体温异常的病症提供参考。

人体体温的形成原理

人体体温的形成原理

人体体温的形成原理人体体温的形成原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因此体温的调节是由多个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人体体温主要由代谢产生的热量和热量的损失通过皮肤等方式调节而形成的。

首先,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

代谢是指人体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包括细胞呼吸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被分解,并产生能量。

这些能量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转化为热量,从而提供给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也就是所需的基础代谢率。

其次,人体通过热量的损失来调节体温。

热量的损失主要通过皮肤、呼吸系统和尿液等方式进行。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可以通过通过热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来调节热量的损失。

例如,当环境温度很高时,我们通常会出汗,通过蒸发的方式将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冷却饮料或使用风扇等外界措施来增加热量的损失,以降低体温。

进一步地,人体还通过神经调节来控制体温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位于脑干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当人体温度升高时,这个中枢会通过调节心率、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等途径来降低体温;而当人体温度过低时,则会通过血管扩张、寒战和体毛竖起等方式来增加体温。

这些反应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自动调节”。

此外,人体的体温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环境温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体温的调节。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会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来降低体温;而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则会通过寒战和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来增加体温。

最后,人体体温的形成还与生理周期和疾病等因素有关。

例如,女性的体温在月经周期中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是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

当人体受到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影响时,也会导致体温升高,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激活会导致产热增加。

综上所述,人体体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代谢产热、热量的损失、神经调节、环境因素、生理周期和疾病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体温告诉你的秘密

体温告诉你的秘密

恒定的体温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即使体温发生细微的变化,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而且,体温里蕴藏着很多奥秘,就连人体中活跃的疾病细胞,都有着自己青睐的温度。

不同人群体温有差别
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腋窝)。

恒定的体温让我们能够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下生存,但不同人群的体温略有差异。

儿童体温略高,婴儿和老人体温较低。

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
中医从阳气的角度来阐述体温:
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阳气足则
人体各项功能状态饱满,阳气虚则功能
状态低下,体温也会偏低一点。

阳气与
大自然息息相关,也就是常说的天人相
应,比如冬天就要讲究潜藏阳气,否则
来年容易生病。

手测体温最佳处是腹部
体温出现变化时,人们总是习惯
用手摸摸额头,看自己是不是在发烧,
但其实,腹部才是手感测体温最佳的位
状态,不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1.室温维持在20℃。

广西巴马的年
平均气温是20℃左右,也是世界卫生组
织推崇的长寿之乡。

而最佳睡眠室温也
是20℃左右,24℃以上则睡眠变浅,翻
身、蹬被子的次数增多,室温降到18℃
以下时,人不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2.洗个热水澡。

有研究发现,在
35℃~40℃热水的浴缸中泡澡,能促进血
液循环,使毛孔张开、神经放松,有助
清洁皮肤、增强新陈代谢、消除疲劳。

体温告诉你的秘密笙 仕家庭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奥妙
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变化很大,有些地区不仅四季温差大,日间温度也有大幅度变化。

而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也并不完全一致,但脑和躯干核心部位的温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与表层两个部分。

核心部分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在体表层各部位之间也有较大温差,且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称为皮肤温度。

当环境温度为23℃时,足部皮肤温度约27℃,手部约30℃,躯干部约32℃,额部33~34℃。

即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当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小。

与之相反,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变大,即随着气温下降,手、足部皮肤温度降低最为显著,而额头部皮肤温度的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温度。

例如,人在寒冷环境中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可从30℃骤降至24℃。

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其中肝和脑的代谢旺盛,在全身各器官中温度最高,约38℃;肾、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温度略低;直肠的温度则更低,约37.5℃。

由于机体核心部分各个器官通过血液循环交换热量而使温度趋于一致,因此,核心部分的血液温度可代表体核温度的平均值。

体核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和腋下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核温度。

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直肠6cm以上才能比较接近体核温度。

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测量时将温度计含于舌下。

由于测量口腔温度比较方便,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测温方法。

但口腔温度易受经口呼吸及进食食物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时要注意避免这些干扰因素。

此外,对于不能配合测量的患者,如哭闹的小儿和精神病患者,则不宜测量口腔温度。

腋下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测量时需注意要让被测者将上臂紧贴胸廓,使腋窝紧闭,形成人工体腔。

机体内部的热量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渐传导至腋下,使腋下的温度升高至接近于体核温度。

因此,测量腋下温度的时间一般较长,需要持续5~10分钟,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腋下干燥。

测量腋下温度方便易行,在临床上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当某种原因使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时,若超过一定界限,将危及生命。

脑组织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脑温超过42℃时,脑功能将严重
受损,诱发脑电反应可完全消失,因此,发热、中暑等体温异常升高时,及时应用物理降温等方法以防止脑温过度升高是至关重要的。

当体温超过44~45℃时,可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

反之,当体温过低时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低于34℃时可出现意识障碍,低于30℃时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当体温进一步降低至28℃以下时,则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

可见温度是影响器官功能的重要因素,机体相对稳定的温度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