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生理学名词解释

体温生理学名词解释
体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温度调节机制的科学领域。
生物体内部的温度是由多种生理过程相互作用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的。
以下是一些与体温生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体温调节,生物体通过一系列生理机制来维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这些机制包括血管收缩或扩张、出汗、颤抖等。
2. 体温,生物体内部的温度。
在人类中,正常的体温范围通常在36.5°C至37.5°C之间。
3. 代谢率,生物体维持体温所需的能量消耗速率。
代谢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饮食、运动等。
4. 体温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内脏器官中的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元。
这些感受器可以帮助生物体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并启动相应的生理反应。
5.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和延髓的一组神经元,负责监测体温变化并调节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调节机制。
6. 体温律,生物体在24小时内体温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受到生物钟和环境光照周期的影响。
体温生理学涉及到多个层面的生理学、神经科学和环境生物学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内部温度调节机制以及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体温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医学上对于体温调节失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指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称为调定点或调温中枢。
这些调定点位于大脑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内,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调温中枢受外界环境和内部代谢状态的影响,可以调整身体的温度,使其保持恒定的基础温度、应激性温度上升或下降,以及恢复正常的温度。
在生理学中,正常的人体组织和细胞按照其自身的代谢水平保持一定的基础温度,称为基础代谢率。
调定点的作用就是监测基础代谢率,并根据体内外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温度,以保持代谢的平衡状态,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体温调定点学说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体温失调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中暑是因为人体温度调定点无法适应高温环境而导致体温过高;而低温症则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调定点失灵,无法适应环境温度而导致体温过低。
通过了解调定点的生理机制,可以研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保护人体健康。
体温调定点学说是指人体内存在一种调节系统,能够自动调节身体的温度,使其保持在某一特定范围内。
这个特定范围就是体温调定点。
人体内部有一个叫做下丘脑的区域,它可以感知外部环境的温度,通过神经调节调节身体的热量产生以及散失,维持体温在恒定范围内。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会发送信号给身体其他部位,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调节温度,以达到体内环境平衡。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生理学第七单元 体温调节【Temperature Regulation】

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basal matebolic) 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 谢水平,称为基础代谢。 条件: 1. 清醒; 2. 肌肉处于安静状态; 3. 最适于该动物的外界环境温度; 4. 消化道空虚,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饥饿。 基础代谢的高低通常用基础代谢率表示。
率增加更为明显
5.营养状态;营养好的比营养不良的代谢率高 6.季节; 春季较高,夏季降低,冬季最低 7.品种;生长速度快的代谢率要高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 温
恒温动物(homeothermic animal)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体温调节
三、散热的主要方式
辐射(radiation)散热
体热以红外线的形式传给外界温度较低物体。
传导(conduction)散热
散热方式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
对流(convection)散热
与体表接触的气体或液体流动来交换和散发热量。
蒸发(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poration)散热
体表水分蒸发。
(二)静止能量代谢 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 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称为静止 能量代谢。
静止能量代谢与基础代谢区别: 静止能量代谢包括数量不定的特殊动力作用能 、用于生产的能量以及可能用于调节体温的能量。
影响因素:
1.个体大小; 2.年龄;幼年时代谢率较高 3.性别;雄性代谢率较高 4.生理状态;母畜发情期间代谢率增加、妊娠后期代谢
体温调节的基本 中枢位于下丘脑。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

生理学对体温的调节体温的调节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在维持人体健康和生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学研究了身体是如何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体温,并确保其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
本文将详细讨论生理学对体温调节的主要机制和相应的效应。
一、体温的产生和释放体温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内源性热量的生成和外源性热量的吸收。
内源性热量的生成来自于代谢过程,尤其是肌肉和脑组织的代谢活动。
外源性热量的吸收则通过皮肤的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并通过相应的反应来调整热量的吸收。
体温的释放主要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来实现。
皮肤通过皮肤血流的调节以及汗液的蒸发来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
而呼吸系统则通过呼吸过程中的热量交换来调节体温。
二、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控制主要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该中枢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来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将启动一系列调节反应来使体温恢复正常。
中枢对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温度感受器和热量效应器。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并对周围环境的温度以及体内温度变化产生敏感。
它们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以便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措施。
热量效应器则是指通过刺激体表血管、调节出汗和通过呼吸来排热的机制。
当中枢感知到体温升高时,它会发出信号来扩张体表血管,促进热量的散发。
同时,它还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来帮助体温的降低。
此外,中枢还能通过调节呼吸速率和血流分配来控制体温的变化。
三、体温调节的反馈机制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
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时,中枢会发出信号来启动相应的调节反应。
一旦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中枢将停止发送信号,并且调节反应也会停止。
这种反馈机制是非常精确的,它能够将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例如,在感染或身体受寒时,体温会上升,中枢会启动降温机制来降低体温。
而在运动剧烈或气温过高的情况下,体温会上升,中枢则会启动升温机制来保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异常体温的调节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体温调节生理学

体温调节生理学体温是人体内部恒定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对于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以及体温异常时机体做出的调节反应。
一、体温调节机制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当体温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收缩、出汗、呼吸加快等反应,促使体温下降;当体温过低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信号引起血管扩张、发抖等反应,促使体温升高。
二、产热机制体温调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产热机制。
人体通过代谢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代谢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基础代谢和活动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代谢产热量,包括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能量消耗和组织修复、合成的能量需求;活动代谢是指人体在运动和活动中消耗的能量。
三、散热机制散热是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重要途径。
人体通过皮肤的散热、呼吸道的散热以及汗液蒸发来实现散热。
皮肤的散热主要通过血管调节实现,当体温过高时,皮肤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当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热量的散发。
呼吸道的散热主要通过呼吸的气流带走热量。
汗液蒸发是通过皮肤释放汗液,然后汗液中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四、体温调节异常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
发热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常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
降温是体温过低,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机体调节功能障碍。
发热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化学物质,激活体温调节中枢,使正常体温上升。
此时可以通过服用退热药物、物理降温等方式进行调节。
降温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外源性热量,适当增加室内温度、穿上保暖衣物等措施,促进体温恢复正常。
总结:体温调节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体温的科学。
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平衡。
产热机制和散热机制是体温调节的重要环节。
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发热和降温,需要适当的措施进行调节。
人的体温调节机制

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以下是关于人的体温调节机制的详细介绍:1. 恒温器人体的恒温器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它根据温度感受器传递的信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恒温器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实现这一功能。
2. 产热和散热人体产热的主要方式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和身体活动。
其中,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食物热效应是指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
身体活动则是指身体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人体通过向外辐射热量来实现散热。
传导是指人体通过与外界物质的接触传递热量。
对流是指人体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3. 热保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保持体温。
例如,当身体感到寒冷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使身体产热增加,同时收缩体表血管以减少散热。
相反,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人体则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
4. 热适应热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下,身体逐渐适应并调节体温的能力。
热适应可以减少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产热和增强散热,使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5. 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调节体温。
例如,当感到寒冷时,人们会通过增加衣物、喝热水或运动等方式来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相反,当感到炎热时,人们会通过减少衣物、喝冷饮或寻找阴凉处等方式来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
总之,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与生理学机制体温调节是机体维持稳定内温的重要过程,保持恒温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文将探讨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一、体温的产生和损失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途径是代谢,包括基础代谢率和肌肉活动。
同时,人体也通过多种途径损失热量,如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体内外的热平衡。
二、生理机制1. 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实现。
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舒张,促进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汗腺分泌汗液,促进蒸发散热。
当体温过低时,调节中枢则通过神经冲动刺激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通过神经冲动刺激骨骼肌收缩,产生额外的热量。
2. 激素调节体温的调节还受到激素的影响。
甲状腺素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热量的产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增加热量的产生。
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在儿童和青春期也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3. 脑部结构的参与下丘脑的温度调节中枢除了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脑部其他结构的参与。
比如,脑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以导致体液欠缺,刺激渴觉中枢,引起口渴和饮水,进而影响血液浓度和体温的调节。
4. 外界环境因素体温的调节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体温的调节过程。
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热量,而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稳定。
总结: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激素和脑部结构等多个生理机制共同来实现的。
这一调节过程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并为一些体温异常的病症提供参考。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33
体温调节
一、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 体 温
正常新陈代谢要求在一定 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哺乳动物 的体温超过42℃或低于25℃, 将引起代谢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所以,正常的体温对于生命 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机体 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34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V糖(物理)=V糖(生物) V脂肪(物理)=V脂肪(生物) V V 蛋白质(物理) > 蛋白质(生物)
13
表6-1 三 种 营 养 物 质 氧 化 时 的 几 种 数 据
产 热 量 ( KJ╱ g) 营 养 物 质
物 理 热 价生 物 热 价营 养 学 热 价 ※
糖 17.17
蛋 白 质 23.45 脂 肪 39.77
大家好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Temperature regulation)
能量代谢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 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 新陈代谢包括: ❖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 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能量的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 化分解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机 体主要利用糖(70%)和脂肪(30%)供能,少量的能量 依靠蛋白质分解供给。
既然机体消耗的能量都是来源于食物,是否可 以用每天摄取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来估测机体能量的
? 消耗率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
体温的秘诀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1.温度感受器
2.体温调节中枢
3.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1.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
•分布: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内脏等处。
•类型: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
•作用:外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起体温调节反应。
1.温度感受器
(2)中枢温度感受器
•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
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area, PO/AH)分布较多的热敏神经元和少量冷敏神经元。
2. 体温调节中枢
(1)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都存在参与调节体温的神经元。
(2)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3)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具有体温调节整合中枢的地位。
3. 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图片摘自第九版生理学第七章图7-6
调定点重调定
如果某种原因使调定点向
高温侧移动,如上移到39℃,这
种现象称为重调定,机体便出现
发热。
图片摘自第九版生理学第七章图7-6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行为性体温调节的能力。
通常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互相补充。
小结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生理学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