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理解与品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词语含义及作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词语含义及作用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
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找到这把钥匙。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
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考核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
活题巧解:【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
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
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
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上语文第三单元阅读新课堂:理解词义,品析词语

中考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 范”的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义项。除考查对词 义的理解外,品析词语妙用也是关于词语的常见考 点。常见考题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 否删除。
品味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或丰富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
1.理解词语的本义,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 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
7.文章第⑧段为什么要写“在树上吃的苦头”? 丰富文章内容;从侧面衬托了“我”对攀树的喜爱之情(或“在 对比的事件中突出‘我’攀树的乐趣”);引出下文在树上小便 的丑事。 8.文题“攀在树梢上的童年”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攀树的得意之情;对树上快乐时光的怀 念; 对童年走远的淡淡忧伤;对家乡的怀念。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 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 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 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 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 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见王老师严厉:害__怕__→到新学校上学交作文:有__信__心__→作文被 撕掉:
_心__里__黯__淡__→作文被留作纪念:猛__然__一__暖__→知晓真相: __眼__睛__濡__湿
2.第⑤段画横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此”指代什么?(★) 指代第④段中王老师在“我”作文本上留的一句话并对“我” 产生极大影响这件事。
(一)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 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 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考点解读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完整)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品析关键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

品析关键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课前导入复习预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点二、知识点讲解考纲相关要求:考情回顾:1. 2016《少年护城河》14题: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2分)(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2分)2.2015《父亲二十年的叮嘱》14题:体会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3.2008陕西《壶口,壶口》13题: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4分)(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不得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明确题型:▪1、词语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词语的含义。
▪3、理解句子的含义。
词语的表达效果:Eg:“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背影》这个句子是写人物的,属于动作描写。
“攀”“缩”“微倾”都是动词,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人物描写肯定和人物形象有关系,这几个词都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艰难,如此艰难还要努力的去,这不正体现了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
表述方法:……一系列的……词,写出了……,表现出……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品质。
Eg:“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解答这道题我们必须确定赏析的角度,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最后指出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表述方法:运用了……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完整版)品析词语表达效果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作用常见的题型有:1、说说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4、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解题要求:(六联系)①联系词语的语境。
首先找出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词语的上下文中去品析。
②联系词语的含义。
对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解说,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词典义。
③联系词语的写作特色。
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该词语的比喻义(要弄清比喻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象征义(象征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动词,等等。
④联系文章内容。
联系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看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
⑤联系文章结构。
看这个词语与文章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⑥联系词语的艺术效果。
有特色的词语要写出词语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词义(本义,语境义)+ 特点(技法)+ 效果+ 内容(写出什么,表现什么,即词语描述对象及特点+ 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结构(酌情)举例:从词语写作手法分析1.贬词褒用:《送春》宗璞的阅读的第四自然段开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放肆”是贬义词,意思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在此文中,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二月兰开花时无拘无束的率真,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之情。
2.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题目:仔细品味“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中“弹性”一词好在哪里?答案:“弹性”一词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3.运用修辞:题目: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
答案:“绽放”是露出、显出的意思,这里用比喻手法,将人笑颜比作花,形象地写出了看到花时的喜悦之情。
题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理解赏析词句-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3 理解赏析词句【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词语理解赏析。
①“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②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希望的种子”的内涵。
③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④请学着“xx”的批注,给这里的“xx”写批注。
2.句子理解赏析。
①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③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④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
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⑤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二、答题方法。
1.词语理解赏析。
(1)词语理解。
分析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明确词语本义,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具体的语境义、临时义,注意把握词语的修辞义、双关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褒/贬义里可能隐含的情感倾向)。
(2)词语赏析。
①含义上: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②修辞上: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③词性上:判断词性,分析词语所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人物品质、表达的情感。
动词、形容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鲜明生动;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叠词:使句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
2.句子理解赏析。
(1)句子理解。
①定位信息范围。
总领句:从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过渡句:从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②分析。
原因——解释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写作手法——从描写、修辞等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将生动或夸大的内容还原为朴实的说法。
关键词语——找出关键词语,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秧苗的美, 通过侧面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跪”、“爬行”两个动词准确描绘母 亲插秧时的姿态,“艰难”一词表现了 母亲插秧时极为劳累,体力不支的状况。 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坚忍与顽 强。
阅读《生命之芯》 《导引》p60
自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品味第7段画线句子中 加点词语 “怔怔地”、“怏怏地” ,说说它 们的表达效果。
——2008河南卷《梨一样的苹果》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 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 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 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 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兽类”和“人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请用
文中词语回答。
• “兽类”指野蛮庸俗。“人类”指文明崇 高。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 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 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褒词贬用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那一天,我走过办公室外的长廊尽头,不经意一 瞥,发现了那粉嫩粉嫩的一小朵花,正芳心半卷, 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盛开,不由得分外惊喜,停下 脚步认真地审视起来。
3、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一 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 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 苗一行行立起来,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 明的织工,织着绿色的希望;母亲是勤劳的春 蚕,吐着绿丝。
4、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 田,母亲已插完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 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 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 身是汗水泥水。
——《我的那些花儿》
请品析句中词语“袅袅娜娜地羞涩着” 的妙处。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开放
时娇美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 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 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 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便 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
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拿着抹布,一 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 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的眼早就红红的了。
通过(动作、神情、细节等)的描写,(准确、 形象具体、细致传神等)+、、、、、、
1.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眉飞色舞”一词的妙 处。 ——2008温州卷 《惟有少年心》 2.联系上下文,具体评价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到达地震 灾区都江堰市,在临3.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 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 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 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朱自清《匆匆》
运用比喻,生动具体表现了日子(时间)飞 逝,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浪费时间, 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意。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运用(对比)+强调突出(鲜明)对象+特性+意旨 运用(反复)+渲染、突出
……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等;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关键点: 结合具体语境 紧扣词语特点 注意答题格式 注重语言表述
练习:
1、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 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 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地。
——《西湖的绿》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 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紫藤萝瀑布》
“怔怔地”、“怏怏地”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具体 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光、了无生机 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达了“我” 看到叶子凋零时的惋惜之情。
08山西卷《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20、第3段中有一个短语“平静安宁的 心”,请从第7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 的两个词语。
词语的互换、替代、筛选等
08江西卷《年的召唤》 16、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
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 横线处。
原文: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 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 A 的 方言, B 的故人, C 的脸庞;一切 没有距离,只有浓如酒、醉如蜜的真情。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要点 理解体味词句,品析语言 把握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探究作品内涵,赏析评价
现代文阅读 复习专题
词语的理解与品析
08沈阳卷《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
14、下面两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 什么?
(1)马斯特正慢慢地爬下床。
(2)沙尼克飞快地滑下床铺。
分析词句时,有些要指出一定的写作手法。 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化实为虚)、变抽象为具体、对比、烘托、联想、 想象等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杜鹃花)那种对生命的不舍和引人,凄美 的仿佛能让人听到它簌簌开放的声音。
(展开充分的想像,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 描绘了杜鹃花努力开放时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