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完整版青春有格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青春有格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六章“青春有格”部分。
详细内容涉及:1.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与情感处理;3.青春有格的重要性;4.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有格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处理情感问题。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青春有格,健康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青春有格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教学重点: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青春期的案例,引发学生对青春有格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以及青春有格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青春期人际交往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青春期情感处理的例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册上关于青春有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2. 青春期的人际交往与情感处理3. 青春有格的重要性4. 如何做到青春有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青春有格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生理、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展开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青春期的相关问题,阅读相关书籍,提高自身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加深对青春有格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青春有格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2.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青春期人际交往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生理、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展开论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4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以及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各种挑战。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法律意识,使他们在青春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矛盾。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因此,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知识有强烈的需求,希望通过学习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掌握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提高法律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春期特点、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挑战,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3.情境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正确面对青春期的挑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挑选与青春期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课堂分析;2.准备讨论话题:制定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青春期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面临的挑战。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临的青春期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2024年《青春有格》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

2024年《青春有格》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章《青春有格》。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青春的坐标”,第二节“培养青春的品格”,第三节“青春有格,人生有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品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生梦想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青春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春励志视频,激发学生对青春的向往,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第一节“青春的坐标”,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认识青春的重要性。
(2)学习第二节“培养青春的品格”,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青春品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学习第三节“青春有格,人生有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生梦想奠定基础。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青春的坐标生理变化心理变化2. 培养青春的品格积极向上自我保护3. 青春有格,人生有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生梦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其影响。
(2)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青春品格?(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青春有格,人生有梦”的理解。
2. 答案:(1)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包括身体外形、内部器官、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增强、情感丰富、自尊心增强等。
这些变化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青春有格》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

《青春有格》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青春期的烦恼与挑战,探讨青春期自律与他律的重要性,培养青春有格的观念,以及学会如何做到自律与他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烦恼与挑战,认识到自律与他律在青春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青春有格的观念,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道德与法治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青春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青春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春有格》。
2. 新课内容呈现: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烦恼与挑战,强调自律与他律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青春期自律与他律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青春期自律与他律的案例,让学生理解自律与他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律与他律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青春期的烦恼与挑战2. 自律与他律的重要性3. 青春有格的观念4. 实践中的自律与他律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做到自律与他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同时,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促进家校共育。
重点和难点解析2.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青春期自律与他律的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青春期自律与他律的案例,让学生理解自律与他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1.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在分析实例中认识到自律与他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青春有格》精品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

《青春有格》精品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青春有格》精品教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章《青春有格》。
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1课时《青春期我们》和第2课时《我们价值观》,详细阐述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探讨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成长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道德观念,提升法治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积极面对青春期带来困扰,健康度过青春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树立正确价值观。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困扰,培养健康人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青春期生理变化图片,引发学生对青春期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1)讲解教材第1课时《青春期我们》,分析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
(2)讨论青春期带来困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
3.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青春期心理短片,让学生感受青春期心理变化。
(2)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
4. 例题讲解:(1)教材第2课时《我们价值观》例题讲解。
(2)随堂练习:分析生活中遇到价值观念冲突,引导学生正确判断。
六、板书设计1. 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2. 树立正确价值观3. 健康度过青春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教材,谈谈你对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解。
(2)你认为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请举例说明。
2. 答案:(1)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表现及影响。
(2)正确价值观树立方法及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解程度,以及价值观树立情况。
2. 拓展延伸:(1)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组织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多篇)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青春有格作文学生跟起网红一词狂潮?利?弊?现在,网络已经一步一步得接近我们的生活,网红,主播,这一类“工作”开始掀起狂潮,他们以自己的语言特点,搞笑风格,带领狂潮,但是红一词,真的是好的么,又真的是坏的么?所以我今天就来讲讲,网红一词,最后是利?还是弊?我们是否应该学习这种一词方法?首先,网红一词有弊的因素,现在我们都有接触这些,网红说得一句句“骚话”已经被应用到生活当中,但是,这些话却都不是络语言带有粗俗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关人员通过对一些企业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等不良字眼的中文网页大概有1360个,而被称为为“国骂”的“他妈的”则高达3305个这种惊人的数字。
而且青少年则是占我国网民的绝大多数。
有些粗俗性的网络语言难免络语言使用不规范,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影响我们这些青少年的文字写作,我们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导致因为理解不了这些网络语言而被扣分。
据有关报道,近年来,这些网络语言已经被众多小学生,中学,高中,甚至大学生广泛运用,林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初一,他的“杯具”一词用在这样一句话里:“人生像茶叶,终日泡在杯具里.”林先生看到这句话,即使他知道“杯具”是“悲剧”的谐音,但是当在儿子的作文中看到时,林先生还事楞了许久,感到有些震惊。
“这个词和这句话都透着一股消极的味道,不知道儿子是真的有这种感慨,还是因为这句话比较流行,拿来用一下.”另外他也不清楚,这种词语出现在作文里是否合适.出于担心儿子作文会不好,于是他便问儿子:“作文能这样写吗?这种网络用语加进去不是很好吧?”儿子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大家整天都这样说,写写怕什么?!”结果,在老师过目之后,也是有些地方难以理解,这些地方正是这些网络用语。
在上文中我也有提到,部分青少年运用了这些网络语言,导致家长老师看不懂,使得作文会扣分,上述报道中林先生的儿子就是这样,我们不能学习他的做法。
青春有格教案通用6篇

青春有格教案通用6篇青春有格教案篇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感悟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道理。
教材人教版音乐第四册课时一课时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一)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二)通过欣赏,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三)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教学重点: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着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文化?[课件: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新疆走走吧![课件:欣赏并简介新疆风土人情]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就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课件:欣赏《青春舞曲》](二)学唱歌曲:①发声练习[课件]②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注意“字正”才能“腔圆”。
③教师范唱并讲解与欣赏版中的不同。
[民歌的演变和二度创作]④学生轻声跟唱。
[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弹性]⑤再次完整连唱歌曲。
[要求唱出欢乐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三)训练与表现节奏练习[课件]节奏与演唱的’结合,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唱奏表演。
[运用不同的伴奏并改变速度、力度等来表现歌曲](四)拓展阶段①提问:有哪位同学能表演一些新疆的舞蹈动作?大家还知道哪些新疆民歌?②介绍歌曲整编者王洛宾先生事迹及其主要作品,并欣赏新疆乐器图片。
[课件]③思考:《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告诫人们青春易逝,时光宝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青春有格》通用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青春有格》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章《青春有格》。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青春期的烦恼和特点,探讨青春有格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识到青春有格的重要性。
3.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抵制不良诱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青春有格的认识和培养。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青春有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青春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青春话题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有格的重要性。
a.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b.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c. 青春有格的重要性3.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青春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青春有格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到青春有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以“我的青春有格”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答案要求:围绕主题,内容真实,观点明确,不少于300字。
2. 拓展延伸:推荐一本关于青春期成长的书籍,让学生课后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青春期相关话题,提高自我认知,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应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青春有格的认识和培养。
说明:青春有格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在理解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青春有格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有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把握具体要求和做法。
2.能力目标:
(1)做到“行己有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懂得积善成德的道理,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学生知廉耻,懂荣辱的观念。
(2)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
【教学难点】
懂得“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及要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处于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青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能够尽情地享受人生竞赛的乐趣,但青春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规则不能违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青春有格》。
请同学谈对“格”的理解,交流并分享(格:规则)。
二、新课学习
(一)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在中国古代修身教育中,经常把“礼义廉耻”作为对人道德标准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以哪些事情为耻呢?
学生交流并分享。
1.理解“行己有耻”。
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行己有耻的含义。
归纳:“行己有耻”简单说的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正如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
2.探究“行己有耻”的要求。
关于卢梭的故事(出示课件)。
问题一:卢梭做的对吗?
提示:不对。
问题二:内心隐隐作痛说明卢梭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卢梭是一个有羞耻之心的人。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
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
思考:
问题一: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提示:讲诚信、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等。
问题二: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提示:说谎欺骗触犯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有些欺骗是违法犯罪的,如:短信诈骗。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师讲述:社会中有许多的诱惑,比如金钱、权利,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要磨砺意志,增强我不要的自控力,拒绝诱惑。
归纳:“行己有耻”的要求(3点)。
(二)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1.理解“止于至善”。
《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示课件)
学生交流并分享对此的理解。
归纳:
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2.探究“止于至善”的要求。
青岛“微尘”的故事。
问题一:为什么人们也纷纷效仿青岛夫妇奉献自己的爱心。
提示:因为青岛夫妇是行为是善行之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们不仅仅是学习青岛夫妇的行为,更是传承了青岛夫妇的善行。
问题二:说一说为什么奉献爱心的人们要留“微尘”。
提示: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问题三:我们也可以是大千世界的一颗小小的“微尘”我们该做些什么?
提示:爱护花草、关爱同学、照顾老人……
3.归纳:止于至善的要求。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4.归纳:榜样的作用。
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
四、随堂小测:
1.下列选项中关于“知耻”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知耻,才会懂得节制自己的行为
B.我们应该有沉重的耻辱感,这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C.人不可无耻,无耻最可耻
D.知耻是指对自己不适当的行为感到惭愧
2.“上网——厌学——逃学——辍学——赌博——偷窃、抢劫”,中学生小林的这一堕落过程警示我们(D)
①可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②要树立底线意识,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
④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