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下渗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第6章_包气带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第6章_包气带水

2 Pc r 4 Pc D
附加表面压强的讨论:
当液面为凸形时,附加表面压强为正,P = P0 + Pc;
当液面为凹形时,附加表面压强为负,P = P0 - Pc; 当为平液面时,不产生附加表面压强,P = P0 。
二、毛细负压及其测定方法
水在孔隙中经常形成凹形弯液面,产生的毛细
水文地质学基础 General Hydrogeology
第六章 包气带水
本章内容
6.1 毛细现象和毛细水
6.2 土壤水势及其组成 6.3 包气带水的分布与运动规律
6.4 涉及包气带水的主要领域
毛细现象:
6.1 毛细现象和毛细水
将细小的玻璃管插入水中,水会在管中上升到一定高度才停
止,这便是固、液、气三相界面上产生的毛细现象。
hc
根据茹林公式可知: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与毛 细管直径成反比。故土颗粒越细、孔径越小,最 大毛细上升高度越大。
表1 松散孔隙介质支持毛细水高度
悬挂毛细水弯液面:毛细力与重力的平衡:
在上层颗粒细而下层颗粒粗的层状细粒层中可形成悬挂毛细水。
悬挂毛细水上下端均出现弯液面,下端的弯液面可以是凸、平、

D —毛细管直径,单位为mm。
hc为毛细压力水
头,是一个负的
压力水头。
可以用张力计测
定包气带的毛细 压力水头。
从图可以看出它
是一个负的压力 水头,故称为毛
细负压。

在饱水带中(用水力学原理):测量任一点的压力水头—用测压管(压力
计) H=Z+hp 在包气带中(测负压):张力计是一端带有陶土多孔杯的充水弯管,多孔
H = Z - hc
式中:

《地质地貌学》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和其所形成的重要地貌

《地质地貌学》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和其所形成的重要地貌

在上述两带的冲刷动力中,除片流作用之外、雨滴 的冲击作用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对裸露疏松的地表, 雨滴降落以每秒数米的速度向地面冲击,特地表细 颗粒泥沙向四周激溅、其中向下坡激溅泥沙的数量 和距离比向上坡的大,因此,造成地表物质逐渐向 下坡方向运移。
(3)淤积带
在坡麓地带、由于坡度变缓,片流流速减小,并 有大部分水渗入地下,所以水流携带的大量碎屑 物质发生堆积,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 如裙边,称为坡积裙。其纵剖面形态表现为微凹 向下的缓倾斜曲线,上部倾角一般为6°~8°,向下 坡逐步变缓。
在台地面或高平原上的浅凹地,片流作用使物质 不断向下移动,在浅凹地底部逐步堆积,形成平 缓的地势和较厚的土层,常被辟为农田。
(2)冲刷带 位于斜坡中部。一般坡度变陡,随着面状水流进
一步分异、积聚量和流通有所增加,坡面冲刷强 度加大,形成许多侵蚀沟。其流向与坡向基本一 致面多呈v形,深度通常小于0.5m。
由于斜坡水流的深度一般随坡长而增加,所以坡 地的长度与侵蚀作用成正比。
坡向也与侵蚀有关,迎雨坡的侵蚀强度一般较大, 背雨坡则小。
此外,坡面组成的物质疏松、植被覆盖差,也使 侵蚀加强。
(二)片蚀造成的地形
浅凹地是平坦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地形,它是片流 侵蚀的产物,通常分布在河谷的源头、分水岭附 近、阶地地面或高平原上。浅凹地本身以轻微的 波状起伏为特征,成为浅平的低洼谷地,二侧坡 面非常平缓,没有明显的坡面转折,也没有明显 的沟底,但具有一定的纵向倾斜凹槽。它的下端 逐渐变深,成为深凹地。再向下游可与沟谷相连, 所以浅凹地又称“无床谷地”,宽度一般为 20~200m,深度为2~20m不等。
第二节 片状流水的地质作用
一、片状流水(简称片流)的特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各章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各章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第1章](1)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是用什么表示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答:以 雨量计降雨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的水层高度mm 数表示。

(2)某山区的地表水系如下图所示,由分水岭圈闭的流域面积为24 km 2, 在8月份观测到出山口A 点的平均流量为8.0⨯104 m 3/d ,而8月份这个地区的总降水量是700 mm 。

试求出该流域8月份的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径流系数小于1.0;A 点的平均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径流。

解:Q= 8.0⨯104m3/d , F=24km2, X=700mm(3)空气湿度和风速如何影响蒸发量?答:水面蒸发的速度和量取决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因素。

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饱和差(饱和差=饱和水汽的含量-绝对湿度)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大。

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4)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它们有哪些区别?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属于其中哪一种?答: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

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水的地质循环常发生于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地下径流与地表径流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点?答: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降落到地表的水通过下渗环节,对降水进行地表与地下径流的分配。

(5)沙漠地区降雨量很少,但是也能发现大量的地下水或者泉水,为什么?(P14)答:它们或者是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获得补充,实际仍是固他体降水的转化补给;或者是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积聚起来的,是多年水文循环的积累。

[第2章](1) 对比以下概念:空隙和孔隙;孔隙度和孔隙比;孔隙和裂隙;(2) 在一个孔隙度为30%的砾石堆积体中,充填了孔隙度为60%的粉质粘土,试估算该堆积体的实际孔隙度。

水文学原理-第6章 土壤水与下渗

水文学原理-第6章 土壤水与下渗
2、毛管水移动速度较快,能及时满足作物根系吸水要求 3、毛管水具有溶解、输送养料的能力,满足作物对养料的需
求 4、是地下水和作物根层水分间的桥梁 毛管水含量影响因素:土壤质地、结构、地下水含量
2020年2月1日
27
吸湿水
薄膜水 毛管水
紧束缚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吸湿系数
松束缚水,薄膜水达到最大→最大分子持水 量
粘粒 强风化区土壤
养分高,团聚性强,保水 耕性较 保肥力强,通气性差,易 好 板结
2020年2月1日
13
④土壤结构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土壤矿物颗粒与有机质颗粒
相互作用,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 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 不同的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 土壤团聚体:土壤颗粒通过有机质、水等胶结在一起,形成 团粒,称为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土壤团聚体有利于水分与养 份的长久保持与稳定。 土壤团聚体内和团聚体之间是连通的毛细孔隙与非毛细孔隙, 构成土内水分传输的通道网络。
2020年பைடு நூலகம்月1日
7
液相存在于土壤固相物质构成的孔隙网络中,由溶质与胶体 组成的溶液和悬浊液构成。
毛管水
可分为
重力水
土壤颗粒所吸附的液态薄膜水
气相占据土壤中没有被液态水所占据的土壤空隙。气相的体积 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及土壤通气性而变化。成分与大气成分接 近。
2020年2月1日
8
②土壤中各相的体积与质量构成
2.膜状水所受的土粒表面分子引力较小,能在土粒表面缓慢移动
3.膜状水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但不能满足作物需求,只有根系 周围的膜状水才能被植物吸收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流域产汇流分析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第六章 流域产汇流分析

第六章流域产汇流分析本章要点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部分:1)介绍流域产流的机制,重点讨论蓄满产流与超渗产流;2)介绍流域产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介绍流域汇流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6.1 概述径流是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径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河道任何一点的径流过程可以通过流量曲线的变化反映,而任意一点的径流过程都是流域上游径流过程综合之后得到的结果,是对整个流域降雨、融雪和其他水量输入的响应。

因此径流产生和发展过程并不是局部空间的水文现象,而是应该在流域尺度下进行研究。

径流的产生和形成是流域尺度上的综合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水文过程,如降雨、入渗、饱和及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运动等。

尽管对这些水文过程单独加以研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方法,但是如何把这些理论加以综合得到解释流域产流机理的理论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流域空间中的变异性太大,各个流域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差异性。

研究径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人为的可以把整个过程概化为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两个阶段。

产流(流域蓄渗)指降雨经植物(树冠)截留、下渗和填洼等过程,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的过程。

产生的径流可以分为3种形式:地表径流(坡面流 Overland flow)、壤中流(Interflow / unsaturated flow)和地下径流(Groundwater flow)。

汇流则是指降落在流域上的雨水,从流域各处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

汇流又可以分为山坡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阶段。

整个径流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用下图6-1示意:图6-1:径流产生及过程示意图本章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地表径流的产流机理和汇流原理。

6.2 流域产流机理流域产流过程实质上就是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其实质就是水分经过流域下垫面(包括地面和包气带)作用之后对降水的再分配的过程。

因此不同的下垫面条件对应不同的流域产流机制(Streamflow Generation Mechanisms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流域径流发展的过程也不相同。

第六章 包气带水.

第六章 包气带水.
1、运动定律 包气带水的非饱和流动,仍可用达西定律描述。作一维垂直下渗运 动时,渗透流速可表示为:
vz
KWH
z
2、运动速度 降水入渗补给均质包气带,在地表形成一极薄水层(其厚度可忽略),
则当活塞式下渗水的前锋到达深度 z 处时,位置水头为 -z(取地面为基准, 向上为正),前锋处弯液面造成的毛细压力水头为-hc则任一时刻t的入渗 速率,即垂向渗透流速为:
6.4 涉及包气带水的主要研究领域
自学。
多孔介质相互连通的孔隙网络可概化为毛细管
计算时注意两点:
• 分两部分:位置水头z、压力水头hp;
• 基准面的选取:z的基准面——潜水面(z=A+hA
HB=zB+hB
Pc
HB=zB+hB
=0+(-hc)
HC=zC+hC
=-hc
HA=0 HB=?
Hc=zc+hc =hc+(-hc)
6.1.1 毛细现象及其实质
2、毛细实质
毛细现象的产生与表面张力有关。 任何液体都有力图缩小其表面的趋势。 一个液体总是力求成为球状——同容积 的液体表面最小的形状。
Pa-Pc Pa
L
f
f
(1)表面张力: 设想在液面上划一根长度为 L 的线段,此线段两边的液面,以一定的 力 f 相互吸引,力的作用方向平行于液面而与此线段垂直,大小与线段 长度成正比,即为表面张力,力的大小表示为:
液体,附加一个正的表面压强;
凹进的弯液面,对液面内侧的
液体,附加一个负的表面压强—
毛细压强(毛细负压)
2、毛细实质
(2)附加表面压强(Pc)大小 ①半圆球形液面:
设想切取一个半径为R的半圆球 形液面,液面的圆周状边线上都 存在着指向液层内部的表面张力, 其合力为α ·πR2,垂直于面积为 πR2的投影圆面。

第6章 下渗

第6章 下渗

降水




降雨量(深):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雨 量,用深度表示,以mm计。 降雨历时:降雨从某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降雨历时; 一次降雨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次降雨历时,以min , h 或d计。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称为降雨强度,以mm/min或 mm/h计。 降雨面积:降雨笼罩范围的水平投影面积称为降雨面积,km2 计。 暴雨中心: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称为暴雨中心。 降雨资料的代表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降水过程线 利用双累积曲线检验降水资料的一致性。 降水累计过程线 双累计曲线是指被检验雨量站的累积降 等雨量线 雨量与其周围若干雨量站平均值的累计 降水特征综合曲线 雨量的相关曲线。
A 4
CM 10 CM
B
解:对A ψg= 10cm, ψp= 2cm, Φ=12cm 对B ψg= 0cm, ψp= 6cm, Φ=6cm 故水流方向A—B V= - 310-8 (6-12)/10 =1.8 10-8m/s
CM
第六章 下渗
下渗的物理过程 下渗理论及经验下渗曲线 天然条件下一、与下渗有关的基本概念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称为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垂向分布),它描述了土壤含水量在深度方 向上的分布情况。 水分透过土壤层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土壤中的现象称为 下渗。 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 入土壤中的水量。 下渗能力fp: 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 率。 累积下渗量F:入渗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下 渗到土壤中总水量。d F / d t = f
下渗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及分布规律
讨论条件:积水下渗、无地下水、初始含水量均匀、供水时间长 含水量(%) 饱和带 过渡带 风 干 土 田 间 持 水 量 饱 和 含 水 量 饱和带 过渡带

水文学(第六章)

水文学(第六章)

4
2.
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思路
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介绍 目前使用比较普遍和比较成熟的计算原理及其计算方 法。
产流计算的方法有:
降雨径流相关图法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法 初损后损法
汇流计算方法有:
时段单位线法 瞬时单位线法
5
无论产流计算还是汇流计算,基本思路都是:
上分为两个步骤:
①产流计算:降雨扣除截留、填洼、下渗、蒸
发等损失之后,剩下的部分称为净雨,它在数 量上等于它所形成的径流深。在我国常称净雨 量为产流量,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为产流过 程,关于净雨的计算称之为产流计算。
3
②汇流计算:净雨沿着地面和地下汇入 河网,然后经河网汇流形成流域出口的径 流过程,称为汇流过程;关于流域汇流过 程的计算称之为汇流计算。
40

对某个具体的流域,这两种产流方式是相对的。湿润地 区以蓄满产流为主,在长期干旱后,若遇到雨强大于下 渗能力的降雨,即使此时包气带未蓄满,也会产生超渗 的地面径流。同样,在干旱地区,以超渗产流为主的流 域,在多雨的季节也可能在流域的局部甚至全流域出现 蓄满产流现象。
41
二、产流面积的变化
25
一个流域的最大蓄水量是反映该流域蓄水能力 的基本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验表明表 一 般为80~120mm,例如:广东95~100mm,福 建100~130mm,湖北70~110mm,陕西55~ 100mm,黑龙江140mm等等。流域的实际蓄水
量W在0~Wm之间变化。
26
流域蓄水量W的计算
实际上,一般都没有实测的流域土壤蓄水量资料, 必须通过间接计算来推求前期流域蓄水量W 。利用
水 文 学 Hydrolog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集总式下渗模型方法虽然只能求得近似数 值解,但却能考虑有限长土柱、初始土壤 含水量分布不均及不同供水条件的下渗问 题。 如把整个土层作为一层来考虑
§3 饱和下渗理论
1 基本方程的建立
几个基本假定:
(1)以湿润锋为界,认为其上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其 下部仍为初始土壤含水量 (2)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是其上部土层达到饱和含水量
dl 水量平衡方程式: f p = (θ n − θ 0 ) dt
f p = K s + 0.5 K s H c (θ n − θ 0 )t −1/ 2 = K s + At −1/ 2
Ks Hc (θn −θ0 ) f p = Ks + Fp
格林-安普特公式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
定解问题的构成:
∂θ ∂ ∂θ = [ D(θ ) ] ∂t ∂z ∂z θ ( z ,0 ) = θ 0
泛定方程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第一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
∂θ ∂ 2θ =D 2 ∂t ∂z θ ( z ,0) = θ 0
水量与该时间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称为土 壤水分剖面,它描述了土壤含水率在深度 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故又称土壤含水率垂 向分布。 根据土壤水分剖面,可以计算出土壤中任 一土层,以水深计的含水量。 土壤水分剖面在时间上是变化的,并且这 种变化与下渗和蒸(散)发的关系密切。
fp
(θ n − θ 0 ) k ⎡ exp( − k 2 t / 4 D ) ⎢ = − erfc ( 2 2 ⎢ πt / 4 D k ⎣
k 2t ⎤ )⎥ − kθ n 4D ⎥ ⎦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非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θ ∂ ⎡ ∂θ ⎤ ∂θ = ⎢ D(θ ) ⎥ + k (θ ) ∂t ∂z ⎣ ∂z ⎦ ∂z θ ( z ,0) = θ 0
§3 饱和下渗理论
受力分析:
(1)土壤表面水层的净水压力; (2)土壤饱和水柱的重力; (3)下渗锋面处的毛管吸力; (4)下渗锋面以下的空气剩余压力。
合力:
H = h p + l + H c − ( p − p0 )
§3 饱和下渗理论
2 下渗曲线的导出
l + Hc Hc = K s (1 + ) 动 力 方 程 式: f p = K s l l
拉氏变换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θ − θ0 z = erfc( ) θn − θ0 2 Dt
1 2
下渗曲线:
f p = (θ n − θ 0 ) D π ⋅ t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2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呈单值变化
∂θ ∂ 2θ ∂D(θ ) ∂θ = D (θ ) 2 + ∂t ∂z ∂z ∂z θ ( z ,0) = θ 0
截距 = ln( a ),故 a = e 截距
§4 经验下渗曲线
2 霍顿公式:
f p = f c + ( f 0 − f c ) e − kt
参数确定: 定参 程
(1). 根据资料确定 f c,计算不同 t时刻的 ln( f p − f c ) ( 2). 点绘 ln( f p − f c ) ~ t,过点据中心定线,在 线上取两点 −k = ln( f p − f c ) 2 − ln( f p − f c )1 t 2 − t1 ,求出 k ;
第六章
下 渗
主要内容
1 2 3 下渗的物理过程 非饱和下渗理论 饱和下渗理论
4
经验下渗曲线
5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1 几个基本概念
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 下 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土壤中的
运动过程
下渗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 下渗容量: 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下渗率~ 下渗曲线: 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累积下渗曲线: 从下渗开始至某时刻按下渗能力下渗到土壤中的总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b 下渗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剖面
含水量(%) 饱和带 田间持水量 饱和含水量 风干土 深度(m) 饱和带
水分传递带
水分传递带 湿润带 湿润锋
湿润带
湿润锋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饱和带:厚度不大,一般不到 1.5cm ,而且随着供水时间 的增长,这一厚度变化缓慢。 水分传递带:是一个土壤含水量沿深度分布比较均匀、厚 度较大的非饱和土层,其厚度随供水时间的增长不断增 加,土壤含水量介于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之间,约为 饱和含水量的60%-80%。 湿润带:是连接水分传递带和湿润锋的水分带。在这一带 中,土壤含水量沿深度迅速减小,并且在下渗过程中不断 下移。这一带的平均厚度也大体保持不变。 湿润锋:湿润带与下渗水尚未涉及到的土壤的交界面称为 湿润锋。在湿润锋处,土壤含水量梯度很大,因此在该处 将有很大的土壤水分作用力来驱使湿润锋继续下移。又称 为湿润锋面或下渗锋面。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根据非饱和水流运动方程式导出的下渗方 程的基本形式 对于非饱和土壤,总势必应由基模势和重 力势组成 下渗方程的又一表达形式为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1 非饱和下渗方程的形式
假设 ψ m 与 θ 为单值关系 假设 K(θ) 与θ 为单值关系 令
dψ m dθ dK (θ ) / dθ = k (θ ) D(θ ) = K (θ )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定解问题的构成:
∂θ ∂ ⎡ ∂θ ⎤ ∂θ = ⎢ D(θ ) ⎥ + k (θ ) ∂t ∂z ⎣ ∂z ⎦ ∂z θ ( z ,0) = θ 0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一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呈直线关系
下渗曲线
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 为下渗曲线。 对于相同的土壤质地和结构, 初始土壤含水量不同,下渗曲 线也不同。下渗曲线是以初始 土壤含水量为参变量的一簇曲 线。 初始土壤含水量为 0 即干燥土 壤的下渗曲线是最基本的一条 下渗曲线。
累积下渗曲线
从下渗开始至某时刻按下渗能力下渗到土 壤中的总水量与该时间的关系曲线
式,并率定其中的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曲线。 1 科斯加柯夫公式:
1
a −2 fp = t 2
参数确定:
(1). 计算不同 t时刻的 ln( F p )与 ln(t ) (2) . 点绘 ln( F p ) ~ ln(t ),过点据中心定线,在 线上取两点: n= ln( F p ) 2 − ln( F p )1 ln(t ) 2 − ln(t )1 ,确定出 n;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在渗润阶段,由于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 重力的作用,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特别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 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 迅速递减。 进入渗漏阶段后,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因此分子力几乎趋于 零,这时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中入渗,下渗容量比渗 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缓慢减小阶 段,所以这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度趋缓。 到了渗透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不仅分子力 早已不起作用,毛管力也不再起作用了。控制这阶段下渗的作用力仅 为重力。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只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 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必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这就是稳定下 渗率。
截距 = ln( f 0 − f c ),故f 0 = f c + e 截距
§4 经验下渗曲线
3 菲利普公式:
1 2
f
p
=
a t 2
−1 2

+ fc
参数确定:
(1). 计算不同时刻t的t
−1 2
(2). 点绘 f p ~ t ,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线上取两点: B= f 2 − f1 (t ) 2 − (t )1
∂θ ∂ 2θ ∂θ =D 2 +k ∂t ∂z ∂z θ ( z ,0) = θ 0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θ − θ0 1 ⎡ z − kt kz z + kt ⎤ = ⎢erfc( ) + exp( )erfc( )⎥ d θn − θ0 2 ⎣ 2 Dt 2 Dt ⎦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z (θ , t ) = f 1 t
1/ 2
+ f 2t
s −1/ 2 fp = t + ( A + k (θ 0 )) 2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两种完全下渗方程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 就fp与t的关系而言,均为一递减曲线,且当
土壤水分剖面
下 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 到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土壤层面渗入到 土壤中的水量 影 响 下 渗 率 的 主 要 因 素 是 初 始 土 壤 含 水 量、供水强度和土壤质地、结构等。 如果供水强度充分大,则下渗率将达到同 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同土壤质地、结构条件 下的最大值,称此为下渗容量或下渗能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