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下渗
合集下载
07-下渗和径流解析

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称 湿润带。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水文学原理CH6 下渗

k 2t ⎤ )⎥ − kθ n 4D ⎥ ⎦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θ ∂ ⎡ ∂θ ⎤ ∂θ = ⎢ D(θ ) ⎥ + k (θ ) ∂t ∂z ⎣ ∂z ⎦ ∂z θ ( z ,0) = θ 0
此时,D(θ)和k(θ)均不为常数。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下渗曲线是一条递减曲线,根据递减速度的快慢,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 征,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分三个阶段:渗润、渗漏、渗透阶段。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Ⅰ 渗润阶段:主要受分子力作用,入渗水成为薄膜水,当
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结束。此阶段土壤含水量 较小, fp较大,fp随时间递减的速度迅速。
在获得(t,fp)数据后,给fp(t)配以合适的线型和参数。
HHU
§4 经验下渗曲线
1 考斯加柯夫公式:
Fp = at n,f p = nat n −1,a和n为待定参数。 ln( Fp ) = ln(a ) + n ln(t ) 参数确定: (1). 计算不同t时刻的 ln( Fp )与 ln(t ) (2)点绘 ln( Fp ) ~ ln(t ),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线上取两点: . n= ln( Fp ) 2 − ln( Fp )1 ln(t ) 2 − ln(t )1 ,确定出n;
θ (0, t ) = θ n θ (∞, t ) = θ 0
下渗曲线:
玻氏变换
z (θ , t ) = η (θ ) t
1 2
1 −1 f p = st 2 2
第6章 下渗

降水
降雨量(深):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点或某一面积上的总雨 量,用深度表示,以mm计。 降雨历时:降雨从某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降雨历时; 一次降雨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次降雨历时,以min , h 或d计。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称为降雨强度,以mm/min或 mm/h计。 降雨面积:降雨笼罩范围的水平投影面积称为降雨面积,km2 计。 暴雨中心: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称为暴雨中心。 降雨资料的代表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降水过程线 利用双累积曲线检验降水资料的一致性。 降水累计过程线 双累计曲线是指被检验雨量站的累积降 等雨量线 雨量与其周围若干雨量站平均值的累计 降水特征综合曲线 雨量的相关曲线。
A 4
CM 10 CM
B
解:对A ψg= 10cm, ψp= 2cm, Φ=12cm 对B ψg= 0cm, ψp= 6cm, Φ=6cm 故水流方向A—B V= - 310-8 (6-12)/10 =1.8 10-8m/s
CM
第六章 下渗
下渗的物理过程 下渗理论及经验下渗曲线 天然条件下一、与下渗有关的基本概念
土壤含水率沿深度方向的变化曲线称为土壤水分剖面 (土壤含水率垂向分布),它描述了土壤含水量在深度方 向上的分布情况。 水分透过土壤层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土壤中的现象称为 下渗。 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 入土壤中的水量。 下渗能力fp: 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 率。 累积下渗量F:入渗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下 渗到土壤中总水量。d F / d t = f
下渗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及分布规律
讨论条件:积水下渗、无地下水、初始含水量均匀、供水时间长 含水量(%) 饱和带 过渡带 风 干 土 田 间 持 水 量 饱 和 含 水 量 饱和带 过渡带
4第四章+下渗

(四)湿润带 • 水分传递带之下,则是一个含水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的水分带,
称湿润带。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水 量突变。此锋面是上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
✓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 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地表下渗结束,但 土壤水仍将继续运动一定时间。
• 有些学者,例如菲利普(Philip)等, 曾试图将以上两个方向的下渗现象 分别加以定义:称沿水平方向的渗 入为水平吸收,而称沿垂直方向的 渗入为垂直下渗。
• 但一般不取这样的定义,原因有二:
• 一是垂直下渗和水平吸收是同时发生的, 其结果都是有一部分水渗人土壤中,从 而使土壤含水量增加;
• 二是只有在二维或三维情况下才有必要 将水平吸收区分出来考虑。在研究小流 域的下渗时,一般可以概化为垂向一维 问题,故毋须将水平吸收单独出来考虑。
第二节 下渗的测定
• 一、下渗的测定 二、下渗率或下渗量的计算
一、下渗的测定
• 按供水方式的不同,直接测定法又可分 为注水法与人工降雨法两种。
• (一)注水法 • (二)人工降雨法
• 选择代表性的场地,直接测定下渗过程, 进而得到单点的下渗曲线。
• 一般仅用于极小的土体表面。
(一)注水法
• 通常采用单管下渗仪或同心环下渗仪。 • 优点:容易操作、设备简单。 • 缺点:仅能反映试验场地一定的土壤条
• 土壤水分的再分配作用,对土壤中水分 总量及土壤剖面上的水分含量影响很大, 同时对降水后期土壤的蒸发都有较大影 响,因此,对土壤水分在分布的研究是 下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四、下渗要素
(一)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 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常用毫米/分或毫米/小时 计。
称湿润带。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水 量突变。此锋面是上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
✓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 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地表下渗结束,但 土壤水仍将继续运动一定时间。
• 有些学者,例如菲利普(Philip)等, 曾试图将以上两个方向的下渗现象 分别加以定义:称沿水平方向的渗 入为水平吸收,而称沿垂直方向的 渗入为垂直下渗。
• 但一般不取这样的定义,原因有二:
• 一是垂直下渗和水平吸收是同时发生的, 其结果都是有一部分水渗人土壤中,从 而使土壤含水量增加;
• 二是只有在二维或三维情况下才有必要 将水平吸收区分出来考虑。在研究小流 域的下渗时,一般可以概化为垂向一维 问题,故毋须将水平吸收单独出来考虑。
第二节 下渗的测定
• 一、下渗的测定 二、下渗率或下渗量的计算
一、下渗的测定
• 按供水方式的不同,直接测定法又可分 为注水法与人工降雨法两种。
• (一)注水法 • (二)人工降雨法
• 选择代表性的场地,直接测定下渗过程, 进而得到单点的下渗曲线。
• 一般仅用于极小的土体表面。
(一)注水法
• 通常采用单管下渗仪或同心环下渗仪。 • 优点:容易操作、设备简单。 • 缺点:仅能反映试验场地一定的土壤条
• 土壤水分的再分配作用,对土壤中水分 总量及土壤剖面上的水分含量影响很大, 同时对降水后期土壤的蒸发都有较大影 响,因此,对土壤水分在分布的研究是 下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四、下渗要素
(一)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 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常用毫米/分或毫米/小时 计。
第六章 下渗

150 15 37.1 20.7 16.4 …… …… …… ……
共三十五页
➢ 1. 霍顿公式(gōngshì)
共三十五页
➢ 2.考斯加柯夫公式(gōngshì)
共三十五页
第四节 产流机制(jīzhì)
植物截留In
植物散发ET
降雨P
填洼D
蒸发E
下渗f
共三十五页
下渗f
一、截流(jié liú)与填洼
(2)上层细下层粗
共三十五页
四、产流的基本(jīběn)物理条件
1、超渗地面径流(jìngliú)(Rs)的产流机制
i fp
产流的物理条件: 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是雨 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
共三十五页
四、 产流的基本(jīběn)物理条件(续)
2、壤中流(Rss)的产流机制(jīzhì)
fA
112233毛管水毛管水支持毛管水支持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44重力水重力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各土壤水分常数相应的水分存在形式与作用力各土壤水分常数相应的水分存在形式与作用力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结合水自由水15分子力重力1000031625个大气压030001下渗的概念第二节下渗的物理过程和影响下渗的因素根据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干燥根据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分三阶段
湿润锋
浙江(zhè jiānɡ)义乌红 壤剖面图
共三十五页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nénglì)
➢ 下渗率(f )
➢ 稳定(wěndìng)下渗率(fc)
➢ 下渗能力(fp)
下 渗 率 ( mm/min) 累 积 下 渗 量 ( mm)
共三十五页
➢ 1. 霍顿公式(gōngshì)
共三十五页
➢ 2.考斯加柯夫公式(gōngshì)
共三十五页
第四节 产流机制(jīzhì)
植物截留In
植物散发ET
降雨P
填洼D
蒸发E
下渗f
共三十五页
下渗f
一、截流(jié liú)与填洼
(2)上层细下层粗
共三十五页
四、产流的基本(jīběn)物理条件
1、超渗地面径流(jìngliú)(Rs)的产流机制
i fp
产流的物理条件: 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物理条件是雨 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
共三十五页
四、 产流的基本(jīběn)物理条件(续)
2、壤中流(Rss)的产流机制(jīzhì)
fA
112233毛管水毛管水支持毛管水支持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44重力水重力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最大分子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各土壤水分常数相应的水分存在形式与作用力各土壤水分常数相应的水分存在形式与作用力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结合水自由水15分子力重力1000031625个大气压030001下渗的概念第二节下渗的物理过程和影响下渗的因素根据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干燥根据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分三阶段
湿润锋
浙江(zhè jiānɡ)义乌红 壤剖面图
共三十五页
三、下渗率、下渗能力(nénglì)
➢ 下渗率(f )
➢ 稳定(wěndìng)下渗率(fc)
➢ 下渗能力(fp)
下 渗 率 ( mm/min) 累 积 下 渗 量 ( mm)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下渗现象、下渗理论及计算

解(1)f(t)=dF(t)/dt=18t-0.5+0.4
F(mm) P(t)
F(t)
I(t)=dP(t)/dt=9.4(mm/分钟)
(2) F(t)= P(t)
36t0.5+0.4t =9.4t t=16分
t(分钟)
三 下渗过程中的土壤含水量的垂线分布规律
饱和带 过渡带 风 干 土 水分传递带
田饱 间和 持含 水水 量量
Z
t
1
f at 2 fc
第四节 下渗经验公式
一 霍顿公式(R . E . Horton , 1940)
f fc ( f0 fc )ek t
二 考斯加柯夫公式
f ct b
三 一般形式
f atn b
第五节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一 下渗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定义: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单点均质土壤 的下渗规律,反映土壤的最大下渗率过程, 称下渗能力曲线。 降雨强度不变时的下渗: (1)i≥fp (2) fp > I > fc
第五章 下渗(infiltration)
第一节 下渗的物理过程及规律
一 下渗的物理过程 下渗过程按水分所受的作用力及运动
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 • 渗润阶段 • 渗漏阶段 • 渗透阶段
二 下渗率和下渗能力 • 下渗率f
又称下渗强度。指单位面积上、单位 时间内渗入土壤中的水量。 • 下渗能力fp
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 的下渗率。 • 累积下渗量F
(3) i≤ fc
f
A
i2
fc i3
D C
i1
B
t
二 下渗的影响因素 • 土壤性质对下渗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降雨性质对下渗的影响 • 植被对下渗的影响 • 流域地形影响 • 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 文 学 原 理(六下渗)shui

方
程
式:f p
Ks
l
Hc l
Ks
(1
Hc l
)
水量平衡方程式:
fp
(n
0 )
dl dt
f p Ks 0.5Ks Hc (n 0 )t 1/2 Ks At1/2
fp
Ks
Ks Hc (n
Fp
0)
格林-安普特公式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
定参过程:
(1).
根据资料确定
f
,计
c
算
不同t时刻的ln(
fp
fc )
(2). 点绘ln( f p fc ) ~ t,过点据中心定线,在线上取两点
k ln( f p fc )2 ln( f p fc )1 ,求出k ; t2 t1
截距 ln( f0 fc ),故f0 fc e截距
t
D(
)
2
z 2
D( )
z
z
(z,0) 0
玻氏变换
(0,t) n
(,t) 0
1
z( , t) ( )t 2
下渗曲线:
fp
1 2
1
st 2
土壤吸收度: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虽然求得的下渗方程具体形式不同,但可
以看出 f p
均为 1 t2
的函数。
❖表明在忽略重力作用的条件下,无论扩散
累积下渗曲线
❖从下渗开始至某时刻按下渗能力下渗到土 壤中的总水量与该时间的关系曲线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2 下渗机理
下渗过程就是土壤吸收水分, 调节水分,并向土层中传递 水分的过程。受到土壤水作 用力的支配。
第六章 下渗

在均质土中,带内水分下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
湿润带、湿润锋面的移动
水分传递带之下,含水量随深度迅速递减。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锋面,是一个界面, 是上部湿土层与下部干土层之间的界面。 界面上下的土壤含水量在数值上是突变的。
随下渗不断进行, 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推进, 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下渗能力 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用字母 fp 表示,又称下渗容量。
下渗曲线——又称 下渗能力曲线
f0 下渗速率
fc
非饱和土壤上表面充分供水条件下, 下渗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线,用 f(t)~t 表示。
下渗累计曲线
土壤充分供水条件下, 累计下渗进入土层的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线 F(t)~ t 该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该时刻的下渗率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入渗) 下渗率(下渗强度) 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渗曲线(下渗能力曲线) 下渗累计曲线 初始下渗速率
稳定下渗速率 fc 剩余下渗率
下渗、 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 渗 指降水或灌溉水从地表进入土壤内部的过程。 下渗快慢以下渗率表示。
下渗率 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 用字母 f 表示,又称下渗强度。 常用单位mm/min 或 mm/hr
1
2
3
饱和含水量
第三阶段—— 渗透阶段
开始时刻 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后,
土壤水受力 水分在重力作用下 以稳定下渗率(饱和水力传导系数) 稳定向下传输。 阶段内,属于饱和土壤水运动。
水分主要存在形式 重力水
三、下渗过程中干燥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分布规律
包德曼(Bodman)利用砂壤土与粉砂土作试验, 在土样表面始终保持 积水 5 毫米的条件下, 依据下渗水在土壤中的垂向分布规律, 把干燥土壤下渗后的土壤水分剖面分为4个带
湿润带、湿润锋面的移动
水分传递带之下,含水量随深度迅速递减。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锋面,是一个界面, 是上部湿土层与下部干土层之间的界面。 界面上下的土壤含水量在数值上是突变的。
随下渗不断进行, 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推进, 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下渗能力 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用字母 fp 表示,又称下渗容量。
下渗曲线——又称 下渗能力曲线
f0 下渗速率
fc
非饱和土壤上表面充分供水条件下, 下渗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线,用 f(t)~t 表示。
下渗累计曲线
土壤充分供水条件下, 累计下渗进入土层的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线 F(t)~ t 该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该时刻的下渗率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入渗) 下渗率(下渗强度) 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渗曲线(下渗能力曲线) 下渗累计曲线 初始下渗速率
稳定下渗速率 fc 剩余下渗率
下渗、 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容量)
下 渗 指降水或灌溉水从地表进入土壤内部的过程。 下渗快慢以下渗率表示。
下渗率 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 用字母 f 表示,又称下渗强度。 常用单位mm/min 或 mm/hr
1
2
3
饱和含水量
第三阶段—— 渗透阶段
开始时刻 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后,
土壤水受力 水分在重力作用下 以稳定下渗率(饱和水力传导系数) 稳定向下传输。 阶段内,属于饱和土壤水运动。
水分主要存在形式 重力水
三、下渗过程中干燥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分布规律
包德曼(Bodman)利用砂壤土与粉砂土作试验, 在土样表面始终保持 积水 5 毫米的条件下, 依据下渗水在土壤中的垂向分布规律, 把干燥土壤下渗后的土壤水分剖面分为4个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Ⅳ、湿润带
水分传递带之下,则是一个含水量随深度迅速减 少的水分带,称湿润带。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部 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 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在 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地表下渗结束,但 土壤水仍将继续运动一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土层内的水将发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如图2-5所示。
(2)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越长,则下渗历时亦长,湿润深度增大, 下渗总量增加;降雨历时短则相反。 (3)降雨过程 若降雨先小后大,先降的雨水使土壤湿润,颗粒 膨胀,孔隙变小,使下渗强度减小,后期降雨量 虽大,但不能大量下渗,使下渗总量较小;反之, 降雨过程为先大后小,下渗总量较大。尤其在土 壤含水量比较小时,降雨过程对下渗量的影响比 较显著。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一)下渗理论 (P76-78) 根据土壤水运动的一般原理,用以研究下 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称为下渗理 论,由于水的下渗既可能在非饱和的岩土 孔隙中运行,亦可能在饱和条件下运行, 所以可相应地区分为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 和下渗理论。 1.非饱和下渗理论简介 (略) 2.饱和下渗理论模式 (略)
(二)降雨特性
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过程及降水的空间 分布 等。 (1)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 在降水强度(雨强)<下渗能力fp时,尤其雨强i<稳定 下渗率fc时,降水全部渗人土壤,下渗过程受降水过程制 约;当降水强度i>下渗强度f时,则产生超渗雨,形成径 流。 一般地,降雨强度大,供水充分,有利于下渗;降雨强度 大,雨滴大,对土粒及土壤孔隙口的压力大,则增大土壤 饱和度和下渗率。尤其在有草皮覆盖的情况下,下渗率随 雨强增大而增大的规律更为明显。 但是,在无植被覆盖的赤裸土壤,下渗率却随降雨强度增 大而减小。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因植被稀疏,降雨强度 增大时,雨滴将相应增大,雨滴将以较大能量充填及阻塞 土壤孔隙,从而使下渗率减小。
(一)岩石土壤性质
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质地、结构、含水量、比表面及 岩石结构、岩性)和水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都对下 渗有明显的影响。 (1)土壤颗粒粒径越大,孔隙就大,颗粒总表面积小, 持水性差,透水性好,则下渗率就越大;反之,土壤颗 粒小,则孔隙小、颗粒总表面积大,持水性强,透水性 差,下渗率就小。(粘土下渗率<壤土<砂土) (2)土壤团粒结构越好,其下渗率就大; (3)土壤前期含水量直接决定着土壤的初渗率。干燥土 壤吸水能力强,下渗率大;反之,湿润土壤,下渗率小。 (即与前期降雨情况、土壤蒸发、植物散发有关); (4)土壤物质组成:土壤有机质和易溶物质增多时,可 增大孔隙,增加下渗率; (5)岩石的节理、裂隙越发育,其下渗率就越大。
Ⅱ、渗漏阶段
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不断增大,当表层土壤 中薄膜水得到满足后,影响下渗的作用力由 分子力转化为毛管力和重力。在毛管力和 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使下渗水分在土壤孔 隙中作不稳定运动,并逐步充填毛管孔隙、 非毛管孔隙,使表层土含水达到饱和。当 土壤表层的非毛管孔隙被充满水后,下渗 进入第三阶段。 通常将以上两个阶段统称为渗漏阶段。
Ⅲ、渗透阶段
在土壤孔隙被水分充满、达到饱和状态后, 水分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继续向深层运动, 此时,下渗的速度基本达到稳定。水分在 重力作用下向下运行,称为渗透。 渗漏的特点是非饱和水流运动,而渗透则 属于饱和水流运动。
(二)下渗要素
为了定量研究水的下渗的物理过程,经常要运用到下渗率和下 渗能力等要素。 1、下渗率f又称下渗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 壤中水量,常用毫米/分或毫米/小时计。 2、下渗能力fp,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 率。 3、稳定下渗率fc简称“稳渗”。通常在下渗初期,由于土层 干燥,下渗能力很强,下渗率具有较大的数值,称为初渗 (f0),其后随着下渗过程的持续进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 下渗能力迅速递减,下渗率也逐步减小,直到满足土壤最大持 水量后,多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土壤空隙向下运动补给地 下水,下渗率趋于一个稳定的常数,此常数称为“稳定下渗 率”fc。这个过程可用下渗曲线表示,如图2-26。图上的累 积下渗(F)曲线,则是下渗量随时间的增长过程。累积曲线 上任一点的坡度,表示该时刻的下渗率 。
3、一般形式
F=at-n+b 式中,b为稳定下渗率,0<n<1。 这种冥函数的消退比指数函数在开始时要 快些,这符合一般的下渗过程,因此配合 实测资料要好些。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P79-81
以上所介绍的下渗过程,均是反映在充分供水条 件下单点均质土壤的下渗规律,所得到的下渗曲 线,反映土壤的最大下渗率过程,称下渗能力曲 线,也称下渗容量曲线。在天然条件下,实际的 下渗过程远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降雨强度的 时空变化很大,是不稳定的,有时是不连续的, 而实际的下渗过程因此也是不稳定和不连续的。 另外,土壤的性质和水分在时空上的分布也是不 均一的,与假定的条件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想 寻求一个很理想的模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影响下渗的因素众多而复杂,主要有:
霍顿公式是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下渗能力 随时间变化的经验公式,霍顿认为,下渗 强度随时间是逐步递减的,并最终趋于稳 定,因此,下渗过程是一个土壤水分的消 退过程,其消退速率为df/dt 。由于下渗过 程中f逐步减小,所以df/dt为负值。据此可 得: -df/dt=β(f-fc) ② 式中,β为比例系数
§2.6
下
渗
P74-81
§2.6
下
渗P74-81
下渗又称入渗,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或水从地 表面渗入到地下岩石、土壤空隙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是径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决 定着地面径流量的大小,同时也影响土壤水和地 下水的动态,直接决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形成, 而且影响河川径流的组成。在超渗产流地区,只 有当降水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才能产生径流。 可见,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 来的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 环节。
2.霍尔坦公式
1961年美国农业部霍尔坦(H.N. Holton)提出 一种下渗概念模型。下渗率f是土壤缺水量的函数, 其公式为: f = fc+a(s - F)n 式中,α为系数,随季节而变,一般在0.2—0.8 之间;s为表层土壤可能最大含水量;F为累积下 渗量或初始含水量;n为指数,通常为1.4。 在降雨期,由于累积下渗量逐渐增加,缺水量 (s-F)逐步减少,下渗率f趋近于fc。本公式 的优点是便于考虑前期含水量对下渗的影响。
( 下 渗 强 度 ) (双曲线的一支)
fc
t
(三)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
1943年包德曼(Bodman)和考尔曼 (Colman)曾对表面保持一定水深(5mm) 时,下渗水流在均质土壤中沿垂向运动规律及 含水量的分布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发现,不 同土壤在下渗过程中,土壤的含水量的分布可 划分为四个明显区别的水分带,它们反映了下 渗水流垂向运动的特征。
下渗强度在降雨初期特别大,以后随土壤含水量的增 加而逐渐减小,最后趋于稳定。 原因是:降雨初期,土壤干燥,雨水受到土壤分子力、 毛管力及雨滴的重力作用,下渗能力很大。随后,随着 土壤含水量增加,下渗能力迅速下降,直到土壤含水量 达到饱和后,便在重力作用下稳定下渗补给地下水,形 成地下径流。
f
下渗的水量一部分滞蓄于岩 石土壤空隙中,在无雨期耗于 蒸发;另一部分补给地下水, 产生地下径流,补给河流。因 此,前者才是真正的下渗损失 量。
(二)下渗经验公式P78-79
对下渗的研究最初是为了适应灌溉工程的 建设需要而开展的。以后在水文学上进行 降雨径流计算工作中得到了发展。先是通 过实际试验,获得下渗曲线,再从图形来 模拟下渗曲线的数学表达式。这类表达式 就是所谓的经验公式,此类公式的类型颇 多,共同的特征是具有下渗率随时间递减 的函数形式。其中霍顿(R. E. Horton) 公式应用较普遍。
对②式进行积分,得: Ln(f-fc)=-βt+C ③ 当下渗初始时,即t=0时,f=f0,则有 f=fc+(f0-fc)e-βt ④ 公式中参数可由实测资料直接求出。 霍顿公式结构简单,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与 实际资料配合较好,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根据上式还可进一步导出表达下渗累积曲 线的公式: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植被和地面上枯枝落叶能够阻滞地面径流, 增加下渗时间;枯枝落叶及植物根系能疏 松土壤,透水性好,因而下渗量大。 坡度、坡向、地形切割程度等都对下渗有 所影响。如地形坡度大,集流快;同时坡 度大,地表坑洼相对较少,地表临时积水 也少,也不利于下渗。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下渗的影响,既有增大的一面,也有 抑制的一面。例如,各种坡地改梯田、植树造林、 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量。 反之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则加 剧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下渗量。在地下水资源不 足的地区采用人工回灌,则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增加下渗水量;反之在低洼易涝地区,开挖排水 沟渠则是有计划有目的控制下渗,控制地下水的 活动。从这意义上说,人们研究水的入渗规律, 正是为了有计划、有目的控制入渗过程,使之朝 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1、霍顿下渗公式(R.E.Horton,1940)
f=fc+(f0-fc)e-βt=a+be-βt
①
式中,fc为稳定下渗率;f为初始下渗率,β为常 数,下渗曲线的递减参数;a,b为参数。 该公式 是霍顿(1940年)在下渗试验资料基础 上,根据实测资料用曲线拟合方法得到的经验公 式。后来有人对土壤水动力方程组在假定导水率 及扩散率不变的条件下,经过数学推导而得出的 公式与此形式相同。
Ⅰ、饱和带
饱和带位于土壤表层。在持续不断地供水 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但无 论下渗强度有多大,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 大,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