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 楚贰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言于:对……说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 烛之武退秦师 2 晋军函陵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 邻之厚,君之薄也 5 越国以鄙远 6 朝济而夕设版焉 7 与郑人盟 8 因人之力而敝之 9 共其乏困 10 阙秦以利晋 11 且贰于楚也 12 夜缒而出 1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 君亦无所害 15 且君尝为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古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今义
古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④亦去之 古义 ⑤敢以烦执事 古义 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军函陵军:军队 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C.唯君图之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这样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D.吾其还也其:还是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① 。
选文中的“行李”是指② ,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分)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想要学好高考语文科目,那么在学完每篇课文后及时地做好课后练习是关键,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同学们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1.对加点字音、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A.氾(fàn)南缒(zhuì) 越国鄙(当作边邑)远B.佚(yì)之狐肆其西封(名词活用为动词) 共(ɡōnɡ)其乏困C.许君焦、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逢(fénɡ)孙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以乱易整,不武(威武)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失其所与,不知3.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C.邻之厚,君之薄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①晋军(驻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③以乱易(交换)整④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⑤焉用亡国以陪(陪伴)邻⑥朝济而夕设版(用夹板筑的土墙)焉⑦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⑧失其所与(亲附的国家)A.①②③⑧B.①④⑥⑦C.②③④⑤D.⑤⑥⑦⑧5.请你说说下面语句有什么深层含意?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子犯请击之”,句中的“之”,课本注:“指秦军”;本资料注:“指郑国”。
你认为怎样理解才是正确?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①国危矣。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行李之往来。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⑥唯君图之。
⑦共其乏困。
⑧是寡国之过也。
A.①②⑤⑦⑧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⑦D.④⑤⑥⑦⑧8.烛之武在说服秦撤军之后,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郑国虽然避免了晋国侵略的灾难,却招致了秦国派来驻军,请问:秦国趁隙而入,这是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9.请你就独之武的说辞写一则五六百字的短评,可以参考下面的题目,也可以自拟。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1)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 _”同“___ ___”)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 ____”通“_____ ”,______)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通“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通“__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解释下列加点字1.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2.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3.越国以鄙远鄙()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5.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6.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2)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名词的意动用法(1)越国以鄙远()(2)既东封郑()4.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动词的使动用法(1)若不阙秦()(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形容词作动词(1)邻之厚,君之薄也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8.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5题晋侯、秦伯围郑,。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B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军:驻扎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必:必然 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C 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 敢以烦执事..执事:对对方的尊称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防御工事 C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D 既东封.郑 封:成为疆界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B 若不阙.秦 阙:侵损 C 唯君图.之 图:图谋 D 秦伯说.说:高兴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B 唯.君图之 唯:希望 C 与郑人盟. 盟:同盟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及:到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C 失其所与.与:依附 D 以乱易.整 易:代替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B 不仁.仁:人道 C 失其所与,不知.知:明智 D 亦去.之 去:离开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C 今急而.求子因人之力而.敝之 D 阙秦以.利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 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C 唯君图之.因人之力而敝之.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 A 越国以鄙.远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既东封.郑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国以鄙远.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既东.封郑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共其乏.困.1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 夫晋,何厌之有?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下列各项中全能成为秦穆公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4夫晋,何厌之有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1○3○5 B ○1○4○6 C ○2○3○4 D ○2○5○6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2)一、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测试及参考答案

周末测试一、选择1.选出读音全对的一项A.细腻nì硝xiāo烟凫niǎo水B.撅juē着嘴打点diǎn脱缰jiāngC.菱líng角虾篓lǒu苇wéi眉D.吮sǔn指头嘱zhǔ咐白洋淀diàn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A.缠绞虾篓打点气喘吁吁B.惦记瞄把晌午藉断丝连C.震荡泅水撅嘴欢天喜地D.麦垛穿梭凫水铜墙铁壁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印度政府拟增拨1000亿粮食补贴引发争议,媒体批其“杯水车薪....”.B.任何改革都难以单兵突进,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与变化都和其他领域存在藕断丝...连.的联系,都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制度支撑和协同配合.C.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D.大伙一阵夸奖,竟把他这个老实人弄得惊慌失措.....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向东评价政府工作报告称“离百姓很近”,囊括了大气污染、户籍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B.尽管有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麦蒂的加入,青岛双星队还是遭遇了尴尬的“十二连败”,而麦蒂则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C.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的决心,看到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备感欣慰.D.虽然莫言获奖,不能说他已经参与了世界文明标准规则的建设,但至少可以说他开始影响西方文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一连好几天,,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D.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7.下列句子,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越国以鄙边邑远C.行李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D.阙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选出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A.①无能为也已②且贰于楚也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①共其乏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何厌之有C.①秦伯说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失其所与,不知9.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0.“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为得之矣11.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例:晋军函陵A.秦伯说,与郑人盟B.因人之力而敝之C.朝济而夕设版焉D.既东封郑1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吾祖死于是B.以其无礼于晋扶苏以数谏故C.许之高可二黍许D.吾其还也吾视其辙乱15.选出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C.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D.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16.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17.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A.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B.亡郑对秦有害而无益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D.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1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19.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例:以乱易整A.敢以烦执事B.越国以鄙远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E.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0.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将焉取之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1.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又欲肆其西封④吾其还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2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二、名句填写1、辞曰:“,;, ”2、,行李之往来,,君亦无所害.,许君焦、瑕,,君之所知也.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亦去之.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逮:②衡乃与其佣作佣:③资给以书资:以:④遂成大学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1.答案:B.解析:A凫fú水C苇wěi眉D吮shǔn指头2.答案:B 解析:把”应为“靶”3.解析选A.B项,藕断丝连:藕已断开,但丝还连接着.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此处应用“千丝万缕”.C项,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此处使用对象错误.D项,惊慌失措:指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语义较重.这里应用“手足无措”.4.解析选A.B项,“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句式杂糅;C项,“通过……让我们……”主语残缺;D项,“虽然”应放在“不能说”前面,语序不当.5.解析选C.①②句意思相同,②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故选②;③句“望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寂寞”等,故应选与之照应的⑤.参考答案DBBCADABBDBACADDACB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共其乏困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逮:及,达到②衡乃与其佣作佣:做佣人③资给以书资:供给,资助以:把④遂成大学大学:大学问家,有大学问的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匡衡于是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得来的成语:韦编三绝秉烛夜读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囊萤映雪译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解析: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型的标题,题目有三个词语构成,可能考生只抓住了“时间流逝”来写,即便如此,还要注意题目用的是“流逝”,而不是“流失”、“消失”、“消逝”.“流逝”在词典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像流水一样消逝”,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时光,如“时光流逝”、“岁月流逝”等.而“流失”有三个义项: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消失”是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就是“消失”的意思.可能有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差别,将“流逝”等同于“散失”、“消失”或“消逝”.“像流水一样消逝”,意在告诉我们时间的消逝是可见、可感的,“流水落花春去也”,“时光催人老”,“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诸如此类.其实,该题目最为关键的词语应该是“在”,这里的“在”是个副词,作状语,是“正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时间正在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的面前消失了”,“正在”表示一种状态,是进行时态.扣住“正在流逝”,大的方面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立意.第一,从我们“怎样看待世间在流逝”的角度立意.考生对“时间”类的命题应该是不陌生的,它往往可以转化成“生命”类命题,毕竟“时间”与“生命”是一对孪生兄弟,能结合命题,谈面对时间的流逝,表达哲理性的思考,这就将写作立意上升到“生命价值”的高度.“时间”与“生命”关联类素材很多,论语中的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赤壁赋的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打开思路,如时间在流逝,什东西会改变什么东西不会改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是很好的借鉴.顺着这样的思路,作文的立意思路就很容易打开了,但这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做到的,毕竟要上升到一定的哲理的高度.第二,从“面对时间在流逝,我们怎么办的”角度立意.就这个题目,从“怎么办”的角度入手是最容易的,其实,怎么办的问题本身是明确的.正面立意即时间在流逝,应当珍惜时间,积极有为——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拓宽生命的宽度,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对抗时光的流逝,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人生的意义.反面立意自然是批判、否定浪费时间虚度人生的行为,当然通常是将正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水到渠成.从“惜时”角度展开,可以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叙述某件事,强调“时间”的重要时间在流逝,折好那满纸的赤胆忠心,我愿枕着它,去做一场崇古清梦,陶醉此间,再不醒来.结尾再次扣题纵使时间流逝,也会花开两岸,风过有痕,记忆,永存.结尾再次扣题名师评析本文抓住记忆中的人物事迹来写,尽管素材比较陈旧,但运用新颖,配合醇化的语言,效果出人意料.每一个故事前都用“时间犹如……”开头,首尾严谨圆合.整篇文章容量大,内容多,很厚重.核心亮点内容厚重气势磅礴。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缒而出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3.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是寡人之过也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佚之狐言于郑伯D.晋军函陵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敢以烦执事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偏远B.晋军函陵:军队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何厌之有:厌恶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与郑人盟:结盟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二、名篇名句默写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C A项,“知”通“智”;B项,“说”通“悦”;D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C 易:替代。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D A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B B项,古今同义,不好。
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C A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解析:选D D项,“战国末年”错,应为“春秋末年”。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参考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怎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颜斶①说齐王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③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说。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愿请受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注] ①颜斶:齐国隐士。
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
③垄:指坟墓。
[精读设计][仿真考题]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不说.说:通“悦”,高兴B.夫斶前.为慕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C .士生乎鄙.野 鄙:以……为边邑 D .则再拜而辞去.去:离去,离开 解析:选C C 项,鄙:偏僻。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前为.趋士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 ①君子焉.可侮哉②子亦有不利焉. C.⎩⎪⎨⎪⎧①且颜先生与.寡人游②失其所与.,不知 D.⎩⎪⎨⎪⎧①清静贞正以.自虞②阙秦以.利晋 解析:选D D 项,都是连词,用来。
A 项,①动词,是;②动词,给予。
B 项,①疑问副词,怎么;②语气助词,表陈述。
C 项,①介词,和,跟,同;②动词,结交,亲附。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颜斶不慕权势、保持士的高尚气节的一组是( ) ①斶亦曰:“王前!”②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③斶对曰:“……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④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⑤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A .①③④B .①③⑤C .③④⑤D .②④⑤解析:选B ②④两句都不是表明颜斶的气节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让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让大王上前来,惹得齐宣王很不高兴。
B .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说明“王者”尊贵。
C .齐宣王最终认识到随便侮辱士人是自讨没趣的做法,于是就请求做颜斶的学生。
D .颜斶没有接受齐宣王做学生的请求,郑重地辞王而去,回到本乡,终身不受侮辱。
解析:选B B 项,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与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者会被判以死罪做比较,说明“士贵”的道理。
12.断句与翻译。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参考答案: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译文:②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译文:③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译文:参考答案:①齐宣王怒容满面地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②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然还不如死士的墓。
③迟一点吃饭用来当作吃肉,安闲地步行用来当作乘车。
参考译文: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宣王怒容满面地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
’又下令说:‘有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千镒。
’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然还不如死士的墓。
”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
希望您收下我这个学生吧。
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让您的)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很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其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
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这并不是不尊贵,然而他的精神、本质已经缺损。
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迟一点吃饭用来当作吃肉,安闲地步行用来当作乘车,不犯王法用来当作富贵,清静纯正用来自得其乐。
”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君子说:“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终身不被羞辱。
”三、语言表达专练13.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
”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
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
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
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
《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未知所据。
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2)第二方面:(3)第三方面: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然后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参考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14.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一个描写性的语句,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
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时,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参考答案: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古稀的老人。
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