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十大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引用、反复。

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一起来看看吧。

一、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像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二、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小学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小学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公式:没有本体和比喻词,只有喻体
例句:两只小虫都沉没在松树的黄色眼泪里
喻体与本体不同类
2.比拟
拟人
物→人 举例:大海啊,你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
拟物

人→物
举例:有了成绩,千万不要像墙头上的狗 尾巴草那样骄傲,头重脚轻根底浅
另外:拟人也是一种构词法,如山腰、山脚、电脑、针眼等
注意事物本身特征
3.夸张
扩大夸张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 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另构词法: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形式相同 意义对称
公式:>三句,成排
案例
举例1:公园里,人真多啊,树真绿啊,花真美啊
小学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明喻
暗喻 借喻
公式:本体+比喻词+喻体
比喻词:“好像”、“仿佛”、“如同”
学似秋禾须结实 文如春树自生花
例句: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读胜看花
白水如棉,不用拱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自成
公式:本体+比喻词+喻体
比喻词:“变成”、“成为”
例句 :草原变成了一块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
举例2:雨后初晴,花草却昂起了头, 挺起了腰,展开了笑脸
举例3:延安的歌声飘扬,它是黑夜的火把, 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6.排比
公式:同一词/句重复两次以上 案例
学习,学习,再学习! 滚,滚,滚!你这个讨厌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5.反复
不需要回答,肯定意思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暗示和借代。

比喻: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比较,使得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教师的爱心像春日暖阳,温暖着学生们的心田。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属性,使表达更为亲切。

例如:“柳枝轻摆,像是在向人们招手。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相同句式来强化语势,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友谊像春天的新芽,像夏日的清风,像秋日的果实,像冬日的暖阳。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性来强调表达的情感。

例如:“他的歌声如此动听,仿佛天籁之音。


设问:通过提问引起人们的注意,强调接下来的答案。

例如:“这道题答案是什么?当然是3了。


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

例如:“难道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对偶:使用结构对称的句子,以达到平衡和美感的效果。

例如:“山高水长,天南地北。


暗示: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暗示意思,引发人们的联想。

例如:“秋叶落下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以简化表达或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萤火虫点亮了夏夜的星空。


这九种修辞手法都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

在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时,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和使用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高职高考修辞手法

高职高考修辞手法

如"温暖的红色"和"清冷的蓝色",仿佛视觉和触觉 相通,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如"热闹"和"冷静",仿佛触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 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乃是听觉 ,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⑤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
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 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 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 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触觉、嗅觉 、听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 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 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味道似乎 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借代
三、比拟:
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 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 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 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 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 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 乙事物来写。
性,是特征带本体的借喻。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一、比喻(Metaphor)比喻是通过对两个或更多事物之间的隐性类比进行类比,用于强调或传达一个观点。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比喻可以为读者或听众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例如:他是我的明星,引发了我生活的光芒。

二、拟人(Personification)拟人是将人的特质赋予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以使其更具生动性。

拟人使我们能够与抽象概念进行情感上的共鸣,并更好地理解它们。

例如:时间在飞逝,不等人。

三、夸张(Hyperbole)夸张是一种夸大或放大事实的修辞手法,以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

夸张可以用于强调或传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我等了一辈子。

四、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反问是提出一个问题,不期望得到一个直接回答,而是用于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思考。

例如:我们难道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吗?五、排比(Parallelism)排比是在句子或段落中使用相似的结构或语法模式,以达到强调或增强效果。

例如:我昨天看到了痛苦,我今天看到了困难,明天呢?,我们将看到胜利。

六、修饰(Alliteration)修饰是在一个句子或短语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辅音开头的词,以增强语言的韵律和视听效果。

例如:如花般翩翩起舞。

七、对偶(Antithesis)对偶是在句子或短语中使用相对或对立的概念,以强调比较和对比。

例如: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时机,而不是困难。

八、修辞问答(Hypophora)修辞问答是在短语或段落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立即提供答案。

例如:你知道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毅力、努力和坚持不懈。

九、直接对话(Anaphora)直接对话是在一个短语或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例如:我有梦想。

我有希望。

我有力量。

十、反转(Irony)反转是违背常识、预期或表面上的意义,以传达一种讽刺或隐含的观点。

例如:你真有福气,车子刚修好就又出了故障。

以上是常见的一些修辞方法,它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修辞性演讲和广告中被广泛使用,以达到各种艺术和感染力。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清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相比较。

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2)表示猜度。

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表示想象。

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的比喻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暗喻)(3)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借“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比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不少考生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拟人和拟物混淆了。

其实,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拟物)比拟的作用: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特征代本体。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 • ②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
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用;
•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 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郑州市第十六中学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
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 比方。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 的两类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 成立。
• 作用: • ①化平淡为生动; • ②化深奥为浅显; • ③化抽象为具体; • ④化冗长为简洁。
类型
例句
正对 打倒烦恼,攻下忧愁。
反对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温馨歌诀:
• 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 字句对称,节奏铿锵, •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 6、排比 •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
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 辞方式。
• 作用: •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 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 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类型
例句
成分排比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 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句子排比
我说啊,屏风就该遮冰 霜,屋檐就该挡月光, 江湖就该开扇窗,平剧 就该耍花枪。
• 7、反复 • 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
以达到强调的目的的一种修辞。
爱憎分明的感情 • ③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类型 特点
例句
拟人 将物人化
太阳当空照,花儿 对我笑
拟物 将人物化 他夹着尾巴逃跑了
• 3、借代 • 就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
• 作用: • ①以简代繁; • ②以实代虚; • ③以奇代凡; • ④以事代情
类型 特征代本体 具体代抽象 专名代泛称 材料代本体 部分代整体 结果代原因 标志代本体
类型
明喻
暗喻 借喻 博喻
特点 本体 喻词
喻体
像、似的、
甲像乙 出现
好像、如、 宛如、好
出现
比、犹如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甲像乙 出现
正如、又 如
出现
• 2 、比拟 •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
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 物来描写。
• 作用: • ①增添特有的情味 • ②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
• 作用: • ①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 • ②使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
充满语言美。
类型
例句
词语反复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 是火,点燃那熄灭的灯。
短语或 句子反复
佛总是曰不可说,弟子别问为什 么;佛总是曰不可说,凡人只要 照着做。
• 8 、反问 • 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
类型 例句
夸大 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缩小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 未饮心先醉
• 5、对偶 •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
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 作用: •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 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 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 作用: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
类型
例句
用 肯 定 的 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 形 式 表 示 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否定
用 否 定 的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 形 式 表 示 能说它不美呢? 肯定
• 9、设问 • 即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
答案的修辞方式。 • 作用: • ①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
例句
驼背笑着说
枪杆子里出政权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 懒将白发对青铜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要握莎士比亚的笔,不 舞拿破伦的剑。
• 4 、夸张 •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
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合乎情理的有意扩大或缩小。
• 作用: • 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 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 ③感情鲜明、增强语言生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