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的政治观点及其当代意义
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国学动态】由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的“‘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成都召开。
与会学者对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朱熹思想的特点、朱熹张栻二人的关系及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
大家认为,朱熹思想历久弥新,通过联系实际深入探讨,还会挖掘出新的价值及特点来。
关于对朱熹思想特点的深入挖掘: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指出,在科学认知这个要求上,朱熹的整体思考也并非必然走向心与理的分离。
理由是,朱熹哲学作为宋代理学的大成,在根本上就强调一个本体的整体统一性、自发性和自主性。
呈现在活生生的人性的发展和体验之中,也并未丧失其自发性和自主性。
朱熹之所以以太极说发展了二程的天理论,就已表示他接受了一个整体统一的本体宇宙论。
在一个本体宇宙中,所有分离都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的分离,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的结合。
所以,心与理的关系,具有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的性质,既是分,又是合。
分是合的条件,合是分的结果。
为此,成中英提出具有革新性的观点,从中国哲学的源始发展的实际而言,更重要的是强调宋明理学与心学的发展到阳明可说是一个新的创新性的整合。
而这个创新性的整合,既是一种具有目的指向性的整合,又是既能分又能合的整体哲学。
分从逻辑上讲,合从形而上讲,分合双方都需要对方,两者并不互相矛盾。
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教授对朱熹道统论的思想意蕴与义理架构加以哲学阐释,认为“天”是朱熹道统思想的核心概念,而“继天立极”是朱熹道统论的核心命题。
厦门大学朱人求教授探讨了朱熹思想中的家文化,认为朱熹是中国家文化和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一个系统而缜密的家哲学思想体系。
“天理”构成朱熹家哲学的本体论,仁礼智为家本位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读书穷理、居敬涵养、修身正己、勤俭治家则是家哲学的力行实践,家国同构、万物一体、宇宙一家是家哲学的最高境界。
关于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认为,朱熹求实求理,批评佛老的“空”“无”的思想对当代社会重视民生、经世致用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
论朱熹的政治观点及其当代意义

按照这个在修改修改
论朱熹的政治观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是我国古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所涉及的学术门类相当广泛,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或有著述。朱熹的学术活动时间较长,与当时的思想界、文化界、政界上层人物交友至广,其门生弟子遍布朝野。他提出了……本文拟就他的政治观作一下粗浅的探讨。
弘扬朱熹“贵德重礼”思想,在政治生活中提倡民主协商。朱熹提倡“贵德重礼”,遵守社会公德,“明职分履道义”,明晓职责履行义务,坚持原则,宽容待人,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的精神。在政治生活中,朱熹主张“公议”,君民共同公议朝政,这可以充分发挥臣民的作用,既可以避免君主专制主义的出现,也有利于纠弊,以实现开明政治。朱熹教人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心诚处中而做君子,不要反是做小人,也就是“君子不党”、“和而不同”。“不党”就是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不搞阴谋鬼计。“不党”就不会有不同的利益冲突,不同力量之间也容易沟通。“不党”就会公正无私、公平合理。“和而不同”就是重视和尊重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之间可以通过协商,求同存异,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坚持政治民主制度,提倡民主协商的政治生活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力资源,同时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朱熹《小学》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朱熹指出:“三代之隆,其法尽备⋯⋯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所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可见,朱熹认为8 到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德育的任务是“教之以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朱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是“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相连接的动态发展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对立统一的过程。
朱熹把学校道德教育前的过程分为胎教和母乳之教两个阶段,认为儿童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他在《小学》“立教”篇中,要求孕妇按《列女传》的教导去行动,“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朱熹主张胎教的同时,又十分强调儿童出生后至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他称之为“乳母之教”。
朱熹指出要谨慎地选择乳母,“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谨而寡言者使为子师”,还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革,女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说明了学前儿童不同年龄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朱熹还很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他在《小学题辞》中指出,社会“经残教驰”“乡无善俗,世乏良材。
利欲纷,异言宣”会导致“纵人蚩蚩,物欲交蔽”而“颓其纲”,遮蔽先天本善之性,而产生现实中的恶,所以,他要求国家、社会要净化儿童道德教育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要效仿“孟母三迁”,选择有利于儿童接受正面教育的好环境。
朱熹理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朱熹理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
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生于福建尤溪,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称为“闽学”。
1.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儒家着重于伦理实践而缺乏哲学论证,佛学、玄学精于思辨,可流于空无。
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下,唯心主义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就是把出世的神学变为入世的哲学,着重于本体思辨和现实的纲常内容。
随着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的辩论,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很大。
二程认为,“虚皆是理”;张载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虚空皆气”。
可见,哲学把理气关系的思辨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不仅对理气孰为先后作出承诺,而且要让理气有一个更好的结合度。
这个任务朱熹完成了。
1)无形而有理。
朱熹认为,哲学在论证精神本体时,或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有”或某种特殊的“物事”。
由此精神本体异化为“一物”而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或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无”或“空”,使得精神本体的存在虚无化。
朱熹认为,要重新解释“理”,以摆脱精神本体存在的困惑。
在朱熹看来,“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
显然,经过朱熹的再解释,理既不是简单的有,也不是简单的无,而是有无的统一。
从“以理言之”,即作为抽象的道理而言,由于其没有具体对象的可感觉特性,所以就难以称之为有,而应称之为无。
但就其作为观念存在这一“物”的角度而言,因为它又是“有此道理”,所以又不能称之为“无”,而要称之为“有”。
在这里,理即被朱熹加工为“无形而有理”的纯逻辑存在。
把“理”加工为“无形而有理”的纯逻辑存在的同时,朱熹还进一步在理气关系上论证了理的绝对实在性。
他说:“太极者,不离乎阴阳而为言,亦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而至论太极,则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
朱熹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诠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所讲的。
这句话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包括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内涵,是执政根基所在,是为官之要,也是朱熹从政的重要遵循。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朱熹以博学多闻的才识,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潜心探索道德性命之理,提倡明义理、经世务,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把儒家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中,民本思想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朱熹多次担任地方官,其在任职期间施行经界、劝农耕种、赈灾蠲税、建立社仓、治暴安民,为百姓生计做出了一定贡献。
视民如伤的民本观念“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视民如伤,就是把百姓看作受伤者那样加以爱护。
朱熹具有深厚的恤民情感,一直关注着农村、农事、农民。
他倡导重农,多次围绕农业民生谈及“窃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民以食为天”等话题。
这种重视民生、强化民本意识的做法,正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德治力量。
朱熹有这样一个观点:地方官虽然不直接参加农业生产,但是应当尽到组织和管理好当地农业生产的职责,这是责无旁贷的。
不仅如此,朱熹还认为官员若能亲自课农,则再好不过:“当职久处田间,习知穑事,兹忝郡寄职在劝农。
”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知南康军期间,先后发布了《劝农文》《申谕耕桑榜》等一系列文告,劝导农民不误农时、勤力务农。
这些文告中,既有农民必须遵照执行的条令,也包含应当如何操作的具体方法,反映出一定的古代农业科技思想。
从朱熹的《劝农文》可以看出,他的农业科技思想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并提出各种有效措施,如“抓紧季节,不误农时”“精耕细作,重视技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兴修水利,奖励开垦”“保护耕牛,发展蚕桑”等等。
朱熹认为,州官县吏应以劝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每年二月春耕之时,载物出郊,奖励耕田,如果百姓耕种不勤、耘耨不细,田间管理不善,那就要归咎于州官县吏“劝课不勤”,以此作为当时考核地方官员的标准和内容。
浅析朱熹思想

浅析朱熹思想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
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1】“理”是宇宙的本体。
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
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
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
【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
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论朱熹的政治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朱熹的政治观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林美玫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6期朱熹一生所涉及的学术门类相当广泛,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等方面,都或有著述。
朱熹的学术活动时间较长,与当时的思想界、文化界、政界上层人物交友至广,其门生弟子遍布朝野。
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以“名人伦”为主要目的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格物自知”认识论原则的哲学思想等。
本文拟就他的政治观展开探讨。
1朱熹的为政、修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宋代理学家以儒学思想为核心,吸收了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陷,建立了一个较为严密庞杂的客观唯心主义新儒学体系。
他们把“理”说成万事万物的本原,实际上他们所讲的“理”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天”。
朱熹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孟和二程的思想,视通观古今之天理为治世的基本原则。
他说:“常窃以为亘古亘今。
只是一体。
顺之者成,逆止者败。
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
”在朱熹看来。
“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内。
因此,“君权”也是符合“天理”的。
是“天理”之使然。
他要求君主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
“人主之学,当以明理为先。
是理既明,则凡所当为而必为,所不当为而必止者,莫非循天理而非有意、必、固、我之私也。
”“天理”成为治理国家的最终依据。
以“天理君权论”为基础,朱熹提出“忠君”的思想。
君主是封建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忠君”就是要维护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唯有“忠君”才能防止“臣弑君、子弑父”的发生。
因此,臣事君要“忠”,“父子、兄弟、夫妇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世之人便自易得苟且,故须与此说忠。
”在君臣关系上,“忠”不仅是“忠君”所要求的,更是巩固封建统治的三纲之一,也就是“天理”。
“忠君”和“孝悌”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根本,它是赖以强化封建统治的两根支柱,只要人们能够做到“孝悌”,就必然能够恭顺君主。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 朱熹思想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朱熹思想【摘要】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在当代就失去了使用价值。
文章以《朱文公政训》为例,从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忠于职守、勤政敬业,秉公去私、勇于任事,求真务实、严信执法等几个方面梳理了朱熹的行政理论思想,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朱熹行政伦理平易近民严信执法自国家产生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注重对行政伦理—官德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官箴书。
本文就以《朱文公政训》为例,对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①同时这也是各级官吏应当具备的基本的行政伦理道德。
朱熹对此非常重视,“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其次则便是军政。
”②“平易近民,为政之本”。
③既然以民事为重,首先应当爱民,爱民就应当有一颗为民之心,民众就会为之感动,“因论郡县政治之乖曰:民虽众,毕竟只是一个心,甚易感也。
”④关心民众的疾苦,为民兴利除害,“而不能为斯民除害去恶,岂不诚可罪耶。
某尝谓今之世姑息不得,直须与他理会,庶几善弱可得存立”⑤。
对于民事要“事如大小,为之必成;害无大小,除之必去”。
⑥爱民重民、关心民众疾苦必然通过具体的事项反映出来,在传统社会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具体到民政事务可概括为:省赋税,兴水利,善赈济等措施。
朱熹在这几方面都有所关注:其一,在赋税方面,他指出“今之赋轻处更不可重,只重处减似那轻处可矣。
”⑦在与杨通老论及纳米事时,朱熹认为“今日有一件事最不好:州县多取于民,监司知之当禁止,却要分一分,此是何义理。
”⑧其二,在兴修水利方面,主要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的发生,占据主动的地位。
“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
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
”⑨“赈济无奇策,不如讲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
”⑩其三,在赈济方面,朱熹主张赈灾济民之事应当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如朱熹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刬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籴早时籴,得却籴钱还官中解发,是以不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朱熹的为政修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宋代理学家以儒学思想为核心,吸收了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陷,建立了一个较为严密庞杂的客观唯心主义新儒学体系。他们把“理”说成万事万物的本原,实际上他们说讲的“理”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天”。朱熹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孔孟和二程的思想,视通观古今之天理为治世的基本原则。他说:“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止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文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九》)在朱熹看来,“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内。因此,“君权”也是符合“天理”的,是“天理”之使然。他要求“君主”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人主之学,当以明理为先。是理既明,则凡所当为而必为,所不当为而必止者,莫非循天理而非有意、必、固、我之私也。”(《文集》卷十三,《癸未垂拱奏剳二》)“天理”成为治理国家的最终依据。
弘扬朱熹“举贤任能”的人才观,我国现今的人才选拔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政治活动领域,朱熹主张人才当兼取并存。他认为身居宰辅位置的高级官员需择取“真儒”“纯儒”,以确保国家社稷根本大政方针的正确性与连续性,以确保封建王朝始终在三代式的王道政治航道中前进。此外,关于政府部门特殊岗位的人选问题,朱熹主张执行特殊的标准。他主张人才的取舍当体现一个“公”的精神,将领的选拔更须坚持“公议”的原则。朱熹也是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认为人才建设是一循环有序的长远过程,因此,一个国家当有培养后备人才的长期安排。朱熹的人才思想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弊病与造就“圣人”为其培养人才最高目标的观点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的流弊,为了解决当时南宋朝廷紧缺人才的境况,为此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大积极意义的。目前,我国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实行的各种录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但是仍然在细节上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我们的国家干部,也就是朱熹所谓的“治才”,有一部分人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在物质利益面前失去了理性原则,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现象也是有存在。而朱熹的政治人才思想对于我国现今干部的任命选拔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政治志向是治国平天下,他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治观,并与“礼”结合到一起。他在《论语集注》中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解释说:“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为政第二》《论语集注》卷一)所谓“浅深厚薄”是指修德而感化人的时候,由于个人的“资质”、“资禀”不同,因而感化的程度也有深厚、浅薄的区别。“心者必观感而化,然禀有厚薄,感有浅深,又齐之以礼,使之有规矩准绳之可守,则民耻于不善,而有至于善。”从“不善”到“至善”,这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根本目的,就是说要使人们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的要求去做人。朱熹认为尽管“德”为“礼”之本,但两者是相互依赖不可偏废的。有“德”无“礼”,而无以齐一;有“礼”无“德”,而不知向慕。
“尊君”是从臣民的角度相对于君主来说的,是为了保证君主无上的权力,从君主的角度来说,也不能滥用权力,以致损害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朱熹又提出了“修德”的主张。“修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君主”自身的修养来说,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也就是“正君心”。“使人主恭俭好善,有言逆于心,必求其道,有言孙于志,必求诸非道”(《朱子语类》卷一O八)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用人,尽管“正君心”是大根本,但如果没有好的治世之才辅佐,也治理不好国家。“只消用一个好人坐相,自然推排出来。有一好台谏,知他不好人,自然住不得。”(《朱子语类》卷一O八)用贤人来弥补君主一人思虑之不足。同时,朱熹要求君主博采众议,虚心纳谏,不要一人独任其责。他认为,君主“制命”之前,必须与大臣充分商议,然后再付诸实施。
“为政以德”是讲封建统治者用“感化”和“养民为本”的方法,处理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而“为政以刑”只能使人民畏惧政刑而不去犯法,但由于其不见“德”,从“不善”变为“至善”,因此,其为“恶”的“不善”的念头并没有去掉,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为政以德”与“为政以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先以“德”感化人,再以“礼”去齐一受感化而浅深厚薄不同的人。“礼”齐之不从,则立个法制;如还不从,便以刑罚齐之。为政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德”在先,“刑”以补“德”之不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德”、“礼”、“政”、“刑”之间,“有德礼则刑政在其中者,意则甚善。”(《朱子四书或问》《论语或问》卷二)“刑政”包含在“德礼”之中。从朱熹强调以“德礼”教化来看,他是把“德礼”摆在“刑政”之上的,企图以“德教”去囊括“刑政”。但总的来说,他是以“德”、“刑”监施,软硬并用的。
按照这个在修改修改
二、朱熹的“恤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在多年的地方官仕途生涯中,亲眼目睹了灾荒之年,饥民流离失所、饿死路上的惨状。他说:“财利之柄制于聚敛锫克之臣,朝廷不恤诸道之虚实,监司不恤州县之有无;而为州县者,又不复知民间之苦乐。”(123)朱熹认为:“恤民之大者有六,曰重放税租;曰通放米船;曰劝分赈乏;曰截流纲运;曰严禁盗贼;曰纠劾贪儒。”对这六条“恤民”之政,朱熹感叹:“区区念此,至熟悉矣。”(124)表明其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重视由来已久。
论朱熹的政治观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是我国古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所涉及的学术门类相当广泛,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或有著述。朱熹的学术活动时间较长,与当时的思想界、文化界、政界上层人物交友至广,其门生弟子遍布朝野。他提出了……本文拟就他的政治观作一下粗浅的探讨。
弘扬朱熹“修德”思想,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发达了,生产力提高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应该凭借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而越来越充实、高尚,但是有的人却因此而失去了人生方向,把追逐财富、追逐物欲看成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并由此而自私自利、奢华元度、贪污腐败、滥用职权、损害公民益等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朱熹的“修德”思想是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通俗化,以化民成俗、修已治人,使孩童、成人、老人、妇女、各种阶级阶层、各色人等在日用言行、起居生活都遵守着一定的道德规范,使社会和谐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万物欣欣向荣。思想给了我们启示,就是我们在对财富进行合理追求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更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清除身上的恶念与邪欲,恢复善的本性,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弘扬朱熹“贵德重礼”思想,在政治生活中提倡民主协商。朱熹提倡“贵德重礼”,遵守社会公德,“明职分履道义”,明晓职责履行义务,坚持原则,宽容待人,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的精神。在政治生活中,朱熹主张“公议”,君民共同公议朝政,这可以充分发挥臣民的作用,既可以避免君主专制主义的出现,也有利于纠弊,以实现开明政治。朱熹教人贵德重礼、明职分履道义、心诚处中而做君子,不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做小人,也就是“君子不党”、“和而不同”。“不党”就是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不搞阴谋鬼计。“不党”就不会有不同的利益冲突,不同力量之间也容易沟通。“不党”就会公正无私、公平合理。“和而不同”就是重视和尊重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之间可以通过协商,求同存异,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坚持政治民主制度,提倡民主协商的政治生活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力资源,同时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朱熹看来,君王的致治之道,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良性运转的监司体系以总领地方大员,从而郡县地方官吏自然可以择贤能而用之。一旦他们与民众休戚与共,就可以天下大治。贤能的治才首先是封建朝廷的仪范!它是帝王垂拱而治的前提,其地位是何其重要。朱熹论治才的重要性,更多是从帝王及各级官吏的“治术”角度出发,而一般人看中的“临民”焦点却言之甚少。这并非其偏颇,朱熹的考察点首先是基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治国安邦政治理念。
三、朱熹的选贤举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推荐任用贤才,贤属于德,才属于能,举贤才即选用德才兼具的人做官。朱熹在其论著中津津乐道的人才观点,确切地讲也是指理政治国之才。他认为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可以安天下、纯风俗、复纲纪。“妄以为国家所恃以为重,天下所依赖以为安,风俗所以既漓而不可以复淳,纲纪所以既坏而不可以复礼,无一不系乎人焉。”(朱熹.与王龟龄【A】.朱熹集:卷39【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朱熹主张人才当兼取并存。他认为身居宰辅位置的高级官员需择取“真儒”“纯儒”,以确保国家社稷根本大政方针的正确性与连续性,以确保封建王朝始终在三代式的王道政治航道中前进。但在中下级官吏,尤其是属吏中,还是可以择取宗奉其它学派思想的人才补充儒士之不足,并达到兼取而不偏私的政治功效。他们不仅应该怀有三代王道社会式的政治诉求,更应该在日常政治、社会生活中谨守儒士的道德情操。
朱熹对政治人才的界定就是“真儒”,他主张,所选择政治人才不仅要会读书,还当会做人;认为一旦有才者心术不正,甘心从恶,则罪过更多。“邢则有意于为恶,又济之以才,故罪过多。”(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1 30[z】.北京:中华书局,1986.)基于以上认识,朱熹具体地提出了政治人才当德才兼备的设想:“高阳氏才子八人,这须是有德而有才底。若是将才对德说,则如‘周公之才之类’样,便有是才更要德这个合下说得自不同。”(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第134[z】.北京:中华书局,1986)但是朱熹不得不承认,全才不易觅得,人才总有瑕疵:“最是人才难全,惩其所短则遗其所长,取起所长则杂其所短,此须大段子细着眼力,乃可无悔吝耳。”(朱熹.答吕伯恭[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基于此,朱熹又提出了在使用人才上,当坚持量才使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