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气论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 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 理也。”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 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 照。” “故人力行,先须要知。譬如人欲往京师, 必知是出哪门,行哪路,然后可往。如不知, 虽有欲行之心,其将何之?”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气关系 (1)事物是由气构成的 “万物之始皆气化。” “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在气先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 阴一阳,道也。”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 者。” “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 “道则自然生万物”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在气先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 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 之各为一物也。若在形上看,则虽未有物而 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 是物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 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 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 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 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 大用无不明”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致知”与“用静” 二程:“涵养须用静,进学在致知。” 朱熹:“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 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 “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 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
朱熹的“理先气后”:一种心性工夫论的论证——从清代劳余山到唐君毅

朱熹的“理先气后”:一种心性工夫论的论证——从清代劳余山到唐君毅乐爱国【摘要】朱熹既讲理气不离不杂,又讲“理先气后”“理生气”.对此,明代有不少学者提出批评.但自明末清初开始,陆续有学者赞同朱熹的这一说法,并从本体论的危度做出阐释.清康熙年间的劳余山不仅讨论了“理先气后”,而且从心性工夫论的角度,根据人的心理体验,以“理直气壮”论证“理生气”;现代学者唐君毅则从人的道德生活入手,通过人的心理体验,讨论人心的“当然之理”与气的关系,由此论证“理先气后”.这种把朱熹的“理先气后”从本体论的理解拉回到心性工夫论的论证,不仅为今天进一步讨论朱熹“理先气后”开辟了新的思路,而且能够展现朱熹哲学的新面向.【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朱熹;理先气后;劳余山;唐君毅【作者】乐爱国【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7朱熹在本体论上讲理气,既讲理气不离不杂,又讲“理先气后”,甚至还讲过“理生气”,对此,明代不少学者,包括宗朱派,如薛瑄、蔡清、罗钦顺、应撝谦等提出批评。
自明末清初开始,尽管依然有学者持这样的批评观点,但陆续出现了赞同“理先气后”者,陆世仪、刘源淥、李光地等从本体论的角度做出阐释。
在诸多赞同者中,清康熙年间的劳余山不仅讨论了“理先气后”,而且从心性工夫论的角度,根据人的心理体验,以“理直气壮”论证“理生气”。
现代学者冯友兰从逻辑的角度以“逻辑在先”对“理先气后”做出论证。
与之不同,唐君毅则从人的道德生活入手,通过人的心理体验,讨论人心的“当然之理”与气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论证“理先气后”。
在今天的朱熹哲学研究中,朱熹的“理先气后”“理生气”等问题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学术问题。
劳余山、唐君毅的论证,从人的心理体验出发,二者颇具相似之处,这不仅为人们在今天进一步讨论朱熹“理先气后”开辟了新的思路,而且深化了对于朱熹“理”的理解。
南宋朱熹

南宋朱熹
①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
(仁是宇宙之心)
②理气论:理先于气
理(性)不能离开气(形)
万物之理终归于一(“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③修养论: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仁:▲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④道统论:▲道是三纲五常,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⑤把天理与伦理道德、人性结合: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
人性与天理一致即性本善,但是人性(善)被后天欲望(心)蒙蔽。
⑥存天理,灭人欲。
⑦通过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宋明理学”。
1. 心学: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之本心即为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偏离了本心。
修养心性、悟道德、实践善行是心学的核心。
2. 心即理:心即理是坚持一元论思想的中心观念,即认为人的心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
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灵活动,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
宋明理学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和理念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通过心性的改造和修养可以达到与道德理念的一致。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强调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它认为人应该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并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4. 性即善:性即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即人的本性即为善良。
人的心性本身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误导。
因此,通过修养心性和回归本心,就可以实现善行和道德的体现。
5. 致良知:致良知是宋明理学倡导的一种悟道德、认识真理的能力。
良知指的是人的良知或本能感觉,它是人的心灵中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通过修养心性、回归本心,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实现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6. 知行合道:知行合道是心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的是将知识与行为结合,实践与道德一致。
只有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道,实践道德的真谛。
7. 理气论:理气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了理和气之间的关系。
理指的是客观的原则和规律,气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和特性。
理气论认为,理是因气而存在,而气则是理的具体体现。
只有理气相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事物。
总之,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心性修养、知行合一、性善思想等,主张通过回归本心、达到善行和道德境界。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成就和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在继承和发扬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
他提出的“理气论”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在人性论上,他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性由天理和气质两部分构成,天理是本性,气质则是人欲。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也有广泛传播。
2.教育事业:朱熹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意识为主。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教育体系。
3.政治改革: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他主张从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的政治思想包括“正君心、厚风俗、立法度、兴水利、尚医学”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这些思想反映了朱熹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民众福祉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封建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4.文学作品:朱熹不仅在哲学、教育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等多种形式,风格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综上所述,朱熹的成就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贡献使得中国古代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思想反映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则表现出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朱熹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明德至善”等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并且流传至今。
朱熹的哲学

朱熹的哲学一、朱熹哲学产生的背景1. 社会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这种社会环境促使思想家们思考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
- 宋代经济繁荣,商业和城市发展迅速,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促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思考哲学等问题。
2. 思想文化背景- 儒学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道的冲击后,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已经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探索,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学。
二、朱熹哲学的主要内容1. 理气论-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一种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理”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例如,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形而下者。
“气”有清浊、厚薄等不同状态。
万物都是由“理”与“气”相结合而产生的。
“理”在“气”先,“理”生气并寓于“气”中。
就像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理”(人性本善之理等),但人又是由“气”构成的肉身。
2. 心性论- 人性论方面,朱熹提出“性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纯粹的善,是“理”的体现;“气质之性”则因为“气”的清浊不同而有善有恶。
他以“水”为例,“天命之性”如清澈的水,而“气质之性”可能因混入杂质而变得浑浊。
- 在心性修养方面,强调“居敬穷理”。
“居敬”就是保持一种敬畏、专注的精神状态,“穷理”则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究事物之理,从而恢复人的善性。
3.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方法。
“格物”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包括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的考察。
例如对花草树木生长规律的观察,对礼仪制度的研究等。
- “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推致心中的知识,达到对“理”的认识。
如何理解朱熹提出的“理”、“气”关系与“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

如何理解朱熹提出的“理”、“气”关系与“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提出了一套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他的祖籍是微州婺源人,父亲在福建做官。
1130年(建炎四年),他出生于福建。
朱熹在少年时代,学术上就有所成就,十九岁登进士第,开始踏上仕途,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管理一个县的文书簿籍。
他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担任过地方官。
曾在中央任职40天,但因党争被指为“伪学逆党”而革职。
朱熹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并曾和理学另一派的哲学家陆九渊在鹅湖寺辩论,轰动一时,史称“鹅湖之会”。
他的著作非常丰富,主要有《周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等。
01“理”、“气”二元理论从学术渊源上看,朱熹继承了二程和佛教、道教的思想,提出了“理”和“气”的关系的二元理论。
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
这就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气。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理”究竟是指什么呢?朱熹说:理就是原理、原因、秩序、法则等,只要有一个事物,便有该事物的“理”,“理”是永恒且先于物而存在的。
理是“超然于万有之上,广大无边”;理充塞于宇宙,无处不在。
宇宙全体的“理”称为“太极”,而“太极”也内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万物包含的“理”是相通的,因为万物的性质就来自于“理”。
他把“理”和封建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认为理就是“仁、义、礼、智”。
“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三纲五常是先天就有的。
朱熹认为理是永恒不变的,“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竞理却是在这里。
”所以他说:“纲常万年,磨灭不得”。
可见朱熹讲的“理”,就是指绝对精神,就是“道”。
这套关于“理”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也就是维护正在走向衰败的南宋王朝。
话说回来,“理”终究是形而上且抽象的,如何能构成具体的事物呢?朱熹继承了张载“气”的看法,认为事物的形体是由“气”所构成的。
“气”又是指什么呢?朱熹说:“气则为金、木、水、火”,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五行阴阳七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也就是“器”。
朱熹关于理气关系的六种说法

朱熹关于理气关系的六种说法朱熹是个不简单的人,谈到理气关系,嘿,那可真是有一套。
他的六种说法就像是五花八门的小吃,各有各的味道。
咱们就来聊聊,别小看这理气,听起来高深,其实很接地气。
朱熹提到的“理”就像是万物的规矩,讲究的是一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这世界怎么运转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该避开的。
大家都知道,这个理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总会有一些变化。
然后说到“气”,这东西就有点像风,时而柔和,时而狂暴。
它代表了物质,代表了活生生的生命力。
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有气,没气的东西就像死水一般,没啥生机。
朱熹说理和气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他用个比喻,说理就像是一棵大树,而气就是树上的叶子。
没了树,叶子就无处生根;没有叶子,树也显得干巴巴的,根本没啥生气。
想象一下,若是只讲理,不管气,那生活就成了教科书,干巴巴的没一点乐趣。
而只讲气,不重视理,那就是乱了套,什么事都得不到真解决。
你说这两者不合一,真是没法子。
朱熹提到“理气合一”,这可真是个大招。
把理和气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
就像炒菜,光有材料没调料,那味道肯定差得远;光有调料,没材料,还是无法下锅。
咱们平常生活中,不就是在寻找这个平衡吗?朱熹的另一个观点,理是静态的,气是动态的。
这个比喻太形象了,理就像是一块稳定的岩石,而气则是流水,时而汹涌,时而平缓。
人们总是希望生活能一帆风顺,但这流水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事物总有起伏,静静的理得和流动的气结合,才能让我们找到那条最顺畅的路。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想要安静地完成一件事,却总有意外情况冒出来,搞得一团糟。
这时候,不妨想想朱熹的智慧,调整心态,找到理与气的和谐点。
再说说理气的不同侧面,朱熹还特别提到理和气的作用。
他认为,理是用来规范行为的,就像家规,得讲道理,不能胡来。
而气则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少了气,理再好也没有实际意义。
打个比方,古代的士大夫,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的“修身”就是在讲理,得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而“平天下”就是用气,得有实际的行动去推动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理气论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由理气论引申到理事论,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颐关于理事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有理,理虽无形迹,但却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朱熹又发挥了程颐关于“理一分殊”的思想,他把“理”之全体称为“太极”,这个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们都完整地禀受了这个理(太极)人微言轻自己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却完整地映现在每条江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