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气象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气象学中,大气压力的基本单位是什么?A. 帕斯卡(Pa)B. 百帕(hPa)C. 千帕(kPa)D. 标准大气压(atm)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B. 海洋C. 地形D. 人类活动答案:D3. 热带气旋在哪个气压带形成?A. 赤道低压带B. 副热带高压带C. 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答案:A4. 以下哪种云属于低云族?A. 高积云B. 层积云C. 卷云D. 雨层云答案:B5.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太阳辐射增强B. 大气污染C.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D. 地球轨道变化答案:C6. 气象学中,风向是指什么?A. 风的起点B. 风的去向C. 风的来向D. 风的速度答案:C7.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天气现象?A. 霜冻B. 龙卷风C. 火山爆发D. 雷暴答案:C8. 世界上最长的纬向气候分类带是什么?A. 热带B. 亚热带C. 温带D. 寒带答案:C9.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气候系统?A. 大气圈B. 水圈C. 岩石圈D. 生物圈答案:C10. 气象学中,相对湿度是指什么?A.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的比值B.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总气体含量的比值C.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露点温度的比值D.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气温的比值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气象学中,一天中气温最低值通常出现在________。
答案:日出前后12. 根据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北半球的风向会向右偏,南半球的风向会________。
答案:向左偏13. 气象学中,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的深度。
答案:无渗漏条件下,水平地面上降水的14. 气象观测站通常将一天分为四个主要观测时段,分别是02时、08时、14时和________。
答案:20时15. 气候类型中,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干夏。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1. 什么是气象学和气候学?
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天气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候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的大气环境长期变化规律的学科。
2. 气象常规观测项目有哪些?
答:气象常规观测项目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3. 什么是气候系统?
答:气候系统是由地球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冻层、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的自然系统。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
4. 什么是温室效应?
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太阳辐射热能后向地面放散的过程,使得地表温度升高的现象。
5.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火山喷发、地球轨道变化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工业发展、森林砍伐、能源消耗等行为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
6. 什么是全球变暖?
答: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变暖的现象。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
7.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答: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提高适应能力,减轻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完整word版)《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共20分。
)1.干空气:2.水汽压:3.降水:4.大气逆辐射:5.位温:6.雾:7.气团:8.温带气旋:9.赤道辐合带:10.气候变化:二、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1.气温直减率的数值是 ,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是。
2.1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mm水银柱高度,等于 hpa.3.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辐射两部分构成的。
4.干绝热直减率的数值是 , 等温大气的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为。
5.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科里奥利力)只能改变空气运动的 , 而不能改变它的运动。
6.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有两大类, 一类是 , 另一类是。
7.饱和水汽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的。
高温时空气的饱和水汽压 , 低温时空气的饱和水汽压。
8. 是我国有名的辐射雾区;我国高原地区迎风坡上,常见的雾属于雾。
9.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 , 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
10.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的热力因子形成的, 白天形成风;夜间形成风。
二. 读图解答: (10分)读下面的图, 回答如下问题:1.此锋是暖锋还是冷锋?2.在当地, 此锋来临时是什么天气?在当地, 此锋过境时是什么天气?在当地, 此锋过境后是什么天气?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 共30分。
)1.为什么暴雨总是发生在暖季?。
2.霜和霜冻有什么区别?3.雾形成的条件有哪些?4. 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5.气候系统的结构分哪几部分?6.气团按照地理原地分为哪几类?四、论述题(共20分。
)针以当前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当采取何种对策? (从气候变化的历史事实、当前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和气候变化对策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共20分。
)1.干空气: 大气中除了固、液态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2.水汽压: 指大气压强中的水汽分压。
3.降水: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者固态水。
4.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方向指向地面的这一部分大气辐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1.对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
平均0.65℃/100米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
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
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1. 气象学研究的是()。
A. 气候现象的起因和变化规律B.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C. 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和过程D.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2. 下列哪个是气象学中用来描述大气热力状态的重要物理量?()A. 气压B. 温度C. 相对湿度D. 风向3. 气象学中用来量化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是()。
A. 温度B. 风速C. 露点温度D. 气压4. 气候学是研究()的科学。
A. 短期天气变化B. 中期气候变化C. 长期气候变化D. 季节气候变化5. 咸阳地区的气候属于()。
A. 寒冷季风气候B.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C. 热带季风气候D. 热带雨林气候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1. 大气温度与海拔高度成正比,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也会升高。
()2. 雨量是指单位面积内降水的量,常用单位为毫米。
()3. 露点温度是指空气饱和时的温度。
()4. 在副热带高压区,空气下沉,天气晴朗,湿度较低。
()5. 季风是由于气压的分布差异而形成的,常见于近赤道地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题)1. 请解释什么是台风,并简要描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什么是气候变化?列举至少两个气候变化的迹象。
3. 简要解释气压和风力之间的关系。
4. 简述温暖前线和冷锋之间的天气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5. 什么是反气旋?它的气象特征是什么?6. 请解释什么是静稳天气,它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影响?7. 什么是云核?它对云的形成有何重要作用?8. 请解释什么是电闪雷鸣,并简要描述其产生的原理。
9. 简述地球自转对风的产生和风向的影响。
10. 简要解释什么是洋流,列举至少两个重要洋流,并描述其运动规律。
四、应用题(每题20分,共4题)1. 某地一天的气象数据如下,请根据数据回答以下问题:温度:25°C相对湿度:80%风速:6米/秒降水量:无降水a) 请计算出露点温度。
b) 请判断当前天气可能是晴朗、多云、阴天还是雨天。
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复习提纲(简答题)

简答题1、 试推导虚温的公式,并说明虚温的意义,推导公式1-10,1-12。
【答】:如果以P 表示湿空气的总压强,e 表示其中水汽部分的压强(即前述的水汽压),则P-e 是干空气的压强。
干空气的密度(d ρ)和水汽的密度(w P )分别是TR e P d d -=ρ T R e w w =ρ 式中w R 为水汽的比气体常数,K g J K g J R R w w ./4615.0)./(18/31.8*===(w μ为水汽分子量=18g/mol )。
d dw d w w R R R R 608.1.**===μμμμ 因为湿空气是干空气和水汽的混合物,故湿空气的密度ρ是干空气密度d ρ与水汽密度w ρ之和,即)378.01(608.1)(608.1Pe T R P T R e e P T R e T R e P d d w d w d -=+-=+-=+=ρρρ 将上式右边分子分母同乘以P e 378.01(-),并考虑到e 比P 小得多,因而2)378.0(Pe 很小,可以略去不计,上式可写成 )378.01(P e T R Pd +=ρ )378.01(P e T R P d +=ρ 上式为湿空气状态方程的常见形式。
如果引入一个虚设的物理量——虚温(υT ),即 T P e T )378.01(+=υ 由于T Pe )378.01(+恒大于1,因此虚温总要比湿空气的实际温度高些。
引入虚温后,湿空气的状态方程可写成 υρRT P =虚温的意义是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面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推导公式1-10: Pe q 622.0= 因为wd w m m m q +=;由气体状态方程T R M PV *μ= 可得T R eV m w w *μ=;T R Ve P m d d *)(μ-=;TR PV m m w d *μ=+;所以 TR V e P T R eV T R eV q d w w***)(μμμ-+==P e w μμP e 622.0= 同理推导公式1-12:eP e -=622.0γ e P e e P e TR V e P T R eV m m d w dw d w -=-=-==622.0)(**μμμμγ 2、 推导υT = (1 + 0.61γ) T ,其中γ为混合比。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一.名词解释(5道*3分)1.天气: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3.气候: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陆地表面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物理系统。
5.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6.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着的许多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8.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谓太阳辐射光谱。
10.一个大气质量: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影到地面所经路线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质量。
11.地面差额辐射: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差值。
12.大气之窗:地球辐射中波长8.5-11微米波段的辐射几乎没有为大气所吸收而能全部透过并进入太空,好像大气为这个波段打开一个窗子。
13.位温:把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飞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ap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14.大气稳定度:气块收到任意方向的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16.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17.逆温:对流层中由于低,由于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流混合等原因引起的气温岁告诉增高而上升的现象。
18.露点: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饱和时,水汽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凝结的温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答案: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答案)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 %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2、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 表示。
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
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
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 p RT)(其中R=R*/md)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
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
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6、当气温为25 °C,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 %时,求e (水汽压)、E (饱和水汽压)、d (饱和差)、a (绝对湿度)、q (比湿)。
(答案)6、25 C 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 _则e=fE=65%*31.668=20.5842d=E-e=31.668-20.5834=11.0838,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答案)7、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 也要增大,q 是比湿,q=0.622e\P ,P 不变,e 增大,所以q 要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系列05年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4、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地面放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5、简述全球海平面温度的分布特点答:1、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北半球,等温线7月比1月稀疏2、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南半球因陆地小,等温线比较平直,遇到有陆地的地方,等温线也发生与北半球相类似的情况3、最高温度带并不在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 10°N处,夏季移到20°N左右4、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仅夏季最低温度出现在极地,冬季最冷地区出现在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6、写出标准坐标中大气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以及连续方程7、论述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答:(动力作用)①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
冬季,青藏高原阻挡住南下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纬度相当的印度半岛北部低;夏季,青藏高原对北上暖湿气流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就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阻滞作用还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②气流遇山绕流形成冷暖平流。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碍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在背风坡汇合。
③(动力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气温偏低,是冷源;夏季,青藏高原的地气系统是热源。
④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青藏高原季风。
06年1、分析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及成因答:(1)日变化A.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有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原因:地温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于地面当时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多少。
正午以后,地面太阳辐射虽然开始减弱,但得到的热量比失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长波辐射继续加强,气温也随着不断升高。
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随后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为止。
B.高纬地区气温日较差比低纬地区小原因:高低纬太阳辐射差异,低纬>高纬(2)年变化A.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中高纬度大陆以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B.气温年较差有低纬向高纬增加,以同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上大得多2、利用地表辐射差额方程,分析地表辐射差额的影响因子对地表辐射差额的影响答:地面辐射差额: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之差值Rg =(Q+q)·(1—a)— Fo①太阳总辐射影响因子:太阳高度角、云量、大气透明度、地面反射率越高越多越好越高太阳总辐射(Q):↑↓↑↓②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量3、简述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答:大气环流: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动,水平尺度数千千米,垂直尺度10km以上,时间尺度1—2日以上①太阳辐射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分布,形成单圈环流②地球自转作用,形成三圈径向环流,同时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③下垫面的非均匀性,海陆分布,高大地形形成大气活动中心,高空槽脊,使大气环流复杂化④地表摩擦作用加深了大气环流的复杂性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途径及其影响效应答:1)化石燃料利用及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气候效应: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对降水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2)人类活动排放导致大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变化气候效应:大气中气溶胶增加可以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过程导致①散射的太阳辐射量改变,造成地球平均温度变化②大气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大气层温度增加③减少地表的太阳辐射收入,造成地表温度较低④导致地面反射率增大,引起地面变冷3)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土地利用形式和下垫面的性质气候效应:①改变地面的反射率,影响地面的辐射差额②改变地面的热容量和水分储存,影响下垫面温度变化③由于以上改变了地面和大气间的显热和潜热交换,影响了气温和大气水分④改变下垫面的粗糙度,影响地面风的大小,对大气降水产生一定影响4)城市化改变局地气候效应气候效应:①混浊岛效应:城市污染物质比郊区多,凝结核远多于郊区,云量多,日照时数少②热岛效应:人为热的影响,气温高于郊区③干岛和湿岛效应:城市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白天低于郊区,夜间高于郊区④雨岛效应:城市风速小,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07年1、分析云量对地表辐射差额的影响Rg =(Q+q)·(1—a)— Fo答:①云的增大作用:云量↑,有效辐射↓,Rg↑②云的减弱作用:云量↓,总辐射↓,Rg↓白天或夏天(特别是低纬地区),云的减弱作用强于增大作用,云量增多,Rg减少夜间或冬天(特别是高纬地区),云的减弱作用弱于增大作用,云量增多,Rg增多2、辐射雾和平流雾形成的有利条件分布有哪些?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答:辐射雾: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变冷形成的特点:地方性有利条件:①充足水汽②晴朗少云③风力微弱④大气层结稳定平流雾: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而形成的特点:范围、厚度大,持续时间常有利条件: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大;②暖湿空气湿度大;③适宜的风向和风速;④层结较稳定3、假如没有了太平洋,世界气候以及我国气候分别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答:(1)海水储存大量的热量,使地球气候温度不至于太高。
海水的热容量很大,在全球热量平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海水具有良好的投射能力,能使太阳辐射传输到较深的海水。
(2)海水能释放大量热量,使得地球气候不至于太冷,海水通过对流混合作用,使下层温度较高的海水上升到海面,加热了海面的大气,海水通过洋流,将低纬度高温的海水输送到高纬度。
高纬度温度较低的海水输送到低纬,从而降低了低纬度海水温度,升高了高纬度海水温度,调节气候。
(3)海洋能溶解大量温室气体,地面温度不至于上升太高(4)海洋温度异常,使产生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沃克环流(5)海洋是地球气候循环水汽的来源,对全球的降水起着决定性作用,热带风暴,副热带高压带是主要的海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天气系统。
(6)海水的湍流混合作用,使海洋表面和下层海水进行热量交换,减缓了海洋表面温度的极端变化。
冷暖洋流对南北纬度之间海水和大气热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调节全球气候。
08年1、简述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答:1、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稳定少动、缓慢移动和跳跃三种形式,而且在北进过程中有暂时南退,在南退过程中有短暂北进的南北振荡现象。
同时,北进过程持续的时间较久、移动速度较缓,而南退过程经历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2、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
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
平均而言,每年2—5 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 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 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
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 月中旬后,华南又出现一次雨期。
从7 月下旬到8 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从9 月上旬起副高脊线开始南撤,降水带也随之南移。
2、简述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答:A对环流的影响1、对近地层环流的影响:夏季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气流由海洋吹响陆地;冬季大陆为高压,海洋为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响海洋。
2、对西方扰动的影响:使平直气流产生槽脊波动B对气温的影响1、海面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于陆面2、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相反C对大气水分和降水的影响1、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地2、对雾的影响:海洋多平流雾,陆地多辐射雾3、对降水的影响:①对流雨: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现在冬季夜间②地形雨:陆地上③锋面雨与气旋雨:海洋多于陆地3、空气上升为何冷却?又为何发生凝结?答:空气的冷热程度只是一种现象,它实质是上是空气内能大小的表现。
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内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反之,空气失去热量时,内能减少,气温也就随之降低。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达到最大水汽压,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