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篇一:愚公移山逐句翻译愚公移山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方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

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边。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近。

面:面对着。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愚公苦于山北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室:家。

谋:商量。

汝,你们。

险,险峻的大山。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5.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相:代愚公。

许:赞成。

曾,连。

也。

损:削减。

丘,土山。

汝。

何:把。

怎么样。

且,况且。

焉,哪里。

大家纷纷的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6.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之于。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荷,挑。

夫,成年男子。

叩,敲,凿。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始,才。

龀,换牙。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反,同”返”。

焉,语气助词。

从冬到夏,季节交换,一年才往返一次。

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惠,同“慧”,聪明。

以,凭。

毛,草木。

其,加强反问语气。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11.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 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1、原文: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面,有两座方圆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将近90岁了,一家人面对着高山居住着。

有两座大山挡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绕很远很远的路。

一天,愚公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孩子们,因为前面这两座山,我们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你们看怎么样?”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

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问说:“觉得不妥,凭你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么能挖平太行山。

王屋山呢?况且把那些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呀?”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把土石扔到渤海海边上和东北薄州的北部好了。

”意见统一后,愚公就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有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是愚公的邻居,她有个男孩,孩子刚开始换牙,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

冬天过去了,夏天来临,运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湾的智叟听说了这件事,就嘲笑愚公说:“你也太愚蠢了,你还能活几年啊?凭你所剩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草树都无法毁坏,能把那些土和石头怎么样?”住在北山的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的一点都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虽然我会死掉,但我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而那山不会增高,何必担心挖不平呢?”住在河曲的智叟无话可说了。

手里握着长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消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真诚感动了,便派大力神夸娥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了。

从此,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2、读后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困难却勇敢坚决的老人和他家人动手移山的故事。

以下是《愚公移山》的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其间,一老一少,挑担远行,路逢险阻,言谈间,行色匆匆。

“夫妇俩田中哭,磨臂擦肩息嘘嘬。

嗟悔无用身非木,百年吃尽苦中苦。

”“赵州桥北野径斜,偶遇孤翁逐臣家。

绿树成荫路依旧,几时夕阳红照夜?”夫抚大须儿眉宇,一脸愁容。

少儿面弥笑靥,两颊生蒙尘。

老人家:“此次回乡心潮澎湃,怎奈何太行王屋山,阻隔中华大地,发愤图强不能举足!”夫妻声嘶力竭地嚷,不禁落泪。

后村中百姓闻其言,皆不以为然。

四月中旬,深夜,老翁起床扫院,习武。

“咦,何人胆敢如此?”老翁望去,发现是张家庄的李家二少。

“李公粹!有何贵干?”老者打量着突然现身的儿子门前的敌人。

“哼,中原将士迟缓无能,不如蛮夷。

”李公粹说道,呼啸而去。

“来者何人?”老翁只好上前搭话,打算趁机了解一下。

“回上晋阳乡饮酒,附近太行山,退一步说,百年如今,太行山依旧高挺,谁能改变?”李公粹脸带嘲讽之色。

“孩子,在你还青涩的时候,我就一直想要移太行王屋山,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没有成功。

但是我现在已经老了,我的孙子们也都已经出生,我不想让他们像我一样遗产空虚,所以我想继续移山的路程。

如果你能帮助我,我可以给你报酬。

”老人诚心地说道。

“这个不是问题。

但是,太行王屋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我们怎么可能移动它?我的夏娃,你在做什么?”李公粹回过身来,对身后的女人高声问道。

“公子,我在听你的指示。

”“你去把他赶走!”李公粹命令。

“可是,他很老。

”“走!”李公粹一把将夏娃推了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俩颇有成就。

秋天,李家的李公粹又现身了。

“够可怕,你们真能移山?”他周围的孩子问道。

“当然不行,他们在耍猴戏呢。

”“嘘!不要揭穿他们!老人家为王屋山努力了60年,他之后的后代也会继续,直到王屋山被移走为止。

”“哦,原来如此!”周围的孩子齐声说道。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 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 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 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 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 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 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 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 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 喻户晓,广为流传。
朗读停顿、字音参考: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 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qiě /九十,面 山而居。惩chéng /山北之塞sè,出 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rǔ /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 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6.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概括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
不畏艰难、目光长远、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事物;持之以恒、雄心 壮志、意志坚定——大智若愚
对 比
智叟
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 物——假智真愚
7、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 想象以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 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神 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加 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相传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使他家的生活十分不便。

愚公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挪开,于是他召集了家里的人和邻居们商量,大家都笑他疯了。

但愚公并不为所动,坚定地说,“只要我们不停地挖,一定能把这两座大山挪开。

”。

于是,愚公带着儿子开始挖山,每天早出晚归,不分昼夜地挖土运石。

他们用了很长时间,终于挖出了一大堆土石,但两座大山还是矗立在那里,一点也没动摇。

这时,有个老者对愚公说,“你们是不是疯了?这两座大山那么高那么重,你们怎么可能挪得动呢?”愚公却说,“我知道这很难,但只要我们不停地挖,总有一天会挖到底的。

”。

愚公的坚持和信念感动了上天,听到了他的呼唤。

于是,一位神仙听到了愚公的心声,决定帮助他。

神仙派来了两位大力士,他们一挥手,两座大山就被挪到了远远的地方。

愚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感到非常高兴。

从此,愚公家门前的道路变得宽阔畅通,生活也变得便利了许多。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愚公的坚持和信念感动了上天,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这也告诉我们,善良、努力和坚持是值得的。

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愚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
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嘲笑愚公无能是反衬其目光短浅。

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三)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明确: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停滞不前。

四、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智叟
目光远大目光短浅
对比
坚持不懈定能克服困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的对比、衬托手法。

(重难点)
2.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难点)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词语,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深入研究课文。

二、预习展示
通过上文的学习,试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示例: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年且九十。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合作探究
(一)对比、衬托手法
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
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三)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五、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中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则放在对比烘托手法的分析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上,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其实本课要注意的点挺多的,但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遗漏了一些知识点,对有的知识点讲解也比较浅,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不是很透彻,只能通过课后复习来透彻掌握,耽误了学生的时间,以后会注意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