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前沿课程

生命科学前沿课程
生命科学前沿课程

生命科学前沿课程

邹琪启明生物U201014975

高考后,在录取通知书里,我看到了学校关于启明学院这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地的考试选拔通知,而我有3个选择——材料类创新试验班、基础学科生物实验班、基础学科物理实验班。看到生物两个字,我突然找到了一种方向感,因为我从小就对大自然感兴趣,常常在自家后院里摆弄一些花花草草、翻开墙角的砖头来观察、解剖各种奇异的虫。在生物学科的理论学习上,我也不觉枯燥,因为它常常让我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我觉得只有学像生物这样的学科才能为现实乃至整个社会有所贡献。天隧人愿,我成功地考上了启明生物实验班,在这里,听了闫云君等教授的精彩讲座后,更是对生物学的爱一发不可收拾。生命科学前沿课程一共八讲,给予了我们对生物学各个分支的一些了解,展现了我们华科大研究团队对于生物研究的美好前景。

第一讲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政策第一节课,我坐在第一排最靠近闫教授的位子上,深深地被他的活力和对生物学的热情所打动。他讲到了学校关于启明学院的重视,寄予了我们殷切地期望。闫教授还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刻苦努力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会自主学习、能吃苦、单纯地生活。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是“1+3”的模式,即在大二时就可以有自己的导师进行实地的创新生物研究,本科毕业前要在SCI上发表文章。我们有良好的资源,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闫教授还教导我们,在本科阶段,我们的目标是:①构架理论体系;②建立基本的动手能力;③培养创新能力;④做一个好人。

一番谆谆教诲后,闫教授进入了课题——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1.生物技术创新引领现代生物经济蓬勃发展:

例如,医药生物技术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工业生物技术创新。

2.生物技术创新推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手段的变革,孕育新的医学革命:

重大传染疾病疫苗的开发确保人类健康和安全;

重大疾病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引领个性化医学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研发风起云涌,产业化日新月异。

3.生物技术发展显示勃勃生机和活力: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要地;

生物芯片——基因组研究与新药开发的有力工具;

生物信息技术——生命密码破译和技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干细胞技术——潜力无限、应用前景广阔;

RNA干涉技术——显现巨大发展潜力;

脑科学——被纳入世界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

4.组学研究成功推动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ENCODE(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

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 Map)计划;

癌症基因组计划;

人体肝脏蛋白质组计划;

日本“蛋白质3000”计划。

5.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异军突起,加速再生医学形成发展。

6.生物资源在生物科技创新中的源头作用更加凸显生物技术第三次浪潮应运而生。

另外,闫教授还提到了一些重大方向,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选择空间:例如,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干细胞与克隆、药物创新体系、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龙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等。它们应用广泛,在环境、农业、医药业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最后,闫教授还和我们分享了生物技术创新战略与思路。首先,他谈到了基础的优势: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发展,国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也存在着制约因素,因为国内的领军人才相对不足,发展资金仍然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聚集度不高。当然,这也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得向外国借鉴,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己的创新道路,走出自己的特色,引领国际生物技术的潮流。

第二讲基因工程与生物安全

在第二讲中,教授何光源向我们介绍了基因工程与乘务安全的相关知识。何教授提出,生物安全的产生是由现代生物技术作为非常规育种方法的特点所决定的。已有的研究及监测表明,生物技术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生

物技术的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其作用将难以发挥。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在高中,我们就见识到了基因工程的魅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培养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农作物、家禽家畜的新品种。在环境方面,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的指示生物年那个十分灵敏地反映环境污染的情况。而用基因工程制造的胰岛素,成本低、产量相对较大,为传统治疗糖尿病带去了福音。

以下是基因工程发展的重大事迹:

1860至1870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53年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

模型。

1980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

1983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

1988年K.Mullis发明了PCR技术。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44年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 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然而,基因工程是把双刃剑,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也有不可忽略的潜在危险。基因工程可以引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并且,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正引发新的伦理、社会、哲学等发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学习、对待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让它更好地为人类事业服务,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何教授还向我们提供了创新学习的思路——首先,要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第二,要有兴趣,只有这样才有动力,才有激情,才能做得更好。第三,要有恒心,“恒心架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第三,要有正确的态度,在学习工作中要尽量减少失误。最后,要善于规划,要有通观全局的思考,明白自己要什么,然后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搭建阶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第三讲复合酶生物柴油制备及酶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储量又很有限,大量进口石油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胁。而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清洁和安全三大优势。发展生物柴油,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原料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地域跨度大,水热资源分布各异,能源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多样,主要的科有大戟科、樟科、桃金娘科、夹竹桃科、菊科、豆科、山茱萸科、大风子科和萝摩科等。

生物柴油是指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生物柴油是生物质能的一种,它是生物质利用热裂解等技术得到的一种长链脂肪酸的单烷基酯。生物柴油是含氧量极高的复杂有机成分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主要是一些分子量大的有机物,几乎包括所有种类的含氧有机物,如:醚、酯、醛、酮、酚、有机酸、醇等。

为解决石油短缺问题,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即用动物油脂和低碳醇通过脂肪酶进行转酯化反应,制备相应的脂肪酸甲酯及乙酯。由于利用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醇用量小、无污染物排放等优点,具有环境友好性,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物柴油的优点

1.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主要表现在由于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使得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减少约30%(有催化剂时为70%);生物柴油中不含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而废气对人体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降低90%的空气毒性,降低94%的患癌率;由于生物柴油含氧量高,使其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有催化剂时为95%);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性高。

2.具有较好的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无添加剂冷滤点达-20℃。

3.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使喷油泵、发动机缸体和连杆的磨损率低,使用寿命长。

4.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由于闪点高,生物柴油不属于危险品。因此,在运输、储存、使用方面的安全性又是显而易见的。

5.具有良好的燃料性能。十六烷值高,使其燃烧性好于柴油,燃烧残留物呈微酸性,使催化剂和发动机机油的使用寿命加长。

6.具有可再生性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其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7.无须改动柴油机,可直接添加使用,同时无需另添设加油设备、储存设备及人员的特殊技术训练。

8.生物柴油以一定比例与石化柴油调和使用,可以降低油耗、提高动力性,并降低尾气污染。

生物柴油的优良性能使得采用生物柴油的发动机废气排放指标不仅满足目前的欧洲II号标准,甚至满足随后即将在欧洲颁布实施的更加严格的欧洲Ⅲ号排放标准。而且由于生物柴油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该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从而改善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有害于人类的重大环境问题。因而生物柴油是一种真正的绿色柴油。

生物柴油的缺点

一是以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成本高,据统计,生物柴油制备成本的75%是原料成本。因此采用廉价原料及提高转化从而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能否实用化的关键。

二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生物柴油有以下缺点:

工艺复杂、醇必须过量,后续工艺必须有相应的醇回收装臵,

能耗高,设备投入大;色泽深,由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容易变质;酯化产物难于回收,回收成本高;生产过程有废碱液排放。

第四讲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一种新技术正在引导21世纪一系列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即纳米技术。然而,它在药物研究领域也有巨大的影响:它可以使药物的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和大规模,进而将药物的作用过度到实现器官靶向、高效、低毒。因此,纳米药物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些新型的纳米药物正在凸显它不可取代的优势。例如,某些新型抗癌药物,在进行治疗时,用纳米颗粒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来穿透过这些缝隙到达肿瘤组织内部。这样不仅可以调控输送过程,还可以在药物上接入一些靶向分子和特异分子来增强靶向特异性,达到高效低毒的目的。与传统的分子药物相比,纳米药物的最大优点在于:纳米药物

利用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容易进入细胞而实现高效;纳米药物的比表面积大,可链接或载带的功能基团或活性中心多;纳米材料的性能优越,便于生物降解或吸收;纳米颗粒所具有的多孔、中空、多层等结构特性,易于实现药物的缓控释放等功能。目前的纳米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纳米技术改良传统的分子药物,比如研发具有精确表面模式的纳米颗粒载体、通过药物靶向试剂来携带已有的药物,实现靶向输送、降低毒副作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等;二是全新的纳米药物,如利用崭新的纳米结构或纳米特性,发现基于新型纳米颗粒的高效低毒的治疗或诊断药物。前者其实是对传统药物的改良,而后者强调的是把纳米材料本身作为药物。

第五讲微生物

高中时,我们学习了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大体来说,微生物可以分为3类——原核类: 三菌,三体。三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作为微生物,它具有一般生物不具有的独特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这个类群多达几万种,大多数是对人类有益的,比如我们人体内的大肠杆菌,缺了它我们可是无法健康生活的。而也有一小部分对人体是有害的。有害主要是体现在导致传染病的流行,研究表明,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的。而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令人庆幸的是,微生物自古以来就对人类做了很多贡献。例如,有些微生物可以用来生产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的青霉素对医药界来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的抗生素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

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

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相对于微生物,我们就是婴儿,对微生物这个历史悠久类群的研究我们要走的路还很多。

第六讲生物影像

生物影像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教授讲授的。骆教授看起来很年轻,但是有着与同龄人不一般的成就,但他为人谦虚。那堂课,让我见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份,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是一种逆问题的推论演算,即成因(活体组织的特性)是经由结果(观测影像信号)反推而来。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 射线(一般称X 光)以降,开启了医学影像崭新的一页,在此之前,医师想要了解病患身体内部的情况时,除了直接剖开以外,就只能靠触诊,但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所以说,生物影像是眼睛在多位尺度的延伸,为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医学影像发展至今,除了X 射线以外,还有其他的成像技术,并发展出多种的影像技术应用。关于X射线,已经在血管摄影、心血管摄影、电脑断层扫描、牙齿摄影、萤光透视镜、乳房摄影术、X 光片等方面有所建树了。另外,还有一些,例如:伽马摄影、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医学超音波检查、内视镜、萤光血管显影术、热影像技术等。

此时,我想到了我之前身体不好,得了胃病,然后去医院做胃镜,那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生物影像以后发展成熟了,成本降低了,将会更好地服务人民。

第七讲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现代生物学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用X-衍射法搞清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的结构,从而使揭开生

命秘密的探索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现代生物技术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生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为支撑,结合了化学、化工、计算机、微电子等学科,从而形成了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现代生物技术是由以前的研究型向现在的应用性发展。比如,以前是通过生物技术的手段去研究染色体上某位点基因的功能,而现在,则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对这个基因进行改良或者创造新的基因来完善或加强生物的某些功能。也就是说,现代生物技术从根源解决问题,更有前瞻性。

第八讲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一般指高密度固定在互相支持介质上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基因片段、CDNA片段或多肽、蛋白质)的微阵列杂交型芯片,阵列中每个分子的序列及位臵都是已知的,并且是预先设定好的序列点阵。生物芯片具有高通量、微型化、自动化的特点。生物芯片按固定在载体上的物质成分可以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等。生物芯片主要运用在疾病检测领域。用基因芯片进行的表达水平检测可自动、快速地检测出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从正常人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与DNA芯片杂交就可以得出标准图谱。从病人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与DNA芯片杂交就可以得出病变图谱。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图谱,就可以得出病变的DNA信息。利用基因芯片可以分析用药前后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基因表达的差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先进行诊断,再开处方,就可对病人实施个体优化治疗,从而避免副作用。

生物芯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一直属于尖端科学,我国生物芯片研究始于1997~1998年间,在此之前生物芯片技术在我国还是空白。尽管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生物芯片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性突破,并逐步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市场销售方面,2004年国内市场分额为2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左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生物芯片产业不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生物芯片领域一股强大的力量。例如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激光共焦扫描仪向欧美、韩国等地区的出口订单已经达到百台级规模,实现了我国原创性生命科学仪器的首次出口,未来三年将保持更高速度的增长,这标志着我国生物芯片企业正式迈入国际领先者行列,也使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了

5 种。

我的感触

听了八个讲座,我获益匪浅。生物学真是一个涉及广泛,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学科。多姿多彩的生物学世界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立志要在此有所建树。

在生物学的各个分支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基因工程和核移植技术、细胞拆合技术等。这还是得从高中学习生物说起,书上将限制性内切酶描述成“基因的剪刀”,而将DNA连接酶描述成“基因的针线”,这种神奇的技术竟然将我们生活中缝缝补补联系进来,并真的取得了预期的形状结合的效果。这种改良性状的方法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如果不是真的看到了抗虫棉等的成功培育,我还以为这真只是一个梦而已。自此,我明白了,学生物要敢想敢做,生物就是创造奇迹的。另外,我也对核移植技术和细胞拆合技术感兴趣,这就得从克隆羊多利说起,多利羊虽然培育成功了,但是它早夭了,这不免说明克隆技术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希望以后有机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克隆出与正常生物一样的个体或器官,为人类疾病的诊疗等作出贡献。

为我们讲座的老师个个都是能人,我会珍惜机会,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向老师们学习,做一个学有所成的人。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基础知识: (1)、_________和_______是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2)、实践可以给研究者提供现象、数据等资料,是检验_______、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实验的一般规程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________像。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1.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余的变量都应__________,并控制在__________状态。 (5)什么叫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测量 在测量中如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调查: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完成一项调查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起来科学探究的方法概括起来有: 1、2、3、 4 二、探究训练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程序是() ①选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 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小明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和物镜,小黑点不动,由此可判断小 黑点可能在( ) A 目镜上 B 物镜上 C 载玻片上 D 反光镜上 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 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4、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

细胞生物学笔记-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如何学习细胞生物学? ?抽象思维与动态观点 ?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同一性(unity)和多样性(diversity)的问题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结构与功能(动态特征); 细胞的生命活动; ?实验科学与实验技术——细胞真知源于实验室 ——What we know//How we know.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第一节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电子显微镜技术(Electro microscopy)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扫描遂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 第二节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离心分离技术 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类等的显示方法 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放射自显影技术 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第三节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细胞的培养 细胞工程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 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技术(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微分干涉显微镜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DIC) 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video-enhance microscopy)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知识 电镜与光镜的比较 电镜与光镜光路图比较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主要电镜制样技术 负染色技术 冰冻蚀刻技术 超薄切片技术 电镜三维重构技术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三、扫描遂道显微镜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检测样品微观结构的仪器) 包括:STM、AFM、磁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等 原理:扫描探针与样品接触或达到很近距离时,即产生彼此间相互作用力,如 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隧道电流)、原子间作用力、磁力、摩擦力等, 并在计算机显示出来,从而反映出样品表面形貌信息、电

生命科学 选修课论文

旅游与会展学院 生命科学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编号 上课时间 2015年10月22日

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大自然最玄妙的存在莫过于生命体的存在,总是引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思考。到底生命是怎么诞生,生命的本质到底是怎么被塑造,在生命的进化的历程中又是什么在起着莫大的作用,在进化论的背后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秘密?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尤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在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在减少人类疾病和动植物病害、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减少环境公害、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生命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神学对人们思想的

影响,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进一步发展,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为实验性的学科。20世纪以来伴随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立起来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传统生物学的学科分支进一步深化、细化,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RC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学说以及现代综合进化论。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了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计算机学科专家在探索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时,使电子计算机的运算的速度更快,已发明了生物计算机;农学家在作生命遗传基因的最合理搭配,使人类的食品更符合自己的营养、口感以及保健需求,转基因植物、动物已经出现;医学家正在为各种疾病建立基因档案,使人类对疾病的处理手段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出现了一个全方位的改善,已开始实施基因疗法。 对于生命科学大家早已不陌生,在高中课本上就讲过很多关于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酶、抗生素等知识。生命科学前沿与人类健康主要研究现在比较前沿的科学,即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科学。现实生活中我们存在很多的无赖,比如: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亲人朋友的

最新颖的生命科学科技前沿

课程名称:最新科技前沿院系:会计学院会计系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最新颖的生命科学科技前沿 摘要: 每一次人类的进步,必须以科技的进步为前提。生命科学发展至今,人类功课了无数难题。从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第一次提出,到1986年生物学家对进行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设想的提出,再到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的完成,科技的一步步进步,推动着生命科学的一步步进步。生命科学的一步步进步也在随时随地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 生命科学成果前沿趋势 前言: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广袤的自然界中,处处都有生命的踪迹,参天蔽日的大树、匍匐丛生的小草,飞禽走兽、游鱼爬虫,体积以吨计的鲸鱼、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病毒,生命个体无一不在一定的时空中呈现出盎然生机…… 那么,生物是怎样以一种自然而又科学的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呢?它们的存在又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呢?我们能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珍贵的信息呢?近年来,生命科学有了哪些进展呢?了解生命科学又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哪些便利

呢?…… 种种疑团,无一不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了解生命科学,以先进的技术走到科技的最前沿…… 正文: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什么是生命科学 首先,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一词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可见,生命科学是基于对生命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他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予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

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第八讲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记者:匡先生,在展望生物学绚丽的发展前景之前,您能否简要的回顾20世纪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呢? 匡廷云院士:由于19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地学以及技术科学的理论成就和技术进步,为生物学家认识生物发展规律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方法。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20世纪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两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孟德尔遗传学的再认识和摩尔根的基因论。孟德尔开创了经典遗传学,揭示了生物遗传现象。摩尔根主要用实验手段证明了基因是有序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到了20世纪中叶,迎来第二次突破性进展,即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沃森是生物学家,当时刚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研究噬菌体,后来到了英国。而克里克是个物理学家,当时在剑桥读Ph.D,用X射线衍射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沃森的贡献是在于确定DNA 两对特异性碱基的配对。克里克的贡献在于他极力主张建立物理模型,从分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变量和稳定条件。特别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大大减少了变量数目。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完美的结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是第二个突破性的里程碑。 图2 玉米籽粒的孟德尔遗传 图3 DNA 双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开辟了生物学的新纪元。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推动力是巨大的。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识破自身的基因。在20世纪末大规模的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人类的基因全序列。这个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计划。可以说20世纪生物学是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生命科学前沿专期末考试题

现代生命科学前沿专期末考试题 考试时间 1月13日14:00~16:00,地点:学院一、二教(如果坐不下再开微格教室),形式:闭卷,拉单桌,不允许携带任何资料。 1.论述当代生命科学五个方面的最新进展(30分) a 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在实验动物经过某些特定位置时,位于海马附近内嗅皮质的另一些神经细胞被激活,这些脑区构成一个六边形网络,每个网格细胞在特定的空间图式中起作用.这些网格细胞共同构成一个坐标系,便于实验动物在三维空间的活动.这些研究解决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几个世纪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即大脑如何对我们周围空间产生地图,以及如何通过这个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导航的. b.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2006年,日本山中伸弥研究小组通过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Oct4, Sox2, Klf4及c-Myc四个基因转入鼠成纤维母细胞,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并将该类干细胞命名为iPS细胞.2007年, 美国Thomson 实验室,俞君英博士报道了Oct4, Sox2,Nanog及Lin28 四个基因的转染可将人成纤维母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2008年4 月, Hanna等将镰刀型红细胞贫血模型小鼠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为iPS细胞, 改善了小鼠的贫血症状。2008年9月, 美国哈佛大学采用iPS技术, 将人类胰腺细胞逆向分化为能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 成功治愈了糖尿病小鼠。利用这些方法,可以避开伦理学的限制获得具有多能性的细胞,这为发育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的应用. c.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半乳凝素-3为例,研究表明癌症患者血液中半乳凝素-3水平大幅升高.半乳凝素-3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粘附、侵袭、克隆存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等过程.而一些半乳凝素-3抑制剂如乳糖基胺,乳糖基亮氨酸,酸碱修饰的柠檬

生命科学前沿课程

生命科学前沿课程 邹琪启明生物U201014975 高考后,在录取通知书里,我看到了学校关于启明学院这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地的考试选拔通知,而我有3个选择——材料类创新试验班、基础学科生物实验班、基础学科物理实验班。看到生物两个字,我突然找到了一种方向感,因为我从小就对大自然感兴趣,常常在自家后院里摆弄一些花花草草、翻开墙角的砖头来观察、解剖各种奇异的虫。在生物学科的理论学习上,我也不觉枯燥,因为它常常让我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我觉得只有学像生物这样的学科才能为现实乃至整个社会有所贡献。天隧人愿,我成功地考上了启明生物实验班,在这里,听了闫云君等教授的精彩讲座后,更是对生物学的爱一发不可收拾。生命科学前沿课程一共八讲,给予了我们对生物学各个分支的一些了解,展现了我们华科大研究团队对于生物研究的美好前景。 第一讲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政策第一节课,我坐在第一排最靠近闫教授的位子上,深深地被他的活力和对生物学的热情所打动。他讲到了学校关于启明学院的重视,寄予了我们殷切地期望。闫教授还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刻苦努力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会自主学习、能吃苦、单纯地生活。为我们量身定制的是“1+3”的模式,即在大二时就可以有自己的导师进行实地的创新生物研究,本科毕业前要在SCI上发表文章。我们有良好的资源,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闫教授还教导我们,在本科阶段,我们的目标是:①构架理论体系;②建立基本的动手能力;③培养创新能力;④做一个好人。 一番谆谆教诲后,闫教授进入了课题——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战略与发展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1.生物技术创新引领现代生物经济蓬勃发展: 例如,医药生物技术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工业生物技术创新。 2.生物技术创新推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手段的变革,孕育新的医学革命: 重大传染疾病疫苗的开发确保人类健康和安全; 重大疾病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引领个性化医学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研发风起云涌,产业化日新月异。

生命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生命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1 1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一课旨在让我们了解在研究生期间应该怎样做科研。包括培养科学的意识、实验平台的利用、实验仪器技术的初步了解,为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 了解各个先进仪器的功能和高级数据分析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我们得到更多、更有效的结果,提高研究档次,利用科研共享平台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我了解到了生科院的科研共享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光学成像研究平台、设备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平台,以及账号注册、仪器借用的基本流程,对这些平台的仪器有一个大概了解。 这些仪器中,我们接触较多的有影像系统(小动物活体成像、荧光显微镜)和分离检测系统(HPLC 、质谱)等。由于我们药物所经常做动物实验,小动物活体成像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仪器,它能在不杀死小白鼠的情况下观察小白鼠体内的病灶,这对研究药效和药代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小动物活体成像可以节约实验动物、实验时间,避免不同样本间的个体差异,提高数据精准度。荧光标记成像在生物学的应用非常广泛,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观察与定量提供方便。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 )也是常用技术,随着蛋白组学、脂质组学的兴起,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连用技术也不断发展。通过条件的控制我们可以检测成百上千种代谢物,然后做系统分析,从全局出发寻找变化规律,为科研提供新思路。 有一个好的仪器固然重要,但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当我们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特性之后,就要学会利用它们。设计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路线,达到更精确的检测与更准确的判断。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邀请的大多是相关仪器平台的负责人,它们有着专业的仪器操作技术和运用仪器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目前,了解高端仪器的操作的人才也是供不应求的,所以认真学习仪器的使用也是一项重要的事情。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便利,而科学研究推动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

生命学院2017年秋《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1 1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心得 姓名(亲笔签名): 学号: 导师: 专业: 日期: 年 月 日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邀请的大多是相关仪器平台的负责人,它们有着专业的仪器操作技术和运用仪器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研究生生涯伊始接受这样多方面、多类型的专业培训是一段获益良多的经历,首先感谢课程开设老师苏莉教授和我院众多参与本课程的邀请老师,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受邀老师共同打造了这样一门有广度与深度的课程。 在八周共十六个讲座中,我深刻地了解在研究生期间应该怎样做科研,包括培养科学的意识、实验平台的利用、实验仪器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其中卢群伟老师结合他本人的学术历程以及科研经历为我们讲解了仪器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及仪器技术人员需要具备的品质。“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源自技术的突破”,他说:“合适、高效的研究方法对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个好的仪器固然重要,但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当我们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特性之后,就要学会利用它们。设计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路线,达到更精确的检测与更准确的判断。” 紧接着刘斌老师具体讲解了生科院2楼科研共享平台的账号注册、仪器借用的基本流程和仪器种类和使用规范等,刘秀丽老师对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光学成像研究平台做了详细介绍。让我们对我校众多科研共享平台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接下来实验的进行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利用这些先进仪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副部长付爱思博士讲述的荧光定量PCR 技术,陈希博士讲述的蛋白提取以及Western Blot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都非常及时地为我的实验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向东教授通过自己实验室的案例讲解了多种典型的微生物保种方法和复苏方式;印象深刻的还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夏帆教授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将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更像一场探险的方式娓娓道来,其中遇到的难关仿佛就是在座的我们此刻正面临的问题,夏帆老师强大的吸引力带动我们积极思考,当这些问题逐个被突破时忍不住鼓掌庆祝一番。课程末尾夏帆老师还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珍惜光阴,用心度过每一天。 关于建议,我觉得可以建个群让授课老师和学生在群里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科研历程的心得体会等,学生更加近距离接触各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共同促进生命领域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组织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免疫细胞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病理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红外激光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

接近红外激光波长),在直视下选择性地将目标细胞或组织碎片粘到该膜上[2]。LCM 系统包括倒置显微镜、固态红外激光二极管、激光控制装置、控制显微镜载物台(固定载玻片)的操纵杆、电耦合相机及彩色显示器。用于捕获目标细胞的热塑膜直径通常为6mm,覆在透明的塑料帽上,后者恰与后继实验所用的标准 0.5ml离心管相匹配。 机械臂悬挂控制覆有热塑膜的塑料帽,放到脱水组织切片上的目标部位。显微镜直视下选择目标细胞,发射激光脉冲,瞬间升温使EVA膜局部熔化。熔化的EVA膜渗透到切片上极微小的组织间隙中,并在几毫秒内迅速凝固。组织与膜的粘合力超过了其与载玻片间的粘合力,从而可以选择性地转移目标细胞。激光脉冲通常持续0.5~5.0毫秒,并且可在整个塑料帽表面进行多次重复,从而可以迅速分离大量的目标细胞。将塑料帽盖在装有缓冲液的离心管上,将所选择的细胞转移至离心管中,从而可以分离出感兴趣的分子进行实验[3]。 EVA膜约100~200μm厚,能够吸收激光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在瞬间将激光束照射区域的温度提高到90°C,保持数毫秒后又迅速冷却,保证了生物大分子不受损害。采用低能量红外激光的同时也可避免损伤性光化学反应的发生。 优缺点:LCM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其迅速、准确和多用途的特性。结合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所需的切割精确度,通过选择激光束的直径大小,可以迅速获取大量的目标细胞。LCM与以显微操作仪为基础的显微切割技术相比[4],具有以下优点:(1)分离细胞速度快,无需精巧的操作技能;(2)捕获细胞和剩余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均保持完好,可以较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教案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 2.能够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尝试进行科学探究; 2.培养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明确生命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意识,形成注重对各个学科的综合学习并相互联系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三大类型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以教师讲述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回顾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的科研过程,总结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观察和描述、生物实验法、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通过回顾讲述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校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及应用。通过对本节课的讲解,主要是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有一个整体了解,并形成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这对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五、教学过程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我们现阶段所学的生物,其实就是生命科学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似乎很难找到哪一门学科像生命科学这样高度地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实验技术。在这方面不仅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如组织化学技术、分子克隆技术、试验胚胎技术等),而且也有不少的杂志(如Method in Cell Biology)发行。 设问:就广泛意义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学生能够答出前两种类型,而第三种则较难以答出)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继续讲解:就广泛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观察与描述:对生命现象、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过程等进行直接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与描述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可以是针对大尺度的生态行为来进行,也可以对生命的细小部分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来完成,可以对生命的活体过程进行观察(如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将生命杀死固定并用特定方法(如染色、同位素标记)显示生命的瞬间结构和理化状态。这些观察的结果往往要经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或再处理后才能得到对生命真实过程的了解。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大量获自于观察,例如物种的生态分布和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2.docx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屮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 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李方法及李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徼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増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歩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徳“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 在生物圈的哪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 件? 3 ?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 行思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 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

创设 情境 激趣 导入(3分钟)较高时,我们吃剩的饭菜放置时间久 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你认 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 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 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 就已经证实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 的,并且在此Z前人们普遍相信一种 所谓的“口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 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 的,如:腐尸生蝇蛆,包括17世纪的 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 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 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 是从哪儿來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 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论呢?带着 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 能会变质了(变酸 T)o 生2:食物中可能滋 生了大量微生物,导 致食物变质。 学生对使食物 变质的微生物的来源 产生兴趣,有强烈探 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说”与学生 当前的认知矛盾激发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 解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 本节主要内容。 闱绕目标进行学习。

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哲学思考 ——论生物信息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口腔医学院胡靖宇2010103040019 早在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逻辑推理。20世纪初,摩尔根在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进行补充的同时,也证实了那些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而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20世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基因的本质,即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于不同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至此,人类对于破解生命终极奥义的愿望空前迫切起来,1990在美国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为我们敲开了基因世界那扇尘封多年的大门。2000年6月26日,参与HGP的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已经绘制完成,这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时代(post-genomic era)[1-4]。生物科学的研究重心由基因结构研究向基因功能转移,最终转向生命科学的全部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应用,一门新兴科学——生物信息学就此而生。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同时也将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Genomics)和蛋白学(Proteomics)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 具体而言,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它是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在获得蛋白质编码区的信息后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预测,然后依据特定蛋白质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药物设计。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以及药物设计构成了生物信息学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上看,生物信息学应包括这3个主要部分:(1)新算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2)各类数据的分析和解释;(3)研制有效利用和管理数据新工具。 纵观生物信息高度膨胀的这二十年,除了慨叹生物信息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外,似乎还能隐约看到另外一门学科的身影。而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一、常用技术方法 (一)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 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 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 变化、反应机理等。如3H、14C、15N、18O、32P、35S等。 1.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 (二)荧光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和荧光标记法的区别:同位素标记法通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质中的分子原子,荧光标记 法通常是借助荧光分子来标记蛋白质。一个是元素标记,另一个是分子标记。 2.现代分子生物学采用的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是 A.杂交法 B.测交法 C.荧光标记法 D.X射线衍射法 C (三)差速离心法 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细胞分开 (四)分子杂交技术: 根据某些物质分子之间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性质,利用已有的物质分子对未知物质分子进行检测的技术。 3. 用某人的胰岛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杂交分子的是, A.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 B.该人胰岛B细胞的Mrna C.该人胰岛A细胞的mRNA D.该人肝细胞的DNA C 二.科学研究方法 (一)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有某些性质相同,从而推测它们的其他性质也相同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的结 论具有偶然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 (二)假说演绎法 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 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 4. (1)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孟德尔在观察豌豆的 实验时,提出了问题;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对进行解释的假说;并进行了演绎推理,巧 妙地设计了实验,检验了演绎推理的结论。其中孟德尔在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演绎过程是。 (三)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所谓建模,就是要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做出预测、结论等。 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 ①物理模型:是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 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生理过程模型也可看作是物理模型。 ②数学模型:指的是用来描述系统或它的性质和本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 曲线和公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5.“J”型增长曲线的模型假设是。其模型是。 ③概念模型:就是以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地体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集合形式,也可以是知识树形式。 它是一种以网络图的形式,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图形,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 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概念图标注了概念间的具体联系,反映了具体事物与知识结构整体之间

生命科学热点研究领域

附件1 2014年度博士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资助专项 申请指南 针对国民经济和技术研究中的战略前沿领域的基本难题,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艺过程、科学原理、反应机理、副反应及预防控制措施、设备、岗位定员、成本估算、环境保护、技术特点、产品质量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现行主流工艺路线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利用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和交叉学科知识提出假说、解决方案,开展部分科学研究和探索,为相关战略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提供参考。 1.基于海洋应用的碳纤维材料 开展海洋领域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调研,针对具体应用方向,开展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应用瓶颈分析,提出对碳纤维的结构性能要求,并从碳纤维制备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应用特点的碳纤维结构和性能,并尝试进行实验验证。 2.煤层气水合物储运技术项目指南(是否更名为气体水合物) 煤层气水合物储运技术是煤层气能源资源开展规模化开发利用的革命性技术,事关国家能源科技与能源保障大局,必将为30年后乃至更长时期人类社会的后续能源需求和国家能源安全赢得战略主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人类生存环境。 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煤层气水合物制备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前沿进展。 2、研究煤层气水合物储运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前沿进展。 3、研究煤层气水合物集输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前沿进展。 4、研究煤层气水合物技术的环境资源效应。 5、研究煤层气水合物技术的技术经济特性。 6、研究煤层气水合物能源系统的集成特征。 7、研究煤层气水合物微观结构与能源丰度的特征关系。 主要技术指标: 1、形成4-5件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2~3篇。 2、提出3~4项创新设想,形成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预测。 3、提出煤层气水合物开发应用的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探讨

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探讨 摘要:生命科学前沿主要是对最新的科研技术的综合探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生物信息学蓬勃发展,当今医学和生命科学发生了新的革命性变化。最新科研技术与临床的结合成为现今的必要,科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理性方法,人理解万物最终是为了能够满足更好的生活需要,如果科研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实验,或者最终无法用于临床治疗,那么科学研究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其二,大多数医学科研的初衷都是为了探讨致病机理、药物作用以及疾病疗等层次,如果最终无法与临床结合,那就脱离了最初的治病这个宗旨,也就丧失了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生命工程的研究热点已转向基因水平、分子水平,在微观层面上的细微改变最终引起的是量变。因此研究这些微观反映的机制及其宏观的表达就成为了科学高峰。在研究方法上有通过基因层面如基因扩增、基因沉默的探讨,也有通过对中医药提取物进行纯化分析发现的奇特疗效等等。在研究内容上,有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动物模型阶段,也有一部分已在临床开始投入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美国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这是一项人类最伟大的生命工程[1]。它是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之后的又一个伟大计划,其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对人类基因组3.0×109个核苷酸进行测序,总共发现50000个人类基因,为解释生命的奥秘、揭示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随着人类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结果,从而促使了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的诞生。生物信息学是用数理和信息科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1.1 大规模核苷酸序列测定 DNA由A、T、C、G四个碱基组成,这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为了揭示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首先对人类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的测序[2]。测序的方法经历了以凝胶电泳为基础的自动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测序技术和基于全基因组的鸟枪法测序技术等。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和大规模的自动化测序技术的采用,使得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前完成。 1.2 基因序列的拼接 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自动高效拼接序列的算法,根据Lander-Waterman 模型利用鸟枪法进行测序,随后将大量随机序列片段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拼接。这种技术不仅避免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总学时数:28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生命科学进展是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一些热门领域的最新进展做介绍。拟开展的专题讲座涉及: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植物细胞凋亡、分子标记技术、抗体技术、干细胞与动物克隆、生物信息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进展情况,并开阔其视野。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也进展神速。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丰富的现代生命科学最新资料,形成完善知识结构,为更好地进行生物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现代生物科学进展涉及范围极广。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多参加学术讲座,专家题的报告等,课下自学关于生命科学前沿的相关知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特点,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到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新进展。重点是了解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专题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讨论、综述。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蔡良琬主编.《基因工程技术在基础与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1世纪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

21世纪最强大技术:与转基因不同,基因编辑食品或将遍及全球! 过去几年来,“CRISPR”这六个字母一直占据着全球新闻头条。专家预测,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星球,改变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各类生物体。与其他基因工程技术相比,CRISPR(亦称 CRISPR-Cas9)技术更加精确,且价格低廉易于应用,功能极其强大。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现并在七年后首次用于生化实验,如今CRISPR已经迅速成为人类生物学、农业和微生物学等领域中最受欢迎的基因编辑工具。 尽管如此,当前仍然处于探索CRISPR用以改变世界最初阶段,因改变DNA 的序列——生命源代码而带来了许多道德层面的问题和担忧。以下是这一革命性技术最令人兴奋的用途以及我们可能遇到的障碍。 1. CRISPR可以复活物种 2017年2月,哈佛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了令人惊讶的声明。他声称他的团队距离研发出大象-猛犸象杂交胚胎仅需两年时间。Church和他的团队希望利用CRISPR 技术创造出亚洲象与猛犸象遗传物质相结合的新物种。后者遗传基因来自西伯利亚发现的冷冻毛球中回收的DNA。将猛犸象的基因组添加到亚洲象体内, 由此产生的生物体将具有与毛茸茸的猛犸象相似的特征,如长毛皮, 在寒冷的气候中可起到保温作用。最终目标是将这种杂交胚胎植入大象, 并足月分娩。 许多专家认为Church教授有些过于乐观。即使研究人员拥有一个功能性的混合胚胎,按照Church的建议将它种植在人造子宫内也是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诚然,Church的实验室已经能够在一个人工子宫里面生长一个小鼠胚胎,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将在未来几年见证大象猛犸象杂交物种的诞生。 2. CRISPR可以消灭地球上最危险的有害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