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面版

合集下载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赏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赏析

价值观念
文学价值
该词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 价值。
思想启示
该词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人们思考人生、追求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
文化价值
该词是宋代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对 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5
作品影响与文学价值
作品影响
社会影响
这首词是苏轼初到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孤独和苦闷,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对比
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 将孤鸿与幽人对比,表现 出苏轼对自由与孤独的深 刻思考。
表现形苏轼独特的艺术 风格。
形象生动
苏轼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孤鸿夜宿的情景 ,使读者如临其境。
含蓄蕴藉
尽管词中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孤独和苦闷,但同时也 表现出苏轼深沉含蓄的一 面。
历史地位
这首词在苏轼的词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苏轼创作的一个新阶段,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传承价值
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文学价值
1 2
艺术特色
这首词以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孤月、疏 桐等景物,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寓居定慧院
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由于 身世的变迁和环境的陌生,内心 充满了孤独和寂寞。
作者介绍
0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
02
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其文学
作品数量丰富,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全面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全面版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 表达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这首诗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传播最为 广泛,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颂。
文学影响
这首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宋词的发展,开创了豪放 派词风的先河。
苏轼其他作品的影响和评价
《赤壁怀古》
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语言雄浑,意境开阔。
寓情于景
词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感强
该词节奏感强烈,抑扬顿 挫,起伏有致,给人以美 的享受。
韵律优美
该词韵律优美,声调和谐 ,音律铿锵,悦耳动听。
叠词运用
词中运用叠词,如“缺月 ”、“疏桐”、“孤鸿” ,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音 乐美。
追求内心平静
通过学习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现代人可以学会在忙碌 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提升自我修养和生活品质。
人生价值的多元性
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启示我们,人生价值具有多元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应充分发掘和实现自 己的潜能。
如何传承和发扬苏轼的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苏轼作品
通过对苏轼作品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为传承和发扬苏轼的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苏轼与黄州定慧院
01
背景介绍
苏轼生平简介
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 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02
苏轼在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 均有卓越成就,其诗词风格独特 ,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 受后人喜爱。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1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如果说上文的缺月与疏桐象征着一个残缺有憾的 世界,那么这里则写出一位幽人,似真似幻,他仿佛 一只飘渺的孤鸿,独自来去于这一片幽寂世界之中。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 人。词人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 夜渡吴王岘‛、‚幽人拊枕坐叹息‛。也许是巧合, 这些诗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的魂 灵在黑夜里无声的叹息。这个世界本应是丰腴完美的, 这也是‚幽人‛的心志,但是世人皆昏昏在睡梦之中, 既不知其残缺,更不知幽人所苦,所以词人只能在清 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这种处 境与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雁何其近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 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 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 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句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词人简约凝练地展现出一幅清冷深邃的夜景:残缺不 全的月亮挂在疏落的梧桐上,记时用的漏壶里水已滴完, 夜出奇地沉寂,‚静‛又作‚定‛。词人不是在这漏断时 乍醒,而是初静,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寓居的庭 院中站了多久,直到可怕的静寂在铜壶漏水声断绝的一刻 侵上身来。 词人对月光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常常用拟人化 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 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多么深情缱绻;而 《洞仙歌》中从绣帘中偷偷窥人的一点明月则仿佛面带神 秘调皮的微笑;偏偏这里的月是不同的,一个‚挂‛字仿 佛它被钉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而且是残缺不全的,传达着 一种无力与哀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用)PPT优秀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用)PPT优秀课件
23
6.全篇把握
❖上阕:幽人月夜独行图

(孤独愁闷)
❖下阕:惊鸿弃枝宿洲图

(清高自守)
24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
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
6.
出场作铺垫。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 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
全 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
篇 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
人。
35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
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 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 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 汇成了湖,结果--
虽然最终没有罹难,但牢狱之灾的余悸犹存,
词人心头仍充满了忧谗畏讥之感,他正“杜门思愆,
深悟积年之非”;而“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
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
世态是凉薄的,或许还有初至生地的不适,难怪词
人在这个夜晚失眠。
15
而此时的词人心中分明是“有恨”的。而 且这“恨”太多了:它包含着对多桀命运的诅 咒,包含着对“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的怨恨, 或许还有对寂寞的不甘,对自我价值的迷茫…… 然而此恨终究“无人省”,谁会去在乎一个贬谪 小吏的忧愤怨悱?说不定这心绪太复杂甚至词人 自己都不能一一理清呢——我们更无法道彻,只 好仅就其心境上稍做猜度了。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古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古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古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朝: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及注释【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二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优质课件 PPT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课外古诗词《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优质课件 PPT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 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 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 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 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拓展延伸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 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 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 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 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 坚持操守的心境。
.
❖ 难怪,词人刚刚经历过生死、贬谪和离散。“乌 台诗案”使他几乎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 后事,却又获释了,被贬在黄州,在城南临时寓 所的生活总算刚刚稳定下来,可是词人心情久久 不能平静,眼中的世界此刻是多么不圆满啊!月 是残破的,梧桐是稀疏的、铜漏是水尽的,夜晚 是寂静可怕的……但是,就在这个清冷空阔的世 界里,尽管寂寞,词人却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 存在
诗句
思想感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幽独凄清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空幻
失意自伤 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一尊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1083 《浣溪沙》 门休前将流白水发尚唱能黄西鸡,。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
拓延伸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 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 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译文及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
.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 “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 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和宋 代的 欧阳修 、 王安石、 曾巩 合称“唐 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
.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
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
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
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
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
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
.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 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 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
❖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 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 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 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 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 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 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 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 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 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 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 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 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
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
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 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 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 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 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 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 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 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
❖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 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 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 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 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 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 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
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
辙诀别。
.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 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 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 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 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 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 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 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
.
句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词人简约凝练地展现出一幅清冷深邃的夜景:残缺不 全的月亮挂在疏落的梧桐上,记时用的漏壶里水已滴完, 夜出奇地沉寂,“静”又作“定”。词人不是在这漏断时 乍醒,而是初静,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寓居的庭 院中站了多久,直到可怕的静寂在铜壶漏水声断绝的一刻 侵上身来。 词人对月光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常常用拟人化 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 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多么深情缱绻;而 《洞仙歌》中从绣帘中偷偷窥人的一点明月则仿佛面带神 秘调皮的微笑;偏偏这里的月是不同的,一个“挂”字仿 佛它被钉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而且是残缺不全的,传达着 一种无力与哀婉。
.
❖ 难怪,词人刚刚经历过生死、贬谪和离散。“乌台 诗案”使他几乎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后事, 却又获释了,被贬在黄州,在城南临时寓所的生活 总算刚刚稳定下来,可是词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眼中的世界此刻是多么不圆满啊!月是残破的,梧 桐是稀疏的、铜漏是水罄尽的,夜晚是寂静可怕 的……但是,就在这个清冷空阔的世界里,尽管寂 寞,词人却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
另一种说法
❖ 《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 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 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 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 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 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 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 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 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 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 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 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 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 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