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2 调 查 结 果 与 分 析
调查对象为男性 占 6 . 0 %,女性 占 3 . .年龄以 1 5岁为主,占 8 . 5 9% 5 25 2 %;5 3 6岁以上 占 1. 7 %.职 7
业分为 :政府工作人员和体育工作者、民族宗教部门人员、医生等 占 2 . 2 %,教师占 1. 2 0 %,普通乡民占 6
维普资讯
期 第 2 卷 第 3 8
20 0 8正
高 师 理 科 学 刊
J u a fS in eo ah r C l g n nv ri o r l ce c f c es n o Te ol ea dU iest e y
V0 . 8 No3 12 . Ma 2 0 v 08
表 1 参 加 民族体 育 活动 原 因统计 %
22 民族地 区 、汉族 民族地 区体 育活动 内容 .
民族地区、汉族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体育活动内容较一致 ,均以开展现代体育为主.2个地区也出现了 以棋牌麻将为主要活动 内容的现象 , 占百分 比接近 2 %.在 民族地区以民族体育的宗教表演展示 民族风 所 5 貌 、特质 ,树立 民族形象占 1. ( 7 % 见表 2 ,明显高于汉族 民族地区,2 7 ) 个地区具有显著性差异 ,显现了 民族地区的特色.但不论是民族地区还是汉族民族地区,现在都以现代体育为主要活动 内容 ,棋牌麻将等
娱 乐性 活动也 占据 了人们 的很大空 间 . 表 2 民族体 育 活动 内容 统计 %
23 参加 民族体 育 活动的次 数和 时间 . 统计显 示 ,民族 地 区 、汉族 民族地 区少数 民族 的年 活动 次数相 当一致 ,9%左 右 的样本都 在全 年进行 0
5 月
文章编 号 :10— 8 20 07 93 1( 0 8)07 -4 09 0

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研究

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研究

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研究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边缘地区。

达斡尔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闻名。

达斡尔族服饰是达斡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的服饰款式繁多,各具特色,常常反映了达斡尔族不同群体之间的地理和文化差异。

由于过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斡尔族的服饰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有时还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通常是由毛皮、麻布和皮革制成,这些材料都是易于获取的自然材料。

男性通常身穿长袍或长袍,女性则穿着长裙或袍子。

在冷季节,达斡尔族人会穿厚实的毛皮外套,帽子和手套,以保护自己免受风雪侵袭。

达斡尔族的服饰通常以手工绣花和编织技术为特色。

很多服饰上都绣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有的还会添加一些金属制品、珠子等装饰。

这些装饰品可以增加衣服的美观度,同时也反映了达斡尔族的文化和地方特色。

例如,有些服饰上会印上马蹄、鱼和象征祥和的吉祥纹,这些符号都是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的象征。

除了传统的服饰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达斡尔族人也开始穿现代化的衣服,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一代。

现代化的达斡尔族服饰通常采用轻薄的材质和流行的设计风格,注重时尚和个性化。

不过,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不会因为现代化的潮流而受到冲击,声望依然在达斡尔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达斡尔族服饰作为达斡尔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进,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则保留了下来,使得达斡尔族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

梅里斯达斡尔族现存文化调查与保护问题探析

梅里斯达斡尔族现存文化调查与保护问题探析
2 0 1 3年 第 2期 ( 总第 1 1 0期 )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E CONOMY 3
Ge n e r a 1 . No . 1 l 0
【 边疆文化 】
梅 里 斯 达 斡 尔 族 现 存 文 化 调 查 与 保 护 问 题 探 析
究。
圆 B I A N J I A N G , l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张广才,赵磊.赵霄珊:梅里斯达斡尔族现存文化调| 宣 } 与保护问题探析
外出三天 ,回来后 , 要求晚辈要行大礼 ,给长辈点 诸多层面造成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种背景下 , 烟 ,倒退出房。现在这一礼节随着时代变迁,新思 它们的表现就是弱势的抗争。梅里斯区与汉民族生 想影响 ,早不见了踪影 。人们见面彼此问候也都是 活的环境 几无差别 ・样 的汉话 ,一样 的服饰 ,一 我们 日常以是否吃饭为主题 。但在讷河鄂温克与达 ’ 样的流行时尚。由于文化传统继承乏力与现代文化 斡尔 人数 相对 较多 的富裕 县兴旺 鄂温克 乡能够看 到 强烈冲击 ,很难在在他们心 中找到本 民族的回忆。 青年人的文化情趣与文化构成越来 越远离 民族传 晚辈 给长 辈行蹲礼 。 体育游戏方面 : 达斡尔原有曲棍球、射箭、赛 统,而向现代文化靠拢。 马、颈力 、拉棍 、陶力棒、摔马跤、包克棋等体育 再次 ,没有民族文字是文化难以保留的阻碍之 项 目。娱 乐有 “ 哈涅 棵 、嘎 拉 哈” 。如在 上个 世 纪 达斡尔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许 多民族的历史都是以说唱形式传承下来的,这就为 6 0 — 7 0 年代 , “ 摔马跤” 、 “ 嘎拉哈”曾在达斡尔人 与满族、汉族中间盛行 。现在,曲棍球、射箭、赛 民族后代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留下诸多不便。没有 马 、颈力 、拉棍 、陶力 棒也 只有在节 日中能够展 现 文字,就没有历史的记录 ,就不会有丰富的文化传 他们 的魅力。现在一些 民族小学体育课中融入了一 统保留。 些民族体育项 目, 这对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起到了一 第四,生存环境的变化与民族人 口比例不均衡 也是民族文化难以保 留的重要因素。民族传统文化 定的保护作用 。 服饰文化方面 :由于汉族服装便于在 田间作 大多是与原始落后的农耕 、渔猎文化相伴而生的, 业 ,达斡尔人普遍穿着汉装。现在只有在本 民族重 现代化 的经济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 大节 日时,他们才穿戴 民族盛装参加节庆。一般在 也就打破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致使建立在 农耕狩猎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由于失去经济的支撑 日 常生活中很少看到鲜艳的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群众每天 日常的工作 、 宗教信仰方面 :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 ,祭祀在 而出现新的改变 。 民族生活中占一定 比 重 。除夕夜祭祀与香魂传递祭 学习、经商贸易必须面临众多的非本 民族人 口,因 这样 敖包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 ,萨满教被作为封建迷信 此他们为了生存 ,必须融入主流社会群体 中, 落后与腐朽文化的代表被批判废除。随着最后一个 就冲淡了民族文化传统。 萨满 去世 ,现在 黑龙 江地 区的达斡尔人 聚居地 已经 三、现有状态 下少数 民族 文化保持 的几点意见 看不到萨满教的影子 。 首先 , 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文 从上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宗教信仰方面 与语言是文化中流失、濒于湮灭的重灾 区; 建筑风 化原则,以建设先进文化为 目的。对历史进步起到 格在历史的继承方面有 了新发展 ,注入了新时代气 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 ,我们还是主张保护起来 ,要 息 ,打上了新时代烙印;而传统的礼仪与民俗随着 通过凝固历史、还原生活的态度,通过影像 、博物 使历史发展的脉络不被 时代的变迁 ,留下 的已为数不多了; 服饰与饮食文 馆等保留历史发展的链条 , 人 ��

达斡尔族乌钦

达斡尔族乌钦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达斡尔族乌钦■ 高 源达斡尔族是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游牧渔猎民族,现在主要聚居于松嫩平原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有四万多人口,其语言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达斡尔族在历史上骁勇善战,并且能歌善舞,乌钦是该民族的传统说唱艺术,它与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被称为黑龙江少数民族三大说唱艺术。

乌钦在历史上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钦借自满语,是清朝时期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或蒙古文,采取韵文诗或散文诗的形式创作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

乌钦曲目相当丰富,传统曲目有短、中、长篇之别。

说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神话故事、童话和传说等等。

传统的乌钦由单人说唱,没有乐器伴奏。

后来,有的乌钦艺人用“华昌斯”(四胡)自拉自唱。

乌钦说唱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一人说唱或自拉自唱。

乌钦唱腔所用的曲调与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和群众性歌舞哈库麦勒中演唱的民间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曲调是与扎恩达勒和哈库麦勒共同拥有的。

乌钦的唱腔由许多支曲调构成,但在传统曲目的具体运用中,这些曲调既不成套也不联缀,而是每篇曲目从头至尾仅用一支曲调,依据演唱内容及唱词的需要变化着反复叠唱。

乌钦说唱的曲调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小段小唱型、长篇叙事歌型、吟诵调型。

这三种类型的曲调一般不能相互混用。

小段小唱型所演唱的故事内容单一、篇幅短小,多为童话题材,如《小兔求饶》《母鹿别情》等。

曲调朴实而简单,曲体规整而紧凑,有的甚至是个单句子。

演唱中基本没有说白,完全靠单支曲调一气呵成。

长篇叙事歌型通常是演唱长篇故事的,其中《少郎与岱夫》《德莫日根》等曲目各有专用曲调,而《口迪哥哥》则通用一般民歌的曲调。

这种类型的乌钦很少一唱到底,经常采用的是唱一段说一段的形式。

吟诵调型的曲调为乌钦所独有,其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前两者,因而成为乌钦唱腔中具有代表性的主体部分。

关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

关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

和有着 复杂的中苏 ( 中俄) 关系背景。 齐齐 哈尔是具有 丰富历史文 化资源 的城市 。齐齐哈尔 市位 于黑龙 江省西部 , 地处嫩 江 中游 , 东部与 绥化地 区及大 庆市相连 , 南部与吉林 白城交 界 , 西部 与 内蒙 古呼伦 贝尔盟 相邻 , 北部与黑河地区相接壤 。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 民族聚 居 的城市 , 全市集聚着汉、 达斡尔 、 、 满 蒙古 、 回族 、 朝鲜等 3 5
史 文化 相 联 系。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 古代 辽 金 文化 、 战 文 化 、 人 文 化 、 关 东 文 化 、 代 工 业 文 化 等 构 成 了该 地 抗 流 闯 现
区历 史文化资源的主体。文章 以齐齐哈 尔、 庆 、 大 黑河三地为例 , 对黑龙江省西部地 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护 保
越 来越 广泛的重视 , 别是作 为地 区历史文化研 究尤其如此 , 特 是提 升地 区文化层 次和体现 民众思想 素质 的重要 因素 , 日益成为考 量地 方经济文化发展 程度 的重要 内涵指数 , 也 因为它所蕴涵的厚重 的传统文化和人 文理 念代
表 了未来 中国社会 发展的方 向。黑龙 江省 西部历 史文化 资源既有 其独 自的区域特点 , 时也 与其 它地 区的历 同
收 稿 日期 :0 1—1 21 0—2 2
其一 , 悠久 的城市历史 。齐齐哈尔市早在原始社会 末期 就 已有人类活动 。据考 古材料证 明 , 今 7 0 距 5 0年前 的昂昂 溪古文化遗址是这一时期的典 型代表 。文献记载 , 商周 的秽 貊北支索离人 , 秦汉 时期称夫余 ; 南北朝 时的鲜卑 人和 夫余 人, 在嫩 江两岸建立豆莫娄 国和乌洛侯国。隋唐时期 齐齐哈 尔属于室韦都督府 , 金时期则属 泰州和蒲 与路辖 区 , 朝 辽 元 时期 属斡赤斤 封地 , 其后 为辽 阳行 中书省辖 区 , 明朝先属 大 宁都 司 , 后属奴尔干都 司, 清朝初年属盛京 内务府 , 其居住 的 索伦部族境 内设有 索伦总管府 , 不久 属镇 守宁古塔等处 地方 将军 。17 6 4年清政府移吉林 水师驻齐齐 哈尔。18 6 3年定 齐 齐哈尔为水 师营制 , 属黑龙 江将 军衙 门 。1 8 于齐 齐 隶 64年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是古代契丹后裔。

达斡尔族有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来历习俗达斡尔族的民族起源因为达斡尔族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考究。

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

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达斡尔族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边堡是达斡尔特有的词汇,是指一种类似长城的建筑),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

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近代的争议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曾有过争议。

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

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

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

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

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

DNA技术揭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

达斡尔族萨满造型艺术在动画创作中应用

达斡尔族萨满造型艺术在动画创作中应用

达斡尔族萨满造型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对达斡尔族的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将达斡尔族的社会民俗和信仰民俗中适合动画创作表现的部分进行研究,并借助动画这一媒介,传承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民族的民俗文化。

在动漫产品中再现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不仅符合国家的政策,又能将达斡尔族的民风民俗保存下来。

达斡尔族的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萨满信仰,可以为影视动漫创作和动漫游戏创作的剧本提供丰富而神秘的题材。

关键词:达斡尔族萨满造型艺术动画创作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祖居黑龙江流域,清顺治年间由于受到沙俄的侵扰,而迁居于嫩江流域。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跟其他地处北方的少数民族一样主要信仰萨满教,神秘的萨满信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动画技术在影像创作中的作用现代数字动画技术使用画面,用形体去表现达斡尔族文化,营造和渲染神秘气氛和画面成为可能。

1 对历史场景的再现萨满祭司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消失过,这种祭司活动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可以通过二维动画、三维仿真和画面合成技术完成该场景的再现。

在海拉尔地区有一个关于萨满的传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时候,日本人抓走30多个萨满,同时还拿走了他们的神服和神器。

让他们打鼓请神,看谁是真萨满。

在萨满们打鼓唱神歌时,日本人把房子围起来,并放火烧房子。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鼓声和歌声也响了三天三夜,最后只有两个萨满活了下来。

关于这个传说中的萨满故事可以通过运用全景式的还原,重现并展开故事情节。

表现出具有真实性特征的影像,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发生在过去的真实故事,这不仅使观众感受到了画面,还是观众融入到了故事的发展中。

在表现这个传说时,既可以通过当事人主观的个人记忆,也可以通过一个民族关于一件事、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进行表现。

这些记忆也许与事件、场景、时代本身有一定的出入,具有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带了情感的记忆也是真实的。

达斡尔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达斡尔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达斡尔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典籍与实物视域下的达斡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章叙述了达斡尔民族的概况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探讨达斡尔民族文化对达斡尔经济发展的促进推动: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推动区域经济上台阶;注重民族文化衍生产品,促进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民族文化的相关版权进行变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标签:达斡尔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经济;作用达斡尔民族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其未来发展需要依托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达斡尔民族文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本文将以达斡尔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

同时,将之与笔者所从事的山东桓台地域文化研究和新城王氏家训、家风等智慧文化旅游发掘工作相结合,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软”、“硬”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达斡尔民族发展历程及特征概述达斡尔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史学家研究认为其为辽代契丹族后代,只因清朝以前的相关历史记载极少,很难进行深入研究。

后经现代DNA技术检测发现,达斡尔民族与辽代契丹族确有较为亲近的遗传关系。

达斡尔民族最早记载的居住地为讨浯儿河,即今姚儿河一代,于明初前往黑龙江以北,后又因边疆战事而往嫩江流域迁徙,在清朝时期由于政府征集青壮年来守卫东北和新疆,对达斡尔民族的分布造成影响从而最终形成当前的局面: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爾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另有少量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达斡尔民族人口计约13.19万,总量较低,增速缓慢。

达斡尔民族的人口结构和居住单位,以“哈拉”作为氏族组织,实质是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和形成的社会集团组织,且每一个“哈拉”都有属于自己的聚居地,比如“郭博勒哈拉”居住于精奇里江下游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里江中游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摘要: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繁衍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民族精神也记述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

达斡尔族世代传承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大厦。

关键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意即“开拓者”。

达斡尔族人的先民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

17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迁到嫩江流域,他们以种植业、畜牧业、渔猎业为生。

黑龙江为达斡尔族人世居地,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在56个民族中居第33位,现有人口13.24万,其中43608人生活在黑龙江省,占我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2.46%。

生活在我省的达斡尔族人又有31800 余人生活在西部地区,约占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总人口的73%,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富裕县的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的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等。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体育、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

宗教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崇拜和宗教信仰,达斡尔族的原始宗教为萨满教,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自达斡尔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直至现代医学普及至达斡尔族居住地的几千年时间里,几乎所有达斡尔族都虔诚的信奉着萨满教,每一个莫昆都有萨满来组织宗教活动,萨满是连接一个莫昆所有人的精神纽带。

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在古代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中萨满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道德习惯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萨满举行的宗教仪式充满想象力、内容非常丰富。

融宗教、礼仪、音乐、舞蹈为一体,其中就包含有悠扬动听的萨满神歌,诗歌般的音韵与和谐的萨满伊若(祷词),变化多姿的跳神舞蹈,这些艺术内容对达斡尔族民间文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民间的习俗就直接来源于萨满宗教礼仪。

萨满教作为传统文化中最核心部分,己经渗透于达斡尔人日常生活中,沉淀在民族深层心理意识中,潜移默化着达斡尔人的精神活动、心智结构和创造行为,也规定着他们审美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

民居文化:达斡尔族所居住的房子是由三间房子组成,一间坐北朝南,一间坐西朝东,一间坐东朝西,形成“介”字形的结构。

房子由土盖成,屋顶是松木椽子铺上芦苇,用伴有麦草的泥抹平。

正房有西窗户,西窗户外有土制的烟囱,达斡尔族称为“霍勒”。

房子中间是厨房,东西两门通向两个屋子,西屋为上,东屋为下。

屋子里的是“几”字形的土炕,达斡尔族称之为“蔓子炕”,南炕供长辈所用、北炕和东屋为晚辈所用,西炕则是留给客人的。

另外两间房子则相对简单只有一个厨房和一个居室,一铺炕,因子女较多,又不分家过,这两间房为儿子带家人居住。

现在在我省西部地区的大部分达斡尔族人已经不再居住传统式的房子了,他们在居所上也借鉴了汉族的居住因素,用砖瓦盖房居住。

服饰文化:达斡尔族的服装因功能不同而分出不同的服饰,包括日常生活服、狩猎服、婚礼服、节日服、儿童服和丧服等。

均为布衣长袍式,年轻人服装一般蓝色、天蓝色或浅蓝色;在衣领、前襟、袖口及衣边处配各式手工绣上的花边,年龄大者喜欢穿深蓝和黑灰色,样式相对简单。

腰间所系腰带承袭了契丹旧俗,两端从后背向下垂20厘米左右,这是达斡尔族独有的带饰。

达斡尔族男子春、夏、秋三季所穿的布腰布底或皮底的短腰软靴。

以白布做靴腰,腰口装饰黑边。

左右腰上多有补花装饰,补花图案以古钱纹、蝴蝶纹居多,其造型与契丹短腰靴的造型相似。

随着时代的发展达斡尔服装也增添了很多现代的气息。

女子的服装用各种颜色的布做成,在领口、斜襟、腰间、袖口、全白、上都刺绣上很多的图案,有的还用亮片镶嵌,很多的服装在群身上也刺绣上绚烂的或祥云、或大花,有的在裙摆处用羽毛沿边,显得华丽、优雅。

男子的服装业有了色彩,也会绣上美丽的图案,以彰显男人的大气。

我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传一般在重大节日中穿上传统的服装,平时很少看到。

饮食文化:达斡尔族以粮食为主食。

主食中以加牛奶的稷子米和荞麦面、饼为主。

肉食的制做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

平时喜欢用肉炖蔬菜。

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

喜欢喝鲜、酸牛奶(祈嘎)。

与内蒙古地区达斡尔族不同我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日常生活中不制做奶酒、奶米茶。

生活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还有一个特殊的蔬菜就是柳蒿芽,是达斡尔族喜食的野菜,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达斡尔语称之为“库木勒”,因其使此地的达斡尔族度过为难所以成为了达斡尔族的救命菜,吃法上有的加芸豆和土豆清炖,也可以用柳蒿芽顿排骨、炖小鱼、还可以凉拌或炒鸡蛋。

口头文学:达斡尔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因此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就是口头文学,大概也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以口头创作的形式世代流传在民间。

达斡尔族的口头文学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它们朗朗上口,酣畅、流利、具有艺术魅力, 便于口述说唱,很吸引群众。

达斡尔族口而相传的传统文学作品极为丰富,如《莫日根狩猎记》、《伊玛迪》、《水獭与天鹅》、《农夫为啥要打兔子》、《库热古热和卡热古热》、《阿波卡提莫日根》、《孟贡胡》等等,有陈述关于族源和历史的故事传说、习俗故事传说、自然现象的故事、宗教、民间故事和传说、生活故事、神话故事等。

多以美与丑,正义与非义的矛盾斗争为主题,歌颂正义者,鞭挞贪婪自私者。

民族艺术形式:达斡尔族自古是一个爱跳爱唱热爱生活的游牧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很多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

如扎恩达勒、雅德根调形式的传统民歌。

表现了采摘、捕猎、栽种等劳作情景的民族舞蹈,我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习惯称之为“哈库麦”,莫旗地区的达斡尔族称之为“鲁日格勒”,一般是两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达到高潮时多人下场齐舞,高潮阶段,对舞者一手叉腰,一手伸开挥向对方,左右手交替动作,形成双方“对打”、“对挡”的架势。

题材广泛的传统说唱形式“乌钦”,也可以说是达斡尔族的叙事诗,每四句为一段,每句押头韵,句与句对称,近似汉族的律诗,每首乌春短者约百行,长者达数百行。

乌春的内容涉及较广,有反映达斡尔族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歌颂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人物的,有反映清代达斡尔族八旗兵巡逻东北边境、守卫祖国边疆的,有描述布特哈地区达斡尔人历尽千辛万苦运送自制大轮车到呼伦贝尔草原,参加甘珠尔庙会的沿途见闻及庙会盛况的。

演奏民族乐器“木库连”——一种古老的口簧乐器。

它的形状类似锥子,但外环是用压扁的铁制成的,中间有一根薄片钢舌,钢舌的尖端细而弯曲。

演奏时左手握木库莲的尾端,然后放在唇齿之间,右手指弹拨钢舌条的尖端,同时,从喉门配合吹气调解音韵发出鸣声。

它的音域虽然狭窄,但很富于变化,能学百鸟欢唱,十分动听;它发出的声音不大,却使人感到忧郁缠绵,有一种沉痛、悲凉之感。

这些艺术表演形式,在齐齐哈尔每年五月份举办的库木勒节上都可以看到。

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还有雕刻和刺绣。

我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人进行雕刻的已经不多,刺绣仍然是姑娘们要学习的技艺,刺绣花样的多以几何纹、吉祥如意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自然界的花鸟、禽兽为内容。

民族体育运动:达斡尔族主要以渔猎和畜牧生产为主,塑造了达斡尔族强悍的性格,也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现在保留的民族体育运动形式主要有摔跤、曲棍球、射箭、颈力赛等。

达斡尔族人会在重大节日时进行这些竞技活动,达斡尔族孩子们也会在嬉戏玩耍是在自家院子中进行摔跤和颈力赛。

民族节日:达斡尔的民族传统节日跟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仲秋节和小年等,但又有所不同。

达斡尔族过春节,达斡尔语为“阿涅”,方式略有不同。

人们从农历二十八开始为祭奉祖神,达斡尔族人会制作一种“荞颗”的祭奉糕点,以荞面制成为杯子状蒸熟,将棉花碾成芯浸过油后放入面团中间点燃;除夕夜和初一早上晚辈会在分两次给长辈磕头,达斡尔语为“牟鲁格贝”;达斡尔族还会过正月十五,称为“哈勒贝塔沃”,这一天达斡尔族人会集中到一起跳起民族舞蹈“哈库麦”;从除夕到十五在院中点篝火的习俗;正月十六这天是达斡尔族的“阔德贝”也称为抹黑节,长辈在这一天的早上手指抹上锅底灰涂在晚辈的脸上和脑门上,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此外达斡尔族和蒙古族一样有一个盛大的大型祭祀活动敖包会,通过敖包祭,祈求上天保佑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还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就是“库木勒”节,库木勒就是柳蒿芽,因为在危难时刻柳蒿芽曾拯救了数以万计达斡尔族人的生命,为了几年这绿色的精灵,在1987年5月由多瑞宝、色热、孟德海等十多位老同志倡导举办了第一届“库木勒”节。

并成为齐齐哈尔达斡尔族的独有的固定民族节日,每年五月份会在梅里斯区和富拉尔基区的大草原上举办盛大的“库木勒”节,在这个民族节日上达斡尔族会载歌载舞、再现各种民族艺术形式。

达斡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我国各地区的达斡尔族都有自身遵循的略有差异的民族文化。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独具的特点,需要达斡尔族人世代传承,在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和风格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精神,使具有丰富底蕴和内涵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